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禅和之声——“禅宗优秀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广东地处岭南,滨临南海,自南北朝以来,随着佛教的广泛流传,此地的禅法思想资源丰富深厚,禅宗文化传统渊源久远。被奉为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自印度乘船来华,历时三年,备尝艰辛,于公元520年在广州珠江登岸,其登岸处“西来初地”即今广州的华林禅寺。禅宗三祖僧璨因北魏武帝灭佛而南来广东归隐于罗浮山达三年之久。尤为重要的是,广东又是禅宗实际创始人、六祖慧能的出生地,首次开悟发心信佛地,正式出家地,长年弘扬禅法地和最终的涅槃之地。由此可见,广东是名副其实的禅宗发源地。禅宗沩仰宗创始人之一慧寂是南雄人,有《仰山慧寂禅师语录》传世。禅宗云门宗由五代禅僧文偃开创于韶州云门山(今广东乳源西北)光泰禅院,盛行于北宋时代,影响深远。在现代,禅宗代表人物虚云大师曾住持云门寺,为中兴云门做出贡献。又有今年百岁高龄的禅门泰斗本焕大和尚,他创建并常年驻锡深圳弘法寺,实是广东乃至全国佛教的一面爱国爱教旗帜。广东拥有众多禅宗祖庭和历史名刹,保存了大量重要的禅宗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慧能创立的禅宗不仅成为唐末以来中国佛教的主流,而且远播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和欧美等地。

为了推动广东佛教寺院的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广东文化大省服务,在广东省民宗委的指导下,今年广东省佛教协会组织全省18家禅宗寺院开展了以“传承禅宗优秀文化,共建和谐美好社会”为主题的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动,运用书法、绘画、音乐、建筑艺术、讲座、说法、参访、朝拜、学术研讨会、展览会、植树、禅茶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以阐扬禅宗文化的内在的和谐理念,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与道德品质,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举办“禅宗优秀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是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单位、佛教丛林和佛教院校的70余位代表,及百余位旁听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70余篇,根据内容,分为四组:

一、禅宗与社会。此组论文着重论述禅宗的自我完善思想和“道德本体论”、禅宗关怀现实人生、现实人间的理念,以及禅宗消解人与自我、社会、自然分离、异化的人文精神,从而在发掘和阐扬禅宗的和谐观方面显著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二、禅宗思想。此组论文涉及禅宗的思想精神、《祖堂集》中的“西来意”、《坛经》禅法、真谛三藏的思想、中峰明本的看话禅、和会东西的基督禅,以及南宗禅的拄杖机用、解悟与证悟、禅宗思维方式等广泛内容。

三、历史文化。论及慧能《坛经》是综合空有两宗的创造性成果、慧能的事迹、义净与制止寺(光孝寺)、伏牛山佛教、王志坦的道教禅法、真谛三藏的译事活动、南宗禅的选佛制度、楚石梵琦的禅净合一思想、韩愈与大颠以及两晋南北朝佛教流布与广州港等诸多关涉禅宗史的探讨。

四、禅宗文献。主要述及禅宗语录、僧传与灯录、《楞伽经》、《坛经》、《禅门清规》、《光孝寺志》、《坛法仪则》、《大慧语录》、《畲山谣》、《子璿传》、“三碑铭”(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和《二入四行论》等典籍的考辨、探究。

从会议的一些论文内容来看,禅宗文化的确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和谐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人与自然三个方面的和谐。禅宗的明心见性、排除妄念、消除烦恼,以及“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思想和行为均有助于促进人与自我,即身心的和谐。禅宗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以及“恩”(孝养父母)、“义”(上下相怜)、“让”(尊卑和睦)、“忍”(只见己非,不见世过)等思想,是有利于缓解出家与在家的矛盾,有益于社会和谐的。至于一些禅师的“无情有性”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理念,则为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了神圣性的基础。

一年来,我于6月下旬参加了华林禅寺的“瞻仰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子、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活动和“菩提达摩与禅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1月中旬参加由弘法寺举办的“广东禅宗之旅”,先后参观、瞻仰了深圳、南雄、韶关、新兴、广州等地的著名禅宗寺院;此番又来到广州,参加由广东省佛协主办的“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动总结会暨禅宗优秀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真是因缘殊胜。于是在会后略述印象、感想、体会和收获,权作会议论文集的序文。

2006年12月28日于京郊时雨园

[原载杨源兴主编:《禅和之声——“禅宗优秀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