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逻辑学:揭露潜藏在历史与社会表象下的博弈法则(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① 瞒天过海

在逻辑博弈中,信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于博弈者来讲,是否能选出最合适的对应策略赢得博弈,还要看掌握信息的多少。很显然,信息掌握的多少不同,导致博弈中的策略也不同。在逻辑博弈中,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以假隐真来掩盖自己的行动,让对手蒙在鼓里,以此达到最终的目的,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增兵减灶诱惑对手

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魏惠王以韩国没有参加当年的逢泽之会为由,派太子申和庞涓率兵大举进攻韩国,企图一举灭韩。在魏军的强大攻势下,弱小的韩国岌岌可危。眼前魏军兵临国都,韩哀侯异常恐慌,遣人星夜告急于齐,求齐出兵相救,以存社稷。

齐宣王早就想待机再攻魏国,所以接受韩国告急后非常高兴,热情地接待了韩国的使者,并且答应说:“齐救兵旦暮将至。”韩哀侯大喜,奋力抵抗进犯的魏军。然而毕竟弱不胜强,前后交兵了五六次,韩军皆大败,不得不再次派使来齐,请求齐宣王速发救兵。魏军在激烈的战斗中也有一定的伤亡,实力有所削弱。于是,齐国抓住韩危、魏疲的最佳时机,任命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数万、兵车数百乘攻魏救韩去了。

孙膑认为:“夫解纷之术,在攻其所必救,今日之计,惟有直走魏都耳!”这一次,孙膑又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战术,大军直奔魏都大梁。魏惠王见齐军又杀气腾腾地直扑大梁而来,鉴于13年前桂陵之败的惨痛教训,再也不敢让魏军在韩恋战,急忙下令调回魏军主力。庞涓传令大军离韩归魏,率兵十万企图与齐军进行一次殊死决战。

出兵之前,孙膑冷静地分析了双方的一些具体情况,认为这一次魏军有一定的准备,兵力比较多而且比较强。于是,他决定改变战术,也就是用策略来取胜。经过分析,孙膑想出了这样一条计策:“在退兵的途中,第一天造十万人做饭用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五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三万人。魏军追兵见齐军锅灶逐日减少,一定认为齐军怯战,逃亡过半。运用瞒天过海之计来迷惑他们,从而助长他们骄傲轻敌的思想,诱其拼命猛追,其力必疲,然后再以计取之。”田忌听了很高兴,决定依照此计来行事。

再说庞涓怒气冲冲地率兵以急行军的速度从韩返魏,往西南而行,快要抵达大梁城时,不料齐兵又撤退逃窜,于是整顿兵马,紧紧追赶。庞涓生性狡黠多疑,唯恐齐兵有诈,开始追击时还是比较谨慎的,行军速度也不算快,各队之间联络照应有序。后来,他发现齐兵的锅灶一天比一天减少,这才放下心来,以为齐军果然怯弱,闻魏兵将至竟不战而逃亡过半,士气已经低落到不堪一击的程度,这是雪桂陵之耻的天赐良机。处于亢奋之中的庞涓当即传令,将步兵留后继行,自己亲率精锐骑兵,马不停蹄、昼夜兼程地沿着齐军撤退的方向猛追不舍。

田忌与孙膑从容地率兵撤退,同时派出许多侦探,观察并随时报告魏军动态。当孙膑得知魏军已过沙鹿山时,屈指计程,料定魏军日暮必到马陵。马陵地势险峻,一条窄道夹在两山中间,道旁树木丛生,是设伏歼敌的好战场。于是,孙膑命令齐军停止前进,砍伐树木,堵塞道路,设置障碍,布下重重埋伏,准备围歼追敌。孙膑还特意命兵士把路旁的一棵大树刮去一段树皮,在白色的树干上用黑煤书写了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一切准备就绪后,孙膑挑选了弓箭手一万人,埋伏在山路两旁。然后对弓箭手发出命令说:“天黑后,只要看见火把就一齐射箭!”

果然不出孙膑所料,庞涓率领魏军黄昏时分赶到了马陵道。魏军人困马乏,极度疲劳,都想停下来歇歇脚。这时,前军回报说,有断木塞路,难以前进。庞涓以为是齐兵惧怕魏军追赶,故设障碍,便命人搬木开路,忽然抬头看见树上砍白处隐隐有字迹看不真切,庞涓命军士取火照之,众军士点起火来,庞涓于火光之下看得分明,大惊中计,急令退兵,怎奈为时已晚。齐军万名弓箭手一见火光立刻万箭齐发,喊声四起。魏军顿时大乱,被齐军四面围住,既无法抵抗,又无路可逃,死伤殆尽。庞涓在乱军中,身中数箭,自知智穷兵败,无法挽救危局,仰天长叹道:“吾恨不杀此刖夫,遂成竖子之名!”说罢拔剑自刎而死。庞涓所率精锐被歼后,齐军乘胜发起进攻,魏兵心胆俱裂,无人敢战,各自四散逃生。十万魏军曾经不可一世,如今尸横遍野,全军覆灭,统帅太子申成了俘虏,魏军轻重军器、车马粮草尽归于齐,齐军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在这场双方的博弈交战中,孙膑正是利用瞒天过海之计,给魏军这样一个错误信息——齐国军队胆小懦弱,以此来迷惑魏军,让他们认为齐军真的是军心涣散,逃跑过半。另一方面,孙膑又准确掌握了对方的信息,然后因势利导,巧妙利用对方的心理,以强示弱,减灶诱敌,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历史上,利用对方不敏感的信息来蒙蔽对手,让对手有一种司空见惯的感觉,由此产生松懈情绪。这种策略不但在战国时被运用,在隋朝时也被军事家们运用。

公元589年,隋朝大举攻打陈国。陈国乃是公元557年由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三番五次,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都没有觉察到。此时,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

从逻辑博弈来看,同样都是以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施以瞒天过海之计来迷惑对手,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第二个例子中,隋朝所用的策略要更直接、更不易引起对手的注意,而等对手注意到的时候,早已猝不及防了。所以,对于博弈者来说,以不易怀疑的信息,施以瞒天过海之计,迷惑对手,在很多情况下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瞒天过海的现代神话

1935年春天,中央红军四次渡赤水后,又佯装进攻昆明,而实际上是掩护主力向云南方向转移。而后,红军部队到金沙江畔归建,途中必须经过禄劝、武定、元谋等县城。虽然那三个县没多少国民党的正规部队,但如果与那些杂牌部队纠缠起来,难免会拖延行军的时间,进而影响中央红军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在这种情况下,红四团政委杨成武认为,通过这三县的策略是:宜智取,不宜强攻。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采取瞒天过海之计来欺骗国民党军。红四团兵分两路,杨成武率团侦察连为一路,穿上缴获的国民党军服,肩挎“捷克式”卡宾枪,向着禄劝县开进。而其余的部队则由团长王开湘带领,直奔武定县城。杨成武这支人马来到禄劝县城后,声称是追击红军路过此地的国民党的“中央军”,要过城的哨兵赶快打开城门。刚开始的时候哨兵还有些疑惑不定,杨成武见状,当即双手叉腰,派头十足地对那些哨兵好一通臭骂,这一骂一下子把那些哨兵给唬住了,连滚带爬地打开了城门。红军进得城来,杨成武沉着地与县长、警察局局长、民团团长一一握手。接着,县长、警察局局长便为他们接风洗尘。席间,杨成武打着官腔,煞有介事地询问武定县和元谋县的情况。当他估计王团长那一路快到武定县的时候,便对这两县的县长说:“告诉武定和元谋两县,我们的部队马上就要到了,让他们开门劳军,不要产生误会。”两县的县长都连连点头称是,跑到电话机旁,在那里干号了一阵,无非是告知两县,“中央军”很快就要到达,赶快开门迎接等。等到这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杨成武才不急不忙地起身离席,并命令部队开拔。此时,禄劝县大大小小的土豪劣绅急急忙忙地列队相送,可想而知,肯定免不了鞠躬作揖、点头哈腰。没想到杨成武又大声地宣布说:“告诉诸位吧,我们是工农红军!”在场欢送的人个个大惊失色,那些团丁更是稀里糊涂,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就已经被缴了枪。就这样,红四团没费一枪一弹,就拿下了禄劝、武定、元谋三座县城。

从博弈的结果来看,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运用瞒天过海策略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即使是现在的商战也不例外。

日本曾有一味精商,为其味精的销路不畅而苦恼不已。一天,他突发奇想,将味精瓶盖上用来倒味精的孔的直径由以前的1毫米加大到了现在的1﹒5毫米。当然,用户是不知道也不容易察觉的,用时一倒就多了。可想而知,这样消费量也一定会加大,那么销量自然也就大了。这个商人用的是什么计谋呢?一猜便知,就是瞒天过海的计谋。他利用人们经常使用此味精、常用不疑的心理,促进了消费。

从博弈结果来看,商人很显然是赢了,只不过这种赢看起来有点损人利己,但毕竟也是一种符合自己利益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