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周礼》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宋代《周礼》学研究现状述评

《周礼》是宋人议论最盛、研究最多的儒家经典之一,宋代《周礼学在《周礼》学史上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但20世纪以来,宋代《周礼》学的研究相对薄弱,不能与宋代《周易》学、《春秋》学、《诗经学的研究现状相比。我们以下分通论性研究、专题性研究、个案性研究资料辑录四方面对20世纪以来的宋代《周礼》学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一、通论性研究

20世纪以来,尚无一部通论宋代《周礼》学的专门性研究著作,不过吴万居先生《宋代三礼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李威熊,1995年6月)和杨世文先生《走出汉学———宋代经典辨疑思潮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姜广辉先生主编的《中国经学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第三卷中有部分章节对宋代《周礼》学进行了探讨。

吴万居先生《宋代三礼学研究》中的第三章是“宋代之《周礼》学”吴先生分别从“宋代治《周礼》之学者及其著作”“宋儒治《周礼》之重点”“王安石及其《周礼义》”“宋儒治《周礼》之特色”四方面,对宋代的《周礼》学文献、宋人研究《周礼》的重点、王安石《周官新义》在宋代《周礼》学中的地位、宋代《周礼》学的特色进行了论述。吴万居先生认为:“宋儒研究《周礼》之重点有五,或考其作者,或辨其讹缺,或阐其礼意,或详其制度,亦有主复古礼者也。”[1]还指出“王安石之变法及其《新经周礼义》之修撰,与宋代《周礼》学之荣枯,有莫大之关系”[2]这些观点颇有见地,能给予人启发。但另一方面,吴先生对宋代《周礼学的论述明显偏重于“述”,即罗列了很多宋人解说《周礼》的资料“论”的部分则稍显不足,且概述宋人研治《周礼》的著作,有的沿袭了朱彝尊《经义考》中的误说。

杨世文先生《走出汉学———宋代经典辨疑思潮研究》中的第十一章是“《周礼》的辨疑”,分两种《周礼》观、《周礼》制度辨疑、《周礼》时代考辨、《冬官》不亡”说四部分,对赞美或怀疑《周礼》的两种对立观点宋儒考辨《周礼》制度的主要内容、宋儒考辨《周礼》成书时代的几种观点以及“《冬官》不亡”说的源起、发展和影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论述鞭辟入里。杨先生指出:“宋代的《周礼》学以熙丰变法为转折。变法之前,尊崇《周礼》是经学史的主流;变法以后,由于王安石与《周礼》的关系,讨论、研究《周礼》的人日渐增多,围绕《周礼》的争论也变得激烈了。无论尊《周礼》,还是疑《周礼》,都不能绕过王安石。”[3]还指出“不切实际”和“不合‘圣人之心’”是宋儒考辨《周礼》制度的主要内容[4]。这些观点具有卓识。美中不足的是,杨先生主要是从立足经典辨疑的角度探讨宋代《周礼》学,更关注宋儒对《周礼》经注的怀疑对宋儒尊尚《周礼》,持传统观点的一面则强调得不够。

姜广辉先生主编的《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三卷)专论宋明经学,其中王启发先生撰写的第五十五章“在经典与政治之间———王安石变法对《周礼》的具体实践”,探讨了王安石变法的《周礼》诠释学依据,这对理解《周官新义》通经致用的经学特点大有裨益。此外,姜广辉先生撰写的第四十七章“锐意革新的宋明经学———宋明经学思想概说”的“四、宋明时期经学的主要成绩———名家名著述要”,在“三礼学”部分简述了王安石的《周礼新义》,王启发先生撰写的第七十章“以‘理’诠礼,化礼成俗———朱熹的礼学思想”的“一、朱熹对三《礼》文本及汉唐礼学著述的议论和评价”,论述了朱熹对《周礼》文本的认识以及对郑玄《周礼注的评价。以上研究成果立足宋明经学整体发展,视野宏阔,观点具有启发性;但因全书主要以人物为线索,偏重经学思想的阐释,对宋代《周礼学的论述局限于个别大儒,缺乏对整体成就、特点的评述。

就论文而言,姚瀛艇先生的《宋儒关于〈周礼〉的争议》[《史学月刊》,1982(3)]和《宋儒对〈周礼〉的研究与争议》(《宋代文化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二文,从宋儒对《周礼》一经的态度入手探讨了宋代围绕《周礼》而起的旷日持久的复杂争议。惠吉兴先生《宋代学者对〈周礼〉的争论》[《管子学刊》,2001(4)]一文,分析了宋代学者围绕《周礼》的尊信说、怀疑说、折中说、“《冬官》不亡”说、《周礼不行于世说。李国玲、杨世文二先生《从〈周礼〉一书略说宋代周礼学[《四川图书馆学报》,2005(3)]一文,从宋代《周礼》学的时代特点熙丰变法对宋代《周礼》研究的意义、浙东事功学派极重《周礼》三方面对宋代《周礼》学进行了探讨。夏微《宋代〈周礼〉学文献述论》[《史学集刊》,2008(4)]对尚可考见的宋代《周礼》学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宋代《周礼》学文献的特点及其价值。张玉春和王祎《从〈四库提要〉看经学变古时代的〈周礼〉学》[《史学月刊》,2009(4)]分析了宋代《周礼》学的时代特点。

此外,清代今文经学家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北京,中华书局1954)、刘师培《经学教科书·宋元明之〈礼〉学》(《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钱基博《经学通志·三礼志(《近百年湖南学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陈克明《群经要义·“三礼”简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白玉林、党怀兴主编《十三经导读·〈周礼〉导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杨天宇《略述中国古代〈周礼〉学》[《南都学坛》,1994(4),后收入《经学探研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周书灿《20世纪以前的〈周礼〉学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4)]中也都有关于宋代《周礼》学的精简介绍。

二、专题性研究

在《周礼》学史中,历代学者就《周礼》学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持续性的探讨,遂形成了《周礼》研究史中的若干专题。就宋代《周礼》学而言,关于《周礼》的作者的争论、《周礼》是否实行于世、“《冬官》不亡说等皆是宋代学者关注的《周礼》学专题。

20世纪以来,宋代《周礼》学的专题研究成果屈指可数。杨世文先生《宋儒“〈冬官〉不亡”说平议》[《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1)]系统研究了宋儒首倡的“《冬官》不亡”说之源起、发展及其影响,这是系统探研此问题的第一篇文章,具有开先之功。而其他宋代《周礼》学的专题研究目前还乏人问津,需要进一步展开。

三、个案性研究

20世纪以来,关于宋代《周礼》学的个案性研究专著有夏微《〈周礼订义〉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周礼订义》是宋代完整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集解体《周礼》学著作,集宋人论《周礼》之精华书中采摭广博,且所引不少宋人著述已经失传,此书遂成后人辑佚宋代《周礼》学文献之渊薮,是研究宋代《周礼》学史的必读书。《〈周礼订义研究》一书系统考论了《周礼订义》作者王与之生平、《周礼订义》的撰著流传,尤其对书中征引诸家《周礼》著述进行了详细地考述,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周礼订义》一书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关于宋代《周礼》学的个案性研究论文正在不断增加中,如刘坤太先生《王安石〈周官新义〉浅识》[《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 (1)]、土田健次郎《制度与人———王安石对〈周礼〉的解释》(《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夏微《王安石〈周官新义〉的经学特点及其学术影响》(《宋代文化研究》第二十一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美国学者包弼德《王安石与〈周礼〉》(《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3辑)四文通过《周官新义》一书集中探讨王安石的《周礼》学;蔡方鹿先生《胡宏对王安石经说及〈周礼〉的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4)]一文,论述了胡宏对王安石经说及所依傍的《周礼》的批评,认为胡宏开理学家批评《周礼》之先河;杨世文先生《魏了翁〈周礼折衷〉析论》(《蜀学》第六辑,2011)、郭齐先生《魏了翁〈周礼折衷〉学术价值初探》(《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三十年纪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夏微《魏了翁的〈周礼〉观》(《巴蜀文献》第一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夏微《魏了翁〈周礼折衷〉经学特点探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以上四文通过对《周礼折衷》系统分析,论述了魏了翁的《周礼》观、魏了翁的《周礼》学成就和《周礼折衷》的学术价值;殷慧、肖永明二先生《朱熹的〈周礼〉学思想》(《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周林先生《朱熹〈周礼〉的时代背景及其内容探析[《芒种》,2012(9)],主要论述了朱熹的《周礼》学思想的形成脉络、轨迹及其内容;夏微《李觏〈周礼〉学述论》[《史学月刊》,2008(5)]一文就李觏对《周礼》的基本认识、诠释《周礼》的方法和旨归诸问题进行了分析;韩蕊的硕士学位论文《〈礼经会元〉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07)从成书背景、阐释方式等四方面论述南宋学者叶时的代表作《礼经会元》;俞庭椿《周礼复古编》是《周礼》学史上“《冬官》不亡”派的开山之作,因所持观点颇受清儒诟病,故学界鲜有研究,夏微《俞庭椿〈周礼复古编〉的经学史价值》(《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三十年纪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主要论述《周礼复古编》的学术史价值;潘斌先生《王与之〈周礼订义〉的宋学特征及学术价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6)]一文,分析了王与之《周礼订义》一书的宋学特征和学术价值;张如安、杨未二先生的《叶适门人孙之宏及其〈周礼说〉考述》一文[《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4(6)]一文中,论述了永嘉学派宗师叶适门人孙之宏的《周礼》学观点;刘杰、尔仁二先生的《宋代江西〈周礼〉学“四派”》(《朱子学刊》总第20辑)一文,分析了宋代江西学者的《周礼》学说及其贡献。

此外,宋代还有很多《周礼》学名家、《周礼》学名著,如陈傅良黄度、郑伯谦、林希逸、《周礼详解》、《周官总义》、《周礼句解》、《太平经国之书》等,目前没有著作或论文对其进行研究。

四、资料辑录

宋代《周礼》学文献丰富,但亡佚颇多,清人根据《永乐大典》《周礼订义》等书进行辑佚整理,只辑出王安石《周官新义》、易祓《周官总义》、黄度《周礼说》三部宋代《周礼》学著作。20世纪以来,学者仍致力于王安石《周官新义》一书的辑佚整理,如刘坤太先生《〈周官新义·夏官〉补佚》[《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程元敏先生《三经新义辑考评(三)———周礼》(台北,“国立编译馆”,1987)都在清代四库馆臣辑佚《周官新义》的基础上搜集佚文,尤其是程元敏先生在辑佚整理的基础上,汇集南宋以来评论王安石《周礼》学说之文,这极大地丰富了《周官新义》一书的学术内容,增进了学界对王安石《周礼》学说的认识,颇有功于《周官新义》。此外,肖永奎《清初“大典本”〈周礼新义〉之“地夏二官”存缺考》[《中国哲学史》,2015(1)]一文,纠补了程元敏先生的未考之处;张涛先生《王安石〈周礼新义〉佚文补辑(《宋史研究论丛》,2012)一文,在前贤汇集佚文的基础上,又补充佚文25则,殊为难得。与此同时,更多有价值的宋代《周礼》学文献的整理和辑佚研究至今仍乏人问津。

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学研究持续升温,对《周礼》本经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如对《周礼》成书时代的探讨、对《周礼所载制度的发掘、对《周礼》宏大庞杂的思想体系的研究。但学界对《周礼》学史的研究相对滞后,迄今尚无一部中国《周礼》学史或断代《周礼》学史问世。宋代《周礼》学是中国《周礼》学史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目前学界在宋代《周礼》学研究方面,个案研究日渐增加、趋于丰富,通论研究和专题研究还较薄弱,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以充实我们对宋代《周礼》学的认知。


注释

[1]吴万居:《宋代三礼学研究》,87页,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5。

[2]同上书,160页。

[3]杨世文:《走出汉学———宋代经典辨疑思潮研究》,438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4]同上书,445~4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