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实证研究(2016)(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

对于产业发展的问题,前人从不同的视角和方式进行过长期研究和讨论,从而逐渐形成了产业发展基础理论。一般来说,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而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是将产业发展问题中根本性、普遍性理论原理进行提炼并作出解释。不同学者提出的产业发展基础理论往往存在视角上的差异,对现象及原因的解释也存在差异。在研究信息资源产业发展问题之前,对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进行回顾与分析,能够让研究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使研究理论基础更加扎实,更清楚地认识研究问题的发展历史,提升研究在理论层次上实现创新的可能性。

1.1.1 产业发展理论溯源

产业发展理论源起于马歇尔(Marshall,1879)提出的“马歇尔冲突”。马歇尔在其著作《产业经济学》中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进而形成规模经济,但是随着规模经济效应的形成,市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垄断现象。垄断会干扰竞争,让市场失去活力。因此“产业组织”的概念被提出,并被认为是与“劳动、资本、土地”生产三要素并举的第四大生产要素。此后,对产业发展的探索的出发点主要分为企业行为视角和产业组织视角,以企业行为视角对产业发展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有熊彼特和科斯等,以产业组织视角对产业发展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包括贝恩、施蒂格勒、钱德勒等。

从企业行为视角探究产业发展的代表人物熊彼特(Schumpeter,1926)和科斯(Coase,1985),分别对企业创新和企业组织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创新是企业、产业乃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企业家是实现创新的主体,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创新的动力源自企业家精神。科斯等人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对产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将目光从产业组织之间的关系转移到企业内部,从企业内部的所有制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化,以及进一步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产业组织视角方面,张伯伦(Chamberlin,1933)在马歇尔的基础上对于竞争与垄断及二者关系进行了更加全面的探索。在其著作《垄断竞争理论》中提出,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垄断市场或纯粹竞争市场,真正的市场是介于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的垄断竞争市场。以贝恩(Bain,1959)为代表的哈佛学派,认为竞争决定了产业发展程度,而竞争的直接表现就是市场结构。继而提出了结构、行为和绩效的理论范式。以施蒂格勒(Stigler,1966)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竞争是自由市场发挥力量的过程,不需要政府干预。施蒂格勒注重的是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而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有影响作用。钱德勒(Chandler,1997)在其著作《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中认为大企业的发展质量和在产业中的比重变化,直接决定着产业的技术进步水平,进而会影响到产业绩效的改善。

马歇尔冲突被提出后的半个世纪中,伴随着20世纪初美国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大量涌现,竞争和垄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者们普遍认为竞争和垄断背后即是产业效率,是产业发展的关键。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学者贝恩和梅森(Mason)首次提出产业结构要素,通过产业结构来反映产业内部企业规模和分布情况,产业结构是竞争和垄断情况的直接表达。贝恩等人的出发点是,市场集中度变高,意味着大企业获得足够市场,会通过设置壁垒阻止其他竞争者进入市场,此时产业会因为大企业的垄断而竞争受到限制,从而发展受到限制。贝恩等人把产业结构作为影响产业绩效的最核心因素,提出解决马歇尔冲突的方法是政府干预市场,强调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来调整产业结构,以防止垄断现象影响产业绩效和产业发展。此后,各个学派不断对产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批判与完善,最终形成了结构、行为、绩效的SCP理论范式,此后SCP理论范式对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2 SCP理论

SCP理论即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的产业组织范式。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美国工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以贝恩和梅森为主要代表的哈佛学派经过系列研究,逐步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其中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建立了结构、行为、绩效的理论范式。

20世纪50年代,贝恩在其书《新竞争者的壁垒》与《产业组织》中提出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三要素,解释了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关系,提出了行业进入壁垒是行业绩效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并认为市场集中度与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存在密切联系。行业进入壁垒和市场集中度代表结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代表绩效。该理论范式被提出后,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此后的几十年中不断有学者对之质疑或完善。20世纪70年代,不少学者提出SCP理论应更加突出行为因素对绩效的影响,而不再强调结构因素对绩效的直接影响。其中谢勒(Scherer)在贝恩所提出的市场结构与绩效两段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现在的SCP三段论理论范式,即结构、行为、绩效及其因果关系,并于1970年撰写了《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对该理论范式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与讨论。除了三要素的因果关系外,SCP理论范式还重视公共政策对产业结构、产业行为和产业绩效的影响作用。SCP理论范式的最初的着眼点是解答马歇尔冲突中市场的垄断、竞争与市场绩效的关系及系列相关问题。

SCP理论自被以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后,围绕这一理论的争议一直不断。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经济学家在SCP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和补充,逐渐形成了以施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在这个过程中SCP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在整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研究中,不断有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理论、新的研究视角被纳入其中,而SCP理论在产业组织领域,尤其是定量研究中依然被当作范式被学者们应用。牛丽贤(2010)在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综述中,以SCP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作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并把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划分为两个阶段:SCP范式阶段和新产业组织理论阶段。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新产业理论的兴起是建立在对SCP理论的批评、修正和补充的基础上的,其代表学派有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由此可见,SCP理论对整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刘传江(2001)在对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研究后认为,SCP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以哈佛大学为主要基地的正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SCP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对产业绩效提出了一套因果解释,为定量研究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产业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随着SCP理论范式不断被完善,逐渐被学者应用在对某些具体产业的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中,产业组织对产业发展而言,就像碳元素能够以不同的分子结构组成硬度属性差异巨大的金刚石和石墨一样。产业组织方式对产业发展造成影响的过程是复杂的,SCP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基本的研究范式:根据谢勒的研究,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结构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绩效。对于不同类型的行业,市场结构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别。SCP理论对产业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让政府机构能够通过公共政策对结构和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以实现更好的绩效。本研究认为不仅政府公共政策会对产业发展造成影响,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在内的产业环境(environment)都会影响产业发展。本研究重视产业环境的作用,将产业环境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加入SCP模型中,形成E-SCP模型,并以E-SCP理论范式为基础对信息资源产业开展系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