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家地方社会研究(一)·闽西客家社会:长汀(“跨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长汀经济

虽然这篇“序论”是按主题来组织的,但这里先要说明一下第二部分文章按照地理方位编排的顺序。第一篇(《古城镇传统社会调查》)是关于古城,它是汀州以西靠近瑞金的一个重要集镇。接着,绕个大圈先往北到两个经济专业村,即张地(造纸)和涵前(烧石灰);再往东到馆前,它也是通往宁化县在长汀最北端的一个驿站。从那里再往南走官道到达新桥,一个靠近汀州的重要集镇;再往外到最东边的童坊;又到车头,一个在长汀东南方、沿着汀江的村子;接着一直往东南到离汀江不远的一个重要集镇河田。然后,沿着汀江往南到三洲驿站,从那里往西先到四都,它与汀江支流的一个重要集镇濯田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最后,往东南经过涂坊、宣成,到达全县最南端在羊牯的水口。

大集镇的重要街道经常分成上、中、下三段,1949年以前长汀的濯田、河田、新桥、古城四个集镇都是这样子。如果我们的年老受访者记忆无误的话,这四个集镇的老街商店分别为72、70、66、28间。古城商店那么少,除非是记忆不准确,否则反映的则可能是它原来就人口较少(如今才4 171人),也有可能是因为十几家从事米、盐批发业务的商人似乎不用开店经营。根据张鸿祥和李积发的说法,每天有上百个挑夫从瑞金挑米到古城(30里),而从汀州挑盐到古城(50里)的也有上百个,他们在那里进行米、盐交换。大量的竹麻以及全乡360个纸槽所生产的土纸,也要经过古城挑到长汀。新桥现有5 100人,在汀州东北30里,经新桥往北可以抵达以前属汀州府的清流、明溪、宁化三县。按照黎治宣《新桥二月初五三圣公王迎醮活动》,以前宁化人推着鸡公车把纸、米运到新桥,在那里过夜,再把盐、糖运回宁化(其他往北的货物如草药、海产、烟、京果等都靠挑夫运送)。在新桥过夜很有吸引力,因为那里的住宿费比府城便宜,加上盐、米、纸等庞大货物可以用船运与府城往来,所以新桥的旅店特别多,货运的船只达120多艘。

河田和濯田这两个集镇都处在很宽的平地上,所以人口也比较多(分别为1.6万人和1.0万人)。余兴红和钟晋兰合写的《河田集镇的宗族、经济及神明》所描述的河田,在汀州东南45里,距汀江的码头才2里。如果看地图,它比城关更处于全县的中心位置,而且有不少往北的货物,到了河田或汀江东面的支流南山就停了下来。根据赖建的《童坊村墟市与神明崇拜》,在东部内陆的童坊,做小生意的人会把当地出产的黄豆和宁化的大米挑到距童坊70里远的河田和南山,再把盐挑回童坊或馆前(45里)去卖,在馆前又买入宁化的大米。因为周围的墟市有一定顺序:南山逢一、六,河田逢二、七,馆前逢三、八,童坊逢四、九,所以这类挑夫一直有事干。濯田的地理位置处于整个长汀西南边两条支流的交汇处,再往东20里就到达与汀江交汇的水口,所以它是赣南大米往广东以及广东货物北上往赣南的一个重要中转站。正如杨彦杰所证实的,地方集镇的网络,从一个集镇到另一个集镇的距离被货物运输的条件所决定。濯田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它的墟期逢二、六。由于濯田与长汀来回需要三天,所以二、六之间隔使其刚好来得及。逢六濯田墟上的货物主要是往南的,而逢二大部分是从上杭运来往北的货物。

次一级的墟场如馆前(2 965人)、童坊(3 069人)、三洲(4 063人)、涂坊(3 500人)、四都(3 256人)和宣成(2 600人),都有30多间商店。除了在汀江的三洲之外,这些集镇都有不能通船的小河。三洲、馆前和汀州,是长汀南北官道上仅有的三个驿站。据张春荣介绍,距宁化边界不远的馆前,其重要作用是宁化通往新桥之间的一个歇脚点。馆前到新桥40里,这个距离使得各地挑夫能够在一天之内来回,不管是汀州到新桥,还是新桥到馆前,以及馆前到宁化南部的各个墟场,都是这个距离。馆前墟最主要的货物是米、黄豆、竹麻、木材、土纸和笋干。按照张鸿祥和赖建所说,三洲墟较有名气的是地瓜干、地瓜粉、黄豆,有100多个挑夫把米、豆、铁经水口和宣成挑到上杭北部的回龙,再把盐、布和杂货挑回来。三洲挑夫行走的另一条路是经河田往汀州,第三条路是走30里到南山。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给在汀州、三洲、宣成、回龙设有仓库的大商人挑货的。

按照张鸿祥所述,涂坊的挑夫到距离40里的水口去挑来自连城县南部一个重要水陆码头新泉的纸、烟,以及布、茶叶、金橘,回去时挑米和黄豆。涂坊的48间商店中有13间是豆腐酒店。豆腐天天都做,糯米酒是每年做一次,冬天做的酒不会酸掉。做豆腐卖不会赚钱,但可以有豆腐渣来养猪。涂坊的油炸豆腐特别有名。赖光耀《四都镇的宗族与庙会》所描述的四都集镇,有来自瑞金的人在墟上卖花生、油、猪崽和小鸡,换钱买盐回去;濯田的挑夫卖油、布,买回米和黄豆。四都最主要的输出物是杉木。扎杉木排的竹圈是陂下人做的,一个人撑着扎好的木排放到濯田只需一天。经过宣成,有从回龙挑来的盐、布、煤油,以及挑往回龙的土纸、粉干、米、薯粉和黄豆。根据余兴红和钟晋兰的文章,墟日前一天,当地的挑夫替老板到周围纸槽把纸挑到宣成来过秤,再挑到回龙。由于这些挑夫到纸槽取货是为了保证第二天有纸挑回龙,所以从纸槽挑到宣成这一段是没有工钱的。

虽然长汀的农田大部分用来种植单季稻,收割之后又种黄豆和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瓜[3],但整个长汀的农业生产,专业化经济还是很有地位的。土纸生产是长汀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产地主要在西部和北部,东部山区也有。造纸的过程在《古城镇传统社会调查》一文中有摘要性描述,但更完整的是赖扬恩所写的关于张地的《铁长乡张地村的造纸与民俗文化》。因为造纸所需的纸浆是用石灰浸泡竹麻而成的,所以石灰生产就成为造纸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个石灰生产在林翠青有关涵前的《庵杰乡涵前村五月二十五庙会调查》中就有描述。东部三洲出产铁,西、北部出产木材,南部出产蔗糖(有关濯田的文章描述了这个生产过程)。不管是产纸、石灰、木材还是蔗糖,开始生产之前以及结束之后,都要拜专门的神明。从事船运的人也是这样。而且这些生产活动都有相同的规矩,早上起床以后不能讲话,怕讲出一句不吉利的话会引致整天不吉利,不能工作。比如在古城和四都,到了伐木季节,第一次入山之前要先用鸡或狗来祭祀社神。每天动工砍伐第一棵树时谁都不敢说话,也不能叫同伴的名字,怕鬼会来伤害他。

这几篇文章所提到的专业生产,还有挖冬笋、制笋干、制地瓜干、种香菇、做豆腐、酿糯米酒、编草鞋、做布鞋、做斗笠以及几乎难以数计的各种竹制品。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专业化例子是三洲黄姓人:他们原先来自江西樟树,走街串巷卖草药,在三洲定居以后,仍然卖药当医生,如今已发展到占当地人口的三分之一。有时这种专业化是一个村或一个宗族的:新桥的李屋姓李的,在1947年有60只船(占新桥船只总数的一半),当地人叫他们“撑船客”。王屋姓王的专门做细面。濯田的挑夫最主要来自太原王氏的一个村,将近100人,即每户有一人出门挑担。比较穷的涂坊集镇也是一户一人即200人参加挑担。其实,整个长汀人口的一大部分都参与货运,如在庵杰、铁长或者宁化县的治平,所有被伐倒的木材要一根一根用肩扛或水漂到涵前,在那里用藤扎成一个能让单人撑的木排,放到汀州(80里)。在汀州就扎成中型的木排,放到羊牯再扎成庞大的上面有个小房子的木排。有的挑夫只有在农闲才挑担,有的是整年挑担。比如河田,1949年住在街上的3 000余人,有三分之一是农闲才当挑夫。女挑夫在一天之内到南山(来回60里)挑米、豆,可赚工钱1元。强壮的年轻人挑东西到涂坊(来回120里),可赚1.5元,到南阳(来回180里)则可赚3元,可是其中有一部分要用于住宿。很少有人挑担到瑞金,因为来回300里,需要六天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