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什么是“独立能力型”逻辑试题
【例1-6】 *参加某国际学术研讨会的60名学者中,亚裔学者31人,博士33人,非亚裔学者中无博士学位的4人。
根据上述陈述,参加此次国际研讨会的亚裔博士有几人?
A.1
B.2
C.4
D.7
E.8
【解析】 要点是两个分类。第一,亚裔和非亚裔学者。第二,博士和非博士。
由60名学者中,亚裔学者31人,可得非亚裔学者29人。
由非亚裔学者中无博士学位的4人,可得非亚裔学者中有博士学位的(29-4=)25人。
由博士总数33人,得亚裔博士有(33-25=)8人。答案是E。
【例1-7】 *比较文字学者张教授认为,在不同的民族语言中,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有不同的表现。他提出,汉字是象征文字,其中大部分都是形声字,这些字的字形与字义相互关联;英语是拼音文字,其字形与字义往往关联度不大,需要某种抽象的理解。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不符合张教授的观点?
A.汉语中的“日”、“月”是象形字,从字形可以看出其所指的对象;而英语中的sun与moon则感觉不到这种形义结合。
B.汉语中的“日”与“木”结合,可以组成“東”、“杲”、“杳”等不同的字,并可以猜测其语义。英语中则不存在与此类似的sun与wood的结合。
C.英语中,也有与汉语类似的象形文字。例如,eye是人的眼睛的象形,两个e代表眼睛,y代表中间的鼻子;bed是床的象形,b和d代表床的两端。
D.英语中的sunlight与汉语中的“阳光”相对应,而英语的sun与light和汉语中的“阳”与“光”相对应。
E.汉语的“星期三”与英语中的Wednesday和德语中的Mitwoch意思相同。
【解析】 张教授的观点是: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相互关联,英语的字形与字义关联度不大。C项不符合上述观点。答案是C。
【例1-8】 一个部落或种族在历史的发展中灭绝了,但它的文字会留传下来。“亚里洛”就是这样一种文字。考古学家是在内陆发现这种文字的。根据对所发现的这种文字的研究,专家们推测,使用“亚里洛”文字的部落或种族在历史上生活在远离海洋的寒冷地带,因为在此种文字中,表示“冬天”、“雪”等的文字频繁出现,但没有表示“海”的文字。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专家的推测?
A.“亚里洛”中有表示“鱼”的文字。
B.“亚里洛”中有表示“热”的文字。
C.“亚里洛”中有表示“马”的文字。
D.“亚里洛”中没有表示“山”的文字。
E.“亚里洛”中没有表示“云”的文字。
【解析】 题干中专家进行推测的假设是,一种古文字语言中有某种文字,则使用此种文字语言的古代部落所生活的环境中就有此种文字所表示的自然物;否则就没有。E项如果为真,说明此种假设不成立。因为任何自然环境不可能没有云。
其余各项都不能削弱题干。如A项不能削弱,因为鱼不一定海中才有。B项不能削弱,因为生活在寒冷地带的部落也接触起来热的自然物,例如火。答案是E。
【例1-9】 在桂林漓江一些有地下河流的岩洞中,有许多露出河流水面的石笋。这些石笋是由水滴长年滴落在岩石表面而逐渐积累的矿物质形成的。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最能支持以下哪项结论?
A.过去漓江的江面比现在高。
B.只有漓江的岩洞中才有地下河流。
C.漓江的岩洞中大都有地下河流。
D.上述岩洞内的地下河流是在石笋形成后出现的。
E.上述岩洞内地下河流的水比过去深。
【解析】 如果E项不成立,即上述岩洞内地下河流的水不比过去深,则该地下河流的水过去至少和现在一样深,也可能比现在还深,从而石笋的根部所在的岩石就不可能露出水面,于是题干关于石笋成因的解释就不能成立。如果E项不成立,则题干不成立。如果题干为真,则E项为真。
其余各项均不能从题干推出。例如,D项不能从题干推出。即使上述岩洞内的地下河流是在石笋形成前出现的,只要石笋的根部所在的岩石露出水面,题干关于石笋成因的解释仍然可以成立。如果题干为真,则D项可能假。D不能从题干推出。答案是E。
例1-6至例1-9是独立能力型试题。这类试题的解题思考,是逻辑思考,其核心是逻辑推理。和例1-2至例1-5不同,解答独立能力型试题,不涉及逻辑知识的应用。一个逻辑学家也许可以从中分析出某种逻辑知识的运用,但即使逻辑学家自己解答此类题目,他的实际思考过程也绝不会是对这些逻辑知识有意识的运用过程。解答独立能力型试题所依据的,或者说,独立能力型试题所测试的,就是日常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为任何一个健全的思考者天生所具有。这种能力不是靠记忆,而是靠训练得到加强。正是此种能力的差异,反映出思维素养的差异。这种能力就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与“知识相关型”试题相比,“独立能力型”试题具有较高的测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区分度。一般来说,逻辑试题与知识的相关性越强,则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区分度越低。当然,这是就其一般性而言的。特殊情况下,一道精到的知识相关型试题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区分度,完全可能高于一道勉强的独立能力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