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问题与哲学问题
问题是哲学澄明和显现自身的窗口。哲学常常以问题而始,问题常常因哲学而“终”(终极),但相比之下,没有问题的哲学比没有哲学的问题更令人不可思议。因为哲学天然是问题,但问题并不必然都是哲学。简单而言,问题之所以能够被提出,常常是因为人类的好奇、疑问或困惑,提出问题本是为了寻求答案,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或者都能得到有效的回答。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宽泛地把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认识论的,一种是存在论的。前者表现为对认识的疑问和对知识的渴求,而后者则表现为有关生存的焦虑和对价值的追寻。对认识论问题而言,问题的症结往往在于知识的匮乏,因此我们只需要通过建立或补充对认识对象具有有效解释力的知识体系便足以解决问题。但对存在论问题而言,只有知识是不够的,或者说知识在这种问题上常常是无效的。因为存在论问题关涉的不仅是认识,而更多的是人的生存,它需要的不是有关事实的解释,而是对价值和意义的支撑。在此意义上,问题便不再是单纯的需要回答(ask and answer)的问题(question),而成了要不要去做(to do or not to do)的难题(problem)。如果说前者的焦点还在于答疑解惑,那么便可以说后者的重心是安身立命。因此,有哲学家指出:“提出一个问题(question)是一种理智的活动;而面对一个难题(problem)则是涉及整个人身的一种处境。一个问题是渴求知识的产物;而一个难题则反映了困惑甚至苦恼的状态。一个问题寻求的是答案,一个难题寻求的是解决方案。”问题不解决,一个人顶多是无知;但难题不解决,一个人就很可能无法好好生活。就此而言,存在论问题乃是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处境中的难题,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共同命运。哲学问题便是这样的难题。
哲学问题虽然不像认识论问题那样能够产生“可靠”的知识和科学,但哲学并不会因此而成为无用之学,甚至遭到废黜。因为哲学是根植于人性最深处的形而上学冲动。哲学问题虽然也试图寻求答案,但与认识论问题不同,它往往没有标准答案,换句话说,哲学并不是为回答问题而生的。这不是说哲学问题不需要回答,而是说对哲学问题的回答往往超出了知识的范围,甚至超出了人类理性能力的承载范围。哲学问题常常是终极性的问题,比如关于世界的本原、人生的幸福、人类的命运等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超出了有限理性者的凡思。人类并不是上帝,并不具有“上帝之眼”,既不能跳出自己的身体和皮肤去感知与思考,也无法站在时空之外去筹划人类的总体命运。因此,对于哲学问题,人类所能提供的只有哲学的意见,而没有哲学的知识。对哲学问题的答案,我们常常只能说好与不好,而很难确定对与不对。这样的结果确实让人有些沮丧,但让人更沮丧的是,我们不得不忍受甚至接受哲学的这种处境。哲学可以高傲地提问,但必须学会谦卑地回答;否则,哲学要么走向独断,要么沦为对生活无用的旁白。这一点从哲学的源头便可以窥出些许端倪。我们说,在哲学的故乡古希腊,哲学被视为“爱智之学”,哲学并不是知识,甚至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的热爱和无尽追寻。智慧被称为一种“神技”,为神(智慧女神雅典娜)所拥有,凡人所能做的只是热爱并追寻智慧,由此便形成哲学,这是人靠近神的最安全的方式。否则,人类便有可能如苏格拉底所说,因直视阳光而弄瞎自己的双眼。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并成为神谕中最有智慧的人,但他本人对神谕的最佳解释则是: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种诠释或许意味着,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学会谦卑,虚怀若谷,也只有摒除所有的偏见,才能真正开始向智慧之路迈进。因此,认识自己乃是哲学的第一步,而真正的哲学则只能在途中,在通向智慧的途中。
我们说,哲学研究问题但并不研究所有的问题,或者说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具有哲学性,这一点从上文对问题的二分中便已知晓。哲学问题与一般问题的最大不同在于,哲学问题是对终极性问题的追思,是一种特殊的“元”(meta‐)问题。一般问题可以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但哲学问题则必须深入事物的背后和根基。因此,哲学问题常常是终极性问题,这是由哲学自身的特性决定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哲学问题是由谁提出的?通常而言,我们并不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提出哲学问题,即便未受过严格哲学训练的人也可能提出有意义的哲学问题,比如著名的“高更(Paul Gauguin)三问”: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Where do we come from?What are we?Where are we going?)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确实是三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但我们并不因此而认为凡是这般提问的人都是哲学家,因为他们的这种提问在哲学意义上未必是自觉的,即便是自觉的,他们也无法哲学地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而哲学地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甚至比哲学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回答谁才能提出哲学问题时,我们必须把能够思考和回答哲学问题视为能提出哲学问题的构成性条件。如此一来,如果我们把那些能够进行哲学思考并能以哲学的方式回答哲学问题的人叫作哲学家的话,那么我们似乎就只能说是哲学家真正提出了哲学问题,或者换一种说法,哲学问题就是哲学家以哲学的方式提出的问题。这个结论虽然与我们通常的印象有些出入,但却是经过理性反思所达到的。在保留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这一结论是合理的。在人类历史上,我们通常把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视为第一个哲学家,因为他最先有意识地提出了第一个哲学问题并给出了哲学的回答。他的问题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也就是说: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世界从哪里来,最终又去向哪里?泰勒斯给出的答案是:水。这样的回答多少有些让人气馁,我们也无从得知他为什么会得出此结论,也许是因为看到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水,也许是因为整个希腊世界都被海水包围,但无论如何,他提出了第一个哲学问题,并给出了哲学的回答。泰勒斯之后的哲学家们接过了这一问题,并对他的回答进行了完善,从而导致世界上第一个哲学词汇和第一种哲学形态的诞生,这就是“本原”概念和“本体论”形态,本体论也即对世界本原的哲学追问。虽然哲学家们对本体论的回答见仁见智,但这并不影响本体论被发扬光大,这一最初的哲学问题也没有因为缺乏一致的答案而退场。相反,本体论不仅成为哲学的最初形态,而且成为哲学的最基本形态,其后的哲学形态,如认识论、价值论、语言哲学等,都可以从本体论中衍生出来。
注释
[1]A﹒J﹒赫舍尔.人是谁.隗仁莲,安希孟,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