活在当下,在哈佛着陆
活在当下,我们需要腾飞的空间,需要奔跑的草原,需要跋涉山岭,需要追逐竞争……当我们觉得累了,觉得自己该停下来歇一歇了,我们或许会产生些许茫然:我们需要一个着陆点,一个不只能让我们停靠小憩和能为我们充电打气的好去处。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伟大哲学家梭罗告诉我们:“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恒。傻瓜站在他们的机会之岛上寻找另一片陆地。没有别的陆地,除了这一生,没有别的生命。”我们需要这样一片陆地,它的名字叫作“哈佛”。
在“哈佛”之上,有一棵名叫“真理”的巨树。当“时代”之风吹拂而过,“真理”会在“进步”雨露地滋润下逐渐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巨树会发出两种声音,一为“警醒”,二是“启迪”。
在18世纪的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就是富兰克林。年轻时的富兰克林非常优秀,每当他出现在一些社交场合的时候,都会很轻易就成为众人中闪耀的明星。人们总会这样评价富兰克林:“看啊,那个富兰克林,他是那样的优秀,把我们所有人的光芒都掩盖了。”
富兰克林确实优秀,但他也有一个很大的毛病,那就是自负。当他的自负越演越烈时,优秀的光芒开始被自负的阴霾覆盖,渐渐地,人们开始对他产生反感,于是有人开始这样说:“看啊,那个高傲、自负的富兰克林,我们还是离他远一些吧。”
其实,富兰克林也知道自己的自负,只是他习惯自以为是地觉得那是“高贵的气质”,所以他非但没有改掉这个坏毛病,反而变本加厉,愈发清高起来。直到某天,富兰克林的一位好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和富兰克林进行了一次谈话。
“富兰克林,你总是这样,是不行的,”朋友说:“当你觉得有人不同意你的意见时,你总会刻意表现出一副强硬的样子来。你觉得那是自信满满,实际上却是自以为是。知道吗,我的朋友,你这种态度会让人觉得非常难堪,而使别人再也不想听你的意见了。”
“是这样吗?我的朋友,”富兰克林说,“我都还没有发现呢,原来我是这样失败的呀?还是你根本就没看透这些浅显的道理,因为那些不愿听我意见的人,才是真正走了错路的人,难道你和他们是一样的吗?”
“好吧,可是你知道吗?”朋友没想到富兰克林会这样不听取自己的意见,但他还是接着说,“朋友们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总会有些拘束不安。但当你不在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轻松。你好像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样子,但你知道吗,你所谓的博学多识,在很多人眼中虽然很值得骄傲,但却不应该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因为大家是朋友,你不是老师,我们也不是你谦卑的学生啊。就算你是圣者,也应该更平易近人一些不是吗?你用这样的态度和人交往,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而且事实上你根本不是圣者,你不知道的知识也有很多啊!”
听了朋友语重心长的话,富兰克林讪讪地站了起来,尴尬地说:“其实,我也知道我的不足,一直很想改正,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富兰克林在朋友的警醒下释放了内心,接着他又在朋友那得到了启迪。朋友告诉他:“你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说明了你的智慧。但是,我现在要告诉你的是,你要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愚蠢,只有这样,你才有主动求教的心。”
从那之后,富兰克林按朋友告诉他的,开始重新和朋友们交往。他不再盛气凌人,而是和大家一起谈笑风生,有时也会放下身价虚心求教,渐渐地,大家又开始接受了他。人们都笑着说:“看啊,这个富兰克林,他获得了新生!”
在路上,我们不可能一直拼搏厮杀,不断迈出的步子总会因一些困阻或疲惫而紊乱,我们需要一间名为“当下”的驿站,它可以破败简陋,可以没有美丽的花园,但它需要有一个名为“哈佛”的服务项目。
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哈佛不只是一面镜子,还是一面旗帜,它会给我们足够的警醒和启迪,它让我们不断地蜕变,气质也会随之不断升华。
黄金法则
比尔·盖茨曾言:“如果我们有了一点成功便觉得了不起,这是很不好的。但是,如果在我们为自己的成功自鸣得意的时候,有一个人来教训我们一番,那我们就很幸运了。”在认知真理方面,如果我们不想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便要学着在哈佛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