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身体指向心理——生物学基础
DNA的神秘世界——遗传学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无数个双螺旋结构的DNA,它们的存在使得人们可以在孩子的眉眼之间看到父母的影子,也决定了妈妈的火爆脾气或爸爸的谨慎性格传递给了孩子。但是很少人注意到一点——人的变态心理也会通过DNA传递给下一代。变态心理特点,如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躁郁症,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其中遗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从受精卵形成那一刻起,父母的遗传基因,不管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便传递给了子女。个体携带着父母的遗传基因在子宫中生长直到出生,终其一生,个体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父母双方染色体的组合决定了孩子的相貌、身高、性别,因为重复组合的概率非常小,从而确保了基因的差异,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遗传保证了个体之间生物性状的相同或相似,变异则保证了沟通之间的差异。由于基因的变异,主要是染色体变异,出现了许多遗传性疾病。比如躁郁症、抑郁症就与单基因显性遗传有关。
心理方面,遗传的特征显现虽然不如生理特征那么明显,但是亲子关系研究显示,智力、知觉、动作等特征,均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那些智力超常者(包括特高和特低),认真追溯起来,一定会找到一个智力超常的家族谱系。
在精神分析理论盛行的20世纪上半叶,治疗师普遍将精神分裂、自闭症、同性恋等追溯到父母个性和父母的婚姻关系上。比如孩子的自闭症是由于母亲的漠不关心,同性恋行为是由于母亲好支配的个性和情感僵硬。当生物医学逐渐发展,人们开始怀疑统摄人们近半个世纪的弗洛伊德学说。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弗朗兹·卡尔曼移民美国后,在纽约做了著名的双胞胎实验。他找到691对双胞胎精神分裂症病人,得出结论,双胞胎在患精神分裂症上有一致性,同卵双胞胎的一致性远远高于异卵双胞胎。
卡尔曼还研究了精神分裂症在家族中的遗传关系,结果发现,血缘越接近,亲人患病的概率越大。父母双方患有精神分裂症,子女发病率最大;父母一方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或兄弟姐妹中有精神分裂症病人,其他有关系的人也有发病的概率。
在卡尔曼之前,一位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阿龙·罗桑诺夫也做过双胞胎与精神疾病遗传度之间的相关研究,他从一千多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双胞胎中找到了142例精神分裂症,同卵双胞胎同时患病的概率更大。躁郁症的双胞胎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相关性。
当时的精神病学领域被精神分析统治着,基因研究并不为精神病学家接受,因此,罗桑诺夫的研究成果被人忽视,卡尔曼则在1950年的世界精神病学大会上被精神分析家轰下了台。
安民今年21岁,是一家五金商店的徒工。他性格内向,有些孤僻,工作之外,便宅在家里打电子游戏。父母见表亲家的孩子纷纷找对象结婚,便催他抓紧时间,找个女朋友带回家。实际上,安民一直暗恋着师父的女儿——一个理发师,可惜他天生愚笨,不善言辞,苦苦追求,未获芳心。失恋后,安民消沉了好长时间,工作也没什么劲头儿了。
安民工作的五金店对面便是一间中学。有一日,他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女学生,女孩子在惊恐之下尖叫了一声,安民安慰着女孩子,心理上竟然获得了一股莫名的快感。安民突发奇想,带了一根大头针放在身上,临近中学放学时,他便溜到学校附近转悠,偷偷地瞄准一个女学生,用大头针刺痛对方。听到女孩子在她身后本能地“啊——”地尖叫一声,安民感到异常兴奋。
从此之后,安民养成了习惯,每天到了放学时间,他就到中学门口转悠,寻找机会对女学生下手。一个星期里,他连续刺了十多个女孩子,最后一次作案,安民没有看到女学生的父亲正站在旁边,遂被当场抓了。学生家长把他当“性变态”送到了派出所。经过调查,安民并没有精神病,但是具有心理障碍,他用针刺女学生寻找快感的方式属于性变态行为中的施虐狂行为。
一个性心理发育成熟的人都具有性心理,如追求异性。如同动物界的求偶行为,人类的性心理、性行为属于本能行为,但是,一旦性心理或性行为异常,则属于性变态。性变态包括异装癖、露阴癖、施虐狂、受虐狂、恋童癖、恋尸癖等。研究表明,性变态看似是外界因素刺激所致,如求爱受阻、性功能障碍,实际上和生物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南亚和妻子结婚四年后,先后生育了两个孩子,可惜,一儿一女都在不到一岁时夭折了。南亚怀疑是医生的失职导致了孩子的早夭,遂要求警方介入调查。调查结果让所有人都惊呆了,凶手竟然是孩子的妈妈——南亚的妻子雅娜。
结婚两年后,南亚等到了第一个孩子的降生,是一个男孩。孩子刚刚出生时,南亚和雅娜都非常开心,一到下班时间,南亚就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可是,孩子没完没了地啼哭却惹得雅娜心烦意乱,她烦躁到了极点,遂用被子给孩子蒙住了头。等雅娜回过神来时,孩子已经呼吸困难了,雅娜为防丈夫追究,把奄奄一息的儿子送去了医院,结果抢救无效。
半年后,雅娜又怀孕了。雅娜带着愧疚和后悔,决定好好对待这个全新的生命。38周后,雅娜诞下一个女孩,最初的惊喜后,雅娜因婴儿的啼哭而崩溃。她想要逃离,摆脱换尿布、喂奶、被孩子吵醒的日子,可是她又不能。雅娜的全部时间都被孩子占用了,六个月后,雅娜再一次“杀”了自己的孩子。
警察调查时,怀疑雅娜患有产后抑郁症或是遗传性精神病,因为她的家庭出现过一样的悲剧。雅娜的母亲用刻刀杀死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雅娜的哥哥。若不是父亲发现及时,雅娜可能也会遭遇母亲的毒手。因此,雅娜从小被姑妈养大,她的母亲至今仍住在精神病院里。
生理特征对人格发展也是存在影响的。一个正常发育的儿童,生理成熟处在常态,心理发展亦是,变态人格的形成,多因生理发展不正常。也可以说,生理上的缺陷会导致变态心理的出现。
如畸形的身体,先天的也好,后天的也好,生理上的缺陷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比如聋哑者、盲人、癞头、跛者等,因为这些缺陷,个体要承受更多的来自他人的负面信息,讥笑或者怜悯,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人格,内心敏感,性格内向,对他人过度防卫。即使不是残疾人,相貌的美丑,体态的胖瘦,身体的健康与衰弱,都足以影响人格。
有学者曾经对反社会人格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结果发现,遗传因素是构成反社会人格的基础,如智力障碍,脑机能障碍。通过监测反社会人格者的颞颥叶慢波活动,发现反社会人格者的颞颥叶慢波活动比其他犯罪者更活跃——较多的慢波成分证明个体的脑电唤醒水平较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发育不成熟。
剖开大脑看神经——解剖与生理学
众所周知,情绪会影响人的生理变化。如长时间的过度兴奋,增加大脑负担,体力、脑力过度使用时常发生脑出血。反过来说,人的生理变化也会引发情绪上的异常,如大脑的病变导致精神疾病。
从生理解剖的角度来审视心理问题,这个观点最早来自希波克拉底,他认为,精神疾病来源于躯体和大脑的损伤。18世纪至19世纪,大脑解剖学和生理学快速发展,人们得以更细致地了解大脑的机能活动,布洛卡区的发现便是一个证明。
布洛卡是外科医生和神经病理学家,他发现额下回后部的局限性病变会引起运动性失语症,后来这一区域被命名为布洛卡区,即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的研究来自一个在交通事故中因脑部受到撞击失去了语言功能,但是呼吸、心跳正常的病人,几天后,这位病人去世。布洛卡解剖了病人的大脑,发现有一部分组织损伤。
后来,布洛卡又研究了几个同样的病例,发现了这一专门区域与语言之间的关系。1996年,科学家利用核磁扫描技术证明了布洛卡区的存在。现代脑科学技术的发展,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核磁共振成像)能够了解脑结构和脑的器质性病变,对简洁了解癫痫病、痴呆、精神分裂症等具有重大意义。
脑外伤后的心理行为问题会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严重时无法继续工作,还会出现离婚、酗酒、自杀等严重后果。脑外伤病人会出现欠缺主动、易怒、易与他人发生争执、焦虑、失眠、性格转变等心理问题,在行为上会出现攻击、冲动、幼稚、反社会性、持续动作等。尽管心理问题的出现与脑损伤的程度不成正比,但是多数心理问题和脑外伤、颅内损伤有关,有时候,轻微的脑损伤也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英才因为车祸住院三个月,临出院前,英才大脑后左侧局部血肿接受了一次手术,这是他接受的最后一个手术。手术后,英才表现得焦躁不安;10天后,英才出院,可是他的精神状况一直很糟糕。回到家后,英才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很容易烦躁,易怒,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也会和家人争吵一番。
英才在妻子的劝说下,重新回到医院,可是,医生重新给他做了检查,证明手术非常顺利,愈合也很完美。只不过,车祸造成了英才大脑额叶损伤,使其脑结构发生了变化,性格方面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持解剖、生理观点的医生,使用医疗的方式治疗精神病病人,如外科手术、电休克、旋水浴、人工发热或降温、二氧化碳吸入等。电休克治疗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仍然被广泛采用。所谓电休克治疗,即用电流通过大脑,使病人产生暂时的休克。电休克治疗能使病人恢复正常机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临床医生开始使用化学药物治疗精神疾病,特别是严重的精神疾病,治疗开始便有化学药物一路相伴。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一样,都是医学科学基础上的疾病,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心理异常者施与药物治疗无可厚非,但是医学模式容易造成病人的标签化,即只见疾病,不见病人。
宏方在一所重点大学读生物工程专业,因为抑郁症,宏方已经休学两年。两年来,宏方的病情不见好转,父母为了给他看病,去了许多城市,问了许多专家,累得心力交瘁。
宏方是家里的独生子,小学时成绩特别好,由于家里成分不好失去上大学机会的父亲将所有心思放在儿子身上,希望他能替自己圆一个大学梦。可是到了高中,宏方开始打游戏、谈恋爱,成绩直线下降,父亲气坏了,也急坏了,最后没办法,只好把家搬到学校附近,每天看着他,督促他好好学习。
幸好宏方脑子聪明,最终以优异成绩被当地一所重点大学录取。拿到通知书时,父母亲激动得落泪,宏方却一脸冷淡,没有过多的兴奋和欢喜。进入大学后,宏方彻底放弃了书本,一个学期下来,他五门功课不及格,连导师都感到诧异,“你可是以最高分进来这个班级的,才一个学期,就掉到倒数第一名,这也太不像话了。”
老师的失望让宏方感到非常受伤,父亲得知后,在电话里又把他骂了一顿。宏方答应父亲,下学期一定好好努力,不会再放纵自己了。没想到回到宿舍,宏方就吞了50片安眠药。抢救过来后,宏方被诊断为抑郁症,办了休学手续后,宏方每天待在家里养病。
休养期间,母亲每天陪着他,照顾他的生活,给他做好吃的,宏方却说:“妈,别对我这么好了,我也无力回报。”趁母亲外出的空隙,宏方又尝试自杀。这一次,他选择用上吊的方式,可惜客厅里的吊灯不够坚固,他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跌落,脚踝骨折。
宏方三番五次尝试自杀让父母亲陷入了巨大的恐惧当中,父母每天轮换着看着他,生怕一不注意,他又找机会寻短见。当宏方在父亲的带领下找到周医生时,周医生看完了宏方所有的病历,听完宏方父亲已经说过无数次的个人史介绍后,周医生觉得,导致宏方频繁寻求自杀的原因或许不是心理上的因素——分析他的成长经历,并没有那么多的挫败经历让他长久陷入抑郁之中。
抑郁症病人始终处于沮丧状态。哺乳类动物中,沮丧状态普遍存在。野外生存的动物在失去至亲后甚至会伤心而亡。沮丧来自于挫折。当一个人尝试完成一件事,不管付出多大努力,始终无法实现目标时,最后会放弃努力,陷入抑郁状态。
当然,从挫折到抑郁需要一段过程。大多数时候,心理正常的成年人能够将挫折、困难看作是积累人生经验的过程,大脑能够调节应激事件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如越挫越勇。但是,如果人的神经系统出了问题,大脑不再有调节功能,人就会陷入持久抑郁,即使外在因素改变,也无法改变人的情绪状态。
宏方的成长经历很顺利。父亲是当地一家小型企业的老板,家境富裕,母亲是家庭主妇,从他出生后,母亲尽心尽力地照顾他。因为乖巧懂事,宏方从小到大是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唯独刚上高中时的过度放纵惹得父亲暴怒,后来,父亲采用紧迫盯人的方式,每天看着他,宏方又把心思放在了学业上。
唯一让宏方不舒服的,可能就是父亲对他过分严格的管教方式和过高期望。按照父亲给他做的人生规划,宏方毕业后到国外留学,念完博士后回国,工作也好,创业也好,他都全力支持,只要宏方能光耀门楣,他做什么都愿意。父亲按照他的想法安排宏方的人生,让宏方变成了牵线木偶,处处受到父亲的控制。
周医生猜测,导致宏方选择自杀的原因除了家庭因素,可能还有生理上的因素。经过全面的检查后,周医生发现,宏方的大脑放射性稀疏严重,也就是说,宏方的大脑已经处于罢工的边缘。他的大脑长时间超负荷地工作,出现严重的功能减退。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与出生时缺血、缺氧及过度用脑均有关系,周医生分析,高考期间的压力以及父亲长期施与宏方的“出人头地”的压力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周医生给宏方做完病理分析,宏方才终于说了实话。其实,他从高中时就不想学习了,当父亲不厌其烦地为他描述未来的美好蓝图时,宏方就更厌恶学习。若不是父亲紧紧逼迫,宏方早已经选择了其他的生活方式。
信号邮递员——神奇的递质
除了遗传、躯体和大脑损伤,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等分泌旺盛或不足都与变态心理有关。神经递质影响心理、行为的最突出之处便是情绪。神经递质和情绪之间可以算是因果关系,因为神经递质的种类、多少决定着特定的情绪或情感。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的信使,也是神经系统中的重要角色。神经递质的类型很多,从功能上分,可以分为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
刺激细胞活跃的神经递质叫作兴奋性神经递质,比如肾上腺素,人在大步狂奔、与人打架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刺激大脑,导致其活跃。当然,神经递质刺激大脑产生的情绪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奔跑时的情绪可能是愉快、轻松的,打架时的情绪可能是愤怒和憎恶的。
多巴胺也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人享受美食、运动和与异性约会时,多巴胺会释放出来,让人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感觉。γ-氨基丁酸和血清素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前者能够降低焦虑和压力水平,帮助情绪恢复稳定,后者则促进人感受快乐和平静。
任何事物都遵循着过犹不及的规律,神经递质也是如此。太多的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刺激性神经递质,神经元会过度活跃,使人出现失眠,注意缺陷障碍、精神分裂症等。抑制性神经递质水平太高,人则容易焦虑、抑郁和强迫。除了情绪,记忆、学习、注意等心理过程也受神经递质的影响。
在抑郁症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脑神经递质的异常是抑郁症的根本原因。很长时间里,人们以为抑郁症导致了大脑的神经递质异常,实际上恰恰相反,抑郁症是果,而不是因。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神经递质的减少,会导致情绪低落、缺乏动力、食欲下降等,在抑郁症病人的大脑中,这两种物质出现减少。
另外,多巴胺作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有关。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多巴胺之间活动失衡、多巴胺活动亢进,这些都与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阳性症状有关。不过,精神分裂症病人脑内的多巴胺含量并不总是很高,其主要作用集中在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上。
德文今年8岁,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德文就和其他小朋友相处不来。他有些任性,个性冲动,具有攻击性。集体游戏时,德文不能耐心等待,还没轮到自己,他就开始抢上抢下,占了其他小朋友的机会。如果一件事不能按照他的想法进行,他就和同学打架。如果同学做游戏不让他参与,德文就进行破坏,扰乱秩序。
上课时,德文也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安静地坐着,不是偷偷玩玩具,就是摆弄手指,打扰同桌学习。他手脚不停地动来动去,嘴巴也是。老师在台上讲,他就在台下讲,被老师呵斥后,他不是小声嘟囔个不停,就是出怪声,故意逗同学发笑。
不管是学习还是玩耍,德文都无法长久集中注意力,做事虎头蛇尾,做功课也是如此。听德文妈妈向老师抱怨,德文写作业总是写一会儿,玩一会儿,字写得乱七八糟的,让他重写,他就开始发脾气。其实德文在学校也是一个样子,做习题经常抄错行,每天丢三落四,自己的东西丢,借同学的东西也给人家弄丢。
开家长会时,所有的老师都表示对德文很无奈。德文属于软硬不吃的孩子,批评他,他马上变乖,五分钟不到,他依然故我。“我不能把所有时间都放在管理课堂秩序上,所以德文只要不影响他人,我也就不管他了。”数学老师说。
在所有老师中,批评德文次数最多的当然是班主任老师。不过,德文对班主任的批评已经不以为然了。每次他犯错误,老师批评他,他就听着,让他向同学道歉,他也会照做,当着全班做自我批评这种事儿,德文也做过不止一次了,但他依然是无所谓的样子。不管是批评还是惩罚,不到两天,他又变回那个调皮捣蛋的德文了。
最近,德文因为课间游戏,把一个同学给打伤了。在咨询过心理辅导老师的意见后,班主任劝说德文妈妈,带他到医院做一个详细的检查。不出意料,德文经过测试,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即人们常说的多动症。德文妈妈不太相信,又连续去了两家医院,结果医生给出的诊断是一样的。
“我们家人都很健康,他怎么会是多动症呢?”
“这个和家人健不健康有关,但是关系不大,”医生解释说,“儿童多动症一般有几个原因,有脑组织损伤、遗传、微量元素缺乏、家庭环境不良、有害物质中毒等,神经递质异常也会导致儿童多动症。”
“我们家不算富裕,但也算家庭幸福吧,我和老公只有这一个孩子,对他保护得很好,从小到大,他都没受过什么伤。摔跤的话,不至于把脑子摔坏了吧?”
“一般的摔跤不会,如果碰到头部的话……”
“哦,我想到一个”,德文妈妈打断医生的话,“我生产时,原本打算顺产的,后来因为我体力不支,才做的剖宫产,这会不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
“这可能是一方面原因,具体情况如何,还是带孩子来做进一步的检查吧。”
对于儿童来说,多动症是一个危害较大的发育疾病。多动症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其根源在脑神经递质上。脑神经递质出现障碍,神经纤维上的信息无法在神经元之间正常传递,导致儿童行为、心理上出现异常。多动症的表现如故事中的德文一样,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冲动,活动过多,难以和同学、家人相处。
心理学公开课
名称:《医学心理学》
主讲人:杨凤池等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
推荐书籍
书名:《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作者:卡伦·霍妮
推荐理由:现在我成为我自己(Now I become myself)
相关影片资料
名字:《爱上爱情》
导演:Dana Vvrov
主演:Catherine H.Flemming
年份:1997年
关键词:神经性厌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