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范文澜同志
今年是尊敬的范文澜同志100周年诞辰。范老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又是中国史学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领导人。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史学会对范老表示深切怀念,对范老在学术上的卓越贡献和他的高风亮节,表示崇高的敬意。
范老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历史最有成就、最早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的两部著作,一部是《中国通史简编》,一部是《中国近代史》,全面地、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的全部历史,教育、影响了后代的历史学家,也教育影响了当时千千万万的革命者。范老的著作很多,这两部著作可以说奠定了他在历史学界崇高的、不朽的地位。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全部中国历史,范老是第一个,当然,还有很多老一辈历史学家,做了很多卓越的开创性工作,但他们没有写过中国通史,范老是第一个用马列主义写中国通史的。而且他的著作,观点鲜明,见解精辟,学识贯通。他的文章很有特色,具有中国民族的气派,大家的风范。他的作品风靡一时,经久不衰,不仅我们历史学者、社会科学工作者经常阅读,而且是当时许多革命干部案头的必读书。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会涌现出一大批伟大的、杰出的人物,群星灿烂,立功立言,造福后人。20世纪前期,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因此,产生、涌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一大批在各个领域里的杰出人才,我们历史学界也产生了像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这样一大批人物,他们各方面的学术成就都很高,对我们后人来说有一种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的心情,崇敬、仰望,几乎是不可企及的境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大批人物呢?我想,这是时代的产物,时代需要他们,时代也造就了他们。对于范老及范老的著作,必须放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里面,才能充分理解范老的为人,他的治学,他的著作的价值、影响。
范老的这两部书,写作于抗日战争后期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这时,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饱经忧患的幼年时代,逐渐走向成熟,毛泽东思想已在全党确立了领导地位,中国革命正在大踏步走向胜利。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形势下,需要有一部用马列主义观点来阐明中国历史的书,这样的书,马、恩、列是不能代替中国人来写的,任何外国人都不能越俎代庖,只有中国人自己来写。而中国革命的领袖们,忙于领导革命战争,也不可能来写。这时,就产生了一批革命的学者。而且,在这个时候,我们党不仅在政治上成熟了,而且有一整套正确的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对中国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经过长期争论、研究,有了比较正确的一致的认识。在这样的形势下,写作一部科学的、系统的中国历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了可能。范文澜同志正是在这个形势下、这种条件下投入了极大的力量,经过了艰苦的劳动,呕心沥血,创作了这样两部杰出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这样两部书,当然是范老个人的作品,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时代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它集中了当时革命者的许多智慧,第一次系统地说出了革命者对中国历史的全部看法。对范老的作品、他的为人、他的评价,要放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中才能更好地得到理解。
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不是历史上的改朝换代,而是一次深刻的翻天覆地的革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是非常深刻的变革。因此,过去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官方的历史不能不重新加以阐明,把它颠倒过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加以叙述、总结。这是当时推进革命的需要。这样的书,一旦产生出来,必然成为革命者的锐利的思想武器。我第一次阅读范文澜同志的《中国通史简编》,是在北大史学系读书的时候,是一个青年学生,当时也看过一些历史书。但这部历史书与众不同,与以前看的都不一样,观点新颖,气势磅礴,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指点江山,评论千古,给人一种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极大的震动。当时我想即使以后我不搞历史专业,不成为一个职业的历史工作者,我也会牢牢记住范老这本书给我的印象,确实是一种启蒙的作用。中国人从前学习政治、文化知识往往通过读历史书,历史书是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以往封建统治者把《资治通鉴》当作他们的政治教科书。正在迎接革命胜利的人民,也需要有一种教科书,但《资治通鉴》不能起作用。范老这两部书可以看作革命时代的《资治通鉴》,是当时革命人们所需要的《资治通鉴》,它的意义价值也就在这里。当然,这两部书写作于解放区那样非常艰苦困难的条件下,时间也较仓促,没多少参考书可读,也没很多人可以进行研究,不像我们今天可以开个讨论会、座谈会来提意见,进行反复修改,不可能精敲细打,因此,这两部书也都带有一些缺点。这两部书全部的优点、缺点都是时代的产物,带着时代的烙印,带有时代的特征。我觉得范老的这两部著作,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教育、影响了后代历史学家,也教育、影响了千千万万的革命者,这是研究范老的一个主要着眼点。
当然,范老的知识、学问、道德文章,有口皆碑,所有接触过范老的人,都知道他的优长的地方,确实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楷模。今天会上许多同志讲了,我就不多说了。最后用两句话来结束我的发言:时代需要这样的历史学家,时代也造就了这样的历史学家。
注释
[*]原载《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