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与新零售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零售业发展概况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零售业发展历程

零售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百货业的诞生,这就是“第一次零售革命”,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发达国家零售业的发展主要基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需求的拉动、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广泛变化。发达国家零售业的发展经历了四次变革。

第一次零售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重要标志是1852年法国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百货店的设立,这代表着百货零售商店发展的开始。百货店是世界商业史上首先使用新型销售模式的零售业态,是机械化生产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产物。在这一阶段前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商品供不应求,同行业间竞争尚不激烈。当时百货店主要采用传统的销售方式经营各种日用消费品。在这一阶段后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产品种类及数量日益增多,供应商产量大幅增加以适应人们消费需求的急剧增长。除日用消费品外,优质、时髦、高档的名牌商品开始出现。

第二次零售业革命(20世纪30—60年代)的重要标志是1930年美国纽约州长岛金库伦联合商店的设立,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以价格为手段竞争,这代表着超级市场快速发展的商业革命的开始。由于这种价格竞争基于低廉的成本,因此符合其要求的超市随之产生并迅猛发展。超市在继承了百货店规模大、品种多的优势的基础上,采取自助式的经营策略,满足了消费者一站式购物需求。超市的出现反映出经营手段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同时也与生产技术有关,如电子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超市大规模利用电子设备成为可能。

第三次零售业革命(20世纪60—90年代)的重要标志是1962年山姆·沃尔顿创办的第一家连锁性质的零售店———沃尔玛折扣百货店,它引领欧洲以及美国、日本兴起的连锁店快速发展,连锁店是以第三次产业革命为背景,借助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及现代信息技术如POS(销售终端)和ECR(电子收款机)系统的发展而兴起的。与前两次零售革命相比,连锁店零售业的组织方式发生了创新和变革,把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流通领域,实现了运营模式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统一化。作为连锁店的先驱,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1859年成立,到1962年发展成为拥有上百家连锁店的大公司。

第四次零售业革命(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重要标志是1995年杰夫·贝佐斯创建亚马逊网络零售商店,这代表着以电子商务为引领的零售业革命的开始。亚马逊第一次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把全球的商品连接起来,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商品集散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零售领域的应用给零售业带来了巨大变革,产生了无店铺零售这一新的零售业态,打破了时空和经营规模的限制,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网上购物等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零售业态成为主力军。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零售业发展现状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日本和欧洲经济增长缓慢,零售业销售规模下滑,市场份额下降,竞争力减弱。加之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市场份额逐年提高,线下零售业提升业绩更为困难。百货店、超市、专业店等传统零售业态纷纷开始转型升级,拓展线上平台,发展线上零售业务,在原有零售的基础上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美国零售业基础雄厚,各业态积极转型,在适应市场后逐渐恢复活力;欧洲零售业自全球金融危机后一蹶不振,近年来有所改善,跨境电商发展较好;日本个人消费持续疲软,传统零售业状况欠佳,各业态步入转型升级阶段,与市场接轨寻求出路,电子商务等新型零售形式不断涌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显现。

1.美国零售业现状

(1)行业规模:总量巨大,增速趋缓。美国零售业起步早、发展快,是全美最大的产业,拥有最多的企业和最多的就业人口,零售业在最终消费中所占比重高达70%,美国已成为世界上零售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经济遭受重创,消费需求放缓,零售业发展陷入低迷状态。随着美国经济回暖,零售业销售情况有所好转。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2011年零售业销售额年增长率分别达到5﹒7%和7﹒5%,2013年美国零售业经营单位106﹒4万个,2014年末零售业从业人数1 551﹒4万,比上年增长1﹒9%,占全美从业总人数的10﹒8%,行业规模扩张较快。近年来美国经济复苏势头不稳,零售业发展整体放缓。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零售业整体销售额46 993亿美元,同比增长1﹒4%,增幅比2011年下降6﹒1个百分点(见图2-1)。

picture

图2-1 2000—2015年美国整体零售业规模及增速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美国零售不包括食品销售).

(2)零售业态:层次分明,便民利民。美国零售业业态结构层次分明,特色突出,功能齐全,为居民消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主要涵盖大型购物中心、厂家直销购物中心、百货商店、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专业超市、便利店和网络零售等八大零售业态。近年来面对电子商务的冲击,美国零售业纷纷寻求转型之路,传统业态进一步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服务。百货业采取内外双向策略,开始从传统的大而全向专业化、高档化和精品化升级转型。梅西百货、T﹒J﹒Maxx等百货公司在全美城乡开设连锁店,对内缩小单店营业面积,注重装修和氛围以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对商品种类进行调整;对外将门店开设于大型购物中心内,与餐饮店、休闲娱乐场所、超市等一起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专业超市几乎遍布美国各个消费领域,近年来Wegmans,Basket等本地化综合超市大量涌现,这类超市除经营日用品和一般食品外,还形成了以生鲜食品为主打特色的商品品类体系,注重食品质量等差异化发展,拥有地方特色及生鲜品质优势,在本地拥有良好口碑和消费群体,不断丰富消费者的选择,推动美国零售业纵深发展。名牌工厂店价格低廉,销售环节简洁,既满足了消费者追求名牌的心理,又提高了厂商的库存周转率,发展较为迅速。众多知名品牌纷纷设立工厂店打折促销过季商品,这些工厂店往往开设在高速公路附近,由大量各类品牌的工厂店组成购物中心,搭配娱乐休闲设施、大型停车场、餐饮店,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购物环境。

(3)经营模式:自主经营,一体化程度高。美国零售企业以自主经营为主,大致有买手制、自有品牌、独家经销三种模式,形成了从厂商、供应商、零售商、物流商到消费者的完整商业闭环,供应链一体化程度高。以零售巨头沃尔玛为例,一方面,沃尔玛直接参与到上游厂商的生产计划环节中,与上游厂商共同商讨和制定产品计划、供货周期,帮助厂商进行新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等;另一方面,供应商直接向沃尔玛供货,减少销售代理,提高供应商对企业价值链的贡献,上下游企业配合程度高,形成了以沃尔玛为主,连接厂商与客户的全球供应链。百货业以梅西百货公司为例,其超过1/3的商品为独有或者限量销售的商品,拥有如Calvin Klein,DKNY,Guess,Sean John,Kenneth Cole,Ralph Lauren,Tommy Hilfige,Polo Jeans,Baby Phat等众多全球经典品牌的独家销售权,同时,通过研究目标客户群、组建产品开发小组、与知名设计师合作等方式加强自有品牌建设,并与HSN电视购物频道合作,扩大自主经营比例。

(4)流通渠道:实体店为主,移动端增长迅猛。2011年以前,美国零售业实体商业比较发达,网络零售额占比较低,网络零售额占零售总额的比重在4%以下。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需求提升,实体零售企业积极寻求转型,特别是以沃尔玛、梅西百货、沃尔格林等为代表的实体商业企业加快布局PC端、移动端、电视端等购物渠道,同时加大技术融合力度,形成以实体店、网店、移动商店、社交商店等为主体的全渠道零售格局,为消费者带来多种购物体验,网络零售额持续增加,占零售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网络零售额3 416﹒0亿美元,占零售总额的比重为7﹒3%,比2008年提高3﹒7个百分点,未来这一比重将继续上升(见图2-2)。

picture

图2-2 2000—2015年美国网络零售额及其占零售总额的比重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

随着消费者随时随地获取所需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大,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购物成为越来越多美国消费者的选择,美国零售业在移动端的销售迅速增长。调查显示,21%的美国消费者有即时购物需求,这一比例仍在上升,预计几年后将超过50%。eMarketer预计,2016年美国零售移动电子商务销售额将达到1 231﹒3亿美元,同比增长39﹒1%,比2014年翻一番;移动电子商务销售额将占零售电子商务销售额的1/3,占零售销售额的2﹒6%,美国零售业进入移动电子商务时代。在即时购物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美国零售业传统经营模式面临巨大挑战,零售商不得不加速布局移动端的销售渠道,但众多零售商的移动端不符合用户消费习惯及移动端的特点,仅把网页版内容复制到手机上,创新性不足,缺乏个性化和多样化特点,移动生态系统建设力度不够。零售企业需要尽快行动起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适应移动电商时代竞争的新特点。

(5)配套支撑:功能完善,盈利能力强。美国零售业凭借先进的连锁经营方式、信息管理技术、物流及管理模式等优势在世界零售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连锁经营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商业体系,覆盖零售、餐饮、旅店等。在全美1 000强企业中,商业连锁企业有近100家,美国零售业销售额绝大部分由连锁企业创造。美国连锁店货源的95%由总部确定,余下5%由门店自定的商品主要是生鲜类商品。完善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是零售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的一个基本条件。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超市的配送中心已达数万家,仅共用型配送中心就有几百家。除物流配送功能完善,包括基本的储存、包装、分拣、运输、流通加工等服务外,这些配送中心还提供商品采购、订单处理、规划与选择配送方案以及库存控制策略等增值服务。此外,Hybris和ATG等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大数据、移动支付、自助结算终端等先进零售技术被梅西百货、沃尔玛、沃尔格林等企业广泛采用,因此美国零售业支撑体系高度发达,运营高效,增值服务功能强,极大满足消费体验,盈利能力较强。

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14年美国零售业(不包括汽车销售)营业利润为10 977﹒5亿美元,增长4﹒7%;销售毛利率为30﹒4%,比2013年高0﹒4个百分点;其中,无店铺零售业毛利率为39﹒5%,上升0﹒5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美国零售联合会(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发布的“2016全球250强零售商排行榜”中,美国上榜78家,上榜数量居全球之首;上榜零售企业营业总收入达18 986﹒9亿美元,占全球250强的42﹒4%,其中沃尔玛以4 856﹒5亿美元的营业收入稳坐头把交椅,占全球零售250强的10﹒8%。

2.欧洲零售业现状

最近几年,欧洲逐渐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重拾升势,失业率下降,居民消费信心回升,消费支出增加,零售业迎来复苏时机。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欧盟和欧元区GDP分别增长2﹒2%和2﹒0%,比金融危机期间最糟糕的2009年分别上升6﹒6个百分点和6﹒5个百分点;欧盟和欧元区失业率分别为9﹒4%和10﹒9%,比2013年的高点分别下降1﹒5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2015年末,欧盟和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3﹒9%和-5﹒7%,分别比2009年最疲弱的时候回升28﹒3个百分点和28﹒6个百分点。受消费信心恢复带动,2015年居民消费支出分别增长2﹒1%和1﹒8%,比2009年分别上升3﹒7个百分点和3﹒0个百分点。

(1)零售行业逐渐恢复,规模指标有所好转。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盟零售业数据一直不理想,业绩持续低迷,但近几年欧盟经济开始回暖,零售业数据也有所好转。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2008年、2009年欧盟零售额均为负增长,2010年转为正增长,之后又受欧债危机影响,2011年、2012年欧盟零售额重新转为负增长,2013年以来,欧盟经济趋于乐观,零售额增速逐年加快。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欧盟零售额达到2﹒8万亿欧元,同比增长3﹒4%,比2014年高1﹒4个百分点,比2009年高5﹒4个百分点,为2001年以来最高水平(见图2-3)。

picture

图2-3 2000—2015年欧盟零售额指数及增速
资料来源:欧盟统计局.

欧洲零售业发展比较成熟,零售业就业人数在社会总就业人口中占较大比重。随着欧盟零售规模重新扩大,欧盟零售行业就业情况有所改善。从零售企业数量来看,2014年欧盟零售企业约有361﹒7万家,比2013年增加0﹒6%,意大利、法国、西班牙零售企业数量排在欧盟区前三位,2014年分别为61﹒7万家、52﹒6万家和44﹒3万家。从零售行业就业人数来看,2014年欧盟零售业吸纳就业人数一改前两年下降的态势,增长了0﹒7%,达到1 852﹒8万人,其中正式员工有1 534﹒5万人,增长1﹒8%;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零售业正式员工人数排在欧盟区前五位,分别为314﹒3万人、304﹒8万人、164﹒4万人、115﹒5万人和103﹒6万人。

(2)零售市场集中度高,自有品牌市场份额大。欧洲国家零售商的市场占有率较为集中,主要国家前五大零售商的市场份额都在45%~65%,英国和德国前三大零售商的市场集中度高达22%以上,法国也在20%左右。相对欧洲国家来说,美国零售商的市场占有率较为分散,没有一家零售商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

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使欧洲大型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的成本相对较低,欧洲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发展较为完善。20世纪70年代末,零售商自有品牌率先在法国兴起,随后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目前,自有品牌产品销售额占企业零售总额比重最高的是瑞士,达45﹒4%,其次是英国,达42﹒1%。在英国,超市业态自有品牌产品销售额占比达45%,自有品牌商品已经成为“质优价廉”的注重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对消费人群进自有品牌产品。以英国Tesco为例,它销售12 000多过50%的销售额来自非食品类自有品牌产品,覆盖了的众多领域。为了满足顾客的特定需求,Tesco推出品,低脂肪、低糖和低钠的产品,以及专门用来满足和迎合下一代需求的产品。

(3)渠道融合创新活跃,不断提升消费体验。欧洲零售商商业模式创新活络等销售渠道,为消费者提供多种购物方式,提升购物便利性和消费体验。英国排名首位的零售商Argos,经营仓储式实体店、目录册销售、网络零售、电视购物、手机短信购物等多种业务,消费者可以在门店内通过目录册或电脑完成选购择大件商品送货上门,也可以通过网络、目录册等选择送货上门。英国儿童服饰及家居用品零售企业店提货的方式,提供不分购物地点的全景式退货服在网络零售的冲击之下,欧、移动互联网开展业务,很多大品牌都搭建了自己同步销售,House of Fraser,Debenhams,John Le购物网站。同时,欧洲零售商更加注重发挥实体店铺的现场消费体验优势,综合运用不同渠道进行经营。据德勤调查,英国实体店铺中,在食品区域,每天通过手机或网站查询及购物的消费者占74%;在非食品区域,2/3的商品仍在店内销售消费体验的商铺达85%。伴随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线上线下购物场融合,界限愈发模糊。2015年9月玛莎百货在传统展厅中加入VR体验助消费者通过虚拟现实眼镜更好地作出选择。

(4)网络零售快速增长,跨境电商潜力巨大。欧洲互联网基础设程度高,互联网渗透率仅低于北美,网民通过网络进行消费十分普遍。年,8﹒2亿欧洲居民中互联网用户达6亿人,其中2﹒96亿人为在线购物用联网渗透率为73﹒5%。就欧盟来说,2015年网民规模为3﹒5亿人,互透率高达81﹒5%,通过网络购买商品和订购服务的网民比例达到43%家来看,2015年英国在线购买商品和订购服务的网民比例高达75%,德国、卢森堡、挪威等国都超过60%。

近年来欧洲B2C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见图2-4。从网站数量来看,2015年底,欧洲B2C网站的数量已增至75万个左右着每年15%的增长速度。从交易额来看,2015年,欧洲B2C交易规模达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3﹒3%;欧盟B2C市场规模高达4 074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3﹒5%,高出欧盟整体零售增速8﹒4个百分点,预计2016年B2C市场规模将超过4 500亿欧元。分地区来看,南欧、中欧、西欧网络零售增长较快,2015年增速分别为17﹒1%,14﹒2%和12﹒9%;北欧和东欧增长较慢,2015年增速分别为10﹒9%和9﹒1%。分国家来看,英国、法国和德国为欧洲B2C市场规模前三强,2015年交易额分别为1 571亿欧元、649亿欧元和597亿欧元。从网络零售对零售行业的渗透影响来看,欧洲网络零售额占零售业销售额的比重较高。据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计算,2015年欧盟网络零售额占零售业销售额的比重约为14﹒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根据eCommerce Worldwide和英国电子零售协会的数据,2015年英国这一比重高达27%。从移动端比重来看,2015年英国网络零售市场45%的交易额来自移动端,其中4/5来自平板电脑,1/5来自智能手机,零售网站63%的访问量来自移动设备。

picture

图2-4 2011—2016年欧盟B2C市场规模及预测
资料来源:欧洲电子商务协会.

欧洲的市场一体化进程为发展跨境电商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欧洲是全球最大的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也是世界上跨境电子商务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根据全球无卡支付网站与国际支付方案提供商Payvision公司联合进行的全球性调查,2012年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1%;其中,欧洲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占全球电子商务市场的35﹒1%,比北美地区、亚太地区分别高2个百分点和9﹒4个百分点,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电子商务市场。2015年,约有16%的欧盟居民通过电商平台跨境购物,比2014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卢森堡、奥地利、马耳他跨境购物人数占国民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68%,44%和44%。随着欧盟各国在物流和税法方面的阻碍的逐步消除,以及统一的电子商务监管体系的建立,欧洲跨境电商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3.日本零售业现状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日本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增加公共投资,以提振经济和改变通缩局面。受一系列政策刺激,日本经济在2010年、2012年、2013年出现过阶段性复苏。然而,2014年、2015年日本经济重新步入低迷,内需萎靡,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支出下降,零售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2014年日本经济停滞,2015年仅小幅增长0﹒6%;2015年CPI小幅上涨0﹒8%,PPI下降2﹒2%;2012—2015年,日本居民实际收入连续四年下降;2015年日本居民投资下降2﹒5%,公共部门投资下降2﹒5%;日本消费者信心指数长期在50%以下,甚至下探至30%;2014年、2015年日本居民消费支出分别下降0﹒8%和1﹒2%。

(1)零售行业长期低迷,近年情况整体好转。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经过持续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于1973年进入经济低速增长阶段,此后历经多个经济周期,零售业的发展也有起伏。1980—1985年,日本零售行业增速维持在1%~5%。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零售额增速加快,1989年达到近20年的顶峰。进入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日本长期处于经济停滞阶段,零售业也陷入低迷,增速一直处于-3%~1%之间。[1]2002年日本零售额增速降至-3﹒3%,之后零售业增长情况略有好转,2003—2015年零售额出现过3次负增长,2009年最低,为-2﹒2%,2010年最高,达2﹒6%。2015年日本零售额为140﹒7万亿日元,同比下降0﹒4%,增速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见图2-5)。

picture

图2-5 2000—2015年日本零售额绝对值与增速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

(2)百货超市规模萎缩,经营效益增长放缓。日本经济的长期衰退导致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发生变化,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等业态在发展高峰期盲目扩张,业态定位不清晰,对消费潮流的变化应对缓慢,近年来步入发展低潮。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2012年日本百货店销售额同比下降0﹒3%,连续15年负增长;剔除新开店因素的影响,大型综合超市销售额同比下降1﹒3%,连续21年负增长。日本百货业销售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以每年8%~9%的速度高速增长,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百货业销售额出现断崖式下跌。据日本百货店协会统计,1991年日本百货业销售额达到9﹒7万亿日元的顶峰,2012年降至6﹒1万亿日元。2015年日本百货业销售额为6﹒8万亿日元,与上年持平,增速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百货业占日本零售业的比重从1980年的7﹒39%降至2015年的4﹒38%。[2]

近年来,日本百货、超市等业态经营规模在多个方面呈现萎缩态势,门店数、从业人数和营业面积都有所减少。1980年日本百货业店铺数为431家,2015年减至238家,比上年下降1﹒6%,降幅与2014年持平。2015年,日本超市门店数为4 818家,比上年下降6﹒1%。2015年,百货店从业人数为8﹒3万人,同比下降1﹒8%;超市从业人数为50﹒7万人,同比下降3﹒6%。1980年日本百货业营业面积为785万平方米,2015年降至643﹒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2015年超市营业面积为2 292﹒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

日本百货、超市等零售企业通过减少营业面积和从业人数来控制经营规模,经营效益总体保持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2015年,日本百货店人均劳效8 149﹒2万日元,同比增长2﹒3%,增速比上年放缓1﹒1个百分点;超市人均劳效2 642﹒3万日元,同比增长0﹒8%,增速比上年放缓0﹒2个百分点。日本百货店坪效102﹒9万日元,同比增长2﹒1%,增速比上年放缓0﹒9个百分点;超市坪效54﹒5万日元,同比增长1﹒8%。

(3)便利店规模持续扩张,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在日本零售行业长期低迷、百货超市规模萎缩的背景下,便利店逆市成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近年来唯一保持连续增长的主要零售业态。便利店具备选址接近目标客户、营业时间长、便民项目多等优点,与日本社会老龄化、少子化特点下的消费需求相契合。根据日本特许经营协会的数据,每个日本人平均每月光顾便利店11次,平均每家便利店每天为1 000位顾客提供服务。2012年,日本便利店销售额同比增长4﹒0%,连续14年增长。[3]2015年,日本便利店销售额达11万亿日元,同比增长5﹒5%;门店总数达5﹒5万家,同比增长3﹒4%。日本大型连锁便利店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2015年前四大企业的门店数占比和销售额占比分别达到84﹒7%和84﹒6%,比2007年分别提高8﹒9个百分点和5﹒5个百分点。其中,日本7-11和Circleksunkus(CKS)连锁门店数扩张较快,与2007年相比,2015年分别增长49﹒0%和62﹒4%。[4]

日本便利店企业不断创新经营模式,积极适应国内消费需求的变化。第一,店铺选址更加靠近消费者。随着商业集聚区、住宅区等区域店铺趋于饱和,日本便利店企业深入大学、医院、政府机关大楼、高速路服务区等开设新店铺。2014年全家(Family Mart)仅与铁路公司合作开发的店铺就达310家。第二,纷纷推出新型便利店模式。CKS针对职业女性推出新概念店“边吃边聊”,店内设有可供顾客用餐的饮食角,在店里可以吃到新出炉的面包及现做现卖的正宗意大利面,所有商品都可以打包带回家。罗森便利店推出以健康为基本概念的“自然罗森”,有600多个品种的低卡路里、低糖食品,截至2015年6月,“自然罗森”已发展到107家店,计划到2018年增加到300家。[5]第三,开展全渠道零售。7&i集团(日本7-11母公司)联通内部便利店、超市、百货商店、食品超市等各种服务业态,通过线上部分的整合和日本国内将近19 000家实体店,向顾客进行多触点销售;统一集团品牌形象,增强顾客的安心感与认同感。2014年,7&i集团旗下伊藤洋华堂、7-11等20家便利店、超市以及商店内销售的300万种商品实现同时在网上销售,此前7&i集团投入1 000亿日元构建库存信息一体化系统,实现所有店铺接受订单,统一配送。2014年7&i集团电商销售额达到1 600亿日元,其目标是到2018年增至1万亿日元。

(4)网络零售稳定增长,跨境电商发展较快。日本互联网应用条件较好,为发展电子商务奠定了良好基础。截至2015年底,日本网民约1亿人,互联网渗透率为91%,网购网民约7 690万人,比上年增加200万人;54%的日本居民使用智能手机,该比例比2014年提高8个百分点。在经济持续不景气的背景下,日本电子商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网络零售对零售行业整体的拉动作用增强。2015年,日本电子商务占GDP的比重为2﹒8%,网络零售占零售业销售额的比重为9﹒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2015年日本网络零售额约13﹒8万亿日元,同比增长7﹒8%,增速比2014年放缓6﹒5个百分点,但仍比整体零售额增速高8﹒2个百分点。网民人均网购支出1 488美元,比2014年增加71美元。从网购商品来看,服装、信息技术产品、媒体和娱乐产品名列前三位。

近年来日本跨境电商发展较快,为本国网民提供国外商品,也为外国网民提供本国商品。从本国网民消费来看,2015年日本网民比较热衷于通过跨境购买的方式从国外购买书、音像制品和视频游戏,化妆品以及服装鞋帽,购买这三类商品至少一次的网民占比分别为27%,21%和20%。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2015年日本网民从美国和中国电商平台购买了2 229亿日元商品,同比增长6﹒9%。从外国网民的消费来看,中国及美国的消费者通过网络从跨境电商平台购买日本商品占比较大。2015年,美国网民从日本和中国电商平台购买了9 037亿日元商品,同比增长11﹒1%;中国网民从美国和日本电商平台购买了1﹒64万亿日元商品,同比增长32﹒7%。跨境电商已成为拉动日本零售业增长的重要动力。日本经济产业省预计,2016年中国和美国消费者在日本跨境电商平台上的交易额将达到1﹒7万亿日元,2019年将突破3万亿日元。

(5)服务精细化、人性化,精准开发消费需求。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零售企业的服务更精细化,为消费者提供的购物体验更人性化,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前往消费。日本百货店通常会提供代客泊车取车、提行李、推婴儿车、为轮椅顾客启用专门电梯等免费服务,东京、大阪、川崎等地的大商场还会配备中文总台服务员,专门为中国游客提供帮助。日本商场可提供免费行李寄存服务,服务员会帮助顾客把行李拿到专门的寄存处;除了家电等大件商品,对于服饰、鞋子、皮包、日用品等商品,商场也可以提供打包送货上门服务。东京百货店提供消费换取积分的优惠,并不要求积分达到一定额度才能换购商品,积分可以直接冲抵现金进行消费,上午购物的积分可以在中午到商场顶层“大食代”换取免费午餐。

日本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精细高效,服务周到,营销方式灵活,善于精准挖掘消费需求。第一,动态处理生鲜食品。“一鱼三吃”就是典型案例,日本卖场的鱼在早上是整条出售,目标顾客主要是家庭主妇;到了中午,会把鱼切成段;到了晚上,就把鱼裹上面包屑做成油炸食品。第二,及时开发新市场。2015年日本单身家庭的比例达到33﹒3%,为此卖场纷纷增加小包装商品、中食(只需简单加工或使用微波炉加热即可食用的食品)、速食等,有些卖场还推出了一个人的火锅等。[6]第三,根据顾客需求打造购物时段。根据日本人的生活习惯,下午2~4点顾客较少,日本商店往往选择在这段时间进行促销;家庭主妇会在晚上购买新鲜食材准备晚餐,日本商店在晚上8点以后对生鲜食品打折销售。日本高端百货公司高岛屋根据不同时间段确定不同目标客户,相应调整商品的摆放方式和推销范围,工作日中午的目标顾客为公司员工,其他时间段则为40~60岁家庭主妇,周末以家庭为主要销售群体,重点销售适合全家人一起购买的商品。第四,挖掘顾客消费信息,进行精准营销。日本三越百货具有完备的顾客管理系统,记录每位顾客的消费金额和消费倾向,每到年末,根据消费金额的多少将顾客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档,分别采取不同营销策略。对轻度消费者进一步加大营销力度,邀请他们参加会员活动;对中度消费者施以奖励,邮寄黄金会员卡(来年享受部分商品7%的折扣优惠);对重度消费者施以特殊奖励,邮寄贵宾会员(来年享受全部商品7%~10%的折扣优惠和免费停车待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