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科规划工作年度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篇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一、评审立项

(一)重大项目

北京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自2009年正式设立至今,共组织评审确立重大项目115项,资助总额达到3434.25万元。截至2015年底,已有33项完成研究任务,顺利结项。重大项目实施6年来,有效发挥了智库作用,多项成果得到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多项成果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直接纳入了各级各类重要文件,多项成果聚焦学术前沿,填补了学科空白。重大项目已经形成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品牌,受到市委市政府、学界和社会的一致关注和好评。

自2014年起,市社科规划办在原有应用类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增设了基础类重大项目,重点支持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对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起关键作用的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努力推出具有原创性或开拓性、具有重要文化传承价值的优秀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的影响力。

2015年,市社科规划办根据立项指标和资金情况,评审确立了两批、共51项重大项目。第五批重大项目包括基础类重大项目15项、应用类重大项目5项、特别委托重大项目2项,资助金额共计660万元。第六批重大项目共确立29项,全部为基础类重大项目,资助金额共计858万元。

1.第五批重大项目

(1)基础类重大项目。

第五批基础类重大项目(含重点项目)申报工作于2014年11月启动,共受理了39个科研单位推荐报送的基础类项目申报材料370项(重大项目申报68项,重点项目申报302项)。通过组织申报资质审核和双向匿名通讯初评,有30项重大项目和63项重点项目获半数以上专家推荐入围会议评审,项目入围率分别为44%和21%。

2015年1月下旬,市社科规划办组织召开了北京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会,邀请来自北京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4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评审。根据项目涉及学科和主要研究领域,将入围项目分成了8个学科评审组,每组邀请了3名评审专家。在独立认真审读申报材料的基础上,各学科专家经充分讨论、投票确定本组推荐名单,提交专家全体会审议,确定最终立项名单。最终获专家建议立项66项,其中包括重大项目17项(含特别委托重大项目2项)(见表3—1)、重点项目49项(其中9项为申报重大项目专家建议转立为重点项目)(见表3—2)。1月22日至28日,项目评审结果在“北京社科规划”网站进行了公示。

表3—1 2015年第五批北京社科基金基础类重大项目和特别委托重大项目立项名单

053
054-1

表3—2 2015年北京社科基金基础类重点项目立项名单

054-2
055
056
057
(2)应用类重大项目。

2014年11月15日,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市社科规划办组织召开了第五批北京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选题研讨会,邀请市委宣传部、北京地区高校和社科研究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进行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第五批北京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应将研究重点放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紧密结合北京市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实际,切实围绕首都功能定位、中央对北京市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着力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北京市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和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服务和智力支持,并提出了一批研究题目或选题方向。

会后,市社科规划办对专家提出的选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归纳提炼,拟定了10个重大项目招标选题(见表3—3),报经市委宣传部批准后,在《北京日报》和“北京社科规划”网站等媒体刊发了招标公告。

表3—3 第五批北京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

058-1

截至2014年12月26日,市社科规划办共受理12个单位的有效申报材料27项,经过审核、双向匿名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等工作程序,最终5项获专家建议确立为重大项目,另有3项经专家建议转立为重点项目(见表3—4)。

表3—4 第五批北京社科基金应用类重大项目立项名单

058-2
059

特点分析。评审专家普遍反映,第五批北京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申报、入围和最终立项情况与北京地区各科研单位的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基本契合,各重大项目负责人大多都是各高校的学科带头人,甚至是国内本学科的学术领军人物或者佼佼者,研究起点高,研究团队实力很强。落选项目的主要问题集中在选题一般、论证简单、项目研究论证与主要研究内容脱节、研究重点不够聚焦、前期相关研究成果薄弱、个别项目申请人擅自改动申请表格、不按规定字数填报,甚至有的申报活页未填写课题名称等方面。

2.第六批重大项目

第六批重大项目于2015年9月下旬正式启动。截至10月底,市社科规划办共受理了28个科研单位推荐报送的152项申报材料。根据专业对口和回避原则,市社科规划办将申报材料分成了12个学科组,每份申请书的论证活页由5名同行专家评审,共聘请60位评审专家进行双向匿名通讯初评。有81项申报材料获多数专家推荐入围会议评审,入围率为53.3%。

2015年12月17日至18日,市社科规划办组织召开了第六批北京社科基金基础类重大项目评审会,邀请来自北京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2位专家学者进行评审。根据项目涉及学科和主要研究领域,将入围会议评审的81项材料分成了4组,分别为经济·管理25项、语言·文学·艺术21项、科社·党建·政治学和哲学17项、教育、历史、法学、新闻传播学合编为一个评审组共18项。前3个组每组聘请了5位评审专家,因最后一个组涉及学科较多,材料比较混杂,邀请了7位评审专家组成了一个综合学科评审组。另外还有6个项目,是市里比较关注的重点研究课题,按照研究重点分在各学科组一并进行评审。

在独立认真审读申报材料的基础上,各学科专家经充分讨论、投票确定本组推荐名单,提交专家全体会审议,确定最终立项名单。最终29项获专家建议确立为重大项目(见表3—5)、19项经专家建议确立为重点项目(见表3—6)。2016年1月,评审结果在“北京社科规划”网站公示后,正式下达《立项通知书》。

表3—5 第六批北京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

060
061
062-1

表3—6 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名单

062-2
063

特点分析。评审专家普遍反映,第六批北京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申报、入围和最终立项项目整体水平普遍较高,研究团队力量也较强。有一些项目具有开创性,代表了学科前沿,预期研究成果值得期待,例如,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承担的项目“中国与波斯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学研究”,结合史料,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全面综合地考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并以伊朗地区作为调查研究重点,深入民族、历史、社会等层面,弥补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方面的不足,将推进学术界对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的认识。有一些课题首席专家长期在该领域从事研究,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有丰富的学术积累和前期成果。例如承担“教育与美国社会改革(1890—1920年)”项目的北京师范大学张斌贤教授,是外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30多年来在外国教育史、教育政治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丰厚的学术积淀,此次带领团队从一个新颖的视角研究1890—1920年美国教育史,探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分析教育对社会改革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为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参照和借鉴。

落选项目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选题不够重大,研究的问题过于具体,申报一般项目即可;研究内容不属于基础理论范畴,偏重应用和综合研究;课题论证过于简单,前期相关研究成果薄弱;有些项目申请人态度不认真,申请材料填写不严谨等。

重大项目整体情况分析:

一是有效发挥导向作用,逐渐营造出重视和鼓励基础研究的氛围。从2014年增设基础类重大项目以来,高校、科研单位和专家学者普遍反映,基础类重大项目极大地引导和鼓励了一批潜心致学、在某研究领域有专长和学术积累的学者,通过申请立项,获得课题经费资助。在项目评审中,凡有创新和亮点,或者能够推进解决相关理论问题的项目,即使不够重大项目的标准,也能够转为重点项目予以支持。此项举措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可和欢迎,基础类重大项目的申报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

二是有利于培育精品成果,加强与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文库工作的对接。2015年成果文库正式启动,市社科规划办对所有立项重大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在科研进展、成果产出及成果推介、转化应用等方面实时跟踪,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研究成果。对于评审时专家重点推荐的项目,市社科规划办从项目下达时即予以更大的关注,为未来出版北京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做好准备。

三是聚焦重点工作,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市社科规划办紧密结合北京市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实际,切实围绕首都功能定位、中央对北京市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有针对性地公开招标应用类重大项目。第五批应用类重大项目主要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能为北京市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和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服务和智力支持。

(二)年度项目

年度项目是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的主体,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3类,每年组织评审1次。目前分为哲学、科社·党建·政治学、语言·文学·艺术、经济·管理、法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城市学、综合10个学科。年度项目在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和立项中数量最多、资助总额最大,在首都社科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创新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编制发布《201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

2015年,为更好地发挥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的导向作用,引导广大社科研究工作者加强对重大理论热点问题、现实问题以及首都科学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研究,市社科规划办在认真总结过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大了选题征集,进一步改进了相关工作流程,积极面向北京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实际部门研究室等社科研究机构征集研究选题,并学习借鉴参考了同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指南和兄弟省市项目研究课题指南,在此基础上,认真组织召开“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编制会”。会议邀请了北京地区高校、党校、科研院(所)共55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11个学科专家组参加了研讨,初步形成了《201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草案,后又多次组织召开小型研讨会,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与建议,形成《201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最终稿。在编制项目课题指南时,着重考虑兼顾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党和政府关心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二是关系学科建设和学术长远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研究;三是国内外学术热点和前沿问题研究。在选题条目的设计上,多以范围和方向性为主,同时也拟定了部分具体研究选题,对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尽量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政治、经济管理和法学等学科研究尽量加强与现实相结合。3月,《课题指南》与《申报通知》在“北京社科规划”网站发布,供2015年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人员作为参考和借鉴。

这种广泛征集选题与专家集中议定选题相结合的编制方式,一是能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了解研究者和实际部门的研究需求与关注热点;二是使专家能够充分了解课题指南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基础原则;三是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专家多次反复研讨论证,有助于增强课题指南所列研究选题的覆盖面和表述的正确性;四是可适当缩短课题指南编制时间,提高相关工作效率,形成格式规范、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指南。

2.项目申报情况

(1)组织申报。

3月27日,市社科规划办在“北京社科规划”网站发布了《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通知》和《201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正式启动年度项目申报工作。本次年度项目申报仍采取限额申报的方式组织完成,适当增加了二级管理单位的申报名额,各二级管理单位可申报25项;被评为2014年优秀二级管理单位的可申报30项;其他单位可申报5项。

申报特点:

第一,组织严谨,工作细致。各单位对项目申报工作的组织更加严格规范,都能按照通知要求,积极组织动员培训和审核筛选,切实提高申报项目的竞争力。项目申报材料准备更加充分,文本填写更加规范,整体质量普遍较高,反映了各科研单位和项目申请人对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高度重视。

第二,导向明确,重点突出。《课题指南》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北京市委第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等拟定了一批重要研究选题,供广大社科研究人员申报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时作为参与和依据。从申报情况来看,“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法治政府建设”“大数据”等热点问题,环境治理、交通、医疗、养老等难点问题成为申报的热点。

第三,强调学术积累,鼓励自主申报。《申报通知》中明确指出:《课题指南》所列条目并非命题作文,主要供申报人员作为借鉴与参考。申请人要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和学术积累设计具体题目,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指向的申请原则上都不予立项,而且自选课题与按《课题指南》设计的选题在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立项指标等方面同等对待。通过限额申报和鼓励自主申报等措施,使同类选题“扎堆”申报情况明显减少,申报课题的个性化特征更加凸显。

第四,重视人才培养,申请人整体层次较高。为加强对青年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项目申报对青年研究人员适当倾斜,即在《申报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单位青年项目申报数量不得少于申报总数的1/3。同时,根据项目申报数据统计,项目申报负责人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90人,占申报总数的82.3%;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917人,占申报总数的69.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学科差异较大,整体申报质量不平衡。根据各学科申报数量统计,经济管理学科申报467项,占到了申报总量的35.2%,而最少的历史学科申报只有42项,不到经济管理学科的1/10。这说明现行的申报学科设置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调整。同时,根据评审专家反映,从整体申报质量来看,重点项目、青年项目申报质量要好于一般项目。

第二,申请人不能严格遵守相关工作要求。在材料审核中发现,依然存在项目申请人和参加者遗漏签名、课题论证字数超标、申报书使用旧版、申报活页格式不对、不填写项目名称或在活页中透露个人信息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申请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第三,项目选题和论证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项目申请人未能将项目申报与自身研究优势有机结合,存在照搬《课题指南》原题、课题论证创新性与针对性不强、研究基础薄弱等问题。此外,从通讯评审专家反馈的意见来看,活页的填写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专家反馈的意见主要集中在“题目创新性不够、研究价值不足”“前期研究准备不足,课题论证不充分”“研究方法有缺陷”等问题,需要项目申报者加以注意。

(2)申报数据统计。

申报总体情况。截至4月26日,市社科规划办共受理了105个单位的申报材料1325项,重点项目125项、一般项目676项、青年项目524项,项目申报总量相比上一年增加了4.7%。

从申报量来看,与2014年相比,青年项目申报数量增长较为明显。这与市社科规划办实行的在申报中对青年研究人员适当倾斜的政策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各单位青年研究人员的申报热情(见图3—1)。

068

图3—1 2015年和2014年年度项目申报数量对比

各学科申报数。各学科的申报数据分别为:经济·管理467项,语言·文学·艺术180项,综合(含城市学)144项,法学122项,科社·党建·政治学118项,社会学112项,教育学94项,哲学46项,历史学42项。综合来看,经济·管理、语言·文学·艺术、综合(含城市学)是申报数量排名前3位的学科,占总申报数的59.7%;申报数排名4~7位的分别为法学、科社·党建·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占总申报数的33.7%;50项以下的学科为哲学、历史学,占总申报数的6.6%(见图3—2)。

从申报数据来看,各学科申报量差异较大,经济管理学科申报467项,占到了申报总量的35.2%,而最少的历史学科只有42项,不到经济管理学科的10%。这说明现行的申报学科设置不合理,有待在下一个规划期内进行调整与完善。

069-1

图3—2 2015年各学科申报数量汇总

与上年相比,语言·文学·艺术、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申报数量有所减少,其余保持了数量增长。科社·党建·政治学、综合(含城市学)学科增长幅度较大,分别增长了40.5%、34.6%(见图3—3)。一是由于综合学科覆盖面较广,申报时许多交叉学科均选择综合学科申报,使该学科申报总量增长比较明显;二是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促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市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等党中央和市委重要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是当年项目立项的重点,《课题指南》中科社·党建·政治学学科指南条目数量增加明显,使该学科申报量有所增加,反映了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在该领域的重视程度。

069-2

图3—3 2015年和2014年各学科申报数量对比

各系统申报数。2015年度高校系统申报数量1162项,占申报总数的87.7%,党校及科研院所申报数量133项,占10%,党政机关及其他单位申报数量30项,占2.2%(见图3—4)。从申报数据来看,北京社科基金各系统申报数据不均衡,但也基本反映了各系统内部社科研究人员队伍的整体规模和结构。

070

图3—4 2015年和2014年各系统申报数据对比

3.项目评审情况

(1)通讯评审。

5月11日至6月12日,市社科规划办对所有申报材料组织开展了双向匿名通讯评审。此次通讯评审按照学科细分原则,对申报较为集中和二级学科较多的学科组采取了细分增加组别的分法,进一步增加评审专家的数量,尽量保证评审专家的专业对口性,将所有项目申报材料分成了33个学科组,共邀请165名专家参与评审,参加通讯评审的专家全部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保证了项目评审结果的权威性和专业性。6月12日前,通讯评审材料全部收回,材料回收率达到100%。

经汇总统计,按照获多数专家推荐方可入围会议评审原则,共有844项申报课题入围会议评审(见图3—5),其中经济·管理319项、语言·文学·艺术128项、法学82项、科社·党建·政治学73项、哲学29项、社会学77项、教育学67项、历史学26项、综合(含城市学)43项(见图3—6)。

071-1

图3—5 2015年和2014年通讯初评入围情况

从入围情况看,部分学科如综合学科(含城市学)因学科设置问题,申报时学科混杂,交叉学科较多,申报材料的学科填写和论述均存在较多问题,也使得该学科的入围数量受到影响,“十三五”规划期市社科规划办将调整学科设置,避免出现学科划分混乱问题,进一步增强项目评审工作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071-2

图3—6 2015年各学科通讯初评入围情况

(2)会议评审。

5月29日至30日,市社科规划办组织召开“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评审会”。会议邀请了北京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7位专家参加了项目评审。全体会上,对项目评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坚持正确导向,突出立项重点。北京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首要前提,对涉及意识形态领域敏感问题等方面课题的评审,要求准确把握党的方针政策。对建议立项的课题,各学科评审组要专门对课题名称的文字表述再次把关,避免引起歧义或误解。项目立项要突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主攻方面,重点资助对北京市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研究课题,以及着眼于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体现学术发展前沿、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基础研究课题。

第二,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原则。评审工作要坚持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以能产出优秀研究成果为基本衡量指标,对那些难以达到相应水准和层次的课题,不得勉强立项,各学科评审组在使用各组分配指标时可以有剩余,但不得超过立项指标。各学科组组长对评审工作负总责,全面把关、全程监督,确保各学科组推荐的立项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和学术水准,要经得起上网公示、经得起同行质疑、经得起社会监督。

第三,坚持统筹兼顾,强调综合平衡。为进一步扩大年度项目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各学科组评审时在坚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要尽量考虑各单位分布和适当平衡。研究力量较强的单位,可以多承担一些项目,但不能过于集中。同时,在项目评审中继续实行向青年项目倾斜的政策。在使用立项指标时,青年项目指标不得用于重点或一般项目立项,重点、一般项目指标如有剩余可用于青年项目立项。总体立项比例为:重点项目约占总项目立项数的1/10,青年项目约占总项目立项数的1/3。

第四,坚持公平公正,严肃评审纪律。为确保会议评审工作程序公正、操作规范,所有建议立项课题均需由各学科评审组专家集体讨论后投票决定,且所有建议立项课题需获学科组半数以上专家同意方可获得推荐,提交学科组长会审议。任何参加会议评审的专家不得为本单位或其他个人争项目,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对专家投票施加影响。所有获专家建议立项名单均须上网公示,接受各界监督。

学科评审分组。共有844项申报课题入围会议评审,其中包括重点项目87项,一般项目331项,青年项目426项。按照入围项目学科分布和细分原则,将本年度项目评审会分成了19个学科组,对申报较为集中和二级学科较多的学科均采取了细分增加组别的分组方式。因经济·管理、语言·文学·艺术、科社·党建·政治学、法学学科申报和入围项目数量较多,将经济·管理分成了6个学科组,语言·文学·艺术分成了3个学科组,科社·党建·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学科各分成2个学科组,并将各学科组中申报项目名称较为相似、研究内容相近的研究选题放在一起,进行统一编号排序,以方便评审专家查找材料和互相进行比较,避免重复立项。对部分选题相同或相近,但论证角度和研究方法不同的重要选题,可考虑立A、B项,以便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但同一选题立项一般不超过2项。同时,要求在评审过程中适当考虑近几年的立项情况,对已研究较多且研究内容缺乏新意的尽量不立。为保证项目申请人有充分的精力投入项目研究,当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获得立项的,所报项目原则上不再立项。

073

评审专家选择。一是严格执行评审专家回避制度,凡当年申报课题的一律不能担任评审专家;二是将通讯评审与会议评审适当分开,参加会议评审的专家大部分都没有参加通讯评审;三是所有受邀专家全部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且尽量邀请在所评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参加评审,以保证评审结果的权威性;四是在选择评审专家时注意把握市属和中央单位的平衡;五是适当注意专家研究方向的分布,尽量使各学科组专家涉及该学科的各个研究领域,使项目评审工作不留“死角”。

评审程序。严格执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细则》要求,进一步强化“评审权力交于专家”原则。会议评审按照专家独立审阅评审材料、小组讨论、专家独立填写选票、计票确定小组推荐项目名单、学科组长全体会审议、学科组长签署意见等规定程序完成。

评审结果。2015年,共评审确立年度项目480项(见图3—7),其中包括特别委托项目1项、重点项目42项、一般项目257项、青年项目180项。7月2日至8日,所有评审立项名单在“北京社科规划”网站上进行了公示。

074-1

图3—7 2015年立项项目情况

各学科立项数据。经专家评审,年度项目平均立项率为36.2%。立项率高于平均值的学科由高到低依次为法学、语言·文学·艺术、经济·管理、教育学、哲学、社会学;低于平均值的为历史学、科社·党建·政治学、综合(含城市学)(见表3—7)。

表3—7 2015年各学科立项数量统计表

074-2

立项项目特点。一是通过较为严格的限额申报和筛选,重复申报现象明显减少;二是入围会议评审的项目基本涵盖了各学科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如法学的“大数据信息保护”“国家和社会治理”“精神卫生法制”;经济·管理的“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公共服务管理”“互联网+”“企业协同创新”;科社·党建·政治学的“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执政方略和制度建设”“意识形态认同”;社会学的“养老问题”“服务型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人口调控”;综合学科的“舆论引导”“新媒体传播”等;三是获得立项的项目负责人学术层次普遍较高,研究团队力量也较强。其中拥有博士及以上学位的425人,占立项总数的88.5%;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及以上职称的有318人,占立项总数的66.3%;担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的271人,占立项总数的56.5%,其中博导53人,硕导218人。

落选项目问题分析。根据专家反馈,落选项目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题空泛,研究内容聚焦不够;二是选题和研究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和学术前沿;三是论证简单、针对性不强、逻辑条理不清,论证与主要研究内容脱节;四是研究基础薄弱,前期相关研究成果不够,课题组人员搭配存在问题;五是个别项目申请人在申请书填写方面态度不够严谨等。

(三)与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合作立项项目

2015年,市社科规划办继续与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合作,将市委教育工委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重点项目和市教委社科计划重点项目,在组织专家评审后纳入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管理。按照相关工作协议,项目的评审和设立由市社科规划办、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共同组织完成,课题经费由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负责资助,项目立项后纳入北京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管理,统一进行编号并颁发立项证书。

9月24日至25日,市社科规划办与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组织召开了联合立项评审会,将参加评审的127项申报材料分成6个学科评审组,共邀请30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参加评审,其中12项市委教育工委思想政治教育类战略重点项目和31项市教委重点项目,获专家推荐确立为北京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纳入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管理。

(四)特别委托项目

2015年,结合年度项目立项整体情况,将部分项目以特别委托的形式予以立项。一是将部分在重大项目评审中落选,但据专家反映选题具有创新价值,项目负责人在该研究领域具有丰厚的研究基础和影响力,有助于推进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专家建议按特别委托项目予以立项。如由北京交通大学荣朝和教授承担的“经济时空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框架的初步构建”、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承担的“道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等。二是将在年度项目立项中研究较少,市委市政府比较关心关注的项目以特别委托形式予以立项。如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丁芸教授承担的“分类别、多环节促进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及其效应研究”、柯文进教授承担的“推进管办评分离的体制与机制研究”等。三是连续发布多年,已在学界形成一定影响的。如由中央民族大学黄泰岩教授承担的“中国经济学发展报告(2015)——中国经济热点前沿”(见表3—8)。

表3—8 北京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立项名单

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