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余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第三十六章是一个整体,上段和下段都是古之谚语,老子加以引用,是为了发明“微明”和“柔弱胜刚强”这两大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因为历代种种情况造成的误读、误释,为第三十六章找出通贯的、合理的解释。
由“微明”体现的洞察玄妙、见微知著的超能力以及“柔弱胜刚强”的方法和原理,是《老子》一书反复强调的主题,第三十六章也是其中之一。因此,《老子》第三十六章所引谚语虽然与权谋论关系密切,但《老子》却超越了权谋论,使其为“微明”和“柔弱胜刚强”的主题服务。辩证观念和反向思维虽然是第三十六章的思想基础之一,但非论述的重点,将此视为第三十六章主旨是错误的。上段谚语的引用旨在说明通过“微明”可以导致积极的结果,下段谚语的引用旨在说明通过“微明”可以避免消极的结果,这些都是“柔弱”胜于“刚强”的体现。没有必要在下段各物象之间专门找出“柔弱”和“刚强”的对应关系,历代朝这个方向所做的解释是牵强的,和战国时代之后黄老道家把老子思想具体化为治国用兵之术有很大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微明”在《老子》中仅此一现,但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在后世道家中“微明”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得到了集中的、全面的推阐,这由两个现象可以得到证明。一是河上公注《老子》,把第三十六章直接命名为《微明》,可见后世道家认为这就是第三十六章的主旨。二是《文子》中出现了《微明》篇,可见“微明”在后世道家中得到充分的发挥。限于篇幅,我们无法在此对《文子·微明》做出详细论述,但关于此篇主要内容,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如宋杜道坚在《文子缵义》中说:“微明者,其道乎?视不以目,听不以耳,得之天而著之心,故能包裹天地,应对无方,不可以智知力求,惟知不知,为不为,言不言,则得之矣。”此篇突出了“微明”作为“道”之体现,不可言,不可知,不可为,却又“能包裹天地,应对无方”的神秘性。第二,《文子·微明》内容虽然庞杂,但尤其强调了“察其终始,见其造恩”“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先(见)福于重关之内,虑患于冥冥之外”“见本而知末,执一而应万”“从事于无形之外,而不留心于已成之内”“祸福之数微而不可见,圣人见其始终,故不可不察”“祸福之门,利害之反,不可不察”的重要性,即只有掌握“微明”者才能“敬小微,动不失时”“戒祸慎微”,察知祸福转换之玄机,在冥冥中见微知著、及早行动、把握先机。第三,如何才能培养出“托期于灵台,而归居于物之初,视于冥冥,听于无声,冥冥之中独有晓焉,寂寞之中独有照焉”的真人。可见《文子·微明》虽然发挥甚多,但基本精神和《老子》第三十六章的“微明”是完全一致的。后世道家有意选出“微明”一词,来总括和代表老子思想中深察事物消长之势,通过无形把握有形,通过未然把握已然的丰富内容、宏大智慧。
注释
[1]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