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环境与贸易摩擦研究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国际背景

一、世界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一)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缓慢复苏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9月,危机失控引发了金融机构震荡,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并蔓延全球,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调查报告,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增长率出现显著下滑,2009年全球GDP实际增速为-1.74%(见图1-9);其中,欧盟经济增速为-4.38%,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速为-3.42%,而中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速为2.36%。金融危机以后,各国经济刺激计划逐步显现成效,全球经济增速缓慢回升,经济回暖,但整体水平仍明显低于危机前水平,这表明全球经济正处于较长期的调整恢复阶段。世界经济正处于后危机时代,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整体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全球经济依然面临着衰退的风险。

图1-9 全球经济增速概览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贸易也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图1-10显示了2001—2016年全球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情况。从图中可以发现,2009年之前,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占GDP的比重呈现稳定上升趋势,而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缩水。据世界银行的报告,2009年的贸易总量缩水幅度超过20%,而随后几年的出口增长率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商品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也在40%和50%之间震荡,这表明全球贸易仍处于复苏阶段。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来说,由于其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出口方,因此由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导致的需求缩水将对实体经济中的出口部门造成较大的冲击,危机过后的全球贸易结构面临调整。

图1-10 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占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

总体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打破了世界经济原有的平衡格局,加速了世界经济秩序的调整,同时,部分经济体深陷危机,为了快速振兴国内产业,民粹主义兴起,贸易保护主义重燃,这对全球贸易以及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构成了障碍。随着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速放缓、贸易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世界经济将较为长久地维持在低速增长状态,世界各经济体尤其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出现深刻的经济结构调整,并将深刻影响世界贸易格局。

(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运行状况

1.美国

美国是全球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经济,2009年美国的经济增速为-2.78%(见图1-11)。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各项指标有所回升,经济总量缓慢回升,经济总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消费者信心指数虽然有一定的波动,但总体而言仍旧呈上升趋势,并逐渐恢复到危机前的信心水平,与此同时,美国的个人总支出也在缓慢上升。

图1-11 美国经济增速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

美国政府虽然在金融危机中的市场操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避免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下滑,但是,其为了提振经济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美国国债规模迅速飙升。2007年末,美国未偿国债总额约为9.01万亿美元,占当年GDP总额的62.22%;2014年末,美国未偿国债总额约为17.82万亿美元,占当年GDP总额的102.33%。同时,2014年末美国外债总额达到17.11万亿美元,占当年GDP总额的96.67%。随着债务偿付期限的逐渐到来,美国面临的偿债压力将越来越大,同时有可能再次出现债务违约风险,造成联邦政府停摆,并对美国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货币政策方面,随着美国经济逐渐好转,2013年12月,美联储宣布缩减政策规模。2014年10月,美联储正式宣布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后,美联储实行了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2016年9月,美联储明确了年内的加息,并确定2017年加息两次。2016年12月,美联储明确加息25个基点至0.5%~0.75%,美元或进入实质性升值周期。

在实体经济方面,为了促进就业、提振经济,美国政府提出了“制造业回归”,尝试改写全球制造业格局。2010—2016年,美国最终产品的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率均保持在2.5%~4%的区间,同时失业率也不断下降,说明美国政府推动“制造业回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美国“制造业回归”的基础并不稳固。尽管有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但相较于新兴经济体,美国在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劣势依然显著。当今世界,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格局基本形成,因此美国在对外商品贸易中很难扭转大幅度的逆差。而为了维持和扩大“制造业回归”的成果,在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后,美国可能会采取更多的“逆全球化”政策,制造更多的贸易壁垒。

2.欧盟

2008年金融风暴以及随后的经济危机对欧盟的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2009年欧盟的经济增速甚至跌至-4.38%(见图1-12),危机过后,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徘徊以及欧元贬值,欧盟经济有所复苏,但复苏过程比较缓慢,内生动力不足。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欧盟28国和欧元区19国经济增速在2009年降至20多年来的最低点,平均跌幅分别为4.37%和4.52%。在2010年反弹后,2012年增长率再次分别下跌至-0.5%和-0.9%。在这之后,经济才缓慢回升,但增长依然比较脆弱,有些国家的增长还很乏力。例如,2015年希腊、芬兰和意大利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2%、0.2%和0.8%。相较于经济增长率,欧盟和欧元区的失业率激增后并无明显好转。2009年欧盟和欧元区的失业率分别激增至9.0%和9.6%,2013年达到10.9%和12%。直到2015年末,欧盟和欧元区的失业率依然维持在9.4%和10.9%的高水平。此外,欧盟内依然存在着青年失业率高的结构性问题,直到2015年末,青年失业率仍然超过20%,远高于金融危机爆发前16%及以下的水平。

图1-12 欧盟经济增速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

为了提振欧元区经济、刺激经济回暖,2015年1月,欧洲央行(ECB)宣布了一项印钞购买公债的计划。根据该计划,欧洲央行将每月购买600亿欧元的公债、欧洲公共机构发行的债务证券和私营部门债券,这标志着欧元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正式实施。2016年以来,欧盟的经济增速再次放缓:一方面,难民的因素对欧洲的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英国脱欧这一“黑天鹅”事件的发生,使得整个欧盟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带来负向预期。难民问题与恐怖主义威胁相互交织的趋势明显,暴露了欧盟的体制性缺陷和功能性危机,加剧了民众对欧盟行动能力的不满。欧洲的恐怖袭击与难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一次恐袭都成为反移民的民粹主义力量成长的催化剂,撕裂欧盟政治和社会。而对于难民问题,各国之间观念、利益分歧严重,欧盟内部尚未达成统一共识。在当前阶段,欧盟仍将面临难民问题与恐怖主义威胁交织带来的双重压力。

3.日本

日本经济发展状况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图1-13是2001—2016年日本的经济增速情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日本经济增速缓慢。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缩水。2011年,受到东日本大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影响,日本的生产秩序遭受了严重的打击,经济也一度陷入衰退。2012年后,日本经济逐渐复苏,并显示出较快的增长势头。2015—2016年日本连续两年经济增速在1%以上。

图1-13 日本经济增速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

2012年底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上台后,出台了“安倍经济学”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大胆的货币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和唤起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2013年1月,日本政府与各大银行签署共同声明,确定了在两年内实现“通货膨胀率达到2%”的目标。随后,日元兑美元汇率大幅贬值,“安倍经济学”的“第一支箭”——货币之箭开始产生效果。同时,安倍政府还射出了“第二支箭”——财政之箭,通过了2012财年的预算修订方案,大幅度追加公共投资,大手笔发行国债,以刺激经济增长。至2016年,“安倍经济学”实施已逾三年,效果由盛转衰。其原因之一在于,日本所面对的核心问题以及经济低迷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口结构问题。日本步入老龄化社会后整体人口结构失衡,导致财政负担加重、社会经济缺乏活力、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虽然“安倍经济学”治标不治本,但随着商业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就业形势的好转,预计日本经济将会继续缓慢复苏。

二、世界经济面临“逆全球化”冲击

(一)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回顾

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超越国界,世界各国依托国际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等途径而形成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不仅有利于资源和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也有利于产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同时刺激科技的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迄今为止,世界大致经历了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

1.伴随工业革命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曾写道:“大工业创造了现代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史,工业生产使物质财富大量积累。早期的工业国不久后便不能满足于国内市场,基于资本家逐利的本性和无限的占有欲望,依托国家的武力,大肆在世界范围内瓜分殖民地、扩大市场。虽然伴随着战争与冲突,但这一时期的全球化贸易也不断深化。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殖民体系的瓦解,民族国家纷纷获得独立,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也宣告结束。

2.以冷战为基调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逐渐形成为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两大阵营。与第一次以武装冲突为背景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不同,这一时期的经济全球化表现为苏联和美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抗,此时的经济全球化是被“割裂”的全球化,两大阵营内部的国家加强分工与合作,而阵营之间缺少联系。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全球化二元结构被打破,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终结。

3.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特色的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及WTO的建立,经济全球化的政治壁垒进一步减弱,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增长态势强劲,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深化。这一时期的经济全球化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特色,和平竞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国际性、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层出不穷,以跨国公司为主要依托,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条产业链,经济全球化也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逆全球化”事件频现

在本轮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主导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引领的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贸易萎靡不振,国际投资下滑,贸易保护主义重燃,“逆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著。

“逆全球化”浪潮始于20世纪末。1996年3月,第一届亚欧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近千人在会议地点附近的广场上静坐示威,反对经济全球化与自由贸易,呼吁关注国内问题,消除贫困。1998年5月,日内瓦举行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大规模的示威群众干扰了活动的正常进行。进入21世纪后,“逆全球化”的活动愈发频繁。2002年初,世界经济论坛在美国纽约召开,会议期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自由贸易示威活动。

2008年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迎来了新一轮高潮。2009年4月,第二次G20领导人峰会在英国伦敦举行,峰会前几天,就至少有3.5万人参与了从英国泰晤士河畔到议会大楼、唐宁街10号,再到海德公园的游行,抗议声直指全球化,将失业、贫穷归罪于全球化。随后数天,在伦敦金融街的示威活动升级,甚至一度爆发流血冲突事件。

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一些西方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引发了一部分民众的排外情绪。对于欧洲而言,难民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民粹势力在此背景下得以扩张,一些国家的政局出现动荡。例如:在法国和意大利,右翼民粹政党国民阵线和五星运动已经有望挑战统治者的执政地位;德国另类选择党崛起的势头也令人瞩目;英国独立党在英国脱欧公投过程中也发挥了摇旗呐喊的作用;波兰的法律与正义党、匈牙利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甚至已经上台执政。这些右翼民粹政党尤其在2014年5月的欧洲议会选举中成为最大赢家。

进入2016年,世界经济继续呈现缓慢复苏的态势。世界各国之间更加需要加强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以共同应对恢复经济发展的难题,但“逆全球化”浪潮却不减反升,英国脱欧事件与美国大选的结果便是最好的例证。从英国脱欧事件来看,公投的结果反映出相当部分的国民对欧洲一体化的现状不满意。支持脱欧的民众主要为英格兰地区的老年人与工人,而英格兰北部是工业区的集中地,欧洲一体化却使这里的经济长期低迷,故英格兰北部地区居民对贸易自由化以及资本、投资自由化多持反对的态度。此外,英国脱欧事件使欧盟其他成员国中反对全球化的政治力量逐渐壮大。再从美国大选结果来看,新总统——共和党人特朗普是民粹主义的代表,他曾公开声称“美国主义”为其信条,不仅宣称上任第一天就要退出TPP,甚至还反对美国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世界贸易组织。特朗普的“逆全球化”立场,在美国选民中获得了广泛支持,“逆全球化”浪潮在美国不断升级。

(三)“逆全球化”的原因与对策

上述一系列“逆全球化”表现,反映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在民族国家的影响正不断增大,同时跨国公司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激化,不断升级。经济全球化在为一部分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伤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利益的分配不均使一些国家内部不同团体间的矛盾激化;内部利益的协调不善,使一部分群体不能享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果实,终究导致国内民粹主义泛滥,对经济全球化产生巨大的抵触。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跨国公司的逐利,形成了一条全球产业链,导致社会中部分群体的就业岗位流失,从而对国家的主权让渡产生反感。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之广、影响之深,事前鲜有人预料,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各个国家都出台了很多充满“逆全球化”色彩的政策,以求振兴国内的实体经济,恢复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极端党派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抬头。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在此背景下为何世界各地会涌现“逆全球化”的浪潮?这是因为当今的“全球化”运行机制并不完善,归根结底是“全球化”损害了一部分群体的利益,“逆全球化”的根源是利益分配的不公平、不合理。自20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很多国家从中受益。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不同地位,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一部分群体受益巨大,而另一部分群体苦苦挣扎,从而形成了世界“丰裕中的贫困”。

因此,解决“逆全球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如何改善分配制度,做到利益共享。在过去的几十年,利用俄罗斯的能源,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生产的产品在美国、欧洲市场上销售,已经司空见惯。全球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了世界市场上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另一方面表现为国家内部不同群体间不能合理共享贸易的利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是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开放和封闭的实质不是“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之间的对抗,而是能否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对于中国而言,应该继续坚定全球化的信念,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实现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便利化,加快国际产能合作,继续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同时,“逆全球化”浪潮涌现也启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其成功的核心是如何实现和平衡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以及大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