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学校发展新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博采众长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

随着与众多世界名校和国际教育同行的交流合作,人大附中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教育的竞争说到底是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见高低。作为一所优质中学,如何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把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与西方教育的先进经验有机融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如何在现实环境下为具有各类潜能的优秀学生提供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教育,为他们未来成长打好基础?这些问题是人大附中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着眼点。多年来,人大附中一直在这条路上探索前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开展中外合作研究项目

近年来,人大附中利用学校科技课程和研究性学习平台,开展了与美国一流名校的合作研究项目,深入了解中美科学教育各自的优势,在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寻求新的突破。

1.共同研讨确定研究课题

“中美中学生科技教育项目”由人大附中和美国两所顶尖高中——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和伊利诺伊理科高中共同完成。这两所美国学校均以科技教育闻名全美,培养出大批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其学生每年参与英特尔国际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成绩非常突出。正是看中了两校在科技创新教育上的实力,2010年8月,我在“国际名校长论坛”举办之时,与两校校长商定了合作研究项目计划,经三校领导和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等相关教师多次研讨,初步确定了“风力发电技术研究”、“将芒草转化为生物能源”两个研究课题,组织一批对生物、化学、物理等科研领域感兴趣的学生合作完成。

2.密切合作开展研究活动

参与研究的中美三校学生根据分工进行设计与实验,定期通过越洋视频会议交流项目进展,同时通过网络科技论坛、电子邮件等平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发布研究数据和图片。三校教师也不定期进行互访交流和研讨。目前,项目研究进展顺利并已取得了中期研究成果。在风能和生物质能的研究基础上,三校的太阳能和污水处理合作研究也相继开始。在此基础上,人大附中还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合作,采用研究课题和选修课共举的方式,在校内开设了选修课“风能技术研究”,以便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实验、满足兴趣、发挥特长。

3.深入研究变革教与学的方式

项目研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以化学生物项目为例,学生要在对研究课题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基于文献资料的学习和研究提出各自小组的实验方案,自主选择实验操作方法,提出实验计划,并且要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提取、分析数据,然后进入大学实验室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实验。三校的合作伙伴还会定期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等方式对项目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参与项目指导的教师则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从大学实验室获取相关研究资料,利用每周选修课时间对项目的背景、研究意义、查阅文献的方法,以及实验技术与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实验研究。

通过项目研究,学生不仅收获科学研究的体验和实验技能的提高,也经历了科学精神的洗礼,科学素养得到提升。谈及参加研究的感受时,有学生说:“美国学生大多思维开阔,他们拥有比较自主的科研时间,每周都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实验;中国学生分工明确,从不同方向交叉研究,得到的数据全面具体。美国学生参考我们的数据,我们从他们那里得到前沿信息,很好地促进了课题突破。”参与项目的教师说:“和那么多名校博士毕业的教师、国外的教育同行一起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对我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但正是这种挑战促使我潜下心来深入项目中,一方面学习风力发电的相关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进行中外教学的比较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突破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瓶颈

要突破能力培养的瓶颈,就必须在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管理模式上有所改革。2001年,研究性学习课程被正式纳入高中必修课时,人大附中有较好的课程基础,随着课程的普遍实施和学生“研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原有的组织管理形式已难以实现这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的开放性课程的教学目的。三校合作项目使人大附中有机会深入教学管理层面对美国一流学校进行考察,为突破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瓶颈打开了一扇窗,找到了破解难题的新思路。

自2010年以来,人大附中借鉴美国两所合作学校的做法,将原有的教师班级负责制改为专业研究室负责制,从课程实施到课题结题全部按研究领域实行过程管理。目前初步确立了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14个学科、27个专业领域的140多个项目小组,学生按专业领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教师按专业领域组建导师团队,学校建立研究性学习资源及学习管理平台,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校本课程和科技实践活动衔接,开放各类实验室和专业教室。

创新的举措带来了可喜的效果。目前,研究性学习课程已组成了以博士、硕士为主,老中青结合,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结合的近80人的教师团队。学生按专业领域“选题跑班”,得到的专业指导更有针对性,有效的研究时间和动手机会也相应增加,与此同时课题的科学性和研究深度都提高了。教师按专业领域实施课程,促进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机展开,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科关注点和实践水平,为教学研究提供了平台。改革实施后,研究性学习课程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和可持续的研究领域,初步形成了具有人大附中特色的课程组织形式。

从最初的学习借鉴国外名校先进经验,到与它们并肩开展研究项目,深度合作,相互学习,携手培养创新型、国际化后备人才,可以说,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人大附中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器。

(三)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突破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瓶颈,着眼点是学生,着力点在教师。长久以来,中学教师习惯于担任课堂的主角,教学内容和进度由教师来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也由教师来确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怎样转变教师的角色?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使教师自觉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如何使教师不仅知道要“教什么”、“怎样教”,更懂得如何去激励学生“主动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这些问题一直是人大附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与世界名校的深度交流,为人大附中教师提供了近距离了解、研究、借鉴西方教育先进经验的平台,不仅给人大附中教师带来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也提高了教师群体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理念上,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

通过与国外名校的深入交流,教师们对国外名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深有体会。例如参与中美合作研究项目的教师看到,美国中学物理课很多章节的教学就是以实验探究、探究结果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探究是国外名校课堂教学的一种常态化形式,在这种形式的熏陶下学生养成了随时清楚而规范地记录实验现象、绘制实验原理图、统计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长年养成的探究性学习训练,使美国学生动手能力的平均水平较高。针对这种情况,有的教师已经开始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每个教学模块中增加一些系统的探究性大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规范的实验记录和分析。

2.在教学方式上,从教师主导向学生自主转变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自主、合作、创新。所谓自主就是在学习内容、时间、进度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支配、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以我校政治教师开发的高中选修课“JA经济学”为例,这门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真正的教师,师生一起在网上学习、交流、探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师生互动。学生不仅可以实地开公司,经历真实的创业体验,还可以通过软件平台模拟商业经营,作出商业决策。这样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激情。2011年,人大附中2名学生组建的团队在“JA全球商业挑战赛”中从全世界38个国家的531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学生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第一个世界总冠军。

3.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从教师、学科相互独立向合作联动转变

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时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和教师各自为战的模式,在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上突破常规。比如我校4名生物教师曾在初中合开了1门“环境污染物的调查评价及生态毒理学模拟研究”选修课,4人中包括1名初中教师、1名高中教师,还有2名实验教师。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可以使实验教师尽快熟悉研究活动全过程,而不仅限于准备实验,从而能对学生的研究活动予以相应指导,实现实验和理论授课的有机结合。我们在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上组建的涉及14个学科27个专业领域的140多个项目小组,不仅打破了校内教师的学科界限,还形成了校内教师和外聘专家相结合的导师团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和研究成果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