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继承与时代要求
中国共产党早在延安时期便形成了党的建设的系统思想,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思想基本上延续下来。但是,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的地位变化,促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努力保持战争年代与人民群众的那种鱼水或血肉联系。为此,毛泽东反复强调并借助各种整党整风及其他运动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形式主义,尤其是反对官僚主义。
改革开放新时期到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继承党建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在思索教训。1980年初,邓小平明确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2]这是一个包含着丰富历史内涵的发问。这个发问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真思考革命思维、行为与执政思维、行为的关系,因而真正开启了完整意义上的执政党建设历程。鉴于党执政后的教训,邓小平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强调制度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这一思想反映到党建领域,引发人们对过去“运动治党”的反思。党的十三大特别提出:“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3]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的多样化进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集中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在新的时代定位中国共产党,即党的历史方位问题。换言之,即如何进一步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既是名副其实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又是利益各方的协调中心,代表着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种思考的理论成果。及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则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总要求,这一要求一方面内含着“五位一体”的党建布局的系统化,另一方面内含着党建理念、理论、实践与时俱进的追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执政党建设的论述,可以说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建设成功经验与原则的大总结。进一步言之,“一个总要求”“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条主线”“五位一体”的党建布局,提高“四种能力”,实现“一个目标”的概括,内容全面、逻辑严谨。首先点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党建总要求,是为第一个层次。其次揭示出这一总要求的依据或背景,即面临的“四大考验”(长期执政、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外部环境)、“四种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腐化变质)和由此产生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为第二个层次。而要成功解决好两大历史性课题,经受住考验,克服潜在的危险,就必须明确党建主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同时要紧密围绕这条主线进行“五位一体”的建设,切实不断提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是为第三个层次。执政党建设的所有要求和举措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目标,是为第四个层次。实际上,上述逻辑内的党建指导方针均非第一次提出,它们有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更多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当然,总结和重申中也有新概括,如首次将纯洁性列入党的建设主线中等。以上述党建战略思想为背景,党的十八大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最高政治标准。
从上述党建历史长河中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管党治党的思想和实践,其特点就比较清楚了,那就是以党风廉政建设为突破口、首要着力点,将执政党建设推进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阶段。这一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新实践,既是对已有党建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又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和超越。我们知道,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后,世情国情党情均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中国共产党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概括言之,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过去后,中国国家实力和民众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冲刺阶段。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同时也要看到,越接近目标,面临的考验就越大,遇到的问题就越复杂。就国际环境看,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信息化、文明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复杂的外交博弈和意识形态之争则又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国际资本的强大压力甚至对中国的围堵则明显存在,中国增强国际话语权,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甚至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机制变革,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和发展中国家权益的任务空前重要。就中国国内而言,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令国人骄傲、世人瞩目;另一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供给侧改革任务艰巨,地区与城乡均衡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历程中,要处理好各种事关全局的重大关系、打破固化的利益藩篱,要向贫困宣战,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在市场经济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环境中,在社会阶层结构和人们价值追求、审美偏好日趋复杂与多元的背景下,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一切均构成严峻挑战与考验。就中国共产党自身而言,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证明了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核心当之无愧,证明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证明了与时俱进、与时代共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格也是其成功的奥秘;但是,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和长期执政的考验面前,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漠、目无组织纪律,脱离群众、高高在上,作风漂浮、粗暴,甚至大搞特权、贪污腐化,严重地侵蚀着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侵蚀着党执政的基础。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我们党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现实和时代的呼唤。只有把党建设好,我们才能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才能团结全国人民、凝心聚力,涉激流、历险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