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是个结构
顾客对某类(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愿望、要求的组合。具体说,顾客的需求组合是指顾客针对产品和服务所希望获得的多种效用,是顾客需求显性化、结构化、逻辑化的描绘。我们可以将顾客所需的效用、利益(即价值),全部罗列出来,在此基础上将这些不同的需求种类或子项按照一定的逻辑排列起来。例如,可以将顾客对汽车的需求组合,概括为对安全的需求、对节能的需求、对动力的需求、对舒适的需求、对质量的需求、对操控的需求以及对服务的需求等。对供给侧的企业而言,顾客需求组合是其产品(服务)价值定位的前提和依据,是有效回应顾客需求的方向和指引。
顾客需求的内部构成以及相互关系主要有三种逻辑(即三种模型):
第一,并列型。顾客所需的多种价值在其心目中的权重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高下、轻重、缓急之分。就像一个要求较高的姑娘找对象,形象(颜值)、收入、文化程度缺一不可。当今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所需的价值通常包括目的价值(功能和利益)、认同价值(自我认同)、社交价值(社交网络内的交往)、学习价值(获取知识和技能)、情感价值(审美以及彰显个性)、体验价值(接触与参与),这几种价值往往是并列的。并列也意味着需求构成的均衡。
第二,排序型。在顾客所需的各种价值中,某种价值是顾客最为看重和关注的,某种价值是顾客放在次要位置的……由此排列下来,即形成了从核心价值到附属价值的同心圆结构。顾客需求组合的同心圆如图3-1所示。
图3-1 顾客需求组合的同心圆
顾客在对所需多类(种)价值进行排序时,往往会进行权衡和平衡。将某些价值放在前面,可能就会牺牲和减少其他价值。正如选择一辆家用汽车,注重省油效用,必然会减少动力价值。某个姑娘想嫁人,如果把财富需求放在首位,可能就要把颜值、年龄等往后面放一放。对顾客来说,将多种需求价值排序组合的最终目的在于总效用的最大化。实际上,前面所讲的并列型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排序,即各种需求种类的权重相同。
第三,递进型。对顾客而言,所谓递进是指:首先要满足某种价值,在此基础上才考虑第二个层次的价值;第二个层次的价值满足了,再去考虑第三个层次的价值……依此类推。人们熟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就属于递进型。在递进型的需求组合中,可以把顾客所需的价值区分为基本价值和期望价值等。顾客需求组合的塔形结构如图3-2所示。
图3-2 顾客需求组合的塔形结构
以上三种模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同一种产品和服务的不同档次)。以婴幼儿产品(奶粉、洗涤品、纸尿裤、童车等)为例,城市年轻妈妈的需求组合明显属于递进型:将安全和可靠作为必要因素(这是部分国内消费者热衷于海外购买的主要动因);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其他层次的需求便不复存在。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们去酒店就餐,通常情况下都会将口感和卫生(安全)作为基本价值;假如既不卫生,又很难吃,其他所有价值诸如环境、氛围、服务等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而国内一些高收入中年男性顾客购车的需求则是排序型的:将气派和体面放在第一位,把安全、操纵(感觉)也放在重要位置,而把节能、方便等放在后面。
这三种模型也可以分别运用于同一产品和服务的不同细分顾客群。以购买房屋为例,望子成龙的家长的需求结构肯定是递进型的:最基本的价值关切在于房屋的地理位置——必须是学区房;在此前提下,才会考虑房屋的其他价值。而对意在改善生活、无孩子入学要求的中产阶层来说,位置、面积、户型、景观、环境、配套等多方面价值的需求权重较为接近,都不可或缺。这也意味着需求的构成比较均衡,属于并列型或比较接近并列型的排序型。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产品(服务)质量提升,市场环境改善(诚信度更高、体验性更强、信息不对称减少),消费者收入水平和理性化程度提高,一方面需求构成中所关切的效用(价值)种类会增加,另一方面需求结构的均衡度会随之提高。这意味着消费者需求的延伸和综合。这对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下面,我们选择一个中国市场上规模庞大的群体——农民,概要地分析他们对于消费品的需求构成。
第一,特殊的功能性价值。所谓功能性价值,是顾客所需的切实用途;而农村顾客的特殊要求表现在产品对农村特定使用条件、环境的适应性、相容性,以及某种附加功能等方面。以家电产品为例,农村顾客很喜欢具有超强接收功能的彩电(适合转播信号不佳的使用环境)和面板上有彩色画面的室内柜式空调(产品具有农村顾客喜闻乐见的装饰功能和审美价值)。以手机为例,农村顾客很注重铃声响亮(适合在空旷及嘈杂的地点和环境中使用;同时,它会给单调的生活增添娱乐性;此外,它可能会让使用者感到有面子)。
第二,较大的剩余价值(顾客剩余等于顾客效用和代价之差)。部分农村顾客收入水平较低、购买力有限,希望用较少的代价获得合适的效用。近年来在农村市场畅销的大瓶包装果汁饮料(橙汁、椰汁等),就契合了这种需求特点。由于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产品、服务价值的认知并不准确,因此,这种顾客剩余有时是虚幻的。一些农民投机心重,或者价格敏感度高,追求较大剩余,反而形成了受骗上当的心理基础,不仅未得到剩余,反而受到伤害。
第三,安全价值和服务价值。许多农村顾客在涉及产品及交易的知识、信息方面处于劣势,谈判能力较弱;其顾客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维权的成本极高。在此境况下,他们非常关心、重视购买及消费的安全性:产品可靠、信誉好、自身利益不会受到损害等。农民喜欢去熟人处购物,除了情感因素,也有安全以及事后追索等方面的考虑。同时,农村顾客使用产品(主要指耐用消费品)的周期通常较长,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更关注未来的承诺,因此需要在服务方面给予他们长久、确定的预期和保证。此外,农民购买及消费行为的从众性,也与其担心自己判断失误、规避信息不对称风险有关。
第四,学习和成长价值。早在几十年以前经济学家就已发现:农民是理性的自我人力资本投资者。在社会急剧变化的今天,许多农村顾客希望接触到新的信息,希望通过学习提升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希望拥有能开阔其眼界、引导其成长的信息性、知识性和精神性价值。基于此,企业可以在产品中增添这种价值,也可以在顾客服务与沟通中体现这种价值。
第五,社交性价值。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村间邻里的交往频密,农村顾客比较注重在群体中的地位以及所获得的尊敬,因此消费时较城市顾客更加注重社交性价值——讲面子,讲究人有我有,甚至喜欢攀比。农村中占据不同资源、社会资本大小不等的农民,往往都在消费行为中体现社群中的独特地位:有的在炫耀,有的在示威,有的在憋一口气,有的在求心理平衡。尤其在办大事——如婚嫁喜事、父母寿庆、新居落成——的时候,这种对社交性价值的需求更为强烈和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