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判教论》序
判教是“教相判释”之略称,意指判别、判定佛教各种经典的意义、特色、价值和地位。随着佛教先后所出经典的流通和佛教派别的滋生,印度佛教运用判教方法,对各类经典从内容到形式给予重新评估与安排,诸如分为大、小二乘,顿、渐二教,显、密二教,三时、五时、难行道和易行道等。在中国,佛教大小乘典籍同时传入,判教问题尤为重要和紧迫。晋宋之际慧观就提出“五时”判教说,南北朝有所谓“南三北七”的判教学说,隋唐时代,判教更成为创建独立佛教宗派的重要举措,并成为各个宗派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从理论创新和文化批判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佛教的判教乃是各宗派组织自家学说的理论建构方法,是佛教中国化的学术创建方式。中国佛教学者的判教活动,是对佛教理论思维的反思,是文化批判意识的张扬。判教具有的文化批判功能,体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佛教文化的自觉与自决。由于佛教内部存在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与理论思维水平的高下,以及判教活动涉及了对各类佛教经典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整体评价,因此,中国佛教各宗派判教的成果客观上也反映了佛教义理史观与价值观的历史演变。由此又可以说,研究判教学说,既是研究佛教的一个重要侧面,也是研究佛教的一个重要门径。
2000年9月,韩焕忠同志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博士生,攻读宗教学佛教专业。此前我得知他对儒学和儒佛比较有一定了解。后来见面谈及今后计划时,他表示对佛教的判教、定祖、创宗等问题有兴趣,于是一起确定了以判教为研究重点。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他进一步确定以“天台判教论”为博士论文题目,着重对被称为“统摄东流一代圣教”的天台宗创始者智的判教活动与判教思想进行研究。
韩焕忠同志的博士论文《天台判教论》共设十章,另有导论和结语。全文以智的教相判释为纲,以智判教思想最丰富的《法华玄义》为主要的解读文本,参照《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四教义》以及灌顶、湛然等天台宗后继者的相关著作,对天台宗的佛教境界论、佛教智慧说、佛教修行论、修行次位论、生佛关系说、佛教本迹论,做了全面的梳理,同时还揭示了智对内外教区别的判释,阐述了天台宗判教的后续发展与历史影响,并论述了天台宗判教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意义,资料翔实,内容丰满。
论文作者在研究中,不傍人语,多有新意。我以为论文在学术创新方面以下几点是值得肯定的:一、作者转换视角来研究天台宗的判教思想,超出了以往学者一般所关注的“五时八教”和“法华三教相”的范围,将整个天台教学都纳入到判教的框架里来梳理和论述。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符合智本人的论述方式,而且也大大拓展了判教的研究范围和解释系统。二、在论述天台宗判教诸方面内涵时,多有新意,如在对生佛关系论判释的基础上,分析了智与中国固有神灵崇拜相结合的神秘主义思想,进而指出中国佛教最终趋于偶像崇拜与神灵救度的缘由所在。三、智对佛教与其他宗教派别、学说派别的区别的判释,特别是所论的儒道观,是研究佛教中国化与儒佛道三教关系的重要史料,而以往对这方面的史料发掘不够,论文作者对这些史料所做的清理与阐释,是一项学术贡献。四、论文设专章从台贤判教之争、台禅合流和台净互动——天台宗修行净土化来论述和反映天台宗判教的发展与影响,从而推进了对天台宗判教学说研究的深入展开。总之,论文大大地深化、细化和具体化了对天台宗判教理论的研究,是一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作者取得今天的成果,不是偶然的。在我和他三年教学相长的日子里,他的突出之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诸如,我每次去图书馆,几乎都看到他在那里啃《大正藏》,神情沉稳,专心致志。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经常泡在图书馆里阅读佛教经典,这在当今不能不面对诸多诱惑的大环境里,能够甘坐冷板凳,静心读书,实在是难能可贵。又如,他不仅勤奋刻苦,心无旁骛,而且敢疑善问,独立思考,他的论文是在体会、消化天台宗典籍后撰成的。再如,他有勤于写作的良好习惯,凡读后有所得必形诸文字,也注意文字表述,文章用字清洁古雅,条理清晰。他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为他最后完成博士论文奠定了坚实基础。
韩焕忠同志近日来电,谓其博士论文经“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编委会评审通过,即将列入该丛书并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闻之不胜欢欣,喜为之序。
2005年5月26日
[原载韩焕忠:《天台判教论》,成都,巴蜀书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