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站在孩子的视角倾听和思考
很多孩子与父母的对话中,爸爸总是训斥孩子,而孩子则试图辩解。双方都站在与彼此想法完全不同的角度上对话,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门就会因此而关闭。如果想要打开孩子的心扉,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只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去理解孩子的话,而是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倾听和思考。只要能从孩子的立场找出必须那样做的理由,无论什么样的对话,都能自然平和地进行。
|努力认同只属于孩子们的世界|
即使是年龄再小的孩子,当父母毫不客气地指出自己的缺点并命令自己改正时,也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就算是成年人也很难做到。即使出发点是善意的,在孩子看来,听父母的忠告,尤其是命令式的忠告,也并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这种教训或者说教的口气不仅效果很差,而且容易起到反效果。
如果想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对话,我们首先要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和父母一样,成年人有成年人的世界,孩子们也拥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认同孩子们的世界并努力与他们感同身受。
如果爸爸能够接受孩子的一切,并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努力把自己真心的关怀传达给孩子的话,孩子就会渐渐开始倾听爸爸的话。比如,在安慰一个因受伤而嚎啕大哭的孩子时,将“停!太不像话了!”换成“肯定很疼吧!”把孩子当成一个具备成熟人格的个体来看待,体会孩子的苦痛,孩子们就会很快停止哭泣。
|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引发完全不同的反应|
孩子们会对爸爸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如果一味地批评晚归的孩子,那么,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前,孩子们会先反抗。但是,如果看到爸爸焦虑地等待,并期盼着自己平安归来,孩子们则会因此而感动。所以,有些表达方式会引发孩子的反抗心理,有些表达方式则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想要改正缺点。
人们常以为对关系亲密的人不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方就能懂自己在想什么。但事实上,无论是谁,如果不将想法表达出来,没有人会了解我们的真正意图。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爸爸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无法自行体会。比如,对一个不想洗漱的孩子敷衍地说:“好吧,我知道了!”不如对孩子说:“你不喜欢洗脸是因为会把衣服弄湿,很不舒服,对不对,那来和爸爸一起洗怎么样?”这样对孩子表达出具体想法的沟通更加有效。因为,孩子一旦觉得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爸爸也对自己表示认同,他就会接受“即使不舒服也要洗脸”这种既定事实了。
对话结束后,可以给予孩子充满爱意的爱抚。这种接触会让孩子相信爸爸是真正地爱着自己。对于孩子来说,在幼儿时期从家长处获得的爱越多,他将来就越有可能成为一个内心温暖的成年人。
爸爸的一句话
和孩子对话时,要全然地接受孩子,并理解他的感受。
孩子:爸爸,我为什么要吃胡萝卜呢?
爸爸:说什么胡话,你一定要吃胡萝卜!
孩子:可我真的很不喜欢吃啊!
爸爸:才吃了多少就这么胡闹啊。
孩子:这种东西怎么能每天都吃得下啊!
爸爸:话怎么这么多,快吃。你有抱怨的时间,早都该吃完了。
孩子:啊,我真的很讨厌吃这个。
→如果一味强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最终只会让孩子反感,阻碍亲子间的对话。
换一种说法
孩子:爸爸,我为什么要吃胡萝卜呢?
爸爸:看来你很想知道为什么要吃胡萝卜啊!
孩子:对呀,胡萝卜既不好吃,我又很讨厌,不明白为什么要吃。
爸爸:原来你是因为胡萝卜不好吃所以不吃,是吗?
孩子:我真的很讨厌这个。如果要我吃这么难吃的东西,那我就不吃了。
爸爸:看来秀贤为了吃胡萝卜费了很多劲呀!
孩子:对呀,不想吃。
爸爸:秀贤呀,你不是说很想变得漂亮吗?如果想变漂亮的话,吃胡萝卜这样的蔬菜最有效呢。
孩子:哦,是这样吗?那我要吃。
爸爸:对呀,看到我们家秀贤这么爱吃胡萝卜,爸爸真是高兴。
→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孩子的诉求,然后以孩子为中心进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