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性化管理的特征
人性化管理,我个人的观点是:在管理过程中尽量满足人性的要求,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才能,进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人性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因行业不同,岗位不同,针对的具体对象不同,可以有很多的单位要素,但有几点特征却是共同的:
一是尊重人的各种各样权益。这里所指的人包括三个层面:管理者、被管理者、服务对象。凡是参与管理的人和与管理有关的人,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尊重还包括应享有的各种工薪收入、福利和民主权利。
二是营造人才的成长空间,使来到单位的人留得住、有发展,心情愉快地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时能得到有效帮助,取得成绩受到应有的奖励,犯了错误和失误时,既给予必要的惩戒,也能得到及时的挽救。
三是努力为服务对象创造一个舒适的服务环境,凡与服务有关的设施,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安置,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从精神面貌到言行举止、服务手段都与整个环境谐和,促进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协调。
四是构建浓郁的并有个性的企业(单位)文化。文化的主体是全体管理者和与管理有关的人员。他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消费者和受益者。文化要体现出“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功能,进而起到塑形、铸魂的作用。
五是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时主动化解员工之间的矛盾,鼓励员工在交往中多一点人情世故,少一些壁垒森严;多一些坦诚,少一些隔阂;多一些设身处地,少一些猜测臆断;尤其是上下级之间,更应该提倡同志关系。
总之一句话,人性化管理不是标签,不是口号,更不是装模作样,而是让人从心里认同,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宿感,企业(单位)才有活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发展。
人性化管理的理念确立后,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根本上说,要把简单的管理人变成谐和人,将管理者、管理员变成人际关系的调和人,在管理过程中体现人性的光辉。
二是管理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层级垂直管理,即从最高管理者逐级下降至最低管理者,层级关系明显,平级和越级都是不可能的。人性化管理虽然也有层级关系,但不是完全的垂直关系,而是根据需要有点、有线、有面,甚至有时是逆向的,即最低一层管理者可以向最高管理者提出意见建议,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应及时得到采纳。
三是语言行为方式的转变。传统管理方式,层级之间的对话几乎是命令式,不容商量和探讨,行为(包括肢体语言)同样是居高临下,管理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言行举止同样充满了优越感。人性化管理的层级之间,有时也保留命令式语气,但大多数时候是平等性的对话;管理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则应该是对等的,甚至是和蔼可亲的家人式语言。
四是工作态度的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太过于强调层级、制度,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需求,管理者层级之间,管理员与服务对象之间都是一种僵硬的交往关系。尤其是管理员,认为是企业(单位)强制我工作,不是我自己要工作。人性化管理则要求,大家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企业(单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家不发展甚至衰败,所有的家人都将失去依赖。大家不存在,小家自然也不好过,因此是我要为家工作,实际上就是为我工作。这与很流行的那句“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的生硬表述不同。
五是共存方式的转变。传统管理方式下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自己工作好了,就十分满意了。至于他人工作不好,甚至出现重大事故,都与我无关。平时工作中,本职工作可以做到兢兢业业,骨子里却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本来没错,但现代企业(单位)的生存方式与过去大为不同,产品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市场变幻莫测,经营没有明显的边界,时间空间呈现跳跃式转换,没有相对的应变能力和速度,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很小,更别说发展壮大了。因此,企业(单位)的每一个人,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零配件,当运转正常时,零配件的效果难以显现,一旦发生事故,每一个零配件都有可能是“罪魁祸首”,所以,它要讲究合作、协调、互补,别人的失误有可能就是自己的失误。特别是那些致命性的失误,有可能彻底败坏了企业(单位)的名誉,破坏了正常生产运转程度,最后导致企业(单位)的一蹶不振甚至破产,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企业(单位)的每一个人,都要从大局出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帮助和监护其他人做好工作。
人性化管理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整合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设计开发出最有人气的产品和服务措施、手段,实现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的科技、文化、道德品质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