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隐藏在孩子话语中的内心感受
孩子们会在自己遇到困难或处于不利的情况时,选择说谎或者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有过被性侵经历的孩子在接受调查时,因为不安,陈述自己的遭遇时,常常会发生推翻陈述或者答非所问的情况。而这种因为证据不足而导致无法顺利处罚罪犯的情况屡见不鲜。
即使是孩子们不经意间说出的话也有其含义。所以,在和孩子对话的过程中,不能因为是孩子们说的话就不加以重视,我们应该思考孩子们这么说的理由。因为孩子们的话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经历的事情全身心地品味后,再经过过滤和整理而成的。
|相比语言,非语言信息更重要|
想要掌握孩子话语背后的隐藏意义,分析孩子们表现出的非语言行为会很有帮助。非语言行为指的是语言之外其他有形的沟通,也被称作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就是“身体语言”,可以细分为态度、姿态、手势、表情以及视线等。这些与其说是通过“听”来交流,其实更近乎于一种看得见的交流。点头、攥拳、抓紧胳膊、转动手指、深深地呼一口气、出冷汗等都属于非语言行为。与所说的内容相比,声音的抑扬顿挫和颤音、目光、手势、语调、表情、姿势等往往包含着更深层次的信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细心留意这些信息。
|咬指甲的孩子|
孩子经常啃指甲,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混乱和不安。当孩子感受不到所做的事情的乐趣时,就会不断摆弄自己的身体。通常孩子觉得家庭氛围不好或人际关系不佳时,内心就会产生不安,感到不自在。遇到这种情况,按照如下的方法展开对话,可以有效安抚孩子的不安情绪。
●“是不是有什么事让你心烦啦,爸爸会帮你的,和爸爸说一说吧。”
●“你现在是不是想做其他的事情啊。你想做什么呢?”
→在孩子有不安情绪时,如果爸爸理解孩子的心情,孩子就会感受到爸爸是在认同自己,从而缓解不安的情绪。
|吃饭时到处走来走去的孩子|
很多孩子在吃饭时每次都只吃一口就开始到处走来走去,之后又会折返回来继续吃饭。这些孩子多半是偏食,或者不喜欢吃这些菜。而之所以这样,应该是一段时间里,孩子的父母曾经追着孩子喂饭,给孩子养成了被喂饭的习惯,导致他毫无应该坐在饭桌前吃饭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办法改变孩子的就餐习惯。
●“你不是说想长个子吗?吃这个就能长高了,你不吃吗?”
●“如果你吃这个的话,我会给你读你喜欢的童话书哦。”
→不要直接指责孩子的行为,可以通过做一些孩子喜欢的事情,减少孩子的问题行为。
|喜欢独处的孩子|
喜欢躲在角落里玩耍的孩子,不想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受到打扰,同时这些孩子会对别人长时间的观察倍感压力。内向且胆小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这种倾向。此时,可以通过下面的话语开启对话。
●“和爸爸一起做点儿什么(孩子喜欢的事情)吧!”
●“看爸爸给你买了你喜欢的洋娃娃哟!”
→对于内向或者无法融入集体的孩子,要通过体贴的关心和话语营造让孩子参与对话的机会。
与孩子对话时,除了要与孩子保持同样的视角外,还要了解孩子话语中隐藏的意思。人们往往愿意为了解自己的人做任何事。因此,当孩子看到爸爸理解自己时,他们也会做出爸爸所期盼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并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进行对话。这样,孩子就会成为爸爸的拥护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