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文明
罗马建城传说——一只狼缔造的神话
罗马城,意大利的首都,位于台伯河下游平原,是意大利政治、历史、文化和交通中心。罗马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已有2500余年历史。关于罗马城建城历史,这里有一段传说。
特洛伊战争时期,安基塞斯王子与爱神阿佛洛狄忒的儿子埃涅阿斯逃脱出来,他们坐船漂流到意大利半岛上,在中部台伯河出海口附近定居下来。许多年后,这个地方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特洛伊人,他们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亚尔尼龙伽。
亚尔尼龙伽有一位国王宅心仁厚,却被他阴险的弟弟阿穆留斯谋杀,并篡夺了他的王位。阿穆留斯让他唯一的侄女去了寺院,防止她生有后代。不料,战神玛尔斯与这个女子相爱,并且生下一对孪生子。听到这个消息,阿穆留斯又吃惊又恼怒,他下令处死侄女,并将孪生子扔到台伯河去,以防止他们长大后复仇。
汹涌的河水没有带走两个孩子的生命,反而把他们冲到岸边。孩子的哭声吸引了正在河边饮水的一只母狼。这只母狼慈性大发,不仅没有伤害他们,还用自己的奶救活了这两个孩子。
后来一个牧羊人发现了这对孩子,将他们带回家去抚养。他给他们起了名字,哥哥叫罗慕路斯,弟弟叫勒莫斯。兄弟俩从小苦练武艺,长大变成了健壮、勇敢、武艺出众的青年。牧人告诉了他们的身世,兄弟俩决心复仇。
阿穆留斯的统治黑暗,人民受苦受难,大家早对他恨之入骨。两兄弟同心协力,率领一群牧羊人、流浪者和逃亡的奴隶举行起义,并最终杀死了不得人心的阿穆留斯。兄弟俩决定在母狼救他们的地方建造一座城市来纪念它。不幸的是兄弟俩为确定新城市的名字和新城市的统治者而争吵起来,终于发生了互相凶杀的惨案。哥哥杀死了弟弟,自己成了新城市的最高统治者。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据说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753年的4月21日,因此古罗马人把这一天作为开国的纪念日。
在罗马博物馆里,现在仍保存着一尊很特别的青铜像:一只母狼圆睁双眼,露着尖利的牙齿,正警觉地注视着前方。在它的腹下,有两个可爱的男婴,正抬头吮吸着母狼的奶头。据说这尊铜像已保存400多年了,它生动地表现了罗马人民对自己祖先的怀念之情和对母狼的感激之情。
罗马城徽
趣味链接 罗马的城徽
到现在,母狼育婴的图案还被作为罗马的城徽。城徽上母狼哺乳的两个婴儿中的一个,就是传说中的罗马城第一任国王罗慕路斯。每年4月21日建城节,全城还要举行庆祝狂欢活动。罗马城徽母狼哺乳婴儿的图案是个奇特的图案,第十七届奥运会会徽的主要标志就采用了罗马城徽,其历史含义无疑是丰富而深远的。
塞尔维乌斯改革——罗马走上奴隶社会
从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罗马进入了王政时代。这一时期,罗马社会分化进一步加深。贵族利用特权侵占大量公有地,垄断公共职务;破产的公社成员和被释放的奴隶以及被征服的部落居民纷纷投靠贵族,变成依附于他们的被保护人,受尽他们的剥削;还有平民阶层,不能担任公共职务,而且大多数处于贫困境地。王政时代后期,罗马社会的这些矛盾日益加深,阶级斗争愈演愈烈,国家处于危险境地。
王政时代后期,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的实力,调整内部关系,第六王朝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内容如下:
1.建立新的地域部落,取代以前的血缘部落。针对血缘部落在选举中拉帮结派、把持公共职位的弊端,塞尔维乌斯重新把罗马城分为四个地域部落,依附于罗马的乡村分为15个乡村部落。塞尔维乌斯宣布,凡是在地域部落登记入册的自由民都获得公民权。于是,大量的平民、外来移民和被释放的奴隶等,踊跃加入地域部落,大大增加罗马公民的人数,壮大了罗马公民集体的力量。
2.按照财产多寡重新划分公民等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有财产者,他们或者因为经商而致富,或者因为经营田地而发达。但是他们“平民”的身份地位低下,不能担任社会公职。尤其是当他们被一个拥有贵族头衔的穷光蛋蔑视的时候,这种不平感更加突出,于是这部分新的有产者强烈要求改变这种不平等状况。塞尔维乌斯顺势改革,对公民及其财产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五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据说,五个等级的财产资格分别为10万、7.5万、5万、2.5万和1.1万(或1.25万)阿司。财产低于第五等级的列作等外,称为无产者。
3.创设森都里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塞尔维乌斯毕竟是代表奴隶主阶层的,所以他尽最大努力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森都里亚大会实行集体投票制,每个森都里亚只有一票表决权。第一等级公民是奴隶主阶层,占罗马总人口少数,却拥有超过一半的森都里亚。一项决议,如果他们投票一致,表决即告终止。因此,罗马上层权力牢牢地控制在奴隶主的手里。
塞尔维乌斯改革把原始社会的罗马带进了奴隶社会,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恩格斯这样评价塞尔维乌斯改革:“这样,在罗马也是在所谓王政被废除之前,以个人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制度就已经被破坏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新的、以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真正的国家制度。”
趣味链接 罗马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位国王
罗马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位国王是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他是塞尔维乌斯的女婿,但是为了夺取罗马的最高权力,他暗杀了塞尔维乌斯,自己当了王。塔克文被古文献描述为一位暴君和独裁者,他即位后,对外连年发动侵略战争,对内残酷镇压平民百姓。公元前510年,无法忍受的罗马平民在卢修斯·朱尼厄斯·布鲁特斯的带领下,把塔克文驱逐出罗马。罗马人民决定不再需要王,而是选出两名执政官,规定任期为一年。从此,罗马进入了共和时代。
布匿战争——罗马对西地中海的征服
公元前264年至前146年,罗马人与迦太基人进行了三次战争。由于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也被称为布匿战争。布匿战争结束后,罗马完全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
迦太基原是腓尼基人在北非的殖民地,大约公元前7世纪开始兴盛起来,陆续占领北非西部海岸、西班牙南部、撒丁、科西嘉和西西里地区,成为西地中海的强国。罗马统一意大利后,与迦太基形成对峙之势。两国在公元前264年至前146年间进行了三次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前241年),是两国之间因为争夺西西里岛而引起的。罗马军队开进西西里,却被迦太基的海军封锁在那里,罗马被迫建立舰队进行反击。罗马舰队远征迦太基本土,但以失败告终。于是,罗马倾尽全力与迦太基在西西里展开决战。罗马在战斗中占据了优势,迦太基被迫求和,将西西里及其附近利帕里群岛让给罗马。罗马遂在西西里建立了第一个行省。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迦太基不甘心失败。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在西班牙营建反击罗马的基地,挑起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前202年)。罗马方面对此早有警觉,但没料到汉尼拔率军急速翻越阿尔卑斯山,突入意大利。罗马仓促应战,被汉尼拔打败。然后汉尼拔挥师南下,穿越亚平宁山脉,渡过亚努河,进入意大利中部。一直尾随其后的罗马将领费边,在坎尼与汉尼拔进行决战,结果大败而逃。
反映布匿战争的油画——迦太基帝国的衰落
坎尼会战后,罗马处境十分危急。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同盟城市纷纷倒戈,马其顿王国公开与汉尼拔结盟。为了挽救时局,罗马全国动员,并严惩亲近汉尼拔的城市,但是尽量避免与之决战。战争优势逐渐转移到罗马一边。公元前202年,罗马派军登陆北非,进逼迦太基,汉尼拔被迫回军救援。两军交战,“战神”汉尼拔遭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败绩。迦太基被迫求和,放弃一切海外属地,解散军队。从此罗马在西地中海地区确立了霸权。
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年—前146年),起因是罗马害怕迦太基崛起复仇,纯粹是霸权主义的表现。公元前149年,罗马要求迦太基人放弃港口城市,搬入北非内陆。迦太基拒绝之后,罗马立即宣战,包围了迦太基城,开始第三次布匿战争。围城三年之后,罗马入城,将所有居民杀死,城市被踏为平地,从此迦太基成为了历史。
布匿战争前后历时百余年,罗马用血腥手段把迦太基从历史中消除,展现了其野蛮的一面。战争结束后,罗马安全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
“战神”汉尼拔
趣味链接“ 战神”汉尼拔的最后时刻
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后,汉尼拔受到罗马的压迫而出走东方,流亡到塞琉古王国。公元前189年,罗马军队包围塞琉古王国都城安条克,打败安条克,要求引渡汉尼拔,汉尼拔逃到小亚细亚北部的比提尼亚王国。罗马人仍然不放心汉尼拔,一直争取把他引渡到罗马受审。比提尼亚王国不敢得罪罗马,只好把汉尼拔驱逐出境。公元前182年,走投无路的汉尼拔服毒自尽,一代“战神”至此倒下。
苏拉独裁——罗马共和国的独裁者
苏拉(公元前138年—前78年),古罗马统帅、政治家、独裁者。苏拉早年在马略麾下参加朱古达战争和对日耳曼人作战,因战功被选举为大法官。
公元前89年,雅典发生反罗马的起义,希腊各邦纷纷响应。一时间,罗马在东方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罗马派出远征军,但在派遣统帅人选上,贵族派和民主派发生了争执。最后,元老院支持苏拉统军远征。可是苏拉刚离开罗马城,马略和保民官卢福斯就结盟,废除了苏拉的指挥权。苏拉旋即带兵向罗马进军,开创了罗马人进攻自己祖国的先例。苏拉攻下罗马后,杀害了卢福斯和大批民主派分子,并宣布马略等人为“公敌”。苏拉在罗马城恢复了贵族统治后,随后进军雅典,血洗了这座城市。
苏拉
在苏拉远征雅典的同时,马略集结军队,联合执政官秦纳占领了罗马。他们大肆屠杀苏拉的拥护者,把罗马政权转移到民主派手中。苏拉闻讯后,急忙率4万军士在南意大利登陆。克拉苏和庞培等一批贵族青年闻讯后立即投奔苏拉。此时,马略已死,民主派找不到能够抗衡苏拉的人,苏拉轻松击败民主派军队,以征服者姿态进入罗马。随后,苏拉对民主派进行了清洗,并没收他们的土地分给士兵,这些士兵成为苏拉建立军事独裁的重要支柱。
鉴于贵族统治危机,苏拉在稳定局势后,开始进行宪政改革。(1)他从忠于自己的贵族中,选拔三百人补充元老院,使元老名额增至六百人。元老院恢复了旧日的权力和特权,在立法上任何提案非经元老院审议不得提交公民大会。(2)在司法上将原由骑士控制的常设刑事法庭收归元老院掌握。(3)保民官的权力被剥夺殆尽,其立法创制权受到元老院的钳制,司法指控权也被废除,否决权则受限制,还被禁止继任其他高级官职。(4)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苏拉把执法官由六人增至八人,财务官由十二人增至二十人。二名执政官和八名执法官任职期满后出任十个行省的总督,他们就职于哪个行省则由元老院决定。(5)苏拉还重申和规定高级官职的年龄资格、任职间隔期以及财务官以上高级官员卸任后进入元老院等制度。
通过改革,元老院权力大大加强,苏拉也把元老院变成了自己的“后花园”。元老院批准苏拉为独裁官,任期不限。无限期独裁官职务使苏拉集国家大权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者。
公元前79年,苏拉放弃独裁官职位隐退,次年死去。在苏拉死后不久,他所颁布的法律随即被废弃了。但是苏拉依靠军队实行独裁统治,给予共和制度以沉重打击,为日后恺撒等人的独裁开了先河。
趣味链接 马略简介
马略(公元前157年—前86年),古罗马统帅、政治家。马略平民出身,因战功于公元前119年任保民官,以后历任大法官、西班牙总督、执政官。马略针对当时罗马军队兵源匮乏等弊端,实行军事改革。公元前106年携部将苏拉进军北非,翌年俘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凯旋罗马,结束朱古达战争。之后,马略连续五届担任执政官。公元前88年,苏拉占据罗马后,马略亡命非洲,其追随者大批被杀。公元前86年马略第7次任执政官,不久病逝。
斯巴达克起义——罗马共和国的最大规模的奴隶起义
早期的古罗马共和国奴隶的处境异常悲惨,一直被奴隶主称为“会说话的工具”,甚至可以在巿场上与牲畜一样被买卖。但是在古罗马共和国的最底层还有一个比奴隶更为悲惨的人群——角斗士。所谓角斗士,就是指一些整天无所事事的奴隶主们把那些身强力壮的战俘送到特设的剑术训练所里加以训练,然后让这些战俘在大剧场里和公开场所彼此残杀,或与野兽搏斗。这些被训练的战俘就被称为角斗士。为了生存和自由,角斗士们经常进行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斯巴达克所领导的起义就是当时角斗士起义的代表。
斯巴达克是色雷斯人,参加了当时反抗罗马侵略的战争。但是不幸被俘,于是和其他众多的战俘一样被卖到卡普亚城的一个角斗士训练所当了角斗士。为了为广大角斗士争取人身自由而反抗奴隶主,他经常给广大角斗士们输入自由主义思想。久而久之,有200多名角斗士加入了反抗的行列准备发动起义。很不幸的是他们的计划被内部人告发了,但好不容易等来的机会,斯巴达克当然不会放弃,于是他决定提前起义。
公元前73年,78名角斗士在斯巴达克率领下杀死了监视他们的奴隶主和卫兵,起义正式爆发。吃够了奴隶主苦头的众多奴隶闻讯纷纷加入,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近1万人。在斯巴达克的英明领导下,起义军多次打败罗马奴隶主的军队,极大地震惊了奴隶主阶层。而起义队伍的声威也迅速提高,人数亦与日俱增。
公元前72年,起义军攻克了位于罗马北部的摩提那城。接着斯巴达克又挥师南下,在阿普里亚一带同敌人展开了大决战。由于奴隶主阶层的军队为数众多,装备又精良,经过一番厮杀后,起义以失败告终。在砍杀了几百敌人后,斯巴达克本人也由于流血过多英勇牺牲。被俘的起义军被克拉苏残忍地钉死在十字架上。
斯巴达克所率领的斯巴达克起义是世界古代史上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它给古罗马奴隶主的统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奴隶制存在的基础。更为主要的是,斯巴达克所提倡的自由主义思想无论对于广大奴隶还是角斗士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鼓动作用,给奴隶主阶层的统治带来了极强的不稳定因素。斯巴达克是古代奴隶阶级的一位杰出英雄。
趣味链接 布鲁提翁战役
布鲁提翁战役是斯巴达克起义由盛转衰的一次重要战役,它发生在公元前72年秋。当时斯巴达克所领导的起义军在意大利布鲁提翁半岛集结,准备乘基利基海盗船渡过墨西拿海峡前往西西里,可海盗不守信用没有提供船只。这时,克拉苏在起义军身后的陆地最狭窄处挖掘了一道两端通海的大壕沟,切断了起义队伍撤回意大利的退路。经过激战,斯巴达克突破了重围,但在突击中,军队损失了近2/3,为以后起义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前三头同盟——恺撒、庞培、克拉苏
当苏拉成为罗马最有权势的人之后,追随他的贵族青年庞培和克拉苏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了罗马的显赫人物。苏拉死后,公元前70年,庞培和克拉苏一起当选为执政官。他们执政期间为了争取民众的支持,清洗了元老院中的苏拉派,恢复了保民官的权力,民主派势力因此得到恢复和发展。
由于民众的支持,庞培得以率军出战。他在几个月内便消灭了地中海海盗,之后赢得了密特里达提战争的胜利,随后引兵南侵,把叙利亚置为罗马行省。公元前62年,庞培返回罗马,元老院勉强允许举行凯旋式,但拒绝批准其在东方实行的各项措施以及分给老兵土地。庞培极为不满,开始同元老院对抗。
克拉苏虽然没有庞培的显赫战功,但是他的野心却一点也不小。当庞培出征东方时,克拉苏活跃于罗马政界,企图染指西班牙、山南高卢和埃及事务。由于元老院从中作梗,克拉苏一事无成。但当庞培返回罗马时,克拉苏因为嫉妒而选择了与元老院合作,力图钳制庞培。
关于庞培、克拉苏以及元老院的关系,有一个人看得很明白,他就是恺撒。论权势不如庞培,论资财不及罗马巨富克拉苏,但是恺撒善于投机。经他调解和撮合,庞培和克拉苏捐弃嫌隙。三人出于政治需要,达成了互相支持的秘密协议,即建立历史上的前三头政治同盟,以期共同对抗元老院。为了巩固这个同盟,恺撒把自己年仅14岁的女儿嫁给了50岁的庞培。
根据三头协议,恺撒出任山南高卢和伊利里亚总督,为期5年。恺撒到高卢后,短时间内征服了高卢大部分地区,为自己赢得了雄厚的实力和政治资本。恺撒声望的提高,引起庞培的戒心,同时庞培和克拉苏因争夺出征埃及指挥权产生矛盾。同盟关系出现了裂痕,元老院趁机挑拨离间,并攻击恺撒的土地法案。
恺撒需要时间征服全部高卢,于是他主动前往会晤克拉苏和庞培,以期弥补破裂的同盟关系。最后三人达成协议:延长恺撒担任高卢总督的期限;庞培和克拉苏出任公元前55年执政官,期满后分别担任叙利亚和西班牙总督。
公元前54年,恺撒的女儿去世,恺撒和庞培的联姻关系即告结束。次年,克拉苏死于帕提亚战争,三头同盟只剩下两雄对峙。公元前49年,元老院作出决议,恺撒在高卢总督任满后,必须解散军队,如果拒绝,他将被宣布为祖国之敌。这样,庞培与恺撒之间的关系完全破裂。恺撒听到元老院的消息后,率军迅速攻占罗马和意大利,然后挥师东进,在法萨卢决战中大败庞培。庞培逃往埃及,为托勒密王国大臣所杀。罗马内战以恺撒的胜利而结束。
恺撒
庞培
克拉苏
公元前44年,恺撒被任命为终身独裁官,成为罗马的最高主宰者。
趣味链接 恺撒与埃及艳后的故事
罗马内战时,恺撒追击庞培来到埃及。此时“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又译为克娄巴特拉)正在争夺王位,她为了获得恺撒的支持,以毛毯裹身,由人抬到恺撒房门前。恺撒被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的勇气和美貌深深打动,便帮助克丽奥佩特拉七世成为埃及实际的统治者。当恺撒因战事返回罗马时,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为恺撒生下一子,取名托勒密·恺撒。公元前45年,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前往罗马,备受殊荣。不料恺撒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被刺身亡,克丽奥佩特拉七世黯然离开了罗马。
后三头同盟——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
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身亡,罗马陷入了混乱。恺撒的部将安东尼联合骑兵长官雷必达,力图控制政局。恺撒的继承人屋大维来到罗马,借助恺撒的声望,迅速升到罗马权力的顶层,威胁到了安东尼的地位。公元前43年,两人之间发生战争,安东尼被打败,逃往山北高卢和雷必达会合。
恺撒派内部纷争,使元老院地位得以增强。刺杀恺撒的阴谋者在东方行省纠集大量兵力,伺机反扑。在这种情况下,屋大维与安东尼、雷必达互相谅解,在波伦尼亚会盟,史称后三头政治同盟。之后,三人率军进军罗马,大肆屠杀政敌,没收财产。大约有300名元老和2000名骑士被杀。
罗马共和派被打败后,安东尼因为克丽奥佩特拉七世而去了埃及。屋大维返回罗马,没收意大利一些城市的土地分给老兵,引起意大利居民的强烈不满。安东尼之妻福尔维娅和安东尼之弟鲁基乌斯乘机占领罗马,但很快即被屋大维打败。屋大维还趁安东尼派在高卢的副将去世之际,控制了高卢。公元前40年,安东尼返回意大利,险些重开内战,后经调解才避免发生冲突。安东尼娶了屋大维的姐姐屋大维娅为妻,以联姻巩固同盟。
绥克斯都·庞培占据西西里、撒丁尼亚和科西嘉,派出海军干扰地中海商路,切断罗马的粮食供应。公元前36年,屋大维联合雷必达进攻西西里,在纳乌洛卡附近的海战中大败庞培。庞培逃往小亚细亚,被安东尼处死。战后,雷必达接收了庞培的部分军队,企图独占西西里,但其军队不愿再战,经屋大维引诱纷纷倒戈。屋大维剥夺了雷必达职权,只给他大祭司长之职。从此雷必达结束了政治生涯,三头也就只剩两头了。
克丽奥佩特拉七世雕像
公元前33年,安东尼遗弃屋大维娅,与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结婚。他宣布恺撒里昂(恺撒和克丽奥佩特拉七世所生之子)为恺撒合法儿子,称作“诸王之王”;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为“诸王之女王”;并将罗马的征服地赠予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及其子女。这在罗马激起普遍的不满和愤怒,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以侵占罗马人民财产为由,对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宣战,并剥夺了安东尼一切职权。在随后的战争中,安东尼被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丽奥佩特拉七世自杀而死,埃及也被并入罗马版图。
公元前29年,屋大维凯旋罗马。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赠给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正式确立元首制。这标志着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
趣味链接 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拉丁文Augustus的中译,意为“神圣的”“高贵的”。这个称号和古代宗教有关,据说语源为“权威”(auctoritas)和“视者”(augur)。在当时人的宗教信仰中,这个称号意味着持有者拥有超越人的权威,且任何章程皆不能对其地位性质定义。一般奥古斯都常用来指称第一位罗马帝国的皇帝屋大维,但也同样可以用作罗马皇帝的头衔。
屋大维的元首制——罗马从共和国走向帝国
公元前27年,屋大维接受元老院授予他的“奥古斯都”称号,正式开始了元首制的统治方式。
屋大维的“元首制”是一种独特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他统治时期,罗马共和国时代的权力机构如保民官、执政官等依然存在,而且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屋大维的权力或多或少地受到限制。但是,崇高的威望使屋大维凌驾于元老院和其他各种官职之上,独揽国家大权。特别是他掌握着军队的领导权,保证了他对国家事务的最高决定权。所以,就本质而言,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屋大维
对屋大维专制统治威胁最大的是元老院,因此屋大维从多个方面对元老院进行改组,使之听命于自己。内政方面,屋大维采取“明升暗降”的方法,极力提高元老院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削弱其实际权限。外交方面,屋大维争取到拥有以个人名义同外国签订条约的特权。从此以后,屋大维可以绕过元老院直接向别的国家宣战或者订立条约,元老院的外交权丧失殆尽。行省方面,高卢、西班牙和叙利亚三个最富饶的地区由元首直接统治,埃及是元首的私产,剩下的行省由元老院任命卸任执政官治理。财政方面,元老院名义上掌管国库,但是国库的主要来源是行省的税收,而行省的长官大部分是屋大维的部将。而且,各行省也常常入不敷出,国库处于亏空状态,因此元老院的财政权也就名存实亡了。司法方面,元首可以直接制定和颁布法律,各级司法官员也都唯元首之命是从。
军队是元首制的重要支柱。屋大维建立了一支常备军,以其作为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进行扩张侵略的工具。军队分为近卫军和常备军。近卫军设置9个大队,每个大队1000人,拱卫罗马和意大利。常备军由军团和辅助部队组成,每个军团有5500名步兵和120名骑兵。士兵主要是从罗马公民中招募,辅助部队约有15万人,来自行省居民和依附部落。常备军驻扎在边疆地区,既可以守卫疆土,又可以防止他们干预内政。
元老和骑士是元首制的主要社会基础。元老是元老院的成员。屋大维规定,元老必须出身于贵族、服满规定年限的兵役、具备100万塞斯退斯的财产资格。骑士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民主派,屋大维把骑士大量安插在军队之中,担任各种军职,甚至是舰队司令、近卫军长官这样的重要军职。骑士可以候选元老,元老之子在进入元老院前必须履行骑士职责。这样,元老和骑士同属于帝国统治阶级,共同支持元首制。
趣味链接 奥古斯都的妻子
奥古斯都的第一任妻子是斯克里波尼娅。斯克里波尼娅为屋大维生了一个女儿──朱莉娅。不久,他们离婚。公元前38年初,奥古斯都霸占贵族克劳狄耶斯·尼禄的美丽妻子──利维娅·德茹西拉。奥古斯都将利维娅的儿子泰玻瑞耶斯收为养子,强令泰玻瑞耶斯休掉原配妻子并与朱莉娅结婚。利维娅害死奥古斯都的许多可能的继承者,使泰玻瑞耶斯取得终身元首的职位。泰玻瑞耶斯就职后就放逐了朱莉娅。奥古斯都逝世的同年,朱莉娅在贫困的境况下被饿死。
罗马帝国的衰亡——奴隶制遭到历史潮流的裁汰
罗马帝国是个奴隶制国家,帝国的繁荣建立在剥削奴隶的基础上,奴隶主要来自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但是,帝国稳定后,对外战争基本停止,奴隶来源显著减少,奴隶价格日趋昂贵。而且没有了战争年代那种随遇而安的心理,奴隶对于自己的现状越来越不满,消极怠工、破坏工具、逃亡甚至杀死奴隶主和发生暴动的现象屡有发生。这样就使以奴隶为劳动力的农业成本上升,竞争不过行省运来的粮食,因此农业一片萧条。
奴隶制危机引发的农业萧条,继而引发商业萧条、城市衰落、财政枯竭以及政治混乱,罗马爆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史称罗马3世纪危机。
危机之下,奴隶主阶层的生活却日益腐化。他们不仅建造豪华的宫殿、别墅,将大量土地围成花园和猎场,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而且挥霍钱财,举办各种娱乐活动,寻欢作乐。没有土地的小农和饱受剥削的奴隶仇恨富人阶级,于是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起来。从4世纪中叶起,奴隶和隶农的起义不断,本已拮据的国家财政还要拿来镇压这些反抗,使国库更加空虚,国家财政处于崩溃中。
罗马3世纪危机表现在政治上是政治混乱和内忧外患。近卫军操控皇帝的选举,甚至在半年之内换了两个皇帝,皇帝经常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各行省纷纷推出自己的代理人,参与到皇位争夺战中。而且,中央政府陷于瘫痪状态,行省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如高卢、日耳曼、不列颠和西班牙地区,拥有独立的军队和行政机关,自铸货币,完全脱离罗马存在了15年之久。395年,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一世去世,他把帝国分给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
4世纪下半叶,匈奴人向西迁徙,推动了日耳曼诸部落大迁徙的浪潮。西哥特人首先侵入罗马境内,沿途奴隶、隶农和矿工纷纷加入。410年,西哥特人围困罗马城,城内起义的奴隶打开了城门。于是这座被誉为“永恒之城”的罗马城第一次陷落。此后的罗马成为了蛮族的天下,西罗马帝国皇帝成了日耳曼雇佣军的傀儡。476年,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除了西罗马帝国皇帝,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最后灭亡。东罗马帝国则继续存在了千年之久。
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趣味链接 匈奴与西罗马、西哥特的战争
450年,匈奴单于阿提拉发动对西罗马的战争。重压之下,西罗马和西哥特联军在今天的巴黎市郊与匈奴军展开了决战。战斗打得非常惨烈,仅过了一天,双方战死者就达15万人。最终,西哥特国王战死,余部也撤离战场。而匈奴也损失惨重,无力再进攻,只得退回莱茵河,重新积聚力量。
452年,得到休整的匈奴帝国再次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攻入了意大利。但是阿提拉神秘猝死,匈奴帝国瞬间崩溃。西罗马躲过一劫,而匈奴人从此逐渐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
基督教的兴起——由反抗到顺从的蜕变过程
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从摩西带领族人逃离埃及到“巴比伦之囚”,从波斯帝国奴役到亚历山大帝国征服,犹太民族一直处于被征服、被奴役的状态。到公元前63年,犹太人又被罗马人征服。犹太人国破家亡,被迫流落异乡。在苦难重重和复国无望的情况下,犹太人只有在宗教中求得一些精神安慰。于是在下层居民中便出现了一些秘密教派,原始基督教就是从这些秘密教派中逐渐形成的。
大约1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了。基督教来源于犹太人古老的宗教——犹太教,所以从一开始就保留了犹太教的许多特点。它继承了犹太教的一神论和救世主观念以及创世神话,同时接受犹太教的《圣经》,把它称为《旧约》。但是,基督徒信仰的不是耶和华而是耶稣,因此被犹太教视为异端,遂将此派教徒逐出教门。于是基督教和犹太教分离,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教派。
基督教宣扬任何人只要信仰耶稣即可得救,这就打破了民族宗教的狭隘性,建立了一种世界性的信仰。因此基督教一出现,就在罗马下层社会中广泛流传。早期基督徒对现实不满,反抗罗马的残暴统治,因此遭到罗马统治者的迫害和镇压。尼禄皇帝把公元64年罗马发生大火归罪于基督教徒,对其进行大规模的迫害,惨无人道地害死了许多基督教徒。戴克里先皇帝统治时期,禁止基督徒举行宗教仪式,又大肆逮捕基督徒,捣毁基督教堂,没收教会财产。
虽然屡遭迫害,基督教还是顽强地发展起来。不少富裕农民、工商业者和奴隶主,甚至社会上层人士,也都信奉基督教。这些人向教会捐赠财物,因此取得教会权力。富人有钱、有时间,不满足于简单的宗教仪式,开始制定繁复的教规和仪式。于是出现了各种神职人员,正式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的基督教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富人的加入,早期基督教的反抗精神逐渐淡化,而逆来顺受、希冀来世的教义则被提到首要地位。到2世纪,基督教开始变质,走向与原始教义相反的道路。
3世纪,基督教获得大发展,许多大地主、富有工商业者和官吏、皇族也都加入基督教。罗马境内有1800多个教堂,遍及帝国各地。罗马、拜占庭、迦太基、亚历山大里亚等城市的教会逐渐发展为所在地区教会的中心,居于领导地位。基督教会此时出现了一批神学家,他们篡改原始教义,宣称罗马帝国和基督教利益的一致性,向罗马统治者表达支持的意愿。32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集了318名主教举行会议,这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结。会议制定了所有基督徒必须尊奉的教义,即“尼西亚信条”。这次大会标志着原始基督教质变的最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