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第一个殖民大国葡萄牙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时人口约1010万。就是这个面积和资源都赶不上中国的福建省、似乎无足轻重的小国,却以当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拉开了人类大航海的序幕,使相互隔绝的人类联系日益紧密,并在几十年间奇迹般崛起成为西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一度与西班牙瓜分了整个地球。

一、在与阿拉伯人的战斗中成长

伊比利亚半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阿尔塔米拉石洞里的岩画是现存人类旧石器时代的代表作之一。此后,腓尼基人、希腊人、科尔特人和迦太基人先后影响着西班牙文明的发展。公元前206年,罗马人在决定性的伊利帕克大战中战胜了迦太基人,赢得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胜利,基本结束西班牙战局,并于公元前197年在西班牙东南部设立了近西班牙行省和远西班牙行省。到公元前133年,罗马军队终于镇压了各地的反抗,西班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罗马帝国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后,半岛的居民也接受了基督教。

蛮族成了新主人

在公元3世纪时,罗马已开始陷入“现状无法忍受,未来也许更加可怕”的“经济、政治、智力和道德的总解体时期”,兵源日益枯竭,边防逐渐弛废。公元375年的匈奴西征迫使大批“全部生活只有狩猎和追逐战争”的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日耳曼人涌入罗马帝国,掀起了移民狂潮,这时已风雨飘摇的西罗马帝国无力挡住外族入侵。这些被罗马人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在罗马境内大肆劫掠,410年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洗劫了罗马城,这成了帝国崩溃的征兆,此后直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城多次被洗劫。419年西哥特人在罗马帝国境内建立了第一个日耳曼王国,后来于5世纪末6世纪初将版图扩展到高卢南部、西班牙北部,此后又于585年征服斯韦魏人,占领葡萄牙,完成了对整个西班牙的统治。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原帝国行政系统崩溃。罗马帝国政治制度的崩溃留下了一个任何蛮族国王或酋长也不能弥补的巨大空隙,以当时日耳曼人的文明程度又不足以担当建立、维护庞大的行政机器的责任,事实上这些互不隶属的蛮族王国使得西欧世界经常陷入四分五裂的战争混乱状态,当时唯一没受什么影响的只有遍布各地的教会了,所以这个空隙被作为新兴民族的导师和法律制定者的教会填补了。同时这种野蛮对文明的征服给欧洲的古典文化以致命的打击,使之完全崩溃,于是教会事实上又承担起了文明教化的责任。自然而然地,这些蛮族逐渐放弃了自己以前的信仰,皈依了天主教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后,基督教已不是一个具体宗教的名字,变成了一种统称。东部教会标榜自己的正统性,自称正教,因为是东部教会,又称东正教,又因为采用希腊礼仪,又叫做希腊正教。西部教会强调自己的普世性,自称公教,因其领导中心在罗马,所以又称罗马公教,汉语一般译为罗马天主教。因为后世伊比利亚半岛是天主教的坚固阵地,所以这里提前用上了天主教的名称。589年西哥特国王宣布加入天主教,自那以后直到现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绝大多数居民一直是罗马天主教的忠实信徒,并在此信仰支撑下一直反抗着阿拉伯人的入侵,直到最后光复国家。

伊斯兰教兴起

在欧洲陷入一片混乱时,阿拉伯半岛上涣散的阿拉伯人却在穆罕默德领导下团结起来。穆罕默德,于571年前后出生于麦加的古莱氏族,他的同族人称他为“艾敏”,意思是忠实人,在《古兰经》中他被称为穆罕默德,即是声望很高的人。在他30至40岁的时候,经常在麦加的一个山洞中修行,后来,宣称自己是唯一的上帝——安拉的使者,开始传教活动,号召人们放弃多神教及偶像的膜拜,归信宇宙的主宰安拉。于是这个宗教被称为伊斯兰,意思为顺服安拉,教徒称为穆斯林,即顺服安拉意志的人。他的教诲被记录在他去世后成书的《古兰经》中,它不仅为信徒们提供宗教戒律,而且为个人和公众生活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因此伊斯兰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社会法规和政治制度,它有助于将当时四分五裂的各阿拉伯部落团结起来。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诵读《古兰经》使得各地的穆斯林书同文,字同音,因此《古兰经》实际上起到了语言教科书的作用,成为有效联系各穆斯林的纽带。同时,卓有成效的传教,又使被后来的阿拉伯帝国征服的地区迅速地穆斯林化,这十分有利于帝国的统治。

穆罕默德的传教深受下层民众的拥护,古莱氏的贵族统治集团则认为他所宣传的伊斯兰教是一种异端邪说,并对他及信徒们进行迫害。622年,穆罕默德逃往麦地那,在那里他进一步传播伊斯兰教作为团结各部落的纽带,并开始建立穆斯林武装。通过武力和传教,到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已基本统一了部落林立的阿拉伯半岛。在《古兰经》为信仰而与异教徒作不懈斗争,死后入天国的号召下,穆罕默德去世后,阿拉伯人冲出半岛迅速向四周扩张。至750年穆斯林第一阶段扩张结束后,阿拉伯已成为一个东起印度河流域、西到大西洋、北至里海、南抵尼罗河,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也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

占领伊比利亚

随着西罗马帝国奴隶制的崩溃,各日耳曼国家开始了封建化过程。所谓封建化就是采邑制的普遍实行,采邑就是封地,国王在战争中将土地分封给酋长,酋长又将土地分封给追随他的人,这些酋长后来形成世俗贵族集团。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一种从小到大的领主与附庸的关系。在采邑内,领主拥有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司法权和自己的武装。根据封建法律,国王有权要求贵族提供服务,宣誓效忠,但国王也有义务保证贵族的合法权利,从而形成双向权利、义务的“准契约关系”,这与中国的封建制有极大的不同。所以封建化实际上意味着国王对全国土地的终极所有权分解为无数贵族的土地实际占有权,国家分解为无数个独立的地方政治实体。封建制使贵族集团拥有了反抗国王的实力,封建法规又使他们拥有了对抗国王的权利。针对时强时弱的国王,他们也采取了服从或对立的态度。在封建化过程中,教会也得到了封地,从而教会也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

7世纪末8世纪初,当生机勃勃的阿拉伯人到达北非时,处于封建化过程的西哥特王国却进入了阴谋与混乱的时代。西哥特王国的国王们没有采取世袭制而是由贵族选举产生,这导致了王位的争夺异常激烈,总共32位国王中有10位被篡权者杀死。在少数情况下,父亲的王位由儿子继承,但这往往引起内战。富裕的教会也经不起权力的诱惑,有时与贵族联手反对国王,农民也因为近似奴隶的地位而对现状不满。靠篡位上台的最后一个国王罗德里克与大贵族矛盾重重。阿拉伯伍麦叶王朝驻北非的埃米尔(即统治者)穆萨看到了西哥特王国内的混乱,711年他派遣塔里格率12000摩尔人北非土著柏柏尔人的后裔,7世纪被阿拉伯人征服后成为北非的穆斯林。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哥特王国。国王罗德里克以25000人迎战,7月19日两军相遇,但国王的政敌加入了阿拉伯一方向国王进攻,而且其军队大部分是农奴,在战场上大量逃亡,一触即溃,国王本人也失踪了。此后,阿拉伯人对西哥特的武装征服就似在旅游观光,仅仅半年的工夫,绝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就纳入了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只有少数地方进行了顽强抵抗。732年,查理曼大帝击退了阿拉伯人对法兰克的进攻,此后阿拉伯帝国的势力就止步于比利牛斯山脉。一些西哥特人的残余势力退入贫瘠荒凉的北部阿斯土里亚斯山区继续抵抗,开始了持续7个多世纪的光复运动。

阿拉伯人的统治总体来说还算温和,他们不仅带来了东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也不强迫改信宗教,虽然信奉伊斯兰教有免税的好处。在此期间,许多犹太人也来到了伊比利亚半岛,因为在这里比大多数地方可以享有更多的自由和庇护。在统治西班牙期间,阿拉伯人开始把西欧的古典文化传回到欧洲,这不是简单地传回而是在吸收和继承基础上的再创造,西班牙正处于传回的两条重要通道之一,并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西班牙的阿拉伯人被认为是欧洲新学问的主要来源。在天文、数学、医学和许多艺术方面,辉煌的伊斯兰文化都使当时欧洲的其他地区相形见绌。

但温和的统治和繁荣的文化并不能掩盖穆斯林是外来征服者的事实,随着统治者生活的日见奢靡,对农民的剥削也越来越重。本来征服者只占居民的少数,占领军力量也比较薄弱,但阿拉伯人之间又起了内讧,甚至对基督教的抵抗也腾不出手来应对。1031年,伍麦叶王朝大臣们举行公开会议,决定永远废除哈里发制度,被囚禁的末代哈里发希木沙三世以乞求一盏灯和一口面包给饥饿的女儿度命来迎接这个划时代的公告。从伍麦叶哈里发王朝的废墟上,有大约23个小国家兴起,创建者都是些首领和小王,他们互相残杀,弄得筋疲力尽,有的小国还向当时基督徒建立的抵抗国家称臣纳贡,雷翁王国的阿方索七世甚至自封为“两教信徒之王”,这些小国后来被来自摩洛哥的穆拉比兑王朝以及穆瓦希德王朝统一,但这两个王朝都很短命。

基督徒的光复运动

基督徒的光复运动被称为“列康吉斯达运动”,是英语“reconquest”再征服的音译。718年阿拉伯人进攻阿斯土里亚斯失败后,就没有再尝试,而这次胜利却激励了基督徒们的士气和信心,开始了光复运动。很快地阿斯土里亚斯王国建立起来了,经过向南扩张,9世纪时成为雷翁王国,后来卡斯提、纳瓦尔、阿拉贡和加泰罗西亚王国相继成立。光复运动最激烈的时期是11~13世纪。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用8个月的时间以“收复”圣城耶路撒冷、“解放主的陵墓”为由在欧洲煽动起宗教狂热,号召进行对穆斯林的圣战。作为两大宗教在地中海西端对峙的前沿,这同样激起了伊比利亚半岛上基督徒的狂热,他们把光复运动看成是基督教反对伊斯兰教侵犯的一部分,所以反抗阿拉伯人统治的武装也被看成是罗马教皇号召组织的十字军的一部分。雷翁王国的阿方索六世是当时所有西班牙基督教国家的霸主,在反抗阿拉伯人统治的过程中,他夺取了葡萄卡莱地区,后来建成葡萄牙州。1095年,阿方索六世任命恩里为葡萄牙伯爵,管理葡萄牙州,还把私生女特雷莎嫁给他。1112年,他去世后,其子阿方索·恩里克斯继承爵位。由于其母特雷莎宠用加利西亚人费尔南多·佩雷斯而失去葡萄牙贵族的支持,1128年,业已成年的阿方索·恩里克斯驱逐其母特雷莎后亲政。1139年7月25日,恩里克斯开始称王,欧洲历史上一个新国家——葡萄牙王国就这样形成了。1143年其表兄雷翁—卡斯提国王阿方索七世承认葡萄牙王国的自主。出于对强大邻国的不信任,为了保护自己和刚成立的国家,阿方索·恩里克斯向罗马教皇提出申请,把葡萄牙作为教廷管辖下的封建领地。1179年葡萄牙国王称号被予以正式承认。新王国成立后,面临很多的矛盾,内则有国王想加强权力与大贵族和高级教士之间的矛盾,外则有卡斯提王国的干涉。经过多次内战和对外战争,国王取得了胜利,一个集权的中央政府建立起来了,同时商人及相关的知识分子也取得了与传统的统治阶级相抗衡的权力。

二、向未知探索

15世纪的欧洲,已处于扩张的前夜。它的序幕却是由不起眼的葡萄牙王国拉开的。欧洲为什么要扩张?为什么是小小的葡萄牙率先开始了扩张?

首先在于葡萄牙国内政治稳定,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探险活动。第二是葡萄牙三面被陆地包围,要发展,除了进行海上探险外别无他途。第三是国内面积狭小,资源有限,而且由于欧洲封建制的特点,国王、贵族、平民都有法律保障的权利,国王不能无限压榨,只能将目光转向海上。

包括葡萄牙在内的全欧洲向外扩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寻求财富和寻求灵魂。

寻求财富

寻求财富指寻找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和香料。寻求灵魂则指教会的对外扩张。15世纪,欧洲的社会经济在摆脱黑死病之后开始复苏,人口得到恢复,抛荒的土地得到复垦,城镇兴起,商业也开始繁荣,庄园主也开始要求用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货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这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货币不足。欧洲本身贵重金属的蕴藏量就不多,这为数不多的贵金属在与阿拉伯商人进行的香料和奢侈品贸易中又大量流向东方,进一步加剧了严重的金银荒。1460年~1530年间,欧洲的白银产量增加了4倍,仍供不应求。黄金在伊比利亚半岛完全消失。“在15世纪,追求黄金的热病弥漫全欧洲,其中葡萄牙高烧尤甚”。由于黄金不足,葡萄牙政府实行减少黄金成色的货币政策,导致物价飞涨,大批中、小贵族因通货膨胀地租收入不足而濒临破产,王室的收入也大受影响,社会矛盾激烈冲突。由于欧洲封建制的特点,国王和贵族无法无限地压榨平民取得财富,实行扩张可有效缓解社会各阶层的矛盾,缓解从根本上说是由于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带来的矛盾,不论对国王、贵族、平民、教会来说都是如此。因此,扩张成为全社会各阶层都支持的事业,持续时间长达上百年。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香料对于当时欧洲人的重要性。香料指的就是胡椒、丁香、肉桂、豆蔻、甘松香、檀香、龙涎香、樟脑、苦艾、姜和辣椒。其中主要是四大香料:丁香、胡椒、肉桂、肉豆蔻,它们主要产自印度和亚洲的南洋诸岛。香料的用途有两种:调味品和用于香水、药品和宗教仪式。其中最主要的用途是用作调味品,在欧洲饮食结构中肉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肉食多用盐煮或在冬天用盐腌制,味道平淡无奇,用香料一是可以使平淡无味的肉食变得可口;二是去除因没有冷藏设备而长时间放置的肉食中的异味。所以自从罗马人第一次尝到香料的美妙滋味后,香料就成为欧洲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整个欧洲需要大量的香料。但香料产自遥远的东方,路途漫长,运输也不总是顺畅,而且需要经过多次转手才能运到西欧,因此价格变得异常昂贵。由于香料的贵重,在有些贵金属匮乏的欧洲国家胡椒还被用作购买商品,这不是简单的以物换物,而是真正的购买,香料被当做了货币,成为一种支付手段。直到今天,在欧洲香料仍属于价格比较高的商品。香料贸易因此成了一种整个欧洲为之疯狂的生意。但是从东方到西方的传统商路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中,并由有地利之便的威尼斯商人运到欧洲各地,他们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利润,这让其他欧洲人嫉妒得眼发红。虽然当时非洲也产胡椒,但味道远次于亚洲胡椒,被称为“假货”,只有中下阶层人才用它。因此,另外开辟一条到东方的商路,打破“无耻的”阿拉伯人的垄断,分香料贸易一杯羹,成了当时欧洲的一种普遍想法,这在离意大利近的伊比利亚半岛表现得更为明显。

14世纪初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也叫《东方见闻录》更刺激了欧洲人“到东方去”的强烈冲动。这本书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书中马可·波罗以大幅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印度、日本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道路和桥梁,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这些东西完全超过了当时欧洲人的认知,他们不相信基督教文明之外的世界有这样高的文明。当马可·波罗临终时,他的亲友认为他生前撒下了弥天大谎,死后进不了天堂,于是动员马可·波罗向真主忏悔,以“解救他的灵魂”。但马可·波罗坚决拒绝。他郑重声明,不仅未言过其实,而且“所见的异事,尚未说到一半!”到后来,随着东西方交通的恢复和研究的深入,《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承认。

争夺灵魂

与世界其他两大宗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不同,基督教浸透了普世主义,改变异端宗教信仰和好战精神。《圣经》还表达了这样一条基本教理:基督之所以出世,不仅是为了安排以色列人的命运,而且也是为了安排全人类的命运。基督教唯我独尊的上帝观和拯救全人类的使命感成为传教运动的内在动力。积极传教一直是基督教会的主要特点。自被立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基督教在欧洲的发展可以说是顺风顺水,教会不但没有随罗马帝国的崩溃而崩溃,相反那些“蛮族”人还接受了天主教。但与伊斯兰教相遇以来,它却一直处于下风,伊比利亚半岛被穆斯林轻松夺取,直到1492年基督徒才把穆斯林势力完全逐出半岛。但圣城耶路撒冷仍然落入穆斯林之手。1095年,经过教皇乌尔班的煽动,基督教世界先后组织了8次十字军东征,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中东建立了三个基督教小王国,但在穆斯林的大反击中又先后失去。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中,见识过东方繁荣富庶的欧洲人对东方魂牵梦绕。14世纪,强悍的奥斯曼土耳其兴起,1453年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千年的拜占庭帝国灭亡,穆斯林又向欧洲发动了猛攻,占领巴尔干继而到达中欧,虽然1529年围攻维也纳失败,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扩张的脚步。基督教世界面临着穆斯林的巨大威胁。

在欧洲很早就流传着一个约翰王的传说,据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强大的基督教国家,由普罗斯特·约翰统治,那里有75个藩属王国,盛产香料,地下能冒出牛奶和蜂蜜,生活繁荣富足。因此欧洲的基督徒一直想找到这个国家,以联合起来夹击穆斯林。人们还传说,顺着尼罗河的一条支流就可以到达约翰王国。在元朝打破穆斯林的封锁,中西可以直接沟通后,元朝统治者也想联合基督徒以抗衡在欧洲的其他汗国的离心离德,表达了与基督教世界联合和结盟的愿望,这极大地激起了西方基督教君主和教皇的热情:不仅能共享征服穆斯林的光荣和利益,而且最终凭借异教徒的帮助实现基督徒多次东征的目的。基督徒把成吉思汗同传说中的约翰王联系在一起,想同元朝建立反穆斯林联盟。15世纪初期,蒙古贵族帖木儿大败奥斯曼军队并俘获奥斯曼苏丹,令正在遭受奥斯曼土耳其威胁的欧洲欢欣鼓舞。到了15世纪,欧洲又有了建立联盟的想法,这时明朝已建立,联盟已没有建立的可能性,但西方并不知道中国发生了变化,他们仍想从海路沟通双方。因此,探险东方始终得到了教皇的支持。对于葡萄牙,情况又有所不同,它一直处于两大宗教交锋的第一线,穆斯林曾轻易地确立了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统治,其后经过了700多年基督徒才把穆斯林的势力完全清除,而且穆斯林就在对面的北非,双方仅隔一条最窄不过13海里的直布罗陀海峡,威胁就在卧榻之旁,因此对于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路,包抄穆斯林,相对于半岛之外的其他欧洲人而言葡萄牙有着更强烈的紧迫感。

黄金、香料、基督教三大动力都指向了东方,东方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欧洲人。然而怎样从海路到达东方在欧洲人属于未知领域,欧洲人虽然很早就开始了航海,但都是一些短途航行,开辟遥远神秘的到东方去的新航路,长途漫漫,路途艰险,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探险。这些探险者的动机说不上高尚,甚至还有血腥与罪恶,但这一行为毕竟把相互隔绝的人类几大文明区域相互连通了起来,从此人类文明进程明显加快,以至有人说全球化时代应从大航海时代算起。

航海家亨利王子

1394年,开创了欧洲航海探险伟大时代的一个人诞生了,他就是葡萄牙国王若奥一世的三王子亨利,据说他诞生时的星象预示他“必将进行伟大而高贵的征伐,更为重要的是,他必将发现他人无法看到的神秘的东西”。亨利从小学习战略和战术、外交艺术、国家管理、古代和现代的知识,而且博览群书。作为王子,亨利向往历险、战斗的生活。同时,他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他看来,对摩尔人进攻,到未知的地域探索并把基督教带到那里是一个基督徒的职责。亨利王子终身未娶,他性格严谨而坚定,生活朴实。

1410年,若奥一世准备进攻位于北非的摩尔人的贸易重镇休达。原因在于:一是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寻找,这时的欧洲人认为传说中的约翰王就是埃塞俄比亚的皇帝,他们相信可以从非洲西海岸不远的地方找到这位君主。二是非洲产有黄金和胡椒,虽然黄金不多,但也是一个来源;非洲胡椒虽然质量不如东方胡椒,但也可作为替代品,利润也可观。三是休达是当时摩尔人的西北大门,是穆斯林向基督教世界进攻的前哨阵地,是一个重要的港口,也是一个贸易重镇,占领了它既可以获得在非洲的立足点,也能得到相当可观的经济利益,而且还可以打击肆虐的海盗。1415年,亨利亲任统帅突袭休达,事先摩尔人一点也不知情,结果仅用了一天时间,休达就被攻陷,葡萄牙人仅阵亡了8人。后人把这看作是葡萄牙人,也是欧洲人向外扩张的开端。

1417年,摩尔人的军队包围了休达,亨利又率领援兵来到休达,并在那里度过了3个月,这是改变世界历史的3个月。在这3个月里,亨利从战俘和商人口中了解到,有一条古老而繁忙的商路可以穿过撒哈拉大沙漠,经过20天就可以到达树林繁茂、土地肥沃的“绿色国家”,即今天的几内亚、冈比亚、塞内加尔、马里南部和尼日尔南部,从那里可以获得非洲胡椒、黄金、象牙。葡萄牙人对陆路穿过沙漠是没有经验的,亨利王子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从海路到达“绿色国家”。这一主张得到了国王若奥一世的赞同。

亨利对政治毫无兴趣,他到远离政治中心里斯本的葡萄牙最南部的阿加维省任总督,并在靠近圣维森特角的一个叫萨格里什的小村子定居下来,这个地方成了他以后几十年中到陌生地方进行探险的出发地。亨利王子对航海的贡献不是亲自去探险,而是大力推动探险的进行。他在那里创办了一所航海学院,培养本国水手,提高他们的航海技艺;设立观象台,网罗各国的地学家、地图绘制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共同研究,制订计划、方案;广泛收集地理、气象、信风、海流、造船、航海等种种文献资料,加以分析、整理,为己所用;建立了旅行图书馆,其中就有《马可·波罗游记》,还收集了很多地图,并且绘制新的地图。他资助数学家和手工艺人改进、制作新的航海仪器,如改进从中国传入的指南针,象限仪(一种测量高度,尤其是海拔高度的仪器),横标仪(一种简易星盘,用来测量纬度)。在航海中,船只是最为重要的,由于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航行条件不同,在地中海中航行的船是不适合在大西洋中航行的,因此,亨利的最大精力放在了造船上,为此他采取了许多优惠措施鼓励造船:建造100吨以上船只的人都可以从皇家森林免费得到木材,任何其他必要的材料都可以免税进口。在当时货币不足的情况下,免税进口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经过努力,到1440年,终于造出了适宜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船舶。它是一种多桅三角帆船,用三角帆的目的是使船舶在逆风的情况下也能行驶,只需要调整帆的角度就可以了,不像以前那么依赖风向。这种船船体小吃水浅轻便灵活速度快,这使它可以在紧靠海岸的地方航行,不必为了躲避暗礁和沙洲而远离海岸,这一点在以探索陌生海岸为目的的航行中尤为重要。

开始探险

1419年或1420年,亨利派出了他的第一支仅有一艘横帆船的探险队,向南寻找几内亚。船被风吹向了西方,马德拉群岛就这样被发现了,亨利王子随后宣布该群岛属葡萄牙所有,并于1420年派出了殖民船队。后来这里成了葡萄牙探险队的落脚点和物资供应站。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加那利群岛,但是葡萄牙士兵却被当地人打败,亨利王子以后又作过几次努力,均告失败。后来,葡萄牙放弃了对加那利群岛的所有权,把它让给了西班牙人。随后几年,亨利王子又数次派出探险队从两个方向进行探索。一个方向是沿非洲海岸南下,一个方向是离开海岸向西南深处航行以发现更多的岛屿。1427年,向西南探险的舰队发现了亚速尔群岛,1432年,亨利王子派出16条船、数百人、一名牧师,带着几十头牲畜殖民亚速尔群岛。亚速尔群岛的发现和殖民对以后葡萄牙探险和殖民事业有重要影响,因为它离葡萄牙的距离几乎相当于葡萄牙跨越大西洋到美洲距离的1/3。

1433年,国王若奥一世逝世,亨利的弟弟杜亚尔特继位,亨利这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沿非洲海岸南下的探险上。在这条航线上首要的障碍就是位于加那利群岛正南方非洲大陆上的博哈尔角。博哈尔角以南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是一个全然未知的世界,那里暗礁密布,巨浪滔天,有神秘莫测的急流,阿拉伯人把这片海域恐惧地称为“黑暗的绿色海洋”,中世纪阿拉伯地图上,在博哈尔角稍南的海岸边,画着一只从水里伸出来的魔鬼撒旦的手。1434年,在经过十几次的尝试后,亨利王子的远征队终于在船长吉尔·埃亚内斯率领下越过了该角。后来船长吹嘘说,在黑暗的绿色海洋上航行就像在国内的水域上航行那么容易。同时代的葡萄牙历史学家苏拉拉称这是一次壮举。第二年,埃亚内斯又再次出海到达了博哈尔角以南100海里的地方,他们在那里的海滩上发现了人和骆驼的足迹,证明了这一地区是有生命存在的。1436年他们到达一个叫尼奥—得—奥罗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发现了砂金,以为那就是欧洲人一直在寻找的金河,其实这甚至不是一条河,只是一个小海湾,并无多大价值。

开始赚钱了

航海探险是个花费巨大的事业,为此亨利王子得到了很多支持。在杜亚尔特统治期间,国王把马德拉群岛1/5的税收作为航海基金。1438年阿方索五世继位,摄政王佩德罗把博哈尔角以南的航海与贸易垄断权交给亨利,并免除航海所得收益的一切税金。为支持亨利在西非传教,教皇任命亨利为骑士团团长,亨利可随意支配该骑士团的经费。以上支持保证了亨利航海的雄厚资金,是航海探险迅速推进的动力。但探险不是为了探险而探险,旷日持久的探险没有带来多少收益,所以亨利遭受了越来越多的批评,认为这是在毫无意义、毫无收益地追求不可知的东西。1441年,在处理完因进攻丹吉尔惨败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斗争后,亨利回到萨格里什,重新开始了非洲沿岸探险。这一年探险队创造了向南航行的新纪录:布朗角(今毛里塔尼亚的努瓦迪布角)。同年,派出的另一支探险队带回来十个穆斯林俘虏。这标志着欧洲人开始卷入奴隶贸易。亨利看到了这是平息批评的机会,于是在1444年组织了以掠夺奴隶为目的的航行,一次带回来235名奴隶,并在拉古什郊外出售,这是罪恶的欧洲400年奴隶贸易的开始。此后,亨利组织的航行就是探险、殖民与奴隶贸易并重了。这时,葡萄牙王室又颁发特许状给私人探险者,允许他们获得他们所发现的一切,这对私人来说意味着只要付出很小的资金,只要敢冒险就可发大财;对王室而言,不用付代价就可得到收益。这在国内掀起一股私人探险的热潮。不久以后,每年都有25艘船开往非洲海岸。当然私人探险由于其逐利性和无组织性,并不是在真正的探险,不过是在已发现的地区获得财富而已。1448年,亨利王子派人在布朗角的阿尔金岛建立永久性的堡垒,作为葡萄牙探险的贸易中转站。随着非洲贸易不断扩大,阿尔金岛成了提供金子的重要中心。探险终于有了收益,那些批评也沉寂下来,甚至不由自主地把过去的埋怨变成了公开的赞扬。

1444年,特里斯唐到达了布朗角的塞内加尔河口附近,这里的海岸变得青翠,植被繁茂,这样经过十几年的航行,葡萄牙终于到达了绿色国家。1449年以后,亨利王子组织的航海人员就不以地理发现为任务,而是要尽力勘探一些已经发现的大河,特别是冈比亚河,从而寻找基督国王约翰和黄金,但是航海人员并没有找到约翰和黄金,但却发现了一些繁荣的黑人王国,并且听说远处还有更大的王国。

1460年亨利王子病逝,标志着葡萄牙海上探险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亨利王子虽然一生中只有4次海上航行经历而且都是在熟悉海域的短距离航行,但他仍无愧于“航海家”的称号,是他组织和资助了最初持久而系统的探险,也是他将探险与殖民结合起来,使探险变成了一个有利可图的事业。在40年的有组织的航海活动中,葡萄牙成了欧洲的航海中心,他们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流的船队,拥有第一流的造船技术,培养了一大批世界上第一流的探险家或航海家,如果没有亨利这一切是不可能出现的。他推动了葡萄牙迈出了欧洲的大门,到未知世界进行冒险。

三、瓜分世界:教皇子午线

继续向南

亨利王子去世时,葡萄牙已把从直布罗陀到几内亚约3500公里长的西非海岸线纳入版图当时的国际法规定对领土的取得是“先占原则”,即谁发现谁占有。这本身就是欧洲人的一种强盗逻辑,因为当地已有居民居住,欧洲人无权排除他们的权利。随着探险的不断深入,探险者的目光越来越远大,不仅限于探索非洲的奥秘,绕过非洲大陆南端,发现通往印度的新航线渐渐成为主要目标。尽管此时的探险已变得有利可图,但国王阿方索五世对此不感兴趣,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直布罗陀海峡对面的摩洛哥,所以他把探险委托给私人进行。1469年,阿方索和富商戈麦斯达成5年协议:戈麦斯垄断几内亚的贸易权,但他必须每年向国王缴纳20万雷阿耳,并且从塞拉里昂开始以每年100里格(1里格=6269米)的速度进行探险。不久以后,戈麦斯的船长们便把一船船的奴隶、象牙、黄金带回葡萄牙,黄金海岸、象牙海岸、谷物海岸等等地名也相继出现了。在现在的贝宁他们还发现了非洲胡椒,从此葡萄牙开始了香料贸易。戈麦斯在垄断中大发横财。虽然他的目的是纯商业的,但戈麦斯仍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探险家。在协议期满时,他的舰队已到达几内亚湾东端,为葡萄牙征服了近3000公里长的海岸线,是亨利王子一生探险的总和。

在古代欧洲人的观念中,认为非洲大陆向南延伸,整整绕地球一圈与亚洲大陆相连,并把印度洋隔离开来,因此从大西洋无法经海道到达印度,有很多人对这个观念提出了质疑。一个名叫尼科洛·德·孔蒂的威尼斯人,他于1419年到1444年在亚洲生活,到过亚洲的许多地方,推断说向南航行绕过非洲,而后向东可能到过香料群岛,这极大鼓舞了许多欧洲人。1454年教皇尼古拉斯五世特准葡萄牙控制非洲西部沿岸的所有海上交通线,这就是说到印度的海路如果存在的话,葡萄牙必将垄断这条航线。控制香料路线成为葡萄牙人政策的首要目的。这一点,阿尔布奎克在围攻马六甲时说得很明白,他说:我确信,如果我们从他们(摩尔人)那里夺去马六甲的贸易,开罗和麦加将会彻底毁灭,威尼斯将得不到香料,除非它的商人到葡萄牙去购买。

1481年,国王若奥二世继位,他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在他的领导、推动下,葡萄牙历史上有名的又一个探险时代来临了。这次探险的目的是大力发展几内亚贸易;环非洲大陆航行;开展与印度的贸易;宣布建立一个海外葡萄牙帝国;寻找普雷斯特·约翰。若奥首先成立了一个顾问委员会,成员包括皇家医生、皇家数学家、一名主教和一个犹太学者,后来这个学者的同事也加入进来。他们一起制定了计算纬度的表格和公式;研究和改进了航海装备,如罗盘和沙漏比以前更精确且更易于使用。这些工作都由出身航海世家的著名探险家卡奥负责。

约翰王的线索

1481年12月,若奥二世派阿赞布雅出发探险,第二年1月,他们到达今天的加纳沿海,发现这里的黄金矿藏极为丰富,于是把这里命名为“米纳”,意思是矿藏,这也是加纳被称为黄金海岸的由来。葡萄牙在这里建立了一个要塞:圣乔治堡,它起到了三重作用:它是葡萄牙在遥远的非洲海岸权力和领地的象征;可以与当地人进行大量的贸易,每年把贵重物品运回国;最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对未知地区作进一步探险。有人估计,1450年~1500年这50年内,葡萄牙从西非掳得的黑奴共达15万人。至于黄金,则一向缺乏黄金的葡萄牙,从1457年起便大量铸造克罗塞多金币。这种金币直径3.78厘米,含纯金98.9%。可见掳掠的黄金也不在少数。另一估计说,在1496年~1521年间,葡萄牙从这一地区每年进口的黄金就值17万金币。由于有米纳作前进基地,葡萄牙以后的地理发现就容易多了。1482年卡奥率三艘轻快小帆船出航,很快就越过了此前葡萄牙到达的最南端。此行,卡奥带了很多叫做“帕德劳”的标柱,以作为葡萄牙对该地拥有权利的标志。亨利王子时代,航海人员曾用过木头十字架或在树上刻字来标志他的地理发现,但这些东西容易毁坏不易持久。“帕德劳”则用大理石做成,高七英尺,上面刻着盾形纹章、国王和地理发现者的姓名、发现的日期,顶端还装着十字架。一天卡奥来到一个很大的港湾,水呈黄褐色,带有很多的泥沙,据此他们推断附近一定有一条大河。卡奥命令船员将船驶近岸边,这时可以感到有一股强大的水流在把他们推向海洋,后来他们又发现是在一条大河的出海口中航行,这就是刚果河(有时也叫扎伊尔河),非洲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河。如果这河可以通航的话,那么它将是通往非洲大陆心脏的大通道。卡奥小心翼翼地驶进河口,在离河口几英里的一个小港湾,南纬21°21″的地方,卡奥立下了他的第一根标柱,几个世纪后它在原地被发现,上面清晰地刻着“宇宙6681年,即耶稣基督诞生1482年,葡萄牙极其崇高、极其杰出而强大的君主国王若奥二世派王室侍臣迪奥戈·卡奥发现这块土地并竖立这些标柱”。卡奥从当地人口中得知他们是一个强大的国王玛尼刚果的臣民。卡奥留下了一部分船员去寻找玛尼刚果,自己继续沿非洲海岸线向南,在离刚果以南约500英里的安哥拉海岸的圣玛丽角,立下了第二根标柱。在返回刚果后,卡奥的船员还未回来,所以他诱骗了几个刚果人上船并把他们带回了葡萄牙。1484年春,卡奥返回葡萄牙。

卡奥此行不仅为葡萄牙增加了1000多英里海岸线,而且找到了约翰王的线索,所以在葡萄牙引起了轰动,甚至有谣传说他已绕过非洲发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国王命令严守卡奥航行的秘密,让谣传抹上了几分真实的色彩。若奥二世对卡奥的工作很满意,赐给他终身年金,封他为贵族。1484年,卡奥又一次出航,带着那几个已改信基督教的黑人和准备送给玛尼刚果的贵重礼物,目的是要绕过非洲。卡奥让黑人在刚果上岸后,自己又南行。他到达了圣玛丽角以南700英里的克罗斯角,在这里立了最后一根“帕德劳”石柱。此后,卡奥的记载就从历史上消失了,他应该就是死在这里。

错过哥伦布

在卡奥的两次航行之间,改变历史的人物——哥伦布出现了。哥伦布生于1435年(也有1466年或1451年的说法)的热那亚,从小家境贫寒,14岁时就出外航海,后来成了优秀的水手。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因此从欧洲向西航行而不是向东航行也可以到达印度,而且航程短,花费少。他的计算结果其实是错误的,他认为从加那利群岛到目标的距离是2500多海里,实际上有一万多海里。若奥二世的顾问委员会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讲向西航行可到达印度,但实际距离比哥伦布的计算结果要远得多,况且葡萄牙为探险向东的航线已花费的65年时间和大量的金钱,很快就要发现到印度的航线了,因此没有必要再向西探索一条新航线了。根据这个意见,若奥二世拒绝了哥伦布。后来,他又向西班牙国王游说,最后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哥伦布于1492年到达美洲发现了新大陆,虽然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就是印度,由此哥伦布也成了与马可·波罗齐名的人物,西班牙在美洲殖民获得巨额财富,建成了西班牙帝国。

双管齐下

为了加快探索向印度的新航路,卡奥国王1487年派出了两个探险队,一个陆路,一个水路。陆路探险队由两个人组成,一个叫科维良,一个叫派瓦。他们的任务是横渡地中海,进入红海,然后到达印度和约翰王的国家。科维良这时只有20多岁,精明能干,多才多艺,能讲多种语言包括阿拉伯语。对于派瓦,人们除了知道他能讲几句阿拉伯语,其余一无所知。1487年5月7日,陆上探险队出发。他们两人扮作穆斯林商人,携带蜂蜜等礼物到达亚丁,在这里他们分成两路。派瓦的使命是向南进入阿比西尼亚山区,与约翰王进行联系,但这时若奥二世的目的不是要结成联盟,而是要干脆向这个王国扩张了;科维良的使命是向东进入印度,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香料贸易的有关情况,这使他实际上成了一个经济间谍。科维良历经艰辛到达印度的西南海岸,在此他获得了重要的情报。科维良在印度一直呆到了1489年,然后他乘船来到了索法拉,这是阿拉伯人在非洲东南部最南端的贸易点。1490年,他来到开罗,在这里他得知了派瓦得热病去世的消息和国王的新命令,让他到阿比西尼亚去完成派瓦未完成的工作。他给若奥二世写了一封长信,报告了他所知道的有关港口和贸易的情况。这封信对达·伽马的航行起了重要作用。约在1493年,他见到了阿比西尼亚皇帝、朱达哈部落首领、众王之王亚历山大。在这里他失去了自由,亚历山大皇帝虽然对他很好,但却禁止他离开,科维良在这里度过了他的余生。

水路方面的探险由迪亚士进行。他对这次探险作了精心的准备,在三条船中,有一条专门的补给船,这个措施可以让他们航行更长的时间。后来的许多的航海家都仿效这一做法。1487年秋,在科维良出发几个月后,迪亚士也出发了。他很快越过了卡奥到达的非洲最南端——克罗斯角,继续向南行驶。这时,来自南方的狂风和水流使航行变得十分艰难,迪亚士命令将补给船留下,他率其余的两条船继续南行。在离开卢得次湾后,他遇到了风暴,这个小探险队被一直向南吹,13天后,风暴停息,他们向东航行希望再次靠近海岸,可是始终找不到陆地,几个月后,他们想明白了,原来他们已驶过了非洲大陆的最南端。迪亚士下令向北行驶,几天后他们看到了陆地。迪亚士注意到海岸不是南北向的而是东西向的,他看到了非洲南部海岸,这是许多航海家的目标,他已到达非洲大陆的最南端。这时,他们又转向东方,一直航行到清楚地看非洲向北弯曲的部分,这就告诉他们已驶进印度洋了。在大鱼河河口,迪亚士命人立了一根“帕德劳”石柱,10年以后,达·伽马看到了这一标记。本来迪亚士还想前进,但食物、淡水不足,船本身的状况很差,船员们都反对,希望回家。此次迪亚士将新航路延伸了1260英里。在归途中,他们在非洲南部海岸看到了一个壮观的大海岬,迪亚士把它命名为风暴角。1488年,他们返回了里斯本,国王不但没怪罪他没有到达印度,反而热烈地欢迎了他,并饶有兴趣地听取他的汇报。现在已证实非洲南端有一条通道,现在需要证实的就是这条通道能否直通印度,若奥二世对此寄予热望,所以他给风暴角起了一个新名字——好望角。

世界第一次被瓜分

但哥伦布的远航使事情变得复杂了。1481年,当时的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五世与卡斯提王国订立了《阿尔卡索瓦斯条约》,当时因为卡斯提王国正在对当时摩尔人最后一个在伊比利亚岛上的据点格拉纳达进行战争准备,对外界发生的事物漠不关心,在条约中规定待发现世界以加那利群岛的平等线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由卡斯提开发,南部由葡萄牙开发。因此,当哥伦布于1493年从新大陆返航途中在里斯本见到若奥国王并得意洋洋地宣称自己发现了日本时,国王告诉他说,根据条约,大西洋西边发现的新大陆不属于西班牙,而属于葡萄牙。哥伦布赶紧写信报告西班牙统治者斐迪南和伊莎贝尔,说若奥有与西班牙竞争领土的意思。这两位统治者看到信后非常吃惊,他们去恳求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让西班牙对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明确拥有主权。亚历山大是阿拉贡的博尔哈家庭的人,是他们的好朋友,所以他答应了他的请求,发出了有名的教皇训谕《划子午线为界》。在训谕里,他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中“任何一岛”的“西部和南部”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出一条界线,把位于线西的一切土地的所有权和发现权给予西班牙,完全不提葡萄牙。后来,亚历山大又于1493年发出一道训谕《划界以后》,把过去许多教皇承认的葡萄牙占有非洲发现的土地的权利一笔勾销,这使得葡萄牙只能保有在非洲实际占有的部分,就是说,除了摩洛哥的城市外,就只有阿尔金和米纳一些据点了。此外,这道训谕还企图不准葡萄牙再向东方航行。若奥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不公平的安排。但他并没有到教廷抗议,因为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在当时的欧洲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若奥那样做的效果不大。他转而威胁西班牙,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公平解决就要兵戎相见。在战争面前,西班牙退缩了。1494年6月7日,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国签订了《托尔德西拉斯条约》,条约中规定,在佛得角以西37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线,将世界分为两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教皇子午线。葡萄牙被赋予了线东的垄断权,它可以探险、贸易、宣布占领新领地;西班牙得到了线西的垄断权。换句话说,这个条约再一次确定了葡萄牙对几内亚贸易和环非洲海路的控制;宣布了西班牙对大西洋的统治。根据此条约,西班牙对新大陆有绝对的权利,但对巴西是个例外,这个南美洲的隆起部分归葡萄牙所有。当然,在已发现的领土上和未发现的领土上的人民的意愿是根本不在考虑之列的。葡萄牙人对这个条约很满意,因为它的要求得到了满足,若奥得意地认为这是他的一个外交胜利。

就这样,小小的葡萄牙,国土并不广袤,人口并不众多,资源并不丰富,生产力并不发达,竟然仅凭占有先机就瓜分了世界,真可以说是一种奇迹。

四、建立殖民帝国

终于到达印度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深深地刺激了若奥国王,现在葡萄牙的专属权利又得到了条约保障,因此到印度的探险准备进一步加快。若奥二世任命瓦斯科·达·伽马为舰队的指挥官。达·伽马,约1460年生于葡萄牙阿加特省,与达·伽马很相熟的威尼斯驻葡萄牙使节马塞尔说他生性暴烈。根据迪亚士的建议,达·伽马采用了船身较圆、更轻便更牢固的大船以利于远洋航行。1495年若奥二世英年早逝,他的侄子曼努埃尔继位。这时朝中有人提出终止探险,因为这会激化与欧洲香料贸易的垄断者威尼斯的矛盾。曼努埃尔不为所动,下令继续作探险准备。

1497年7月8日,经过长达10年的准备,达·伽马率领探险队伍出发了,世界历史上伟大的一页开始了。这支队伍由4艘船组成,共有船员170人,大部分是奴隶,其中还有死囚,另外还包括翻译、牧师和军人。队伍中有军人说明它不仅仅是一支探险队,还是一支战斗队。曼努埃尔授权达·伽马,到了东方,拥有作为大使、商人和士兵的自由,随机应变,需要什么身份就用什么身份。曼努埃尔指示达·伽马,他此行的目的是“宣传基督教义”和“取得东方财富”,事实上达·伽马本身就是圣地亚哥骑士团的首领,国王还专门赠送了一面锦旗,上面有基督骑士的标志,说明这次航行受到罗马天主教皇的批准并得到上帝的庇护。

11月22日,达·伽马绕过了好望角。12月10日,船队越过了迪亚士立的最后一根石柱。1498年1月25日,他们到达了今天莫桑比克的克利马内河口,在这里他们俘获了一个叫达亚内的孟买人,从中得到了许多关于莫桑比克的情报,在这期间,由于食物腐败、饮水缺乏,不少人得了坏血病,船只也需要维修,所以达·伽马下令在此休整了一个多月。3月2日,他们到达了莫桑比克岛,东非当时文明程度已比较高,这里的物质文化如果不比葡萄牙优越,也至少可以和它比美,但这里并没有统一的国家,有的只是许多的城邦国家,它们很早就与印度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有贸易联系,政治权力都掌握在穆斯林手里。但为了更多地从贸易中获利,这些城邦国家之间互相敌视,葡萄牙人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不仅在东非站稳脚跟,甚至在后来蹂躏了它。在蒙巴萨,葡萄牙受到了袭击,差一点全军覆没,但在马林迪,葡萄牙人的到来受到了热烈欢迎,马林迪苏丹还送给他们羊、丁香、小茴香、豆蔻、胡椒、生姜等大量礼品,穆斯林欢迎基督徒的原因在于两地苏丹有世仇,马林迪苏丹想借助外力打击对手,事实上,葡萄牙之所以能在这一带站住脚正是靠与马林迪的结盟。马林迪苏丹甚至还提供了一个真正能把他们带到印度的向导,当时的葡萄牙虽然知道通过阿拉伯海可以到达印度,但印度洋上的风向变化频繁,暗礁、浅滩众多,航路他们并不熟悉,没有向导带路,谁知道葡萄牙还要摸索多久才能到达印度?1498年5月20日,依靠向导的帮助,达·伽马顺利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也就是科维良在报告中所讲的主要港口之一。他们在这里居然遇上了一个会讲葡萄牙语的北非穆斯林,这位穆斯林一上船大声说:你们真幸运,真幸运!这里的红宝石、绿宝石多得很,你们真应该感谢造物主带你们来到如此富庶的国家!经过80多年的探索,经历4位国王的不懈努力,葡萄牙舰队终于到达了东方,开辟了东方航线,从此之后,葡萄牙走上了一条建立商业帝国的道路。

返回葡萄牙

当时的印度还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北部由莫卧儿帝国统治,南部分布着许多小国家,这些小国家之间也为了争夺利益最大化、打击竞争对手而争相拉拢达·伽马,从而让葡萄牙人渔翁得利。卡利卡特是西海岸的一个古老的小王国,统治者叫沙末林,意思是山和海的主人。达·伽马在上岸后作为葡萄牙使节进见了沙末林,表示葡萄牙国王派他来是为了作沙末林的兄弟和朋友。葡萄牙人受到了隆重欢迎。达·伽马的到来使垄断香料贸易的穆斯林商人感到了威胁。这些商人经营香料贸易的路线有两条:把香料经波斯湾、伊拉克运到阿勒颇,或经红海、苏伊士到埃及的亚里山大,然后都和威尼斯人进行贸易,再由后者运往欧洲各地。凭此,他们赚取了高额利润。葡萄牙人的到来意味着,另有一条不受他们控制的新航路出现了,他们再也不能赚得和以前一样多的钱了。这时,达·伽马在东非滥杀当地人的恶行传到了卡利卡特。这些商人就警告沙末林说,达·伽马的到来不是为了交朋友,而是为了侦察,进而进行侵略。但沙末林听而不闻,实际上他是幻想达·伽马会扩大卡利卡特的贸易,增加他的收入,又幻想借助于达·伽马的重型武器和舰船以增强自己的武装力量,所以还是自出搬运费,把远征队的货物运到城里去,允许达·伽马在市内开设商店,进行自由买卖。但这些大商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达·伽马还是被迫于8月29号离开卡利卡特,到附近的坎那诺装满了香料和宝石,并带走了6名人质,还在这里竖立了“帕德劳”标柱,并发誓要报复。

他们用了3个多月才越过阿拉伯海,由于热病和坏血病,许多船员死亡,最后不得不把圣拉斐尔号抛弃烧毁。达·伽马带着剩下的不足1/3的人和两条船返回。为了救治病重的哥哥保罗,达·伽马在亚速尔群岛停了下来,这是葡萄牙人的一个基地,贝里尔号先期于7月10日返回里斯本。保罗最后还是不治身亡了,达·伽马于9月回到里斯本。虽然损失重大,但达·伽马从印度带回来的胡椒和肉桂价值相当于他远征总花费的60倍。整个葡萄牙都轰动起来了,因为达·伽马到达的是真正的东方,是欧洲人想象中黄金遍地的地方,而不是哥伦布发现的荒凉的“印度”,虽然带回来的东西不多,但前途十分光明,大量的财富就在前方闪闪发光,向葡萄牙招着手。从此,葡萄牙的探险时代结束,开发时代来临。

倒霉的迪亚士

很快地,大喜过望的曼努埃尔派出了另一支远征队,这一次的任务不是探险,而是征服印度,控制香料贸易。1500年3月9日,庞大的舰队出发了,它包含有13艘船和1200人,占当时葡萄牙总人口的1‰,虽然与郑和船队的规模不能比,但对照以前的探险少则一条船,多则四条船的规模,可以说是空前的,也反映出国王志在必得的雄心壮志。舰队的指挥官是毫无航海经验的贵族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发现好望角的迪亚士担任其中一条船的船长。卡布拉尔受命告知卡利卡特的王公关于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的世仇。这种世仇使得每个天主教国王都负有对神圣信仰的敌人进行战争的责任。舰队根据达·伽马的建议,远离非洲西南海岸,绕一个弧形向西南方向前进。但这个弧形绕得有点太大了,以至他们到达了南美大陆东部隆起的地方,巴西就这样被发现了。卡布拉尔派一艘船回去报信,余下的船继续航程。在好望角附近,他们遇到了大风暴,有4艘船被毁,船上人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迪亚士,迪亚士曾闯过了印度航线的最艰险的道路,但最终他还是没能到达真正的印度。

在印度建立永久据点

1500年9月,卡布拉尔到达卡利卡特,途中他们还发现了马达加斯加。卡利卡特,是当时著名的贸易中心,中国古籍中称为“古里”,郑和船队曾多次到达这里,约比达·伽马早80年。现在的情况对葡萄牙人来说非常糟糕,他们在卡利卡特设立商站收购香料的行为损害了当地穆斯林大商人的利益,他们威胁沙末林说如果不采取措施,他们就到别的港口进行贸易,沙末林就得不到税收。卡布拉尔则给沙末林施加压力,要求给予优先进货的权利,并且在他们没满载以前,穆斯林商人不得进货,不得开船。后来,他动用武力洗劫了一艘穆斯林商船。这引起了众怒,导致了1500年12月16日的商站事件,穆斯林大商人袭击了商站,有53名葡萄牙人被打死。卡布拉尔非常愤怒,不分青红皂白地炮轰卡利卡特城,从凌晨一直打到深夜,并且洗劫在港口内的商船,杀害了无辜船民600人。这加深了葡萄牙与当地居民和穆斯林的长期仇恨。但是卡布拉尔的行为受到与沙末林有世仇的附近的柯钦、坎纳诺尔等小邦的欢迎,他们邀请卡布拉尔到他们的港口,卖给他们大批的香料。葡萄牙人充分利用了柯钦和卡利卡特的矛盾,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永久性的贸易据点和武装据点。这样,在东非海岸发生过的事又一次上演了,葡萄牙又一次利用当地人的分裂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卡布拉尔还未返回葡萄牙的时候,国王又派出了一支船队奔向印度,从此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远征印度。1501年7月底,卡布拉尔回到了葡萄牙,在这次航程中,尽管他们损失了6艘船和许多人员,但他们的赢利超过了总花费的2倍。这是一次成功的航行,意味着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对香料贸易的垄断已经被打破,更重要的是葡萄牙还留下了据点,为下一步控制香料贸易做好了准备。

用武力开辟商业之路

1502年,已被任命为印度洋海军司令的达·伽马又一次率队出征了,这一次是真正的出征,他的舰队由20艘船组成,其中的15艘装备有重炮,其目的也是在东非和印度的西南海岸建立起葡萄牙的统治。在今天坦桑尼亚南部港口基卢瓦,达·伽马要求当地的苏丹上船来商谈和平友好通商条件,但却背信弃义地扣留了他,然后以摧毁基卢瓦相威胁,强迫他每年向葡萄牙进贡。舰队继续北上,在坎纳诺尔附近他们遇到了一艘装满从麦加返回的穆斯林朝觐者的船,船上共有380多人,包括许多妇女和儿童。这艘船毫无抵抗地投降了,为了替在商站事件中死亡的葡萄牙人报仇,达·伽马在洗劫了船上所有人的财物和船上装载的货物后,下令把所有的人关进船舱然后放火烧船,有的人受不了炙烤,满身是火地跳入大海中。但达·伽马不为所动,几天之后船才被完全烧毁,仅有20名男童生还,他们被达·伽马送回葡萄牙,要他们皈依基督教。在与坎纳诺尔的土王结盟后,10月30日,达·伽马来到了卡利卡特。当时的印度分裂小国相互敌视,为了自保他们都很重视武装力量,但那只是陆军,海军力量则薄弱得可怜。沙末林被葡萄牙人的武力吓坏了,主动求和,表示将把杀害葡萄牙人的凶手交出并赔偿损失。这一次葡萄牙人的欲望增长了,他们直接要求沙末林驱逐城里所有的穆斯林,由他们独占当地的香料贸易。葡萄牙人规定了时限,为了打击卡利卡特的自信心,葡萄牙人把向他们兜售海鱼的38名渔民吊死在桅杆上,然后炮轰了卡利卡特。令人发指的是,在夜里,达·伽马命令砍下吊死的渔民的头、手和脚,把躯干扔进大海,然后把砍下的肢体堆在一条小船上,漂向城里,在小船上还放上一封信,说如果城里有人反抗,那么全城的人都要落到这样的下场。做完这些后,达·伽马再次炮轰全城,他用了7艘船封锁卡利卡特,然后率其余的船到达柯钦,在这里,他们与当地的统治者签订了对葡萄牙极为有利的贸易协议,其中规定,葡萄牙人有权在此设立据点,并独占柯钦的对外贸易。沙末林不甘心忍受葡萄牙人的欺凌奋起反抗,但由于武器和作战样式的落后,他的两次努力都失败了。1503年2月,达·伽马满载着香料回国,8个月后,他回到了里斯本。曼努埃尔国王鉴于达·伽马的巨大贡献,封他为“伯爵”,此后多年他平静地生活着,直到1524年4月他被任命为印度总督,但时间不长,这一年的12月,他死于印度柯钦。

达·伽马走后,他留下的5艘船就担负起掠夺阿拉伯船只、破坏埃及与印度之间贸易的任务。这是葡萄牙也是欧洲人在亚洲设立的第一支永久性舰队。为了报复,沙末林组织了反对葡萄牙和柯钦联盟的5万大军讨伐与葡萄牙人结盟的柯钦,留下来的葡萄牙人与柯钦军队逃到一个小岛上苦苦支撑,直到1504年另一支葡萄牙舰队到来后才解围。此举加深了柯钦与卡利卡特的仇恨,也促使柯钦与葡萄牙走得更近。同年,葡萄牙与柯钦正式结成联盟,并且把在此修建的一个永久性的据点称为曼努埃尔,是当时葡萄牙国王的名字,以示此据点的重要。1502年~1505年,曼努埃尔多次派舰队在海洋上拦截阿拉伯人的商船以保证自己对香料贸易的垄断。在达·伽马以前,每年从传统商路上亚洲流到欧洲去的各种香料,共达350万磅,而在这几年里,平均每年不足100万磅。有一个估计说,在这几年里,曼努埃尔平均每年从香料贸易上所取得的净收入为百万克罗塞多。尽管卡布拉尔和达·伽马全力“摧毁”和“扭转”,毕竟还是未能垄断全部的香料贸易。经验表明,仅靠在一两个据点,哪怕年年派出远征队去装运香料,也办不到这一点。因此有必要在印度常设一支军队,为此,曼努埃尔专门设立了印度总督一职。

新官上任的阿尔梅达

1505年3月,第一任印度总督弗兰西斯科·德·阿尔梅达率20艘船组成的舰队离开里斯本出发了,船员中包括有三四百名接受过军事训练的水手,1500名士兵,200多个炮手,以及各种工匠,后来受命为西班牙进行环球航行的麦哲伦也在其中,不过当时他的身份是下级军官,而且还在一次战斗中受了伤。这只舰队的任务简而言之是征服印度,垄断香料贸易。同时,他们还担负着传教的职责。阿尔梅达控制了整个东非海岸的与阿拉伯和印度的贸易,还把柯钦变成了葡萄牙在印度的贸易中心。他们一方面控制港口贸易,另一方面又派出船只打击海上的阿拉伯和伊朗的船只。要控制印度洋,有两个关键点是必须掌握的,一个是红海的出海口,一个是波斯湾的出海口,而要控制后一个则必须控制扼守出海口的霍尔木兹城。1507年葡萄牙人攻占了这个城市,然后强行征税,照例他们采取了异常残忍的手段:割掉了所有俘虏的鼻子,砍断所有男子的右手,割掉女人的耳朵。不过他们由于立足未稳,所以占领这个城市的时间并不长。为了进行印度航线上的香料贸易,葡萄牙在里斯本成立了印度公司专门负责此事,东方贸易的中心由威尼斯转到了里斯本和安特卫普,这一贸易分配体系的重大变化使以往掌握东方贸易的威尼斯人的利益受到了重大损害,到1504年他们的船只在地中海港口已没有任何香料可以装了,这引起了威尼斯人的强烈不满。这时便发生了一个天主教国家联合一个伊斯兰教国家反对另一个天主教国家的事情,威尼斯人帮助埃及人建立一支舰队以打击葡萄牙人。很快地,这支舰队建立了起来并粉碎了葡萄牙在阿拉伯海北部巡航的一支小舰队。阿尔梅达的反应则是集中所有力量要与阿拉伯人决一死战。在1508年的第乌海战中,葡萄牙人以少胜多,以19艘船、1800多人的兵力打败了阿拉伯人和印度人2000多艘船、20000多人的联合舰队。联合舰队的失败除训练不足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内部不和,由于印度人中有人私通葡萄牙,断绝了埃及军队的供应,以至埃及军队愤而离去,导致了联合舰队的分裂。

第乌海战使葡萄牙人掌握了印度洋的制海权,开始称霸印度洋。而由于印度洋控制权的丧失,使穆斯林世界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而转衰,也成了当时最大的阿拉伯国家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在陆地上很难对付的土耳其人,在海洋上却无法与欧洲人有效地对抗。随着被赶出印度洋,土耳其人的侧翼受到了欧洲人的直接威胁,从而形成在陆地上欧洲人的防守和在海洋上的欧洲人的大迂回、大包围的态势。更为严重的影响是在经济上香料贸易控制权的易手,沉重打击了穆斯林而欧洲获益极大。后来阿尔梅达在回国途中死于与南非土人霍顿督人的冲突中。

由控制变统治

阿尔梅达虽然在印度洋开创了局面,但他的政策将葡萄牙人的活动仅仅局限于印度洋沿岸,显得有些保守,而且葡萄牙人在印度的据点的安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当地人的合作,否则只留下小部队看守据点,大部队回国,很容易被敌人乘虚而入。第二任印度总督阿尔布克尔克改变了阿尔梅达的保守政策,他设计了把穆斯林从香料运输中完全排挤出去,控制3500英里印度洋洋面的宏伟计划。果阿是印度西南海岸仅次于卡利卡特的一大商业中心,阿尔布克尔克到任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攻占果阿。由于果阿的穆斯林统治者对印度教徒的残暴统治,阿尔布克尔克的行动得到了果阿非穆斯林的积极配合,加上果阿当时军力薄弱,因此葡萄牙人很快于1510年3月夺取了果阿。两个月后,由于穆斯林大批军队的到来,阿尔布克尔克弃城而去。但在10月初他集结大军再次攻占了果阿,并下令屠城,杀死所有的摩尔人,总共有6000(一说8000)多男子、妇女和儿童惨死。年底,阿尔布克尔克将总督府迁到这里,从此,果阿就成了葡萄牙在东方进行殖民活动的中心,直到1961年才由印度政府收回。阿尔布克尔克的行动震慑了周围的小邦,他们纷纷表示对葡萄牙的臣服。1512年,阿尔布克尔克与新沙末林签订协议,在卡利卡特修建了一个要塞。他后来又设立了一系列的要塞,确立了对这一带主要港口的控制。从此,通往印度各地海岸的主要航道都处在葡萄牙人的控制之下。

占领马六甲

控制印度洋并不等于控制一切,阿尔布克尔克要实现控制印度洋出入口,彻底垄断香料贸易的宏伟计划,就需要做到三点:攻占马六甲,控制东部入口;占领亚丁,控制红海入口;夺取霍尔木兹,控制波斯湾入口。马六甲(Malakat)的得名源自于阿拉伯人,意思是集合各商贾的市场,中国人则叫它满剌加。马六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就航海线路而言,马六甲是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拥有马六甲既可以把印度人和阿拉伯人排除出亚欧贸易航线,又可以控制通往南中国海和香料群岛的航线;马六甲还是当时亚洲进行香料贸易的主要贸易中心,方圆数千平方公里以内的商业和贸易活动必须经过它,控制马六甲可以牢牢把握东西方贸易的主动权。这时的马六甲还主要掌握在穆斯林人手中。1509年,葡萄牙人曾经到达过马六甲,由于受到了当地人的猛烈袭击,所以他们撤退了,但有一些人被俘。1511年7月1日,阿尔布克尔克率领一支由18艘舰船、1200名葡萄牙士兵及200多名马尔巴拉援兵组成的舰队到达马六甲,提出了释放战俘、进行赔偿以及割让一块土地来修建要塞的要求。当时的马六甲是一个10万人的城市,由3万马来人和爪哇人守卫着,另外还有许多战船,几千门火炮,双方兵力悬殊,因此当地苏丹拒绝了葡萄牙人的要求。7月24日,葡萄牙人的第一次攻击没有成功,8月10日又进行了第二次攻击,经过一个星期的激战,葡萄牙攻占了马六甲,然后照例进行了屠城,把马来人杀了个干净,但对与马来人有矛盾的印度人、缅甸人和爪哇人则不动分毫,这也是阿尔布克尔克扩大统一面,缩小打击面的聪明之处。

马六甲是中国重要藩属国,但直到1520年(明正德十五年),马六甲苏丹派人向中国求救,明武宗才知道这件事。葡萄牙人用武力占领马六甲是对当时朝贡体系、一种以中国为主导的“自古昔帝王,居中国而治四夷”的东亚国际秩序的直接威胁。《明会典》上所载63个朝贡国有2/3位于马六甲以西,一旦失去马六甲则意味着朝贡体系有动摇、瓦解的危险。明武宗本应帮助马六甲苏丹击败葡萄牙人,但当时的明朝已没有了初时的积极进取,马六甲虽然重要,但毕竟只是中国的外围藩属国,它的丢失并不影响中国自身的安危,所以当时喜欢葡萄牙的武宗也没有采取什么措施。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3月武宗驾崩,4月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继位,马六甲苏丹又遣使来求救。明朝与葡萄牙交涉,要求葡萄牙归还马六甲,否则扣押使团直到归还马六甲为止。尽管当时明朝的国力比葡萄牙要强大许多,但在东南亚一带并没有军事存在,这种毫无力度的交涉又有什么用呢?葡萄牙曾经为了一个没有什么经济利益的休达连亲王也舍得由于穆斯林的刻意避让,休达在葡萄牙人手中没有发挥贸易中心的作用。1437年,为了增加休达的价值,亨利王子与他的兄弟费尔南多进攻摩洛哥丹吉尔,失败后,费尔南多被摩尔人扣为人质以作为归还休达的条件,但出于利益考虑葡萄牙并没有交还休达,费尔南多最后死于摩尔人的土牢中,直到1471年他的遗骸才被几个摩尔人贵族俘虏交换回国。面对一个富饶的马六甲,他们又怎么会把区区一个使团放在眼里呢?明朝又命令同是藩属国的暹罗派兵救援,但暹罗始终对明朝支持本是它属地的马六甲独立耿耿于怀,而且由于葡萄牙有效的外交活动,所以按兵不动,甚至认为葡萄牙攻占马六甲是给它帮了忙。此后葡萄牙统治了马六甲130年,直到1641年被荷兰人赶走。阿尔布克尔克在此修建了坚固的要塞,把它变成了葡萄牙的在这一带的统治中心和重要支撑点,在此长驻有军队,包括舰队和陆军。占领马六甲对葡萄牙在亚洲的殖民活动具有无可估量的重大影响。葡萄牙人攻占马六甲吸引了附近一些小国如苏门答腊、爪哇的侯国等的归顺,也取得了与马来人有矛盾的商人,主要是泰米尔人和克林人的支持,而正是通过克林人,葡萄牙才能与孟加拉湾的其他地区和东南亚以及远东的其他小国签订贸易协议。此后葡萄牙人逐步设立了一系列的据点要塞,构成了在东南亚的殖民网络。占领马六甲为葡萄牙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马六甲成为了“葡萄牙王冠上的珍珠”,“葡萄牙的财富与远比其大和其人口多的王国的财富相比,也毫不逊色”。这一时期成了“葡萄牙历史上最富裕的时期”。

1513年2月进行的占领亚丁的行动不那么顺利,因为地形不熟,加之准备不足,缺乏淡水,而且航行所必须的天气情况也不利,要么没风要么是暴风雨,所以葡萄牙摧毁了停泊在亚丁的船只,炮轰了亚丁城后就撤离了。经过一年的准备,1515年2月,阿尔布克尔克率领27艘大船,1500名葡萄牙人士兵和几百名土著人又重新开始了军事行动。他有三个目的:占领霍尔木兹,重新占领亚丁,如果有可能从陆路去摧毁麦加。在霍尔木兹,被波斯人控制的国王慑于阿尔布克尔克的武力和残酷的名声投降了,国王缴纳了1.25万金谢拉芬,归还了葡萄牙的要塞,另外还亲自在宫殿中升起了葡萄牙旗帜。阿尔布克尔克帮助国王摆脱了波斯人的控制,并留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驻扎。

终于占有了香料群岛

阿尔布克尔克一面建立在印度洋上的霸权,一面又派人向东去探索真正的香料群岛——摩鹿加群岛。摩鹿加群岛,旧称马鲁古群岛,位于今天印度尼西亚群岛东北部,面积7.4万平方公里,由大约1000个小岛组成,气候炎热潮湿,适于香料作物的生长,这里生产的香料,香味浓郁,质地优良。1511年,安东尼奥·德·阿布雷乌率领3艘船侦察摩鹿加群岛,在完成任务返航时,一艘船触礁沉没,船长弗朗西斯科·塞尔旺获救,被带到了摩鹿加群岛的特尔纳特岛,后来他担任了苏丹顾问。塞尔旺设法使苏丹与葡萄牙结盟,1521年,葡萄牙在此修建了炮台等军事设施,后来又步步推进,1522年占领雅加达,1545年又在万丹建立了贸易中心。1562年和1564年,安汶和特尔纳特先后成了葡萄牙的属地。这样葡萄牙终于完全控制了香料群岛,在东方建立起了以果阿、霍尔木兹和马六甲为核心的东方贸易网络。此时的西班牙借助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通过南美洲南部也到达了亚洲。面对香料群岛,西班牙人垂涎三尺。由于没有计算摩鹿加群岛地理坐标的可靠方法(这一问题直到18世纪才解决),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声称根据《托尔德西拉斯条约》摩鹿加群岛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两国开始了激烈争夺,为此还爆发了小规模冲突,即使教皇出面调解也没有什么作用。直到1529年,由于同英国和法国作战,陷入了财政危机,西班牙不得不向葡萄牙贷款,并同意了葡萄牙提出的放弃争议群岛一切权利的条件。1529年4月,两国签订了《萨拉戈萨条约》,西班牙放弃了对摩鹿加群岛的主张,并接受了两国在东方的分界线,即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的子午线。

功亏一篑的阿尔布克尔克

尽管阿尔布克尔克不断地为葡萄牙在亚洲的事业建立功勋,但国内的政治形势却日益对他不利,有谣言说他怀有巨大的野心,想当果阿总督,把亚洲变成他的私人领地。这些谣言被他的对手利用,国王听信了谗言,任命与他有私仇的洛波·苏亚雷斯·德·阿尔贝加里亚为印度总督。听到这个消息后,本已染病的他一病不起,1515年12月就在返回果阿的船上死去了,年仅53岁。阿尔布克尔克的计划是一个宏伟的计划,在他死时仅有亚丁没有攻占,但问题在于葡萄牙的国力太弱了,实行这样的计划有些力不从心。本来后面的总督是有机会补救的,但他们的才能都远远不及阿尔布克尔克。1516年,在国王的一再要求下,苏亚雷斯率领由37艘战船和1800人组成了庞大舰队向亚丁出发,但由于指挥官的无能和恶劣天气的影响,行动失败了,这支舰队的大部分船只沉没,一半的人因各种原因死去。苏亚雷斯在亚洲做的唯一一件有影响的事是在锡兰的科伦坡修建了一个要塞,并强迫锡兰国王纳贡。

皮雷士在中国

攫取中国无穷的财富始终是葡萄牙人心中的一个梦想。现在葡萄牙已到达了离中国不远的香料群岛,那么自然而然的,中国就成了下一个重要目标,这也是葡萄牙实现帝国梦的一部分。1517年,皮雷士接受派遣随费尔南·安特拉德率领满载香料的船队到达珠江口,并向广州当局表明自己的使节身份。因葡萄牙并不是明朝的朝贡国,以当时的制度,接待外国使节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但京穗间路途遥远,传递消息用时漫长。等得不耐烦的葡萄牙人,强闯珠江口,居然让他们没有任何阻拦地溯江而上直达广州,显然这是广州备倭都指挥使失职所致。葡萄牙人到达广州后,两广总督陈金亲自接见并上奏朝廷,说明“海南诸番国无所谓佛郞机明朝对葡萄牙的称谓。者,又使者无本国文书,未可信”。于是明武宗不予接见,下令他们回国。但葡萄牙人通过贿赂驻守广州的三堂镇守太监宁城,得到入京许可,又贿赂内廷太监江斌见到了在南京巡视的武宗。武宗接见了使团的中国翻译,龙颜大悦,向他学习葡萄牙语,并批准葡萄牙使团进京等候。这个翻译每天陪伴在武宗身边,日益骄横,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根据明朝的海禁政策,中国的“寸板片帆不得下海”,全面禁止对外海上贸易,只有朝贡国才可在指定的地点和限定的时间内进行贸易。由于获利巨大,沿海封疆大吏多主张对外贸易,甚至不经请示朝廷就自行其是,广东尤为积极。当时的葡萄牙人所以能进入广州,想来也是沾了这个光。但在陈金与朝廷公文往来的三四个月间,葡萄牙人却借助经商在广州城中四处打探消息,获得了大量情况,甚至在元宵节期间一个叫安东尼奥·费尔南德斯的人趁守卫松懈,爬上了广州城墙,数清楚城墙上共有90个防卫箭楼。

在皮雷士努力争取武宗召见的时候,费尔南于1520年回到葡萄牙,他被当作“发现中国的英雄”受到热烈欢迎。费尔南走后,他的弟弟西蒙接替了他的职务。西蒙是个无法无天的家伙,他像对待东非土著人那样对待中国人,在南头岛上建立殖民据点,私设法庭,排除中国管辖;支持海盗,贩卖人口,奸淫妇女;拒纳关税,侮辱中国官吏,抢劫、勒索其他国家的商人等,甚至当地还有流传甚广的掠食小孩的传说。连1521年接替他职位的卡尔沃也说他犯下了“无穷的罪行”。

武宗一回京就病倒驾崩了,嘉靖皇帝即位。嘉靖皇帝在葡萄牙给国王的信中没有发现愿意成为中国藩属国的话,而以前费尔南的信中有类似的话,因此对葡萄牙人没有了好感。葡萄牙人在中国的劣行又被大臣趁机报告给皇帝,马六甲国王也再次派人来要求中国帮他复国。自然地,嘉靖皇帝不可能与这些作恶多端的葡萄牙人打什么交道了,他马上下令把使团中的中国翻译和江彬处死,把皮雷士逐出北京,令其从广东出境。当皮雷士到达广东时,正好遇到了中葡之间暴发了屯门冲突,皮雷士被囚禁在广州,后来病死狱中。

执著的走私犯

武宗死后,根据国丧定制,广东当局要求葡萄牙人退出国境。在中国做香料贸易,获利巨大的葡萄牙人是不甘心退出的,他们用武力回应中国的决定,向广东的海巡队发动攻击。葡萄牙人的行径使得中国决定采取武力行动剿灭。1521年8月,广东海道副使汪鋐率队将葡萄牙人包围在屯门港内,经过40天的激战,终于迫使葡萄牙人趁雨夜分乘三艘小船逃跑。1522年,双方又在广东香山县的西草湾发生海战,此战结果是,中国俘获对方“船舰二艘,斩敌三十五人,活捉四十二人”。中方百户王应恩战死。西草湾战斗后,明朝为了根绝外患,禁止一切船舶入境。葡萄牙人在不可能进行合法贸易的情况下,与中国、日本私商相勾结在浙江沿海进行走私贸易,大获其利。当时的走私贸易不仅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和官员的默许与纵容,而且许多官吏、军士也乐此不疲,以牟巨利。显然这是对海禁政策不满的一种无声的抗争,这样的政策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使当地风气变坏,违禁成为了一种心照不宣的行为。尤其在一些远离城市的地区,因为进行贸易可以使本地获利,葡萄牙人还受到了较好的款待。随着贸易的逐步扩大,双屿,一个因地形适宜走私商人和海盗盘踞的海岛被葡萄牙人占据。1542年后,因葡萄牙开辟了对日直接贸易,把日本纳入到它的贸易范围,这里发展成为葡萄牙人从事日本、闽浙和马六甲三角贸易的基地。因中日对双方的货物都有旺盛需求,从事中日间三角贸易由于明朝的海禁政策,使中日之间十年一贡的朝贡贸易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在此情况下,葡萄牙人趁虚而入,做起了中日之间本来不需要的中间商,赚取了大量的利益。的葡萄牙人获利甚厚,“凡是运到那里(指日本)的货物都可获得三、四倍的钱”。这又是因海禁而将利益拱手让人的例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双屿的葡萄牙居留地逐渐扩大,“可以与印度的主要城市相比”,葡萄牙人达到了1200人,这里有法官、公证官、议员、收税官,还有市场物价监察官、书记官、巡夜官等等人员,有教堂、医院等设施,“除绞架和市标外一无所缺”,此外“营房、战舰无所不具”,实际上把双屿当做了一个殖民地。

葡萄牙人与当地官员的相安无事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一是都察院右都御史朱纨到任浙江巡抚后,厉行海禁,葡萄牙人在贸易不得的情况下,转而从事掠夺骚扰活动,引起矛盾激化;二是葡萄牙人与倭寇合流,从事海盗行为;三是当时闽浙沿海私商一方面利用葡萄牙人从事走私贸易,大发横财,另一方面又对葡萄牙人玩弄两面手法,要挟骗勒,欺诈外人,甚至诬陷他们,引得双方矛盾愈演愈烈,当地政府又处置失当。以上情况使得局势失控,最终双方刀兵相见。1548年,明军荡平双屿,使这个国际贸易走私港成为废墟,此后又经过大小数十战,将葡萄牙人赶出浙江海域。后来葡萄牙人到福建,被赶出,到广东,又被驱逐,最后才伺机在澳门定居下来。

葡萄牙借澳门

葡萄牙人是如何在澳门定居下来,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葡萄牙人借口船舶进水,需要暂借地晾晒货物,向广东海道副使汪柏行贿,获准上岸,后来便有借无还;另有一种说法是,因澳门海盗很多,广东官员知道葡萄牙人骁勇善战,所以请他们来剿灭海盗,条件便是准许他们在澳门居住,这其实是葡萄牙人自己的看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朝自身也需要对外贸易,澳门在当时只是一个偏僻的小岛,远离广州这个中心城市,允许葡萄牙人在这里进行贸易,无关大局,所以葡萄牙人才能在明政府的默许下在澳门存在。不管怎么样,葡萄牙人在东亚找到了一个立足点。很快地,形成了以澳门为转运中心的几条重要航线,其中以澳门—果阿—欧洲的航线最为重要。这条航线上通行着载重量1000吨~1500吨的大船,将中国的货物经果阿运到欧洲,再把欧洲的货物运到澳门,然后再换乘小船运往广州。欧洲的货物获利有限,中国货物大受欢迎。澳门自1553年以来,一直被当做租借地供葡萄牙人居住,明政府采取“建城设官而县治之”的方针,规定澳门由香山县管辖,因澳门又是港口城市,具体负责人是广州海道副使。明政府设立了行政、司法、海关、军事等机构对澳门实施全方位的管理。1582年,葡萄牙人获得两广总督保证,只要葡萄牙人服从大明朝的法令,就可以继续在澳门住下去。只是到了1849年,葡萄牙趁清政府鸦片战争战败之际,想乘势割占澳门,于是封闭海关,驱逐清政府派驻在澳门的官员,向当地居民征税,停止向中国交纳地租,还不断用武力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此后葡萄牙多次向清政府提出订约要求,想把这种状况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防其他列强染指,但均被拒绝。在19世纪80年代中国的边疆危机中,英国人深恐葡萄牙人将澳门转让给法国人,致使出现与香港相抗衡的法国殖民地,因此开始对中葡订约一事进行干预。1887年12月1日,在英国的干预下,清政府与葡萄牙签订了《中葡友好通商条约》,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澳门的种种特权,澳门沦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

殖民美洲

1500年巴西被发现后,葡萄牙人并不认为这是个有价值的地方,他们的精力和资源主要放在亚洲,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巴西。1501年,葡萄牙组织了一个考察队,探索了3600公里的巴西海岸。此后,葡萄牙主要从两个方面利用巴西:一是把它当做远征亚洲的中间依靠站;二是采伐巴西木。巴西木的材质坚硬,可以制作家具和造船,而且树心殷红,可以作染料,巴西的地名即源于此。1503年,一个叫费尔南·德·罗洛尼亚的商人承包了巴西木的开采和贸易专属权,条件是每年必须考察1300里格的巴西海岸,并在他认为合适的地方设立商行。葡萄牙和巴西之间的贸易就从此开始了。1530年一些法国人到巴西经商,为了保证独占地位,葡萄牙扩大了在巴西的殖民规模。在当时的欧洲,糖还是昂贵的奢侈品,只有富人才买得起,而巴西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宜甘蔗的生长,种植甘蔗榨取蔗糖成了在巴西最有利可图的生意。1530年安装第一台轧糖机开始到1600年,巴西就支配了欧洲的蔗糖生产,每年产糖8000吨到9000吨,巴西大地出现了很多的甘蔗种植园,为了满足种植园大量的人手需求,葡萄牙人开始大规模地使用奴隶。奴隶的来源是当地的印第安人,葡萄牙人用引诱的方法,主要是组织搜索队捕捉的方法大量地把印第安人变为奴隶。后来由于瘟疫流行,印第安奴隶大量死亡,黑人奴隶才逐渐多了起来,到1600年,黑人奴隶已占到奴隶总数的一半。种植园主拥有对奴隶的绝对权力,奴隶们的处境极为悲惨。葡萄牙入侵巴西后,逐步建立起封建主义的殖民统治,最初葡萄牙于1534年~1536年在巴西设立13个都督府。每一都督府由王室任命的大贵族统治。1549年又合成为一个总督府。在总督之下,分设若干州进行统治。总督由国王任命,统辖整个巴西。殖民地的主要法令由他负责制定,葡萄牙贵族和大地主把持了行政、军事、经济和司法大权。葡萄牙王室通过这套殖民官僚机构,实行严密的殖民统治。

五、启示

葡萄牙的强大

1505年或1506年,曼努埃尔宣布葡萄牙王室垄断香料贸易。也就是说,任何葡萄牙人想要购买、运输或销售香料,都必须从国王那儿购取特许证,国王也因此分享利润。到16世纪中叶,葡萄牙海外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葡萄牙在非洲东海岸和印度东、西部海岸拥有大批贸易据点,控制了印度洋岛屿锡兰(今斯里兰卡)、霍尔木兹、马六甲、香料群岛和澳门,并在日本拥有一个据点,在巴西也建立了一个立足点。在帝国之外,葡萄牙探险者的传教士曾涉足于遥远而神秘的越南和西藏。

葡萄牙人16世纪控制了跨越半个地球的商业航线,竭力排斥欧、亚各国商人,截断阿拉伯人同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商业往来,打破阿拉伯人和意大利商人对印度洋的传统垄断。例如1502年到1505年4年中威尼斯商人在亚历山大港获得的香料,平均每年仅值100万英镑,而在15世纪末的几年中他们平均每年获得的香料价值达350万英镑。与此相反葡萄牙人的香料进口从1501年价值23.4万英镑到1503年~1506年平均每年为230万英镑。葡萄牙人垄断了东方的贸易,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期,运走亚洲香料总产量的1/10。在美洲的巴西,最先在美洲建立奴隶种植园,种植甘蔗,垄断大西洋上的食糖贸易。把香料、食糖在欧洲高价出售。此外还垄断非洲的黑奴贸易。

人口不到200万的小小葡萄牙,垄断了世界上的香料、食糖、黑奴贸易成为世界性的商业帝国,变得富庶强大,欧洲的权力中心也从意大利的城邦国家转移到了伊比利亚国家(它的邻国西班牙也因美洲的黄金、白银而强大起来)。

葡萄牙的衰落

盛世之下有隐忧。欧洲其他国家眼红葡萄牙取得的成功,他们或跟随或绕开葡萄牙纷纷染指香料贸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葡萄牙自身的问题充分暴露,很快地处于劣势。

第一,人口过少。在16世纪初葡萄牙的人口只有150万,对于一个跨越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的帝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葡萄牙将它在东方的领地分为12个军区,驻在各区的士兵人数差异很大,但通常人数都相当少,如在乔耳区只有50名一线葡萄牙军队,当然有大量的雇佣军作为补充。本已为数不多的人口,还在与当地人的冲突中大量消耗,兵力总是捉襟见肘。1515年,在与摩尔人的一次海战中,一次就有4000名葡萄牙士兵丧生,随船准备在北非殖民的葡萄牙人被俘,许多人被当做奴隶卖掉。国王曼努埃尔视为奇耻大辱,发誓一定要报仇,但人力和金钱十分匮乏,远征队最终没能组织起来。这也意味着葡萄牙对北非100多年的殖民活动以失败告终。由于兵力的不足,使葡萄牙人的殖民网络除几个关键地点外,都是以据点形式存在,根本无力控制内陆,建立直接殖民统治,同时也无力去控制主要港口以外的其他港口,这给其他竞争者以可乘之机。除军队外,很多年轻人去当海员,他们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可能不算太高,但他们是来自全国最优秀而年轻的人力。很多人从此不再回来。由于人力的缺乏,1610年,葡萄牙在全球范围内只有6000名海员——人员太少以至于根本无法驾驭其全部船只。扩张也是农民摆脱贫困的一条出路,由于农民大量进入城市和参加远洋,以及大地主为了保持与在海外发了财的人相当水平的奢侈生活,加紧了对农民的剥削,促使了农业人口流入城市,以至农村逐渐凋敝。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大地主越来越多地使用奴隶耕田,这进一步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结果葡萄牙农业衰落。1526年的一部讽刺剧讲到,葡萄牙的生肉从不列颠进口,白菜从比斯开进口。

第二,财富大量流失。葡萄牙大帝国在极盛时期什么都创造了,唯独没有增加财富。葡萄牙对香料贸易的控制远远达不到独占的程度。每年出发到印度的12艘船很多没有回来。葡萄牙曾在16世纪初期实现了对香料贸易的垄断,但很快地威尼斯人就表现了商人的顽强和灵活。他们经常作为私营商人跟随葡萄牙舰队出航。他们与穆斯林合作,在葡萄牙人控制范围之外又开辟了香料贸易的航线,除此之外,由于红海始终没有被封锁,威尼斯人先后与埃及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人合作,继续使用这条航路。葡萄牙人自己也在霍尔木兹出售香料。即使在葡萄牙控制的航路,往往用贿赂的方法也可以使用,这一切使得传统的地中海商路仍然繁荣。香料贸易的丰厚回报也吸引了法国、英国、德国的商人参与竞争,激烈的竞争导致香料的数量大增,价格也随之下跌。在好望角航线上,由于船只失事、海盗、护航及船只损耗等原因,成本在不断地增加,优势渐渐地转到地中海航线上。作为一项有丰厚回报的生意,外国银行家借款给国王支付远航费用,为了保证利益,他们要求把运回的货物直接作为抵押。几方原因相加的结果就是葡萄牙人的收益减少,财富大量流失到外国人手中。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成为香料集散地,里斯本仍然重要,但已不再是终点。

第三,国内享乐之风盛行。当大量的财富突然来到时,葡萄牙人没有投资于生产,而是把大量的财富投入到消费之中。葡萄牙的自然经济条件并不好,支撑他们不畏艰难探险的精神动力就是香料,现在香料已到手,接下来似乎就该享受了。不论是国王还是贵族都大兴奢侈之风,浪费大量财富。一名布拉甘沙公爵每次举杯饮水时,他的宫殿里都要奏乐致敬。到16世纪中叶,国民缺乏追求、思想颓废的情况已相当严重。葡萄牙的繁荣太多地依赖香料贸易,很少有其他财富来源,一旦香料贸易出现问题,又无所追求的话,衰落就是时间问题了。

第四,平庸的国王。欧洲最富有的君王曼努埃尔去世后,1521年“愚蠢又顽固”的若奥三世即位,他唯恐身后留下来的帝国比他即位时缩小,又不能正视存在的问题,只是简单地不愿作任何的撤退。然而,事实上葡萄牙又不得不放弃北非萨菲、阿泽穆尔、阿耳卡塞尔—塞格尔和阿尔济拉四个据点,在摩洛哥的据点仅剩下休达和丹吉尔了,这也表明大北非帝国迷梦的破灭。作为一个衰落中的帝国,若奥三世采取了完全孤立或接近孤立的政策,他宁愿忍受侮辱也不愿投入战争,也不和其他欧洲强国结成联盟。1557年6月,若奥三世因心脏病去世。他的11个孩子在他之前都死了,因此由他的孙子塞巴斯蒂昂继位。这时葡萄牙的局势已非常混乱,各阶级之间的经济不平等加剧,国内生产力衰退。年轻的新国王富于幻想,他立志要领导国家复兴,首先的目标是征服摩洛哥,这是一个大胆然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葡萄牙军队被诱进内陆,1578年8月5日,军队陷入包围,全军覆灭,国王也丧了命。

各方势力为争夺继承权闹得不可开交,加剧了葡萄牙政治局势的混乱。然而从血缘上讲,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最有优先权,因为她是曼努埃尔的一个女儿。菲利浦二世通过武力打败了葡萄牙国内的竞争者,于1580年被选为葡萄牙国王。葡萄牙不复存在。由于西班牙政府忙于当时欧洲的战事,一直未曾采取任何措施来维护葡属殖民地,葡萄牙多年经营的殖民体系趋于瓦解。从16世纪90年代后期起,葡萄牙在东方的殖民地,日益受到荷兰的排挤。到17世纪初,英国殖民势力又接踵而至。1605年荷兰把葡萄牙人赶出安汶,1619年赶出雅加达,1641年赶出马六甲。英国人在1622年夺取霍尔木兹,1630年迫使葡萄牙停止商业竞争,1654年强令它开放东方一切据点。在美洲,1624年荷兰人便已侵占巴西。葡萄牙在东非的势力,也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衰落。经过几十年的沉沦,葡萄牙虽然在1640年最终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但此时的世界局势已经大变,荷兰的殖民势力已经巩固。尽管葡萄牙在1654年将荷兰人挤出巴西,但它的东方殖民帝国早已被全面瓦解。到18世纪初,它在东方的殖民据点,只剩下果阿、第乌、帝汶和澳门等有限的几处。它再也不是一个强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