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儒学(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佛性与人性

佛性,原指佛的体性、本性,通常用以指成佛的可能性。作为一种宗教,佛教的最终目的是成佛得解脱,因此,佛性问题是佛教的核心问题。

人性,指人的本性,或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作为一种“人学”,儒学的出发点和落足点都是“人”,因此,人性问题一直是儒学的中心问题。

佛教东传之后,由于儒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为了求得在异国他乡的生存和发展,佛教对儒学一直采取迎合、依附的态度;与此相反,也许唯恐佛教夺走自己原有的地盘,儒学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对佛教一直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它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排斥,企图把佛教“放归桑梓”或“退回天竺”。但是,思想文化(包括宗教及宗教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往往不以某些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事实证明,尽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及另一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佛教一直持排斥态度,但是,佛教不但没有被“退回天竺”,而且在后来成为与儒、道二教鼎足而三的一个重要社会思潮,中国甚至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发展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

就思想理论说,佛教在中国的生存、演变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与儒学相互斗争、相互吸收、相互融会的过程。儒、佛之间的相互吸收和融会,除了上面言及的在思维模式方面的相互影响外,还表现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相互吸纳和改铸,此中尤以作为儒学中心问题的人性学说和作为佛教核心问题的佛性理论之间的相互浸透、相互影响最为突出。下面我们将从儒、佛两家思想内容的演变的角度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