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道与正道: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风险防控指南(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中央对反腐败形势如何判断

(一)腐败和反腐败力量对比变化

形势决定任务。正确判断形势,是科学部署工作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作出判断,总体上就是四个字:严峻复杂。但是在不同的时期,随着工作深入,腐败和反腐败力量的对比发生着重大变化。

2015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中央判断“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什么是“胶着状态”?“胶着状态”表示的是相对抗的双方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的一种对峙状态。比如在下围棋的时候,双方可能互有优势地带,但在攻守的所得上双方处于比较平衡的状态,我们就可以称之为“胶着状态”。表现在反腐败斗争上,可理解为我们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还没有消除反弹的危险,反腐败体制机制健全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仍然艰巨繁重。

2016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中央对腐败和反腐败力量的对比作出新的判断。习近平同志指出,3年来,我们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一年的时间,从“胶着状态”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表明腐败和反腐败从“相对平局”到反腐败取得了相对优势,这是力量对比的重要变化。

2016年12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战略布局,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得到人民群众称赞,党心民心得到极大提振。据此,从年初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到年底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两字之差,意味不同,表明反腐败斗争又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果。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隆重召开,习近平同志在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中对反腐败斗争的态势又作出新的判断。习近平同志讲:“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二)哪些数据可以支撑这一判断

从“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再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这一判断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是完全正确的。曾几何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大行其道;干部被“围猎”,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利益输送等问题屡见不鲜;许多人不以廉为荣,不以贪为耻,笑廉不笑贪,笑贫不笑娼,腐败文化弥漫,“千里做官为求财”的观念甚嚣尘上,甚至有人发问:“红旗还能打多久?”党的十八大以来,政风肃纪驰而不息,全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刹住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从执纪审查成果看,第一,五年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问题线索267.4万件,立案154.5万件,处分153.7万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有5.8万人,立案数、处分人数以年均30%增幅连续保持增长。第二,五年来,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纪律处分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处分县处级干部6.3万多人,平均每天立案审查地厅级干部5人,平均每天立案审查县处级干部40人。特别是严肃查处周某康、薄某某、郭某雄、徐某厚、孙某才、令某划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清除了党内政治隐患。第三,五年来,刹住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8.9万件,处理党员干部25.6万人,多名中管干部在因其他严重违纪问题受到审查的同时,被追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可以说,“八项规定改变中国”,作风建设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亮丽名片。第四,五年来,中央巡视开展了12轮,共巡视了277个党组织,对16个省区市开展了巡视“回头看”,对4个中央单位进行“机动式”巡视,首次实现一届任期全覆盖,并形成了全国巡视巡察“一盘棋”;设立了47家派驻中央一级党和国家部委纪检组,监督139家中央单位的党组织,实现了中央纪委派驻监督的全覆盖。第五,五年来,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满意度从75%上升到93.9%。第六,五年来,不断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牢。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实践探索在前,总结提炼在后,共修订颁布了90余部党内法规,使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协调衔接,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总之,一系列数据表明,在腐败问题上,已经形成了政治上压制、作风上扭转、势头上遏制、民心上认同的局面。腐败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痛恨的毒瘤,而不再是“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

(三)反腐败斗争在新时代将怎样继续

随着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有人认为继续查下去会打击面过大,影响经济发展,导致消费需求萎缩,甚至把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与反腐败力度加大扯在一起;有人认为反腐败是刮一阵风,搞一段时间就会过去,现在打枪,暂且低头;有人认为反腐败会让干部变得缩手缩脚、明哲保身,不愿意做事了;等等。因此,有人猜测说,党的十九大以后,反腐败的力度将会弱化。这些言论、观点都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相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程,可以说,全面从严治党仅仅是开了个头,任重而道远。已经沾染腐败和想搞腐败的领导干部,不要指望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歇歇脚、喘口气”。对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这可以说是“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的宣言。

第一,强调“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在于对腐败深重危害的清醒认识。腐败是人类社会的毒瘤,是阻碍社会健康发展和实现社会良性之治的重大顽疾。腐败巨大的特殊危害性,主要不在于腐败者对法律和制度的明知故犯,而在于掌权者在要求他人尊重法律的同时,自己却利用手中的权力花样百出地藐视和践踏法律,巧取豪夺稀缺的社会资源,使为人类社会高度认可和珍视,并作为维系社会和谐发展基石的核心价值——正当、诚信与正直,遭受更为广泛和深度的侵蚀。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治理腐败是最深刻的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良性之治的根基所在。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必须下最大气力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第二,强调“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在于对腐败顽固性的清醒认识。腐败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的特点,从“宽松软”走到“严紧硬”亦非一时之功。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例。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的2015年2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看,2月违规公款吃喝现象有所反弹,较1月上升了29.89%。这与2月刚好过春节不无关系,证明“四风”问题树倒根存,顶风违纪现象仍时有发生,重压之下会花样翻新,防止反弹回潮任务艰巨。因此,党中央强调,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为防止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党中央将保持政治定力,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思感、顽强的意志品质,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踩着不变的步伐,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韧劲,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

第三,强调“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在于前所未有地重视反腐败制度建设。当下的反腐败充分展现了执政党在治国理政的观念上,正在经历着从人治到法治的重大转变,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的常态性反腐败新格局已经形成,法治反腐将成为新常态。一方面,党纪国法这张法网编织得越来越严密和精细:修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及《刑法》反贪污贿赂犯罪规定的完善等。这不仅使党内的预防性制度体系日益形成,使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有了可操作的制度保障,而且也保障了党纪在前、党纪严于国法、党纪与国法有效衔接落到了实处。另一方面,在不断完善反腐制度的同时,维护党纪与国法权威的监督机制在不断健全和加强,党的纪检机构聚焦主业、专司监督职责,覆盖所有行使公权力人员的国家监察委的组建,都为党纪国法的刚性提供了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