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下):星落秋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不懂装懂的代价

第八十一节(下):雪弟恨先主兴兵

刘备伐吴,是一个尽人皆能辨别得出的错误行动。曹丕曾召开御前会议,“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孙权否?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大家都认为刘备不会出兵,因为这是常识。只有侍中刘晔,谋士高手,吃透这位情商高于智商的刘备,独持反对意见:“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矣!”结果,他说对了。

据当时的实力来讲,魏等于吴和蜀的相加,吴、蜀联盟拒魏,是大局,吴、蜀之间闹僵,是小局,再说,这仗不该打,打则双伤,魏收渔利。但要了解刘备这个人的秉性,就知道这仗非打不可。所以才有赵云的力阻,秦宓的死谏。而在刘备心里,为弟雪恨是大局,此仇不报,枉为兄长。可最应该出来说话,而且也是最能起到作用的诸葛亮,却并未站到第一线来遏制刘备的歇斯底里。《三国演义》这一回写刘备哭了五次,哭晕一次,以头顿地一次,诸葛亮竟然无动于衷。因为,自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事刘备起,至此魏文帝黄初二年(221),两人将近十三年风风雨雨的磨合,他深知,对于刘、关、张这三个人,既是国事,同时也是他们家事。尤其需要持格外谨慎的态度。

对“一生惟谨慎”的这位军师来说,便是可以理解的审慎了。如果对照刘备偏要将诸葛亮调来益州攻刘璋,任关羽在荆州为所欲为;如果对照刘备这次东征孙权,竟然弃这样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不用,便也可以感觉到他对这位卧龙先生心中的芥蒂了。既然掷表在地,以示决断,当初又何必三顾茅庐?连孔明都排斥了,可见已无理智可言,所以他也没法不败师人亡了。刘备伐吴,不用诸葛亮,是刘备的大错。但诸葛亮眼看着他错下去,而听之任之,难道他就没有责任吗?刘备失败后,诸葛亮说:“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矣!”如果反问,“法正能谏刘备东行,你岂不更能吗?假如你也东行的话,会败得这样惨吗?”

这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不懂装懂,一知半解,还相信自己很懂,自以为是。此刻的刘备,就是这种不可救药之人了。

孙权可就高明多了,在此蜀军大举压境,魏都动向不明之际,一是派诸葛瑾西去,争取刘备缓兵,一是派赵咨北上,与魏暂结同盟。史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也”,这个评价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因为,事实上他并没有输,因为,他自擅江表,鼎峙吴楚,也不是没有力量。而且,凡输赢未定,手里还握有赌本,轻易不肯示弱,这是人类好斗的本性所决定的。孙权之了不起,对蜀,他答应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将荆州“完璧归赵”。对魏,俯首称臣,表示归降,以求平安相处。第一,他需要时间,积蓄民意,准备力量。第二,他不可能两条战线,同时交手。第三,短暂的让步,一时的低头,能使对手麻痹,令敌方松懈。为此,孙权准备付出的代价,一是向曹丕称臣,二是向刘备归还荆州,没有大气派,没有大智慧,是绝对做不到,也下不了这个决心的。

曹丕,被不辱使命的赵咨所说服,而刘备,毫无转圜余地,一根筋的他,差点将诸葛瑾宰了。其实,孙权承认自己错了,答应把你的太太送回来,把你的降将押回来,把你的荆州还回来,你还求什么?可这位老人家,仍旧一门心思要血洗东吴,为弟报仇。这也就是那些文化不高,智商较低,意识狭隘,心胸局促的人,非要一条道走到黑的愚执。

刘备,哪里是孙权的对手?史称江东孙氏兄弟,“盖孙武之后也”。而孙武,乃兵家之尊神也!对于家传的这部《孙子兵法》,孙权会不记得老祖宗的教导:“大将怒之而不厌服,忿而赴敌,不量轻重,则必崩坏。”所以,他敢退让,他敢放弃,因为刘备怒火冲天地杀来,不正应了这条兵家犯忌的戒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