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你的学生思维:职场和你想的不一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已经保研,仍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怎么办?

提问 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化学专业的大四学生,现在对未来的路感到非常迷茫。

我去年下半年的时候保研了,保的是本校本专业。但是我对化学这个专业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化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交往很久的人,但一直都没有心动。

马上要读研一了,我要开始思考是否读博的问题。我爸妈一直说让我继续读下去,之后去高校当老师,说女孩子只要安稳就好。

但是我现在觉得学化学没有激情,念完书出来不是去高校或是研究所搞研发,就是去公司搞研发。我希望之后的工作,可以从事一些有挑战性的、能多和人交流的事情。

我已经大四了,我不知道我现在要怎么做,是继续学化学,读博之后做研发,还是跳出来。

但是不学化学,我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同时自己也感兴趣,不知道从何努力。

谢谢老师!

回答 同学,你好!

关于你提出的问题,我将其分解成不同的方向,然后一一对应来解答你的疑惑。

1.对化学这一专业的迷茫

我曾经参与过理工科的海外专业实习项目的工作,因而有机会接触了化学和材料这类专业。我了解到,化学也有很多的分支,诸如有机、无机、高分子等方向。此外,化学工程又是另一个领域。

虽然你说“化学就像是一个交往很久的人”,时间长短并不代表你对“化学”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定范围,“没有心动”也许是因为你并没有真正走进“化学的世界”,以及以化学为核心扩散出去的所有关联领域,对“化学”这一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了解也局限在自己的认知中。

所以在说喜欢或者不喜欢之前,先不设限地去认识“化学”,去认识和“化学”有关的人,比如学校里的讲师、教授,同毕业了的师兄师姐甚至在化工类/日化类企业工作的大朋友,去认识、沟通、了解、对比自己和他人对化学的看法和见解。

我的同窗也是化学系,本科毕业之后去了欧莱雅集团某品牌公司,后来我才知道很多看似快速消费品类的企业,其背后都有强大的精细化工支撑,而在那之前,正因为我认知的局限,而局限了化学本身。

2.对于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的迷茫

我一般都会建议学生在考虑是否读研的时候,就去思考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想好了毕业后的方向再看是否要考研究生,以及如何度过自己的研究生学习生涯。

我仅以硕士研究生阶段为例,罗列以下几种可能性:

①毕业后考公务员

研究生考公务员的优势,在于职级职称的起点高过本科生,外加英文水平。不过,仍然需要进一步正确解读公务员的工作和职业生涯规划。

②毕业后就业

主要是进入相关企业的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与开发)部门,从事新产品的研发工作。

国企,还是外资?研发的内容最好还能细分到行业和产品,比如化妆品企业,染发膏/护肤品/彩妆?想得越细,才能知道自己还缺少哪些知识和经历。

③毕业后继续深造

选择留校深造/本国跨校深造/海外留学深造?这就关系到研究生期间的GPA、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载体、科研项目的参与经历,甚至还包括是否参加交换生、短期互访等国际合作类项目。

④毕业后留校

走科研体系,还是教研体系,还是行政体系?科研的编制是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教研的编制是讲师、副教授、教授;行政的体系则各校有各自的特点。

计划考研的时候,就要想好自己未来要走上述的哪条路。之后接着想想,如果要走好那条路,或者说,如果有机会、有资格走那条路,在研究生期间要如何学习?如何积累社会实践经历?如何丰富海外经历?如何建设并维护好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网和朋友圈?

3.对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迷茫

毕竟校园和社会、职场还是截然不同的。迷茫本身并不可怕,甚至是一种常态,可怕的是对迷茫的置之不理和不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仍然是学习和认识。

什么是职场?什么是职业?什么是行业?

这个行业在全球的发展态势是怎么样的?

这个领域的国际知名企业是哪几家?商业模式、组织结构和业务分布是什么样的?

这些企业是否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的发展是怎样的?

这个行业在国内的发展态势是怎样的?

这个领域的国内知名企业是哪几家?商业模式、组织结构和业务分布是什么样的?

这些企业是否已经走出国门?海外分支机构是怎样的……

所有这些都会让我们的心里更有底气,而最初进入职场的3年里,其实会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人事架构、企业中的人才晋升通道,等等。之后仍然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调整。

每个人其实有两个规划,一个是基于自己一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个是基于任职于某家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前者包含了后者,前者也指引了我们在面临晋升、调岗、跳槽、在职进修等方面做出选择。

4.对于“自己想要的”的迷茫

往往在一开始的时候,“想要”的范畴太大了,所以我们也可以先从明确“自己不要什么”开始,逐步缩小“想要”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兴趣、喜好、热情都会经受考验,有些一时兴起的念头,会被一一否决,渐渐接近个人激情所在的那个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还是心态。在最初的很多年里,我们锻炼的并不一定仅是能力和技巧,更多的还是心态和胸怀。从“面对”到“迎接”,从“被动承受”到“主动接纳”,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透彻,才有可能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我们总是容易凝固在外界认知里的那个“自己”,而忽略了真正存在于内心的“自己”。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他绽放的季节”,另一句话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树,这是森林的开始”。

所以,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5.对于自己想要的爸妈希望的之间选择的迷茫

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承袭了太多中国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无法像西方的家庭那样,清晰地知道父母和孩子的边界在哪里,也并不能完全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去看待,分清楚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

以我的亲身经历来看,和父母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甚至要不厌其烦地去交流,不是谁要说服谁,而是逐渐形成“朋友”的关系。

但在那之前,要弄清楚的是,谁为你的人生负责?是你的父母,还是你自己?我想阐述的是,你对你的人生负责,你是唯一陪伴你走完人生这条路的人,所以包括我在内的,甚至是父母在内的外人,对你来说,最好是锦上添花,而非次次都是雪中送炭。

他们能够影响你,但最终的选择是你自己的决定。既然是你自己的决定,无论未来是什么,都需要去承担决定之后的所有,并为之付出对等的代价,不埋怨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人只有学会了对自己负责,才能对其他人、对社会负责,才会有所担当,有所承诺,这和年龄、性别、出生背景等外因都无关,只和自己有关,而这恰恰是我们缺少的。

所以,第一步,请想明白,你对自己的责任是什么。

吴蓓琦,知自教育创始人、职慧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