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只要出发,就能到达——你最大的失败不是跌倒,而是从来不敢奔跑
对成功要有强烈的企图心
你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渴望,才能让你走上另一级台阶。
史蒂夫·乔布斯以1300美元起家,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推出的苹果个人电脑席卷了全球。到1980年,年仅25岁的他已拥有数亿美元的个人资产,成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
他被里根总统称赞为“美国青年心目中的英雄”。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我没有什么秘诀,我只是强烈要求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的,强烈的企图心,让他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乔布斯1955年2月24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他小时候淘气、聪明又好动。1961年,因工作需要,他们全家搬到地处硅谷的山景镇。从此,乔布斯就生活在这个充满着世界上最新科学技术与最先进的管理知识的环境里,耳濡目染中,他的性格也表现出硅谷人的特点——敢于创新、富于竞争和冒险精神。
有一天,邻居赖瑞带了一只原始的碳制麦克风回家,安上电池,接上喇叭,就可以发出声音。这可把乔布斯给迷住了,一个劲地向赖瑞问些奇怪的问题。赖瑞不胜其烦,干脆把麦克风送给他,让他自己去仔细研究。此后,乔布斯每天晚上都泡在家中,一点一滴地汲取有关电子的知识。
赖瑞见这个小家伙聪明好学,就推荐他参加惠普公司的“发现者俱乐部”。在这里乔布斯第一次见到了电脑。一见到电脑,乔布斯就迷上了它。那天晚上,俱乐部展示了一种新式桌上电脑,让大家玩。乔布斯一边玩,一边想着自己要有这么一台电脑该多好呀!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乔布斯与比他年长5岁的沃兹尼亚克认识了。沃兹尼亚克是学校电子俱乐部的会长,是个天才电子设计师。乔布斯与他一见如故。
乔布斯经沃兹尼亚克介绍加入了学校电子俱乐部,成了一名“电子迷”。高二时,他利用课余时间到一家名为哈尔德克的电子商店打工。
沃兹尼亚克在工作之余,整天都埋头于设计新型电脑,而乔布斯则更多地在思考如何在电脑上赚点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拥有一台自己的电脑。就是这个强烈的愿望,使他们推出了价廉物美的个人电脑。
这台电脑严格地讲只是装在木箱里的一块电路板,但有8K储存器,能显示高分辨率图形。虽然简单,却相当诱惑人,俱乐部成员纷纷提出要订购这种电脑。
1974年4月1日愚人节,乔布斯、沃兹尼亚克等人签署了一份协议,共同创办一家电脑公司。为了纪念乔布斯当年在苹果园打工的历史,公司取名苹果(Apple),标志是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因为“咬”(Bite)与“字节”(Byte)同音。他们生产的第一款电脑也就命名为“苹果1”(Apple1)。
因为强烈的企图心,从而成就了一位电脑巨子、世界超级富豪。
我们要有对成功的强烈渴望,要有“我一定要成功”的信念,而不是“我想成功”。企图心是一种一定要得到的心态,是一定要的决心。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并且为这个决心负责,为这个决心全力以赴,成功离我们就很近了。
梦想和现实之间,总有那么一段距离。如果总希望一觉醒来就能梦想成真,这无异于白日做梦。把梦想变成现实,就要从现在开始确定一个目标,有成功的强烈愿望,并靠坚定的信念去拼搏,这样才可能成为生活的幸运儿。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你以后要从事哪一行的工作,都要努力成为行业里出类拔萃的人。如果一个人对成功有强烈的企图心,想不成功都很难!
记住:目标+行动+企图心=成功。
没试过不要说不行
绝不放弃万分之一的可能,相信你终有一天会成功;轻易放弃一分希望,得到的将是失败。
迈克·兰顿生长在不正常的家庭里,父母关系紧张,在他小的时候,母亲经常闹着要自杀,当火气来时便抓起挂衣架追着他毒打。因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自幼就有些畏怯且身体瘦弱。
迈克读高中一年级时的一天,体育老师带着他们班的同学到操场教他们如何掷标枪,而这一次上课改变了他后来的人生。在此之前,不管他做什么事都是畏畏缩缩的,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可是那天奇迹出现了,他奋力一掷,成绩远远超过其他同学,多出了足足有30英尺(约9.14米)。就在那一刻,迈克知道了自己的未来大有可为。在日后面对《生活》杂志的采访时,他回想道:“就在那一天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也有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好的地方,当时便请求体育老师借给我这支标枪,在那年整个夏天里,我就在运动场上掷个不停。”
迈克发现了使他振奋的未来,而他也全力以赴,结果有了惊人的成绩。
那年暑假结束返校后,他的体格已有了很大的改变,而在随后的一整年中他特别加强重量训练,使自己的体能提升。在高三时的一次比赛中,他掷出了全美国中学生最好的标枪纪录,因而也使他赢得了体育奖学金。
有一次,他因锻炼过度而严重受伤,经检查后,必须永久退出田径场,这使他因此失去了体育奖学金。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到一家工厂去做卸货工人。
不知道是不是幸运之神的眷恋,有一天他的故事被好莱坞的星探所知,星探问他是否愿意在即将拍摄的一部电影《鸿运当头》中担任配角。迈克应允加入演出后从此就没有回头,先是演员,然后演而优则导,最后成为制片人,他的人生事业就此一路展开。一个美梦的破灭往往是另一个未来的开始,迈克原先有在田径场上发展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引导他锻炼强健的体格,后来的打击却又磨炼了他的性格,这两种训练未料却成了他另外一个事业所需的特长,使他有了更耀眼的人生。
没试过,就不要轻易否定自己;没试过,千万不要说自己不行。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尝试的勇气,都要勇于创造。迈克如果没投第一枪,在投了第一枪后如果没有勤奋地去努力,他是不会成功的。不轻易放弃哪怕一丁点的希望,去尝试,去发现自己的长处,相信人会越来越出色,因为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态度。
这是一个崇尚开拓创新的时代,人人都渴望能证实自我。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勇敢地去尝试。哪怕最后失败了也并不可怕,由于恐惧失败而畏缩不前才真正可怕。
要战胜自己,改变目前的状态,就不要放弃尝试各种可能。
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我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也许,我们前行的步履总是沉重、蹒跚;也许,我们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也许,我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尘雾缠绕,而不能自由翱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勇敢、坚定而自信地对自己说一声“再试一次”,永不放弃万分之一的可能性?
很多人都听过美国民谣歌王卡罗·金的歌,为他温柔动人的嗓音所倾倒。但是有许多人不知道,卡罗·金原本是个钢琴手。有一天晚上,他在西岸俱乐部演出,主唱者在最后一分钟称病告假。俱乐部老板生气地大嚷:“没有演唱者,今天就不算工资!”从那晚开始,卡罗·金摇身一变成为歌手。
下一次别人问你会不会某事时,别急着说:“不会。”再仔细想想,或许你该试试看,也许你的某项天分就会被发掘出来。
再试一试,哪怕你已经经历了很多次失败,有什么要紧?再试一试,说不定,你的生活就此改变。所以,在关键时候,要告诉自己,再试一试。
永远坐在最前排,锻造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对她说:“孩子,永远都要坐在前排。”父亲极力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
玛格丽特在学校永远是最勤恳的学生,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之一。她以出类拔萃的成绩顺利地升入当时像她那样出身的学生绝少能进入的文法中学。
在玛格丽特满17岁的时候,她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从政。然而,那个时候,进入英国政坛要有一定的党派背景。她出身保守党派氛围的家庭,但要想从政,还必须要有正式的保守党关系,而当时的牛津大学就是保守党员最大俱乐部所在地。由于她从小受化学老师的影响很大,同时想到大学学习化学专业的女孩子比其他任何学科都少得多,如果选择其他的某个文科专业,那竞争就会很激烈。
于是,一天,她终于勇敢地走进校长吉利斯小姐的办公室说:“校长,我想现在就去考牛津大学的萨默维尔学院。”
女校长难以置信,说:“什么?你是不是欠考虑?你现在连一节拉丁语课都没学过,怎么去考牛津?”
“拉丁语我可以自学掌握!”
“你才17岁,而且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你必须毕业后再考虑这件事。”
“我可以申请跳级!”
“绝对不可能,而且,我也不会同意。”
“你在阻挠我的理想!”玛格丽特头也不回地冲出校长办公室。
回家后她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就开始了艰苦的复习备考工作。这样在她提前几个月获得了高年级学校的合格证书后,就参加了大学考试并如愿以偿地收到了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的入学通知书。玛格丽特离开家乡来到了牛津大学。
学校要求学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1年内全部学完了,并取得了相当优异的考试成绩。其实,玛格丽特不光是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活动方面也都表现得很出色。所以,她的校长这样评价她:“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40多年以后,这个当年对人生理想孜孜以求的姑娘终于如愿以偿,成为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4年当选保守党党魁,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人生就是一场战斗,想要快速通关就要奋力冲在最前线。
“永远坐在前排”,不仅可以激励我们追求成功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培养我们追求成功的信心和勇气。
信念是幸福人生的航道
唐代的百丈禅师,曾制定《百丈清规》,并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面修行,一面劳作。他年老时仍然照常操作,弟子们于心不忍,偷偷地把他的农作工具藏匿起来。禅师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没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的没吃东西。百丈禅师为何能精勤不休?是因为他的信念和抱负鞭策着他。
清末时,梨园中有“三怪”,声名远播。
跛子孟鸿寿,幼年身患软骨病,身长腿短,头大脚小,走起路来不能保持身体平衡。于是,他暗下决心,勤学苦练,扬长避短,后来一举成为丑角大师。
瞎子双阔,自小学戏,后来因疾失明,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他在台下走路时需人搀扶,可是上台表演却寸步不乱,演技超群,终于成为一名功深艺湛的武生。
哑巴王益芬,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一默记在心,虽无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功,常年不懈。艺学成后,一鸣惊人,成为戏园里有名的武花脸,被戏班奉为导师。
身有残疾的梨园三怪,为什么能够成才呢?一是他们不被自己的缺陷所压服,身残的压力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人生的信念。看似失败的人生,实际还有通向成功的途径。他们身残志坚、扬长避短,再加上勤奋,于是他们从勤奋中煅造了最好的自己,同时也成就了一番事业。
抱着坚定的信念,铁树也有可能开花。信念,为幸福人生指明了航道。
热忱源于信念
热忱并非上天赐予的,或外界强加于你的,它源于内心,源于信念。
热忱是坚定的信念在行动上的表现,是被称为燃烧的欲望的强烈情绪,是促使你将思想付诸行动的巨大力量。
在励志大师卡耐基的办公桌上,有一块牌子,他家的镜子上也吊着同样一块牌子。巧的是麦克阿瑟将军在南太平洋指挥盟军的时候,办公室墙上也挂着一块牌子,上面都写着同样的文字:
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
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
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
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
这是对热忱最好的赞词。培养并发挥热忱的特性,我们就可以为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加上火花和趣味。
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公司的成功秘籍就是为顾客创造良好的售后服务条件。长期以来,该公司挑选了一批优秀的技术骨干,专门负责解决顾客的问题和疑难,而且向顾客许诺:服务会在顾客提出要求后的24小时之内完成。
有一次,一个使用IBM计算机的用户打来长途电话,请求该公司立即派人前去帮助修理计算机故障。可是这个用户地处偏远的山区,靠一般的交通工具需要花费两天的时间才能到达那里。为了及时帮助顾客排忧解难、维护公司的声誉,经过短时间的研究之后,该公司的维修人员毅然坐上了直升机,及时赶到了用户家里,而且对用户表示歉意,满怀热情地为用户顺利而及时地排除了故障,使这家客户大为感动。优质的产品及工作人员良好的工作热情,使IBM公司在世界计算机领域中独占鳌头。
一个热忱的人,无论是挖土,或者经营大公司,都会认为自己的事业是一项神圣的天职,并怀着深切的兴趣。对自己的事业热忱的人,不论遇到多少困难,或需要多少的努力,始终会不急不躁地进行。只要抱着这种态度,任何人都可能会成功,可能会达到目标。
一个没有热忱的人,不论有什么能力,都发挥不出来。热忱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他人、工作以及对全世界的态度,热忱使人更热爱人生。
爱默生说:“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忱而成功的。”事实上,这不是一句单纯的话,而是迈向成功之路的路标。
命运女神只垂青于执着地相信自己的人
一位经验丰富的农夫在自己的田里种黄豆,由于天气干旱和地鼠为患,他把种子埋得很深。
过了几天,农夫带着年仅6岁的儿子去查看,翻开土壤,他们发现很多种子都长出了长茎,顶上是两瓣黄黄的嫩芽,这柔弱的生命正在土壤的空隙中七弯八拐地往上生长着,很快将要破土而出。
儿子惊讶地问:“小苗长眼睛了吗?”
“没有。”
“那它怎么都知道要往上生长,而不往下长呢?”
“因为它要寻找太阳,没有阳光它们最终会死的。”
儿子又问农夫:“那么,如果我要是没有阳光会死吗?”
农夫告诉儿子:“孩子,你放心,对生活对自己有信心,就不会没有阳光的。”
如同种子一样,我们每一个人也应坚信:幸福的阳光就在自己的头顶上。
我们每个人都有140亿个脑细胞,每个人只用了心智能源的极小部分,若与人的潜力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诗中所说:
我,我要比我想象的更大、更美
在我的,在我的体内
我竟不知道包含这么多美丽
这么多动人之处……
人是万物的灵长,是宇宙的主宰,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发扬生命的本能。为“生命本能”效力的就是人体内的创造机能,它能创造人间的奇迹,也能创造一个最好的你。
一个人相信自己是什么,就会是什么。一个人心里怎样想,就会成为怎样的人。相信你是个强者,你就可能是个强者,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幅“心理蓝图”或一幅自画像,有人称它为“自我心像”。自我心像有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它的运作结果。如果你的心想象的是做最好的你,那么你就会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一个踌躇满志、不断进取的自我。同时,还会经常收听到“我做得很好,我以后还会做得更好”之类的信息,这样你注定会成为一个最好的你。
相信自己,创造最好的“我”,幸福、成功将悄然而至。
“不可能”是机会的代名词
一个信念可以造就一段传奇,一个信念可以把常人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1485年5月,哥伦布到西班牙游说:“我从这儿向西也能到达东方,只要你们拿出钱来资助我。”当时,没有一个人阻止他,也没有人刺杀他,因为当时的人认为,从西班牙向西航行,不出500海里(926千米),就会掉进无尽的深渊;到达富庶的东方,是绝对不可能的。
他的第一次航行成功了,不料,在他第二次去的时候,不仅遇到了空前的阻力,而且还有人在大西洋上拦截,并企图暗杀他。至于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沿这条航线绝对能够到达富庶的东方,他再去一回,那儿的黄金、玛瑙、翡翠、玉石、皮毛、香料,就会使他富比王侯,不可一世。
在法国,一位小男孩创办了一个专门提供玩具信息的网站。当时,没有一个人把他放在眼里,没有一家同类的公司与之为敌,也没有哪家行业会来找他签订行业约束条款。他们认为,那个网站只是一个孩子的游戏,成不了什么气候。谁知,结果却出人意料,这个小男孩不仅把网站做大了,而且在他十几岁时,就通过广告收入,成了法国最年轻的百万富翁。
可见,“不可能”的另一面,即为“机会”。
因为不可能,必然谁也不去关注,谁也不对其设防;再者,不可能实现的事,一般都没有竞争对手,所以第一个去做的人更容易成功。另外,一般人认为不可能的事,肯定是十分困难,甚至是难以想象的事。因为太难,所以畏难;因为畏难,所以根本不去问津。不但自己不去问津,甚至认为别人也不会问津。可以说,世界上真正的大业,都是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完成的。在人类一步步从过去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不可能的事,一件都还没有发现。
唯有信念坚定的强者,最爱人们眼中的“不可能”,因为其中潜藏着无数的机遇。
远大的目标是成功的磁石
理想是人的追求,什么样的理想,将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美国哈佛大学对一批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如下:
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批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
那3%的人,25年间始终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努力,几乎都成为成功人士、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属于社会中上层;60%的人,他们过着安稳的生活,也有着稳定的工作,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属于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生活没有目标,并且还抱怨他人,抱怨社会不给他们机会。
要成功就要设定目标,没有目标是不会成功的。目标就是方向,就是成功的彼岸,就是生命的价值和使命。
2001年的亚洲首富孙正义,23岁那一年得了肝病,在医院住院期间,他读了400本书,平均每年读了200本书。他大量地阅读,大量地学习。
在出院之后,他写了40种行业规划,但最后选择了软件业。事实上,他的选择是对的,软件行业使他成为了亚洲首富。
选好行业之后,他开始创业。创业初期,条件艰苦,他的办公桌是用苹果箱拼凑而成的。他招聘了两名员工。有一次,他和两名员工一起分享他的梦想,他说:“我25年后要赚100兆日币,成为亚洲首富。”这是孙正义的梦想,但在两名员工看来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对孙正义说:“老板,请允许我们辞职,因为我们不想和一位疯子一起工作。”
事实上,孙正义的梦想实现了,他成了亚洲首富。
“志当存高远”,是我国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的一句名言。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具备了远大的志向,在未出茅庐时就自比管仲、乐毅,就想干一番大事业。远大的志向加上良好的机遇,使他成就了一番伟业。
做高尚的梦,并且飞向你的梦想。你的梦想预示着未来你会成为什么样。你的理想是未来的预兆。只要你对自己诚实,对自己的理想诚实,最终你梦想的世界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你的环境也许并不舒适,但只要你怀有理想,并为实现它而奋斗,那么,你的环境会很快改变。詹姆斯·E.艾伦说过,最伟大的成就在最初的时候是一个梦。橡树沉睡在果壳里,小鸟在蛋里等待,在一个灵魂最美丽的梦想里,一个慢慢苏醒的天使开始行动。梦想,是现实的情侣。
谚语云:如果你只想种植几天,就种花;如果你只想种植几年,就种树;如果你想流传千秋万世,就种植观念!
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发现,在为老年人开办的疗养院里,有一种现象非常有趣:每当节假日或一些特殊的日子,像结婚周年纪念日、生日等来临的时候,死亡率就会降低。他们中有许多人为自己立下一个目标:要再多过一个圣诞节、一个纪念日、一个国庆日等等。等这些日子一过,心中的目标、愿望已经实现,继续活下去的意志就变得微弱了,死亡率便立刻升高。生命是可贵的,并且只有在它还有一些价值的时候去做应该做的事,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人生才会有意义。
要攀到人生山峰的更高点,当然必须要有实际行动,但是首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更高处只是空中楼阁,望不见更不可即。如果我们想要使生活有所改变,首先要设定一个目标。只有设定了目标,人生之旅才会有方向、有进步、有终点、有满足。
让我们为自己找一个梦想,树立一个目标吧,因为人生因梦想而伟大!
梦想是所有成就的出发点,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们从来都没有梦想,并且也从来没有踏出他们的第一步。
拥有希望,就拥有创造奇迹的力量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
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一棵树上的叶子,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
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人生可以失去很多东西,却绝不能失去希望。只要心存希望,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间。所以,当你遇到困境的时候,你一定要相信你自己,给自己希望,才能柳暗花明,走出困境。
一个俄国人做过一个试验:将两只大白鼠丢入一个装了水的器皿中,它们拼命地挣扎求生,结果只维持了8分钟左右。然后,在同样的器皿中放入另外两只大白鼠,在它们挣扎了5分钟左右的时候,放入一个可以让它们爬出器皿外的跳板,这两只大白鼠得以活下来。若干天以后,再将这对大难不死的大白鼠放入器皿中,结果真的有些令人吃惊:两只大白鼠竟然可以坚持24分钟,是一般情况下能够坚持时间的三倍。
这位俄国的心理学家总结说,前面两只大白鼠,没有任何逃生经验,只能凭自己本来的体力挣扎求生;而有逃生经验的大白鼠却多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它们相信在某一个时候,一个跳板会救它们出去,这使得它们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这种精神力量,就是希望。
那个试验还没有完。有人想着那两只大白鼠,总觉得不是滋味,就略带反感地对那位心理学家说:“有希望又怎么样,那两只大白鼠最后还不是死了。”心理学家出人意料地回答说:“没有死,在第24分钟时,我看它们实在不行了,就把它们捞上来了。有积极心态的大白鼠更有价值,更值得活下去;我们人类应该尊重一切希望,哪怕是一只大白鼠内心的希望。”
这个实验虽然残酷了一点,但给人很大的教益。我们不必做那样的试验就可以知道,在艰难困苦之中,心中有希望和心中没有希望,对我们的行为会有完全不同的影响,结果当然也就完全不一样了。大白鼠的希望,是人给它们的;而我们人类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能够自己给自己希望。希望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在很多情况下,希望的力量比知识的力量更强大。因为只有在有希望的前提下,知识才能被更好地利用。所以,一个人,即使他一无所有,只要他有希望,他就可能拥有一切;而一个人即使拥有一切,心中没有希望,那就可能丧失他已经拥有的一切。
漫漫人生,难免会遇到荆棘和坎坷,但风雨过后,一定会有美丽的彩虹。所以,你在任何时候都要抱有乐观的心态,都不要丧失希望。要知道,失败不是生活的全部,挫折只是人生的插曲。虽然机遇总是飘忽不定,但只要你坚持,保持乐观,你就能永远拥有希望。即使一生不如意,但有希望相伴也是幸福的。
有时候,创造奇迹的不是巨人,而是心中埋藏的希望。
你需要奔跑的最重要理由,就是为了自己的幸福
有些人打牌,总想着等到合适的时候再出好牌,但却发现与事实屡屡不符,等到别人都出完手中的牌了,才发现自己的好牌都攥在手里,没派上用场。
一位成功学大师这样评价行动和知识:行动才是力量,知识只是潜在的能量;不积极行动,知识将毫无用处。要克服任何障碍,都离不开行动,也只有行动才能够让梦想照进现实。
从前,有两个朋友,相约一起去遥远的地方寻找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在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时候,遇到了一条风急浪高的大河,而河的彼岸就是幸福和快乐的天堂。关于如何渡过这条河,两个人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一个建议采伐附近的树木造一条木船渡过河去,另一个则认为无论哪种办法都不可能渡得了这条河,与其自寻烦恼和死路,不如等这条河流干了,再轻轻松松地过去。
于是,建议造船的人每天砍伐树木,辛苦而积极地制造船只,并顺带着学会了游泳;而另一个则每天躺着休息睡觉,然后到河边观察河水流干了没有。直到有一天,已经造好船的朋友准备扬帆的时候,另一个朋友还在讥笑他的愚蠢。
不过,造船的朋友并不生气,临走前只对他的朋友说了一句话:“去做一件事不一定都成功,但不去做则一定没有机会成功!”
能想到等到河水流干了再过河,这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创意,可惜的是,这仅仅是个注定失败的“伟大”创意而已。
这条大河终究没有干枯掉,而那位造船的朋友经过一番风浪也最终到达了彼岸。
只有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行动是成功的保证。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必然要落实到行动上。不肯行动的人只是在做白日梦,这种人不是懒汉就是懦夫,他们终将一事无成。
古希腊有句格言讲得好:“要种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同样,要成为赢家,最好的时间是3年前,其次是现在。
要成为人生牌局的赢家,就应该尽早地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史蒂夫·乔布斯和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卖掉了一辆老掉牙的大众牌汽车,得到了1300美元。对于斯蒂夫·乔布斯和斯蒂夫·沃兹尼亚克这两个正准备开一家公司的人来说,这点钱甚至无法支付办公室的租金,而且他们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一个财大气粗的巨无霸。租不起办公室,他们就在一个车库里安营扎寨。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条件极差的车库里,苹果电脑诞生了,一个电脑业的巨子迈出了第一步。也正是这个从车库诞生的苹果电脑,成功地从IBM手里抢走了荣耀和财富。如果当初这两位青年因为怕遇到很多的困难而不动手行动的话,那么恐怕就没有今天的苹果电脑了吧。
而惠普电脑的诞生与苹果电脑的诞生如出一辙。1938年,两位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惠尔特和普克德,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尝尽了求助他人谋生的艰辛,同时他们还看到了许多人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陷入困境的惨状,于是他们决定摆脱受雇于人的想法,合伙开创自己的事业。两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总共才凑了538美元,他们有的只是想法和决心。但是,他们并没有停止或等待,在加州的一间车库里,他们办起了一家公司——惠普公司。经过艰苦创业,惠普公司现在是全球最重要的电子元器件、配套设备供应商之一,总资产达300多亿美元。
可能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想法,有不少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是绝妙的。但是假若有这些想法而不去付诸实践,那它们永远也只是空想而已。不论你自己想得有多美,重要的是去做!没有人会嘲笑一个学步的婴儿,尽管他的步子趔趄、姿势难看,有时还会摔倒。
我们之所以难以将想法付诸实践,是因为当我们每一次准备搏一搏时,总有一些意外事件使我们停止,例如资金不够、经济不景气、新婴儿的诞生、对目前工作的一时留恋等种种限制以及许许多多数不完的借口,这些都成为我们拖拖拉拉的理由。我们总是想等着一切都十全十美的时候再行动,但事实总会和愿望不太相符,于是我们的计划不会有开始动手的那一天,只是变成了空想。
面对人生的众多机遇,我们看见了,也心动了,但是自己却没有付诸行动,眼看着机会从自己的身边溜走,到头来只能恨自己没有胆量。
安妮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可她有一个坏习惯,那就是她每做一件事,总爱让计划停留在口头上,而不是马上行动。
和安妮住在同一个村子里的詹姆森先生有一家水果店,里面出售本地产的草莓之类的水果。一天,詹姆森先生对安妮说:“你想挣点钱吗?”
“当然想。”她回答,“我一直想买一双新鞋,可家里买不起。”
“好的,安妮。”詹姆森先生说,“隔壁卡尔森太太家的牧场里有很多长势很好的黑草莓,她允许所有人去摘。你摘了以后把它们都卖给我,1公斤我给你13美分。”
安妮听到可以挣钱,非常高兴。于是她迅速跑回家,拿上一个篮子,准备马上就去摘草莓。但这时她不由自主地想到,要先算一下采5公斤草莓可以挣多少钱。于是她拿出一支笔和一块小木板计算起来,计算的结果是65美分。
“要是能采12公斤呢?那我又能赚多少呢?”
“上帝呀!”她得出答案,“我能得到1美元56美分呢!”
安妮接着算下去,要是她采了50、100、200公斤詹姆森先生会给她多少钱。算来算去,已经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她只得下午再去采草莓了。
安妮吃过午饭后,急急忙忙地拿起篮子向牧场赶去。而许多男孩子在午饭前就赶到了那儿,他们快把好的草莓都摘光了。可怜的小安妮最终只采到了1公斤草莓。
回家途中,安妮想起了老师常说的话:“办事得尽早着手,因为一个实干者胜过100个空想家。”
成功在于计划,更在于行动。目标再大,如果不去落实,也永远只能是空想。所以当你心动的时候,就应当尽快地将它付诸行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住机遇。
在一次行动力研习会上,培训师说:“现在我请各位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大家必须用心投入,并且采取行动。”他从钱包里掏出一张面值100元的人民币,他说:“现在有谁愿意拿50元来换这张100元的人民币?”他说了几次,都没有人行动,最后终于有一个人走向讲台,但他仍然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着培训师和那一张人民币,不敢行动。那位培训师提醒说:“要配合,要参与,要行动。”那个人才采取行动,换回了那100元,那位勇敢的参与者立刻赚了50元。最后,培训师说:“凡事马上行动,立刻行动,你的人生才会不一样。”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在心动的时候会考虑到很多因素,会想这能实现吗?会想到诸多的困难阻扰,会想到自己力量的薄弱等。但是为什么不去试试呢?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是将心动变成行动的胆量。
人生就是这样,再美好的梦想,离开了行动就会变成空想;再完美的计划,离开了行动也会失去意义。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当注重行动,在行动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古语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可能曾经看过某些人在接近人生旅程的尽头时,回顾一生时说:“如果我能有不同的做法……如果我能在机会降临时好好地利用……”这些未能得到满足的生命,只是充塞着数不清的“如果……”他们的生命在真正起步之前就已经结束了。
只有行动才能让计划成为现实,这是千年不变的真理。如果你想改变你的现状,那就赶快行动吧!
如果不得不跪在地上,那我们就用双膝奔跑
成长其实就是不断战胜挫折的一个过程。经历过挫折的生命,便是那绚丽无比的彩虹。
城里的儿子回农村老家,发现自家玉米地里玉米长得很矮,地已干旱,可周围其他地里的苗子已长得很高。当儿子买了化肥、挑起粪桶准备浇地时,却被父亲阻止了。父亲说,这叫控苗。玉米才发芽的时候,要旱上一段时间,让它深扎根,以后才能长得旺,才能抵御大风大雨。过了个把月,一个狂风骤雨的日子,儿子果然看到除了自家地里的玉米安然无恙外,别人都在地里扶刮倒了的玉米。
种玉米的故事,似乎亦告诉我们同样的人生道理:年轻时苦一点,受一点挫折,没关系,它只会让人多一点阅历,长一点见识,并因此而坚强起来,因此而获取成功。
在生活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我们正确地看待挫折,敢于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无所谓惧,克服自身的缺点,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那么,顽强的精神力量就可以征服一切。不是吗?曾任美国总统的林肯一生中就遭遇过无数次失败和打击,然而他英勇卓绝,败而不馁,不正是因为这惊人的顽强毅力才使他走上光辉大道吗?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确,人生需要挫折。当挫折向你微笑,此刻你就会明白:挫折孕育着成功。
有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也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西服。但他仍全心全意地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他想做演员,当电影明星。
好莱坞当时共有500家电影公司,他根据自己仔细划定的路线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带着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剧本一一前去拜访。但第一遍拜访下来,500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面对无情的拒绝,他没有灰心,从最后一家电影公司出来之后不久,他就又从第一家开始了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
第二轮拜访也以失败而告终。第三轮的拜访结果仍与第二轮相同。
但这位年轻人没有放弃,不久后又咬牙开始了他的第四轮拜访。当拜访第350家电影公司时,这里的老板竟破天荒地答应让他留下剧本先看一看。他欣喜若狂。
几天后,他获得通知,请他前去详细商谈。就在这次商谈中,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他担任自己所写剧本中的男主角。
不久这部电影问世了,名叫《洛奇》。这个年轻人就是好莱坞著名演员史泰龙。
面对1850次的拒绝,所需要的勇气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但正是这种勇敢,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这种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让故事中的年轻人的梦想得到了实现。在我们实现梦想的路途中,也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种种挫折,让我们用执着为自己导航,坚定地树起乘风破浪的风帆,坚信终有一天成功的海岸线会在我们眼里出现。
挫折是一座大山,想看到大海就得爬过它;挫折是一片沙漠,想见到绿洲就得走出它;挫折还是一道海峡,想见到大陆就得游过它。
挫折是可怕的,但却是人生,是成长不可缺少的基石。
挫折会给人带来伤害,但它还给我们带来了成长的经验。被开水烫过的小孩子是绝不会再将稚嫩的小手伸进开水里的。即使他再顽皮,他也会记得开水带来的伤痛。被刀子割破了手指的小孩子是绝不会再肆无忌惮地拿着刀子玩耍的,因为他知道刀子很危险。孩子们经历了挫折,但他们换来了成长的经验。这不正是我们所说的“坏事变好事”吗?
有位名人说过:“勇者视挫折为走向成功的阶梯,弱者视之为绊脚石。”上天之所以要制造这么多的挫折,就是为了让你在挫折中成长。当你战胜种种挫折,蓦然回首时,你就会惊喜地发现,你成熟了。
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奔跑的人
人生常常浸泡在痛与苦中。一次次心痛,一道道伤痕,一遍遍泪水,洗不去人生的尘埃,抹杀不了命运中的艰辛。何必跟自己过不去,放平自己的心,搁浅自己的梦,把希望打折,把生命烘干,学会在艰难的日子里苦中寻乐!
然而,尼采却说:“人生就是一场苦难。”的确,谁都无法让我们“心想事成,无忧无虑”地过一辈子,唯有“把黄连当哨吹——苦中作乐”,才能战胜忧愁,享受快乐。
戴维是饭店经理,他的心情总是很好。当有人问他近况如何时,他回答:“我快乐无比。”
如果哪位同事心情不好,他就会告诉对方怎么去看事物好的一面。他说:“每天早上,我一醒来就对自己说,戴维,你今天有两种选择,你可以选择心情愉快,也可以选择心情不好,我选择心情愉快。每次有坏事发生,我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受害者,也可以先去面对各种处境。归根结底,你自己选择如何面对人生。”
有一天,戴维被三个持枪的歹徒拦住了。歹徒朝他开了枪。
幸运的是发现较早,戴维被送进急诊室。经过18个小时的抢救和几个星期的精心治疗,戴维出院了,只是仍有小部分弹片留在他体内。
6个月后,戴维的一位朋友见到他。朋友问他近况如何,他说:“我快乐无比。想不想看看我的伤疤?”朋友看了伤疤,然后问他当时想了些什么。戴维答道:“当我躺在地上时,我对自己说有两个选择:一是死,一是活。我选择活。医护人员都很好,他们告诉我,我不会死的。但在他们把我推进急诊室后,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到了‘他是个死人’。我知道我需要采取一些行动。”“那么,你采取了什么行动?”朋友问。
戴维说:“有个护士大声问我对什么东西过敏。我马上答道:‘有的。’这时所有的医生、护士都停下来等我说下去。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大声吼道:‘子弹!’在一片大笑声中,我又说道:‘请把我当活人来医,而不是死人。’”戴维就这样活下来了。
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如果你把自己看成弱者、失败者,你将郁郁寡欢;如果你将自己看成强者,你将快乐无比。你可以快乐,只要你希望自己快乐。
古人讲:“不知生,焉知死?”不知苦痛,怎能体会到快乐?痛苦就像一枚青青的橄榄,品尝后才知其甘甜。品尝橄榄容易,品尝生活中的痛苦,这需要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