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科规划工作年度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二五”时期北京社科规划工作综述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规划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北京社科规划工作始终坚持正确导向,紧紧围绕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眼于首都科学发展和北京学术之都建设,在思想库智囊团建设和推进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方面充分发挥了引领、支持和纽带作用。

项目资助体系日趋完善,立项数量与资助力度大幅提高。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从2011年的407项增长到2015年的846项,五年立项总数达到2991项,较“十一五”时期翻了一番,更是超过“六五”至“十五”时期的总和,如图1和图2所示。这些项目按级别分有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按类别分有年度项目、研究基地项目、增补项目、预立项项目、与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联合项目等,基本形成了适合不同研究水平、不同职称结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研究方式的项目资助体系。其中,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的单项资助金额分别达到12万元、8万元和5万元,较“十一五”时期增幅超过50%。年度预算收入从2011年的1978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6619万元,五年累计投入超过2.3亿元,如图3和图4所示。立项数量与资助力度的大幅提升,使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确保了北京社科规划工作的引领、导向、示范、布局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在有效提升市属高校、科研单位社科研究能力的同时,也为充分整合部属高校、中央科研单位的优势力量研究北京问题,在社科研究领域打造高地、培养名家、培育品牌、推出精品提供了坚实保障。

013

图1 2011—2015年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对比

014-1

图2 “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对比

014-2

图3 2011—2015年经费投入对比图

014-3

图4 “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经费投入对比

研究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新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1个,研究基地总数达到78家,初步实现了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规模化,成为北京社科研究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和首都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各研究基地结合并依托单位实际,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通过发挥学科优势、凝练研究方向,汇聚科研资源、构筑研究中心,围绕现实问题、推动学术创新,与实际部门结合、服务首都发展,逐步建设成为在本领域具有权威性的科学研究中心、信息资料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决策咨询中心。研究基地开展了大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汇集和培养了一批社科人才,开展了大量高层次学术活动,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作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伟同志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做出批示:“市社科规划办在智库建设中发挥了重要平台作用,十年努力,成绩斐然。”

高水平成果大量涌现。近1300项项目完成研究任务,办理了结项手续,是“十一五”时期的三倍多,如图5和图6所示。其中既有着眼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和学科创新、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又有紧密围绕国家和北京市发展实际、具有较强现实针对性、旨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50余项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奖项,350余项成果得到领导批示或被相关实际部门参考采纳,近400部专著出版、3500余篇论文公开发表,如图7所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集中展现了首都广大社科专家的时代风貌和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的社会效益。

015

图5 2011—2015年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数量对比

016-1

图6 “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数量对比

016-2

图7 “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转化应用情况对比

成果宣传推介全面加强。新设立宣传处,专门负责宣传推介优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宣传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以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北京社科规划》《北京社科规划工作简报》和“北京社科门户网站”为主体,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立体宣传体系,如图8所示。同时,编辑出版《北京社科规划工作年度报告》《北京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选编》《北京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成果选编》等系列专辑,社会反响良好。与社会媒体的合作更加广泛、紧密,积极通过《北京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论坛》等社会媒体宣传推介优秀研究成果,促进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更好地发挥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作用。

017-1

图8 2011—2015年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批示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连创佳绩。通过动员培训、严格审核把关,市属单位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与立项上成绩显著。其中,市属单位获立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数从2011年的39项增长到2015年的118项,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成果文库资助、期刊资助等方面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突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后期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中期检查、督促清理、鉴定结项等工作成效显著,全国社科规划办专门致函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北京市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工作予以表扬。

017-2

图9 2011—2015年市属单位获立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数量对比

018

图10 “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市属单位获立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数量对比

科研管理机制不断创新。通过不断完善《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文件,项目管理机制更加切合实际,科研管理手段更加与时俱进,基本形成了选题科学论证、项目公开招标、课题动态管理、成果规范鉴定、经费稳定增长的工作机制。选题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宽,双向匿名通讯评审机制正式引入,使项目立项水平不断提升;中期检查汇报制度广泛推行,使重大项目、研究基地特别委托项目研究人员能够与权威专家、实际部门负责人面对面进行交流,为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成果集中鉴定方式不断完善,不合格项目“约谈”机制严格实施,把牢项目“出口关”,端正了科研风气,维护了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团结、培养人才作用日益显现。通过课题立项研究、建设研究基地、开展科研培训等措施,团结了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了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形成了一批协作意识强、科研水平高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有效推动了首都社科理论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与研究成果的繁荣。

在“十二五”时期的社科规划工作中,有一些做法、经验需要认真总结和长期坚持。

一是积极发挥引领导向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障意识形态安全是北京社科规划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使命,贯穿于规划管理工作的各环节和全过程。无论在项目的评审立项、中期管理还是成果的鉴定验收以及宣传推介中,都把是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展研究作为第一位的评判标准,引导广大专家学者积极提出更多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服务社会、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在编制规划纲要、发布课题指南、设立研究选题时,注重体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尤其是北京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引导广大专家学者把个人的学术研究同党和国家事业、首都的建设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研究回答社会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积极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充分发挥引领风尚、凝聚共识,研究回答时代问题的职责与使命。

二是遵循社科研究和科研管理规律。在编制规划纲要和课题指南时,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并重,强调基础理论研究要着眼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和学科创新,立足现实开展对基本原理、重要规律的探寻和研究,应用对策研究则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北京市的发展实际,在先进理论指导下运用工具、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在项目设置上,强调各类项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互为补充,重大项目旨在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组织联合攻关以推出标志性成果,年度项目注重对科研单位研究实力的提升和青年人才的扶持培养,研究基地项目重视专业特色和科研优势的积累,强调深度挖掘和持续跟踪性研究,增补项目和预立项项目侧重时效性,要求围绕中央和市委最新精神、重大决策部署及时跟进开展研究阐释宣传;在项目立项、研究基地建设等工作中,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确保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在此基础上把质量的提升、内涵的培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项目不搞“一刀切”,不揠苗助长,既鼓励及时跟进当前热点、第一时间拿出成果的“短平快”式研究,又支持立足于基础数据、原始资料的采集整理,旨在获取新认知、新原理的“十年磨一剑”式研究。

三是当好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桥梁纽带。以研究项目和研究基地为纽带,积极引导科研单位和实际部门、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之间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攻关和深度合作,既解决专家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调研难问题,又促进项目成果与实际部门工作结合更加紧密,为下一步的成果转化应用打下基础;针对由于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的科研人员手握成果无法转化,实际部门开展工作时缺乏及时有效理论支持的问题,积极组织各类由课题组和实际部门共同参加的项目研讨会、成果推介会、观点交流会等,为供需双方直接见面交流搭建平台,让专家学者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实际部门能够便捷地获取所需的理论支持;积极构建畅通、多样的成果推介渠道,发挥好上传下达功能,帮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当前决策部门的关注重点,让专家学者撰写的对策报告能够及时报送给相关部门领导,推动学术转化为思想、理论转化为舆论,促进社科研究有效服务领导决策。

四是充分依靠专家学者、科研管理工作者开展工作。注重发现和团结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学术水平高、工作作风端正的专家学者,使其成为社科规划工作的参谋组和顾问团,在编制规划纲要、制定选题指南、创新工作机制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优势和学术特长来提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在项目评审立项、课题中期管理、成果鉴定结项等工作中,通过专家学者的“火眼金睛”,使优秀成果脱颖而出获得资助,帮助课题组及时修正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偏差,把好成果“出口关”,使敷衍应付、粗制滥造的低水平成果无处遁形;在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广大科研管理部门尤其是二级管理单位的作用,通过提高二级管理单位项目申报额度、表彰优秀二级管理单位和项目管理先进个人、组织科研管理骨干研修培训、搭建科研工作信息交流平台等方式,团结和培养一批熟悉各项规章制度,能够深入课题组进行指导和服务,善于主动并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科研管理队伍,为项目研究的顺利进展和各项工作的有序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回首“十二五”,北京社科规划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切实履行组织协调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职责与使命,在整合社科研究资源、服务北京建设发展、推动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展望“十三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哲学社会科学使命和责任更大,社科事业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社科工作者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更为宽广,社科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市社科规划办将与首都广大社科工作者一起,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首都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