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强化廉政意识,让家庭成长为防火墙
从家庭中养成的廉政意识到底有多强?我们可以从清朝重臣张廷玉的家风中窥见一斑。古代中国人常常以“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等言语激励子弟勤奋向学。但桐城张氏家族中大量的为官子弟,其为官目的均是为了有所作为,或是为了达到“外王”的目标,这种目的指引着他们在实际的官宦生涯中清正奉公、廉洁为官。
清朝雍正时期,张廷玉官职曾一度做到了军机大臣,身为汉人的张廷玉辅佐了清朝三代君王,而其廉洁、勤政之名在史书上早有记载。张廷玉一生为官清廉,戒贪戒奢,他把明人俞行之“夜门无客敢怀金,秋屋有情甘饮水”之诗句收录于自己书写情怀的《澄怀园语》中借以自励。
张廷玉在教育家人时,也时刻怀记廉洁之原则。他告诫家中为官子弟,在处理事务时,不可有丝毫私心,只有真正地以国家利益为重,才能够做到无暇顾及私人事情;若有私心,便是有意而为之,这是为鬼神所不耻之事:“余近来事务益繁,虽眠餐俱不以时,何暇复问家务?乃知古人所称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者,非有意忘之也,有其势不得不忘耳。况受恩愈深,职任愈重,即本无私心,而识浅才疏,尚恐经理之未当,若再私意于胸中,是乃有心之过,岂不得罪于鬼神哉?”
张廷玉认为公正无私乃人臣本职,但要做到并非易事,要有“公正自守,毁誉在所不计”的胸怀,“盖毁誉皆出于私心,我不肯徇人之私,则可受人毁,不可受人誉矣”。要有“人以必不可行之事来求我,我直指其不可而谢绝之”的勇气,虽然对方一时弗然不乐,但“早断其妄念,亦一大阴德也,若犹豫含糊,使彼妄生觊觎,或更以此得罪,此最造孽”。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张廷玉奉命分校春闱,有同事拟通关节,以微词试探,他“逆知其意,因作《闱中·对月绝句》四首,中有云:‘帘前月色明如昼,莫作人间暮夜看’、其人览之,怀惭而退”。此事为士林广为传诵。
身在官场,面对无数诱惑时,如何对待?是坦然受之,还是保持清白之身?古往今来,虽然人各有异,但总括起来,不外乎贪污或廉洁两种处理方式。张氏家族能够世代为高官,靠的就是他们廉洁的为官之策。在张氏家人看来,“居官清廉乃分内之事”。张廷玉主张:“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而其所说的“忍”即是指“人能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也就是说,面临诱惑时,要能够抑制欲望,甘于清贫,这样,“则于为官之道,思过半矣”。他把“清”看作容易做到的平常事,并非“异人之能”,并不值得刻意炫耀。
不过,张廷玉的出色并非一人之功:一方面是其家庭清廉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是父祖兄长的直接训诫诱导,加之家庭精神面貌的感染,使得张氏一族形成清廉家风。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清朝大学士,他为人乐善好施,笃信神佛,为官清廉刚正,深知民间疾苦,获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张英为官公正无私,所做一切事情皆遵章守法,绝不肯有一丝徇法外私情。“义所不可,虽威重不能夺。”史书记载,清圣祖说:“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张英为官“一私不染”。
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瑑为官时,“未尝私受人一钱”。有一次,他的门生路过桐城,到江西就职,送其“数百金为寿”,被谢绝。张廷瑑说:“吾幸足衣食,安用金为?”后来,又有人送人参给他,他又拒绝:“吾生平无病,焉用此?”当张廷瑑的死讯传至皇帝耳中时,皇帝感叹不已,他回头对身边人说:“张廷瑑兄弟皆旧臣贤者,今尽矣,安可得也!”
如此治家智慧,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并非个例。事实上,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智慧的国度,我们积累了诸如“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等修身、治家和治政统筹之道等丰富经验。由先贤们积累下来的廉政思想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发展与进步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毋庸置疑的,古代廉政思想文化既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
而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学习借鉴优秀古代廉政文化传统的意义也在于,这些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依然存在,对今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着可资借鉴的积极作用。
拒绝腐败、保持清廉是对领导干部的刚性要求,更是为官从政不可逾越的一条红线。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人民群众对于执政党的廉洁更是期待。可以说,党员干部的廉洁指数,影响着社会的公平指数,也关系着百姓的幸福指数。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人的腐败堕落,往往是从小事开始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小节到大错的过程。利用手中的权力帮朋友一个小忙、帮助家人调动一下工作,这些小贪小占表面上看似不算什么事,实则是毁操守、破底线的“蚁穴”。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增强廉洁意识,时刻警钟长鸣,不仅自己、更要提醒家人强化廉政意识,面对权力不能动私心,真真正正地防微杜渐,从根本上铲除腐败念头,才能使领导干部在廉洁从政上更加清醒、使家人在严于律己上更加自觉,进而牢牢夯实廉洁政治的思想基础和家庭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