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构想
一、哲学思维的根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同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之间的不相适应或“时代差”,使人们深感哲学落后于时代的现状,发出了哲学在内容上更新和体系上改革的紧迫呼吁,并引发出批评现有哲学在内容与体系上的陈旧性、不完备性和研究新问题、建构新体系的热潮。目前关于哲学功能问题的讨论,把人们的认识引向了更深的层次,意味着从哲学与社会的关系这个新的高度出发来对哲学自身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整体性思考。功能是指事物的效用和价值。对一定的主体来说,功能是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应有意义和基本依据所在。哲学的功能是指哲学的社会功用或社会价值。社会需要哲学,正是因为哲学具有它独特的社会功能。功能取决于结构。一定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本质上是其对象的内容结构的观念再现。作为哲学内容与哲学形式的统一,哲学的结构取决于哲学的对象和哲学把握这种对象的方式。哲学在研究对象和把握对象方式上的特殊性,构成了哲学的特殊性质。而哲学功能实现的特殊途径和方式,又与哲学的特殊性质内在相关。因此,研究哲学的功能问题,必然涉及哲学的性质、对象和思维方式、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并须对它们进行一种总体性和一体化的思考。对哲学功能问题的研究,可以视为研究全部哲学问题的一个目标值,而这个目标值将成为我们自觉地思考如何建构和完善新的哲学体系的基本线索。
1.高度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哲学思维的根本特征
千百年来,哲学家们赋予哲学以不同的含义,从不同的哲学观出发来展开自己的哲学思路,似乎没有统一看法。从词源上看,哲学在古希腊文中是“爱智慧”的意思,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中国古代的《尔雅》也释“哲”为“智也”。那么,什么是智慧呢?在赫拉克利特看来,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亚里士多德认为,既然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求知,哲学是追求“头等智慧”的。不管人们怎么解释,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在功能上就在于从总体上教人善于处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并善于驾驭这种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智慧之学,仍然是可以成立的。
黑格尔把哲学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这种考察也就是精神自己的反思;他强调哲学上的反思同一般的思想的区别,指出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在黑格尔那里,作为哲学上的反思是精神自己的反思,它表现为精神的运动,并构成科学认识中运动着的内容。在黑格尔看来,只有沿着这条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哲学才能够成为客观的、论证的科学。
根据这种看法,黑格尔把特定的哲学体系和哲学观点同其产生的时代、国度、地域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并在哲学形态的历史更迭中考察哲学思想的逻辑发展。其中,虽有刀削斧凿、牵强附会之处,却表现出他对哲学的时代性、历史性、民族性和人类性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他的哲学观所具有的强烈历史感。但是,黑格尔这种包含着合理因素的哲学观却在他自己的哲学体系面前遭到了失败。当他赋予自己的哲学体系以包罗万象和终极真理的超历史地位时,便最终地宣告了他的哲学观的破产。不过,黑格尔关于哲学的性质、特点的一些看法,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他看来,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的哲学,只有真正触摸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脉搏,映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从总体上把握时代的内容,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才是真正的哲学。时代的内容是由时代的人们创造的,是时代的人们积极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成果。人的智慧是在人们处理自身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发挥、表现的。
因此,人的智慧也就是人们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中的精髓。哲学作为一种智慧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人们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种升华。但是,哲学要成为现实的智慧学,要成为现实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必须通过一定时代的哲学家的头脑,把人们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中最精致、最珍贵的看不见的智慧、精髓集中到哲学思想里来。这样,哲学也就能够以自己的特殊方式把握自己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为其中活的灵魂。
可见,可以从两方面对“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作出规定。
其一,作为人们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哲学是人们以一种总体的方式统摄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种具体思维形式,是人们对于自身与对象世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哲学认识或哲学解释方式,它以其独特的思辨方式在人类处理同对象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体系中居于一种特殊的总体性地位。
其二,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哲学是社会文明的活的灵魂,是一定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种以理论思维最高层次上的概念、范畴体系向人们提供的包括人的活动在内的世界图景。它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居于一种集精、集萃的灵魂地位,是人们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以哲学理论形式集中起来的精髓。
具体说来,哲学的特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对象方面。黑格尔说过,“哲学不似别的科学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注161。可是,哲学总是有其对象的。在历史上,哲学对象经历了一个由笼统模糊到清晰明确、由包罗万象到具体分化的发展过程。但是,哲学研究中为哲学家们所持续关注并始终面对的对象,则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作为主体而从事的全部活动,都是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这个基本点出发而对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自觉认识、积极改造与能动创造。
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多样性,塑造了和表征着人的内在本质的丰富多样性和外部世界的丰富多样性,并形成了人们丰富多样的具体的活动形式和实践方式。而每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类活动与社会实践,则是人与世界关系在该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表现或具体实现,是人们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条件下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具体活动方式。正是这些具体的活动方式及其结果,创造并建构起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等具体的时代内容。它们是时代脉搏的载体,时代精神的宿源,因而也是哲学赖以掌握时代文明的活的灵魂、捕捉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真实的现实对象。
因此,哲学并不是没有对象的玄思,哲学的对象也不是纯粹抽象的,而是现实具体的。在人类认识史上,确实经历了并且继续经历着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分别作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具体学科的对象从哲学对象中逐步分化出去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失去了对象和地盘。具体科学的发展,表明人类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具体侧面的认识在形式上的完善和在程度上的深化。而这也必将促进哲学的发展。因为从具体科学的分化和发展中,哲学可以获得一种层次跃迁,能够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更加完备的形式来同世界发生联系,从更加深广的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对象上的区别,同哲学掌握对象所特有的总体方式密切相关。现实的人们总是面对着和生活于同一个统一的世界。人们作为不同的具体主体往往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去认识这个多样性统一的世界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这样,就在实际上把外部世界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纳入到了不同的认识活动结构之中,使之成为具体认识的对象。主体掌握对象的方式、角度,是外部世界的一定事物在何种方面、何种层次和何等程度上成为认识对象在主体方面的依据。反之,外部事物在何种方面、何种层次和何等程度上成为现实的认识对象,则标志着主体掌握对象的方式、角度和水平的不同,这就是人类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关律。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包含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种形式。每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科学认识和社会实践作为人们观念地和实际地处理自身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具体的活动形式,又包含着主体、客体、中介等具体的子系统,包含着各种横向的和纵向的联系。随着科学认识的进步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与世界的关系展现在无限广阔的方面,并成为现代社会各种科学学科研究的共同对象。正是人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其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进行研究,构成了现代科学的各门各类。
哲学作为人类理论思维的最高形式,在人类认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中肩负着自己的特殊使命,这就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来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结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其中包括这种关系建构的前提、基础和实现形式,从而既立足于各门具体科学又保持着对于各门具体科学的超越性。因此,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虽然都是从人类思维出发来与同一个现实的统一世界发生关系,但由于思维的任务、目的和方式的不同,因而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对象在范围、层次上也是不同的。
这里,实质的区别就是个别与一般、局部与全局、部分与整体、方面与全面、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区别。如果否认这种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划分便失去了客观基础。应该说,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各个具体方面、各个具体层次和环节的研究越深入、越细致,哲学越是在实证的意义上被“驱逐”出各个具体的对象领域,则哲学在总结概括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而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总体性把握就越显得必要和重要,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对象上的层次分化也越加明显。
哲学在对象上所具有的总体性特征和对具体科学研究对象的超越性特征,是与哲学思维把握对象的高度思辨性和抽象性特征分不开的。如果要问哲学思维有什么根本特点,恐怕就在于它的高度思辨性和抽象性。黑格尔在把哲学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之后指出:“不过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所以哲学思维无论与一般思维如何相同,无论本质上与一般思维同是一个思维,但总是与活动于人类一切行为里的思维,与使人类的一切活动具有人性的思维有了区别。”“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注162
当然,在黑格尔那里,反思是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含义的。不过,他关于哲学的认识方式是反思的观点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既然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包含着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那么,哲学以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为研究对象,就不能不研究人们在处理自身同外部世界关系中的思想过程。而这种对思想进程的认识,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就是一种反思,是对思考着对象的思维的思考。而且,我们还认为,反思是人类理性思维所具有的基本形式和方法之一。但是,由于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入哲学研究领域的不仅有人与世界的观念关系,还有变革关系、价值关系等。因此,哲学把握对象的方式又不仅仅是反思,正如并非一切反思都是哲学思维一样,哲学思维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反思。哲学思维包含着反思,同时又包含着其他思维形式。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哲学既包括认识论,又不简单地等同于认识论。
哲学思维的高度思辨性和抽象性,是由哲学把握对象的任务所决定的。哲学的任务不在于把握事物的外表现象和个别属性,也不停留于各类事物的特殊本质,而在于把握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本质。黑格尔认为,“哲学的任务或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注163,这就是说,哲学不能让事物停留在它的直接性里,而须指出它是如何以别的事物为中介或根据的。事物的本质躲藏在事物的表象背后,蕴涵在事物的深处。要把握它们就必须使思想透过表象而进入事物的内部。这里,表象仍然是哲学认识的出发点。这一点,连黑格尔也是肯定的。
但是,哲学思维又必须超越直观表象、超越事物的直接性。现实事物直接地都是个别的、特殊的,哲学则力求从个别和特殊中寻求普遍必然性。现实事物在空间上直接地是有限的、局部的,哲学则力求从有限的局部中把握全局和总体。现实事物在时间上直接地是暂时的、易逝的,哲学则力求从事物的无限转化和永恒运动中把握无限性、永恒性。可以说,以思维着普遍必然性、全局总体性、无限性和永恒性的思维来把握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和有限的现实对象世界,是哲学思维的特殊方式,也是哲学思维的思辨性、抽象性的具体表现。
正是这种思辨性和抽象性,使哲学思维既立足于直接的现实性而发生,又超越于直接的现实性而驰骋。它不满足于对现实的经验直观和实证思维,而是既要寻根究底,又要瞻前窥远。因此,哲学能以“头等智慧”教人们善于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善于超越现实来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
哲学思维的特点,是通过哲学思维所特有的概念范畴体系表现出来的。哲学思维作为人们自觉从事的高度思辨和抽象的理性认识活动,其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普适性的哲学范畴体系。哲学的概念、范畴,是哲学借以把握对象的中介。黑格尔指出:“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乃在于范畴的变换。所以思辨的逻辑,包含有以前的逻辑与形而上学,保存有同样的思想形式、规律和对象,但同时又用较深广的范畴去发挥和改造它们。”“对于思辨意义的概念与通常所谓概念必须加以区别。认为概念永不能把握无限的说法之所以被人们重复了千百遍,直至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成见,就是由于人们只知道狭义的概念,而不知道思辨意义的概念。”注164
一般地说,哲学范畴之区别于具体科学概念,主要是在于它的高度的抽象性、广泛深远的普适性或深广性。有些概念即使为哲学与具体科学所共用,但它们作为哲学范畴与具体科学概念仍然可以从抽象性、普适性或深广性的程度加以区别。就具体的科学概念来说,其实指性、实证性表现得比较突出。当哲学要从具体科学中引进某些概念时,必须从哲学上加以发挥和改造,使之成为具有抽象性、普适性或深广性的哲学范畴。当然,哲学范畴同具体科学概念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实际上,哲学往往将一些具体科学概念引入到自己的范畴体系,而具体科学也往往将一些哲学范畴引入到自己的概念体系,并使之通行有效。然而,这种相互引入,实际上是经过了范畴或概念的变换的。无论如何,哲学总是通过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畴体系来实现自己对对象的哲学掌握的。
2.从人的主体地位出发揭示人与世界关系
哲学对自己对象的掌握,是通过哲学家的头脑的思维来实现的。哲学只能通过头脑的思维同世界发生联系。这种联系出发于对世界的经验直观又超越于经验直观。头脑的思维从经验直观中抽象概括出一定的哲学问题,然后以哲学思辨的方式运用哲学范畴对这些问题进行哲学加工处理,并通过一定的逻辑结构形成哲学体系。哲学思维过程是从非哲学的对象世界(包括作为其观念表现的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中抽象概括出哲学问题并加以哲学研究和处理的过程。因此,哲学掌握对象,离不开哲学家在头脑中的哲学抽象和哲学思辨。但哲学决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哲学思维要获得自己的内容,并使其外部表现形式适合于这种内容,就必须以双脚立地并用双手从大地攀摘果实的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
哲学地解决人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不仅要理论地解释世界,而且要实践地改变世界。从现实的非哲学对象世界中抽象出哲学问题加以研究和处理,并以哲学范畴体系构成哲学的世界图景,是哲学理论地解释世界的主要任务和实现形式。但哲学的任务不止于此。哲学的双脚立地,不仅在于它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来,而且还在于它要回到人类实践活动中去。是否承认哲学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并认为所谓实践的唯物主义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必须是真正面向现实社会实践的唯物主义,必须以现实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为基础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其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必须勇于和善于实践唯物主义,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理论地坚持解释世界的唯物主义,而且要实践地坚持改变世界的唯物主义。这两方面是内在地联系着的。
实践的唯物主义不仅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础、本质特征和科学生命力,而且规定了它的发展方向和任务。在今天,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按照它的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本质内容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同以科技革命和社会改革为中心的当代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现代社会实践是现时代人与世界关系的具体的、活化的存在形式,是现时代的人自觉地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实现方式。实践唯物主义本身要求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它必须面向人与世界关系的现代形态——以科技革命和社会改革为中心的现代社会实践。从总体上把当代社会实践中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集中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来,使之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哲学中表现出来,从而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这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发展的方向。
以哲学方式从总体上把握现代社会实践,考察人与世界关系的现代形态,可以有不同的研究思路与研究途径。
首先,可以将人与世界的关系从存在论的意义上作出更高层次的抽象。人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具有理性和思维。当把人的思维抽象出来而与现实对象相对应时,便产生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一种抽象,但它一直是哲学家们所争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它所涉及的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和思维是否反映存在与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这个基本问题在现代仍然尖锐地存在着。不少人在从哲学上总结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的时候,把这些成果仅仅归功于人脑的思维,并引而申之,用思维来解释存在,反对和否定唯物主义的存在论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这是对现代科技革命中所表现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一种片面的、主观主义的哲学解释。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的是必须按照实践唯物主义观点,哲学地解决以科技革命和社会改革为中心的现代社会实践中的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存在论,使之具有同现代社会实践发展相适应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哲学上深刻地揭示现代形态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时代特点。
其次,从活动论的角度来考察现代社会实践结构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是从活动论的角度提出来的,研究这种关系也就是研究活动的主体和与之相对应的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人既是受动的——依赖于和受制于周围世界,又是能动的——通过自己的能动活动积极地影响和主动地掌握周围世界。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在承认外部世界预先存在的前提下(这是由唯物主义的存在论确定的),考察作为主体的人如何通过积极主动的活动去能动地掌握世界、占有客体,或者说,研究作为主体的人如何在依赖于和受制于外部世界的前提下去寻求限定中的超越,如何能动地以观念的和实践的方式掌握对象世界。
依赖与掌握,作为人与世界关系中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是主体和客体关系中的两个基本方面。依赖的范围和程度同掌握的方式和水平,具有一种内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水准和式样,表现出人与世界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梯和进化结构。在以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改革为中心的现代社会实践结构中,主体、客体以及介于它们之间的中介等系统,都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巨大变化,标志着当代人与世界的关系跃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现代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科学认识活动)结构中,研究主体和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现代特点,进一步揭示人与世界关系的现代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必需的。
更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现代社会实践的把握,其着眼点在于密切关注和科学回答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中把握社会实践发展的基本潮流和基本方向。从人作为主体而自觉地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看,现代社会实践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课题:一是知识增长、科学发展与技术革命中的哲学问题,二是人的自由解放运动所提出的哲学问题,三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
直观地看,前两个问题反映着当前举世瞩目的科技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两大潮流;更深层地考察,它们乃是社会进步统一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反映着人类在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既改造外部世界,又改造和发展自身。而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的突出,则反映着人类在自觉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对自身的主体——对象性活动及其方式的自觉反思。这种反思对进一步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科学性,特别是对进一步增强现代以科技革命和社会改革为中心的社会实践的主体性效应有重要意义。
从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这两种基本关系来把握现代的社会实践结构,通过对现代社会实践中日益突出的时代性课题的研究来揭示人与世界关系的现代形态,集中现代社会实践中最精致、最珍贵的精髓,掌握现实时代精神的精华,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的发展方向,也是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同时,这对于我们根据时代的特点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并使之具有适当的表现形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我们沿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思路来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大体上应包括下面的一些基本方面和内容:人与世界关系的发生论考察,其中包括对这种关系的自然史前提、社会史前提和人类学前提的考察;人与世界关系的实体性结构考察,其中包括对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及中介系统的考察;人与世界关系的关系性结构考察,其中包括对实践关系、观念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以至宗教关系等的考察;人与世界关系的活动论考察,其中包括对人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形式和活动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考察;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论考察,其中包括对社会文明进化、必然和自由关系的发展的考察;等等。
通过对以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改革为中心的现代社会实践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现代形态的哲学研究,必然引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的积极的变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地表现出来。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性变化,可以说是一种哲学形态意义上的变化,它在本质上是在现代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与世界关系结构的哲学理论表现。不能否认,在现代社会实践所提出的各种时代性哲学课题中,人的主体性问题占有突出的地位。主体性问题在当代的突出,是在人的对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这个统一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果。人既是自身活动的目的,又是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主体性问题必然发生方法论问题。
因此,在现代,主体性问题的突出和方法论问题的突出,本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在人既是自身活动的目的又是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这种二重性规定中融为一体,成为现时代人与世界关系的一个突出特征。哲学如果要理论地表现这种特征,也许可以以“主体—方法论”的形态出现。“主体—方法论”形态是从人对世界的关系尤其是人对世界的掌握这种意义上提出和研究问题的,而现在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正是一个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和纽带而连成一体的“自然—人类—社会”的统一世界。现代的世界图景表明,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是以人为中心而实际地融为一体。“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注165。从人的主体地位来考察人如何自觉地、能动地处理与世界的全部关系,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贯彻的主体性原则。
3.世界图景、总体性方法和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是把自己时代人们处理与世界的关系的全部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集中起来的结果。哲学由于具有这样的性质和特点,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它们都是以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哲学形态来反映、反思自己时代人与世界关系的特征。应该说,从总体上哲学地反映、反思一定时代人与世界关系的特征,本身就是哲学的一种功能。
正如对思想的反思是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一样,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哲学反映、反思,也是力求更加自觉有效地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总是作为主体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在这种关系中能否产生对人有利的主体性效应,取决于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力量的水平和自我意识的程度。哲学是人在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活动中的灵魂和精髓,它在主体本质力量的诸因素中,居于统摄、驾驭一切的地位,而且它又是人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因此,在人同世界的关系中,哲学对于强化人的主体地位,提高人作为主体的自觉性,加强在人与世界关系中对人有利的主体性效应,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实体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人是一种有意识、能思维的社会存在物。人自身有一个内在的精神世界,无论是个人、集团或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包括极其多样的组成因素,其中有经验、文化知识、思维的方式方法、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意志、情感以及自我意识等,而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精神世界中居于统摄和驾驭一切的地位,起着灵魂和支柱的作用。
精神世界不是在人的头脑中凭空建构起来的,而是在人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现实过程中通过内化而逐渐形成的。而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一个总体经过哲学抽象的内化就形成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精神世界形成以后,它在人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又作为一种先在的内部准备状态而起作用。而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则能把精神世界中的各种因素有序地组织起来,推动它们按照一定的程序、方式和方向协调地发挥作用。在精神世界中,哲学是联合器、发动器、调节器、方向盘。不管自觉不自觉,人们之所以总是按照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道理就在于此。
在现代,我们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精神世界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是真正具有科学性、批判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能够推动和帮助我们不断重构和更新我们的精神世界,开拓我们精神世界的空间,强化我们精神世界的功能,在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社会改革广泛兴起的现代,我们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深刻的程度上有效地展开我们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一点尤其重要。
哲学在精神世界中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的。
首先,哲学作为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再现,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图景。它以自己特有的哲学方式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的关系,从而为人们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规定了一般的思维和理论前提,这种前提总是渗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和创造理想世界的活动中,起着一种“软件”的作用。
其次,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在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和创造理想世界的活动中,它作为总体性的和一般性的方法论原则起作用。应该看到,哲学方法论是人的思维方法的核心,对各种具体的思维方法起着制约作用。因此,掌握哲学方法论,是提高人的思维水平、完善人的思维方法的根本途径。
最后,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性功能,它不是简单地、刻板地描述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而总是以一种批判性态度对这种关系作出评价。对现实关系的审视与批判,对未来理想关系的追求与构想,往往是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蕴涵着的非常积极的内容。因此,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哲学作为信念、理想而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作为最宏观的信念和理想,这三个方面是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统一地发挥作用的,它们不断地为人们的现实活动建构起合理的思维前提、理论前提和方法论前提,同时又不断地对这些前提进行哲学的自我审视和批判,实现对前提的重构。这样就能使人们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既具有连续性、规范性,又具有创造性、开拓性。
哲学由于具有不同于各种具体的实证科学的特点,因而它的功能并不直接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实证领域。哲学作为精神世界的核心和灵魂,主要通过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统摄和驾驭而制约着人们的各种活动,制约着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因此,哲学在各种具体的实证科学领域,在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领域,都有普遍的指导性作用,都能发挥其功能。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哲学是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自我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它总是无孔不入地渗透于和活跃于每一个自觉的社会历史主体的精神世界之中,成为民族、社会、国家的精神世界的支柱和灵魂,在民族、社会、国家的历史发展中,起着长期的、稳定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民族、社会、国家没有精神世界是不可想象的,而一个精神世界没有哲学同样是很奇怪的。正因为这样,在现代,我们必须自觉地把体现科学的哲学世界观、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和科学的理想信念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建设精神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活的灵魂,这对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水平,开拓和活化我们的精神世界,强化我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和创造理想世界的主体性效应,具有不可估量的长远意义。
(夏甄陶 欧阳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