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中国人工智能的艰难起航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自然科学领域经历了跨世纪的系统发展。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和电气化革命的西方世界发展出人工智能,是历史的必然。而1949年在积贫积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要迅速跟上西方的脚步是不可能的。但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批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探索者们凭借对科学如饥似渴的好奇、虚怀若谷的学习精神,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3.1 艰难起步
从“图灵测试”提出到第一次人工智能浪潮退去,西方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已经完成一个阶段,可以登堂入室。而我国一方面受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工业和教育等方方面面力量有限的制约,另一方面受苏联批判人工智能和控制论(Cybernetics)的影响,整个20世纪50年代几乎没有开展人工智能研究。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人工智能研究仍处在几乎停滞的状态。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此次大会提出了“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战略决策,打开了解放思想的先河,迎来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春天,人工智能领域也得以迈开前进的步伐。就是在这次大会上,吴文俊(见图1.4)1977年提出的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吴方法”,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这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
图1.4 吴文俊工作照(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
由此,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艰难起步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得以开展。除了吴文俊的成果,在1978年召开的中国自动化学会年会上,还报告了光学文字识别系统、手写体数字识别、生物控制论和模糊集合等研究成果。中科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的张钹,在1978年参与创建了清华大学的“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研究方向。
改革开放后,自1980年起中国派遣大批留学生赴国外研究现代科技,学习科技新成果,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等学科领域。这些人工智能领域的“海归”专家,后来成为中国人工智能研究与开发应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坚力量,为发展中国人工智能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也正是从1980年起,在时任吉林大学计算机系主任的学部委员(院士)王湘浩的倡导与组织下,全国高校人工智能研讨会研究班成为国内最早举办的人工智能学术研讨活动,自1980年起每年举行一次。
1981年9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AI)在长沙成立,时任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副所长、负责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威力计算工作的秦元勋当选CAAI第一任理事长。1982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刊《人工智能学报》在长沙创刊,成为国内首份人工智能学术刊物。
这一时期内,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1.3.2 稳步发展
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观看儿童与计算机下棋时,指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此后,中国的人工智能也随着自动化、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渐渐走上比较平稳的发展道路。
1984年,国防科工委召开了全国智能计算机及其系统学术讨论会。1986年起,智能计算机系统、智能机器人和智能信息处理等重大项目被列入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而中国计算机学会的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也于1986年在山西大学成立,其前身是王湘浩先生创建的人工智能学组。同年,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经过三次讨论后,决定同意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蔡自兴的著作《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这是国内首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专著。
1989年,《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杂志创刊。1989年,第一届中国人工智能联合会议召开。自1993年起,智能控制和智能自动化等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攀登计划。
科学研究方面,首个“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陆汝钤于1985年在国际上率先研究异构型分布式人工智能,把机器辩论引入人工智能。1983年,张钹在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JCAI)上发表了该会议第一篇来自中国学者的文章。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张钹和张铃的专著《问题求解理论及应用》先后在国内外出版,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在此期间深入耕耘人工智能的学者中,陆汝钤在科技项目上比较高产。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之一)供职期间,他在知识工程领域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设计并主持研制了知识工程语言TUILI,并将其很好地应用于当时的反常气象预报。此外,陆汝钤还主持了国家“七五”攻关课题项目“天马”系统。该系统是集成多种技术和工具的大型专家系统开发环境,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专家系统开发工具包。1990年后,陆汝钤除了在知识的自动获取和知识系统的自动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还研究并主持实现了一套全过程计算机辅助动画生成技术,开发出动画自动生成软件《天鹅》,在艺术创造领域引入了人工智能。而蔡自兴等人提出并发展了基于专家系统的机器人规划机理与方法,实现了专家系统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
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专家系统应用中,农业走在了前列。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1981年派到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学习的熊范纶在回国后,选择了农业作为专家系统应用的突破口。熊范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几乎从零起步,克服种种困难,主持研发出了“砂姜黑土小麦施肥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该系统在1985年通过验收并在1990年被国家表彰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熊范纶也是第一个被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 IFAC)评为会士(Fellow)的中国学者。
从1984年前后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人工智能的学科已经基本形成,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走进了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或许是因为没有经历前述发达国家疯狂投入五代机研制失败而导致的失望,我国人工智能界并没有对专家系统骤踩刹车,而是让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进步,在人工智能领域继续前行,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