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第一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耶稣会东传的酝酿和基础

论及耶稣会何以东传中国,既关系到上述其自身的宗派和组织,也与天主教整体的传教史有关,更离不开当时风云际会的国际形势。事实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彼此独立不相干的,而处于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糅合状态,要想予以一一澄清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尝试通过宗教因素和国际因素两方面来理解,从而大致把握耶稣会东传的酝酿和基础情况。宗教因素主要是天主教自古以来东传的历史传统,耶稣会将这种历史传统发扬光大了。国际因素则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正在崛起,耶稣会的东传正是借了这股东风。

天主教东传中国的历史并不是从耶稣会才开始的,在此之前已有唐朝和元朝的两次,只是最后都未能延续下来。[1]天主教第一次东传至少可以追溯到635年(唐贞观九年),依据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其记载天主教分支或异端聂斯托利派(中国称为景教)由波斯(时称大秦)传入长安及其在中国流传,至该碑所立之781年(唐建中二年)已经历近一个半世纪。景教备受太宗、高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诸帝的礼遇,后来因唐武宗“会昌灭佛”(841—846)而在中原地区走向衰微,至五代时已不见于史料典籍,未能传至两宋。有意思的是,1623年(明天启三年)发现景教碑时恰逢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之际,这在传教士之间引起轰动,他们纷纷向欧洲汇报拓片译文。

到元朝时,征服了大半块亚欧大陆的蒙古人带领色目人(以中亚和西亚各族人为主)将景教再次传入中国,这是天主教的第二次东传。蒙古帝国的迅速崛起改变了欧洲人的世界观念:“使人们的视野从地中海转向欧亚大陆,正如后来哥伦布和达·伽马的航海使人们的视野从欧亚大陆转向全球一样。”[2]根据马可·波罗的记叙,元朝时景教在西至鸭儿看州(今莎车)、东至镇江府城、北至上都(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南至哈剌章州(今云南境内)的广阔地域内均有明确分布,范围几近于全境。[3]又因蒙古人与罗马教廷互派使节和频繁接触,天主教也开始传入中国。方济各会士孟高维诺于1294年起开始在大都(北京)传教,相继建立北京主教区和泉州主教区,颇见成效。此时,景教徒和天主教徒被统称为“也里可温”,影响力较大。但是,明朝的兴起(1368年建元洪武)打破了元代的宗教格局,“也里可温”随着蒙古人势力的退缩而销声匿迹,不再见于明人的记载之中。数百年后的明朝中后期,耶稣会士们激动地踏上中国土地时,已经不是天主教初次东传了,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与天主教两次东传的历史传统相对应的是作为现实情形的国际因素,而对国际因素的分析应该从耶稣会的传教范围着手进行。耶稣会参与欧洲的宗教斗争是教派时代的应有之义,德国就是天主教和新教的主战场之一,但是很难说双方谁胜谁负,更有前景的传教地域是在欧洲以外的地区。尤其是在外部传教策略的指导下,耶稣会的会省分布具有向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展的趋势。

依纳爵在世时创立的12个会省中就有印度会省(1549年建立)和巴西会省(1553年建立)2个海外会省。对比前文所述会省数量与海外会省数量,可以得知1615年为32∶5,1679年为29∶8,1710年为37∶11,海外会省的绝对数量和所占比重都显著增长,海外传教成绩斐然。最典型的海外传教案例之一是南美巴拉圭的“耶稣会国”,它以今天的巴拉圭为主,也包括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的一部分地区,并以当地的印第安人为传教对象。“耶稣会国”的规模约为30个村镇,人口达10余万,有着相对独立的经济和宗教秩序,持续时间为1608—1768年,是耶稣会乃至天主教传教史上独特而成功的现象。

在宗教改革兴起后的欧洲,天主教的势力范围从北欧和中欧日渐退缩,但仍在南欧的多数拉丁语系国家拥有主导权。耶稣会创始人依纳爵就出身于西班牙巴斯克贵族家庭,大部分耶稣会士也都来自于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家。众所周知,早期殖民帝国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最大受益者,在荷兰和英国崛起之前掌控世界霸权(其中1580—1640年葡萄牙被并入西班牙)。两国的殖民重点有所不同,1494年由教皇仲裁签订的《托尔德西拉斯条约》(Treaty of Tordesillas)规定以“教皇子午线”为界(约为西经46°37′)瓜分世界殖民地,以西属西班牙,以东属葡萄牙,所以葡萄牙在非洲、巴西和远东地区拥有巨大优势。葡萄牙人以印度果阿为总督府,攻占马六甲海峡(1511),殖民地东至澳门(1557年取得居住权),商船则东至日本,曾经大体控制了东西方贸易。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紧随其后,纷纷染指亚洲。[4]

殖民和贸易成为这一时期世界的主题词,传教也深深卷入其中。耶稣会士们与葡萄牙商人和殖民者一起来到东方,依托葡萄牙的殖民势力在果阿建立了印度会省(1549),后来逐渐发展的传教范围甚至远远超过了殖民地范围。虽然当时在远东进行传教活动的不止耶稣会,也包括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但是与葡萄牙联系最紧密、最终传教成果最丰硕的仍然是耶稣会。为什么说耶稣会与葡萄牙联系最紧密呢?原因至少有四点:一是葡萄牙根据“教皇子午线”的规定享有远东地区的保教权。二是耶稣会最早在葡萄牙发展。1546年建立的葡萄牙会省是耶稣会最早建立的会省,比西班牙会省还要早一年。三是东来之耶稣会士之中葡萄牙籍最多。17—18世纪派往中国的耶稣会士之中,葡萄牙籍共337人,西班牙籍仅28人,数量差距悬殊。[5]四是耶稣会与西班牙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西班牙的多明我会曾经与耶稣会发生过矛盾冲突。[6]

那么,基于殖民贸易的国际背景和向东传教的历史传统,耶稣会的东传究竟如何展开呢?答案最关键的部分都系于尝试入华的先驱沙勿略。


注释

[1]对于天主教入华时间的界定,关于唐朝之前的传说多无明证,如使徒圣多默之事。此外不同的看法是,徐宗泽将犹太教视为天主教入华的特殊前身。详见: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41.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等译.第7版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6.

[3]沙海昂.马可波罗行纪.冯承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88-313.

[4]16世纪至17世纪,西班牙于1571年占领菲律宾马尼拉,1580年吞并葡萄牙,后来又试图占领澳门和台湾;荷兰于1588年宣布成立共和国,1602年成立东印度公司,1619年占领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后数次侵犯澎湖,1624年占领台湾;英国于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但对亚洲事务的真正关注应在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后来居上;法国于1664年成立东印度公司,1673年占领印度本地治里,谋求亚洲利益。

[5]以上仅指派往中国之葡萄牙籍和西班牙籍耶稣会士,因为当时恶劣的交通条件,路途中殁者甚多,真正到达中国者仅为其中一部分。参见: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耿昇,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958-997.

[6]ROSE A.C.A Vision Betrayed:The Jesuits in Japan and China,1542—1742.Edinburgh.1994:x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