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校确立学生培养目标的过程
(一)对学生、家长、教师的调研
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管理措施制定与实施的前提条件,为了更好地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学校首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就教育国际化、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学生成长发展方向等问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调研。
1.有关“中国情怀”的调研
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其中1项是“若有机会出国留学,学成之后,你是否会争取回国,报效祖国”,只有33%的学生选择了“争取回国,报效祖国”。在“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自豪”这1项中,72%的学生选择了“完全符合”。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98%的教师认为学生普遍需要加强国情教育,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在给家长的问卷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家长认为学校需要对自己的孩子加强责任感教育,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孩子必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调查结果显示,有不少学生出现了国家意识淡化、社会责任感减弱的倾向,而且家长和教师也都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总体来说我校学生责任感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责任认知强过责任行为,不少学生可以判断出负责与不负责,但不能把正确选择付诸行动;责任情感强过责任能力,学生中不少人对一些事情,有心尽责而无力尽责。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实现知行统一,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明白神圣使命的完成必须立足于自我的高度责任感。这也正是学校学生培养目标中着重强调“中国情怀”的重要原因之一。
2.有关“世界眼光”的调研
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的选项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选择了“一般了解”。在关注国际交流、国际时事等选项方面,一半左右的学生选择“比较关注”或者“关注”,还有64%的学生认为当自己是一名世界公民时,需要对整个世界负有责任。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了解普遍不够深入,但比较关注国际时事和参与国际交流,有85%的学生在没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喜好与其他国家的人聊天。在对教师问卷调查中,92%的教师完全同意学校发展“国际化”特色教育,85%的教师希望加强学生国际视野的教育,88%的教师希望提高自身国际化的交流能力,75%的教师认为学校应该引进西方课程体系。在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80%的家长认为孩子需要到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85%的家长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国际交流项目,超过一半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有机会到国外深造学习,73%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在中西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希望孩子能够在学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学习,96%的家长还认为即使孩子不出国也需要了解国际发展形势和国外的文化生活。因此,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学校确立了加强学生中西文化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世界眼光”的培养目标。此外,培养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已作为一门课程首次纳入了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学校进一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国际视野,并将“世界眼光”列为学生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3.有关“科学素养”的调研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在课外时间更多地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学生占多数,希望通过学校举办科技节、专家讲座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学生也占主流。在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98%的家长认为科学意识的培养对自己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75%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在学校接受超出课本范围的科技知识的校本课程学习。在对教师问卷的调查中,一半的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加入科技类社团的活动,89%的教师认为学校应该多增加实践操作类科技校本课程,82%的文科教师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科技发展、科技前沿等方面知识的补充。所以,学校在加强“科技特色”教育建设的同时,将“科学素养”列入学生培养目标之中,而且制定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如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举办科技节、聘请校外科技专家等。这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深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与支持。学校在学生培养目标中对“科学素养”的着重提出,也启动了为国家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项目,分别在初中部与高中部开设了“翔班”(创新拔尖人才实验班),选拔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的优秀学生到“翔班”读书,并且为“翔班”学生制定了特色课程体系。
4.有关“人文精神”的调研
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接近一半的学生认同个人需要通过提升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修养来提升个人的气质与品格,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对自己提升“真、善、美”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87%的家长希望学生能够在学校接受人文、艺术类校本课程的学习,68%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人文知识方面还比较欠缺,94%的家长认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对自己的孩子非常重要。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97%的教师也认为自己教授的学生都需要人文素养的提高,79%的教师认为学生应在课余时间加强文学、哲学、艺术的熏陶,89%的教师认为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加强人文环境的建设。人文教育担负着文化传承与心灵塑造的任务,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希望学校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学校将“人文精神”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中的一项,并根据这一培养目标提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学校从教师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通过组织外出培训、学习等,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对开发区领导、学校管理层的调研
在确立学生培养目标之前,学校还多次与大兴区教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发展局等上级领导部门进行沟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处在向一体化、高端化、国际化迈进的关键时期,需要大批国际化人才的支撑,而这也需要学校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学校还专门组织了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召开学生培养目标研讨会,讨论学生培养目标是否适合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否能够起到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是否切实符合学生、家长的需求,是否符合国家教育目标和地区人才发展的需要。
(三)综合分析调研信息,确定学生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
在对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层等进行调研之后,学校对调研和论证结果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总结,并看到调研对象对加强学生“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在“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从发展的全局视角出发,认为要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基,就必须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国际化社会生活的能力,使他们成长成为国际化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那么学生就需要具备“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的素质。因此,学校最终确定将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学生培养目标。
(四)通过民主程序正式确定学生培养目标
在初步拟定了“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学生培养目标之后,正式提请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这一学生培养目标,该学生培养目标获得一致通过。教职工代表全部赞成该学生培养目标,认为学校制定的学生培养目标切实可行,有利于促进学校建立“北京南城名校”目标的实现,满足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教育的高端需求,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为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才保证,为教师提供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育人环境、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在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学生培养目标之后,学校在学生、家长和教师中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希望学校各部门能够认真思考落实新制定的学生培养目标的措施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