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
一、学院简介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6年7月挂牌成立,是我国高校的第17个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是政治理论教学部,2003年8月,社会学系成立,政治理论教学部并入社会学系。2006年7月,全校院系调整,政治理论教学部从社会学系分离,单独成立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的教师大多已经在政治理论教学部工作十几年以上,具有从事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扎实的专业功底。全院现有教职工共37人,其中教师33人,包括教授7人(含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4人、讲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7.57%。学院积极开展学科建设、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相关成果,并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和学校的奖励。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政治理论的教学任务,以及全校研究生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并承担着全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组织活动及相关网站的建设任务。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的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点。
二、思想政治工作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讲话精神,在学校形成读经典、学理论的良好学风,提高广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拓展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渠道,经学校领导倡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研究生院、团委等职能部门参与筹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研读社”(简称“研读社”)成立。
为了做好成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研读社”论证会于2014年10月27日在图书馆配楼413召开。校长助理朱凌云、组织部部长叶飞、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杨运杰、宣传部副部长李爱民、校团委书记高杰、学工部副部长李炎,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朱家梅、副院长哈战荣、骨干教师等10余人参加了论证会。会议由党总支副书记朱家梅主持。论证会上,校长助理朱凌云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优良学风、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发展的高度,论述了成立“研读社”的重要意义。她强调,读书会的形式一定要丰富多彩,要把读书会活动的开展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研读的有机统一,增强研读经典的实效性。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研读社”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如何研读经典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针对书目的选择,经过认真的讨论,决定增加有关毛泽东的经典篇目,并结合学校财经类大学的特点和大多数研究生的专业背景,适当增加马克思主义经济类经典篇目的分量;针对“研读社”的日常运行,提出应与研究生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相结合,与校内外其他学术社团加强沟通与合作,提高工作实效和社团的影响力。论证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研读社”的目标、意义、定位、对象、形式、组织等,为“研读社”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会议也讨论决定,“研读社”经学校团委审批注册后,将在2014年11月举行成立仪式暨第一次研读活动。
为了提高广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倡导学校读经典、学理论的优良学风,发挥学科建设优势,为师生搭建一个经典研读、学术交流的平台,经过半年的充分论证和筹备后,“马克思主义经典研读社”成立仪式暨首届读书会于2014年11月21日在学术会堂604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有校长助理朱凌云、学工部杨莹部长、研究生院徐淼副院长、校团委高杰书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梁树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罗文东研究员,以及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家梅副书记、哈战荣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等。成立仪式由哈站荣副院长主持。成立仪式上,朱家梅副书记代表学院发言,介绍了“研读社”半年来的筹备情况和基本构想,并强调“研读社”的成立在学校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意义。院长助理黄刚介绍了“研读社”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2014级硕士研究生毛娜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并表示要踊跃参加研读经典的活动。研究生院徐淼副院长代表学校职能部门发言,他指出,“研读社”一定要发挥好理论学习、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最后,校长助理朱凌云从加强学风建设、创新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和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角度,深刻论述了成立“研读社”的深远意义。她指出:“读经典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学生崇高信仰和理想的重要途径。”她还就为什么要读经典、如何读经典以及读什么经典等问题和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
成立仪式之后,举行了马克思经典名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首届读书会,读书会由朱家梅副书记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宇、孙岩岩、罗璐和罗艳梅四位研究生作为代表发言,分别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宗教观、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的本质角度就自己研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心得做了交流分享。著名专家梁树发教授和罗文东研究员对每位同学的发言做了深入浅出、精准到位的点评。他们强调,读经典要有“抠”字钻研的精神,要把对经典的理解、不同时代的研究成果与当前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达到理论和现实的统一。在自由讨论环节,两位专家与参会的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会场气氛轻松活跃。两位专家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生动形象的讲解,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以及对经典原著文本学的透彻研究,为全场师生提供了一次思想的盛宴,使大家深刻领悟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精髓,感悟到经典思想的魅力。最后,朱家梅副书记对本次读书活动做了总结,她要求同学们今后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下苦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研读经典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希望同学们要带着问题去读经典,要有问题意识,并与论文写作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提高研读经典的实效。
三、教学科研工作
2014年4月9日,学院承担的2014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近代以来‘中国梦’的历史演进及其内在逻辑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学术会堂606会议室举行。此次开题报告会由科研处组织,副处长张晓红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王祥武主任、李建平副主任、肖士兵处长、王鹏副处长,以及学校李俊生副校长等领导到会,校外专家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北京大学丰子义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冯培教授参加。报告会开始前,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王祥武主任和学校李俊生副校长做了简短的讲话。随后,项目主持人冯秀军教授从项目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同类项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项目的主要内容及框架等方面做了介绍。与会专家对项目的选题价值、研究思路、基本框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项目下一步研究的学理视角、框架优化、最新研究动态的把握、“中国梦”研究应有的世界视野等方面提出了中肯建议。李建平副主任对开题研讨会做了总结,提出了做好课题研究的“五个落实”,即计划要落实、分工要落实、时间要落实、经费要落实、成果要落实。冯秀军教授代表课题组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表示会听取上述意见,完善研究环节,按计划、高质量地完成项目的研究工作,努力推出精品成果。
2014年9月24日,学院院长冯秀军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开题论证会在学术会堂604举行。专家组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雷声教授、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网络部主任公茂虹研究员、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季正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部辛向阳研究员组成。校党委书记胡树祥、科研处副处长张晓红及课题组成员和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论证会。会议由科研处副处长张晓红主持。首先,校党委书记胡树祥教授代表学校对专家组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勉励课题组要以这次课题论证会为契机,认真听取专家们的意见,修订既定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认真做好课题研究工作,争取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打造一个强有力的科研团队,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出有效建议。科研处副处长张晓红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课题论证和申报的过程,对马克思主义学院能够获得重大项目资助表示祝贺,并将大力支持课题组保质保量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随后,冯秀军教授从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课题研究的框架和结构、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以及课题的研究计划和预期成果五个方面向各位专家做了阐述。冯秀军教授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主题鲜明、意义重大的重要战略思想,一经提出就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项目组通过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梦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强音”,这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发挥强大的推动力,能进一步彰显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中的实践价值和重大作用。冯秀军教授重点阐述了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框架,即一个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研究)、两个重点(中国梦的深层内涵研究和实现战略研究)、三个版块(中国梦的时代价值研究、深层内涵研究和实现战略研究)、五大问题(五个子课题,即中国梦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历史演进、国际视野和实现战略)和十九个专题。各子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就自己在课题论证、后续研究中出现的问题、难点,向与会专家做了简要汇报,专家都做了耐心解答、悉心指导。
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汇报后,充分肯定了这一项目研究的重要学术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并从课题研究的侧重点、框架的设计、子课题的逻辑关系、面临的难点、须着力突破的问题等方面对课题后期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第一,现有的课题框架考虑得比较周全,把中国梦研究所涉及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取舍,抓住重点,紧扣对实现中国梦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两个子课题中国梦科学内涵的深层解读和中国梦实现战略及路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要处理好的首要问题。第二,清晰课题研究的边界问题。课题中的一些定位要准确,理论研究要清楚,如中国梦提出的时代价值是凝聚改革发展力量的精神旗帜、塑造国家价值形象的亮丽名片、转换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表达等,必须弄清楚国家价值形象到底是什么、意识形态话语又是什么、中国话语如何与国际话语进行对接、中国梦的本身价值与历史文化的价值以及当前的价值是什么关系。第三,中国梦的研究不但要立足中国近代的历史,着眼当前现实问题的解决,更要考虑将来的发展,要在一个高的起点上进行研究,才能使将来的相关研究立意更新、起点更高。第四,研究中国梦要有问题意识、前沿意识,一定要将中国梦的研究放在大的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研究,同时关注国际国内不同人士对中国梦的解读和看法,对正确的观点要旗帜鲜明地支持,对不合理、不客观的言论要立场坚定地予以回击,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会议的最后,冯秀军教授表示,通过交流,课题组明确了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统一了认识,增强了信心,也明确了责任,课题组一定会认真领会和吸收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既定的时间内,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圆满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制定并颁布的《北京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于12月19日邀请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骆郁廷教授来学校做了题为《坚持核心价值,着力铸魂育人》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在学术会堂202举行,全校辅导员、各学院研究生会干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暨“校团学组织学生干部后备人才培训班”学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以及校长助理朱凌云、学工部副部长李炎、团委副书记耿卉、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朱家梅、副院长哈战荣等200多人参加,由朱家梅副书记主持。骆郁廷教授以宽阔的国际视野,集中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首先,骆郁廷教授以美国实施价值观外交战略和苏联解体的事实为例,论述了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的灵魂作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北斗之星”,能够凝聚人心,指引国家前进的方向。同时,骆郁廷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校之魂”和“育人之魂”。其次,骆郁廷教授从唯物史观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进行了深层解读。他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要求”“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三个层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质,他指出,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的实质是集体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是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公与私的关系问题。同时,他以对比的视角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本质区别,剖析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最后,骆郁廷教授从“立足现实凝练”“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注重价值观交锋中引领”“深入实际践行”四个维度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他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既要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又要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为。骆郁廷教授强调,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相互交织的大背景下,价值观的分化、差异、分歧和冲突不断加大,不同价值观的激荡和交锋日趋激烈,我们特别要警惕西方打着信息自由、网络自由的幌子,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传媒优势和话语优势,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在网上网下、国内国外两个场域进行积极的、针锋相对的思想斗争和价值引领,从而牢固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四、对外交流
2014年6月14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委员会在杭州召开了2014年会暨教学研讨会。会议由浙江工商大学承办,会议一共两天,全国大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及相关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单位均派出代表参加,与会人数160多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出席了年会开幕式并做报告,他指出要坚决贯彻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好加三好”的指示,即“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写好教材、建设好队伍、讲好课”,要从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的高度,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随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委员会主任委员逄锦聚以“如何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题做了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参考用书》的编写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重点难点问题解析》的编写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学生辅学读本(理论美文赏析)》的编写情况。开幕式上,浙江大学何丽野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崔建霞教授、上海大学焦成焕教授分别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绪论”“事物的普遍联系”及“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时代变化中的发展”为题做了教学示范和讲解。会议第二天进行小组讨论,与会代表分为四组,围绕如何上好“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展开讨论。学院韩小谦教授在小组讨论会上做了题为“用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发言,她指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以往多重体系而轻价值观,而实际上,学生即使了解了原理的体系知识,也不会自然而然地掌握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的价值观,达不到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应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每一章的教学中,同时应该重视最后一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教学,如果作为价值观的教学理念,最后一章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所有基本理论的最后“归宿”,也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信仰”教育的理论基点。
为深入研究和宣传遵义会议的历史及意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遵义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座谈会”于2014年12月13日在遵义召开。来自教育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4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党政部门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刚副教授参加座谈会并做了大会的主题发言。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准确把握遵义会议精髓、研究遵义会议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的当代价值、遵义会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遵义会议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遵义会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黄刚副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遵义会议与中国共产党对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探索和回答》的报告,从党的历史转折与其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生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和态度,形成了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独立自主地运用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在与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这标志着党在理论上开始走向成熟。这次座谈会,大家在思想交流和学术观点的碰撞中,进一步加深了对遵义会议重大作用的认识,并一致认为,要以史为鉴,通过学术作品的发表、宣传工作的开展和教书育人等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