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金应熙同志
如果要回顾一生中欢乐欣悦的时刻,我便会举出1963年夏至1964年春。那时,我有幸和历史学界的一些朋友共同生活在一起,为完成一项任务而在黎澍同志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队伍。队伍中有金应熙、余绳武、齐世荣、李龙牧、蔡美彪、张岂之、宁可、张文淳、刘祖熙、李嘉恩、洪兆龙、廖学盛等。应熙同志年龄居长,实际上,他当时也不过44岁,而其他人都在30岁到40岁之间。这支队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交流思想、切磋学问,是紧张工作而又充满欢乐友情的青年之家,应熙同志是这个家庭中的老大哥。我们一起读书、写作、思考、讨论,一起散步、品茶、下棋、聊天。彼此专业相通、趣味相同、声气相应、友谊相投,似乎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道不尽的见闻史事。应熙同志阅历宽广、知识渊博、津津乐道、谈锋甚健,给我们讲述许多新思想、新信息,大至世界要闻,小至生活琐事,使我们大伙往往莞尔而笑,眼界大开。
应熙同志是一位凝重宽厚的学者,彬彬有君子之风。他对待工作是那样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待学问是那样谨严勤奋、锲而不舍,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中外古今,无不涉猎。他具有清晰的思辨、卓越的才干、真挚的情谊,体现了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才华与美德。在我们那个小小的队伍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风度,都有自己的专业擅长,而生活在一起,十分和睦融洽。应熙同志为大家所敬重、钦佩,他不仅在年龄上,而且在知识、品德上堪称是我们的老大哥。
30年岁月匆匆流逝,应熙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今天捧读他的遗著《金应熙香港今昔谈》,往事联翩而起,历历在目,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下来,每读几页,便不能不掩卷沉思,跌入遥远的回忆中去。读其书而思其人,这一篇篇文章是应熙同志晚年心血的结晶。他长期在香港生活,了解和热爱香港,从1984年后,全身心投入到对香港史的研究。这部遗作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香港史的关注、期望和深情。他勤奋工作,搜罗资料,考订辨析,精心钻研,对香港自古迄今的历史发展做了全面而透彻的清理和分析,填补了我国历史研究中这片重要的空白。全书既有长篇学术论文,又有讲稿、随笔、札记、谈话、回忆等等,写作严谨而流畅,深入浅出,把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结合在一起。我在阅读时,感到犹如30多年以前与应熙同志煮茗夜话,娓娓而道。应熙同志的文章像他的为人一样,谨厚纯朴而又生动清晰,使人如沐春风,如饮醇醪,怡乐赏鉴他建立的科学架构,既得到了知识上的充实和满足,又能引人入胜,趣味盎然。
香港史的编写是一项重要任务。天不假年,应熙同志未能完成他写作《香港史》巨著的夙愿,而八年功夫,收获甚丰,已为它奠筑了坚实的基石。到1997年,香港在被外国侵占一个半世纪之后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全国人民期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如同期待着远涉他乡、暌离多年而将要回家来的兄弟一样。《金应熙香港今昔谈》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真切而深入地认识香港的过去和今天,这对于增进全国人民对香港的了解,加强相互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应熙同志留下的这笔遗产十分可贵,值得我们充分重视,倍加珍惜。
注释
[*]原载《金应熙香港今昔谈》,北京,龙门书局,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