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弼的生平与学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晚清經師曹元弼的《易》學三書

廖 娟[1]

晚清经师曹元弼(1867—1953)作品宏富,颇成体系,著有《周易学》八卷、《礼经学》九卷、《孝经学》七卷、《周易郑氏注笺释》二十八卷、《周易集解补释》十七卷等,参注详备,有重整经学之功。曹元弼曾作为传统经师,执教旧式学堂,被张之洞等招入两湖书院、湖北存古学堂、江苏存古学堂等处,是清朝最後一代讲经、授经的学者之一。了解其作品、事迹,对於我们重新挖掘晚清及民国期的学术语境、洞察当时的经学实态,很有裨益。

曹元弼字孙,号叔彦,占籍江苏吴县,其生平可参看弟子王大隆[2](字欣夫)所作《吴县曹先生行状》[3],此不赘述。前人对曹元弼的学问评价有褒有贬,如章太炎谓,作为南菁书院黄以周的弟子,曹元弼“为得其传”[4],肯认了其学问根柢;但张舜徽在《清人文集别录》中对曹元弼的经学造诣评价不高,称其“言之平平……张皇已过”[5],唯对其兄曹元忠却颇有赞赏,谓“功力深厚”。不过随著民国期经学研究渐次受到重视,曹元弼的学问进入学界视野,因作品丰富、经义纯正而逐渐受到肯定。如林庆彰、陈壁生等皆言曹元弼的努力长期被忽视,今日有必要提出新的理解。近年来渐次有探寻曹元弼学问之堂奥的单篇论文[6]出现,这些论文对曹氏的学问诠释,各有说法,主要有两种趋向:一种认为曹元弼之学会归礼学,因曹氏有言“六经同归,其指在礼”;一种认为曹元弼之学会归《孝经》学,以《孝经》学贯通六经。两种论证皆肯认了曹元弼经学立论的根基在於对人伦,即“爱敬”之心这一自然情感的强调,亦确有所据。但实际上曹元弼讲求会通经学,於六经都各有会通之法,但又有分论,皆是他在晚清新学峰起的学术语境下,将经学重整为同一体系的实质性努力,不好轻言究竟会归於哪一经。

其中,《易》作为五经之首,且为曹氏“三学合刻”(《周易学》《礼经学》《孝经学》)中先成之作,不可谓不重要。且曹元弼於清末经学衰微之季,对经书学问合理性的论证,著眼於经书乃“人心之所同然”,而人心之为“爱敬之心”,源於“定偶之爱”“父子之爱”,以“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展开的论证方式,确有重视《易经》之宇宙图式,以推及社会人伦的倾向。鉴於目前的研究皆对占据曹氏作品分量较大的《周易》研究著眼不多,本文试图做出一些尝试,以待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