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特点
与第一次产业革命相比,第二次产业革命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产生的影响都更大,而且其作用到今天仍然能够被感觉到。这种深层次影响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第二次产业革命具有与第一次产业革命相比截然不同的特点。
3.1 两个一般性的特点
与第一次产业革命相比,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首要特点,是这场革命首先是在相关工业领域的内部得以形成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则是在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领域中产生出来的,也正是这一特点使第二次产业革命看起来不像第一次产业革命那么显著。与第一次产业革命相比,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另一个一般性特点,就是其发生时间更短。一般认为,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第二次产业革命也基本终止了。我个人则认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乃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但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确切地说,一直是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即便是按照比较激进的算法,第二次产业革命总共也只有七八十年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般认为始于1769年,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结束,至少持续了150年。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两个一般性特点结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第二次产业革命与第一次产业革命相比往往更容易被人们忽略。
3.2 科学与技术的更紧密结合
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科学和技术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还由此产生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部门,而这是第一次产业革命不具备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中涌现出的发明者只有30%与牛津和剑桥之类的高校有关联,而其余70%的发明者则都是手工业劳动者,第一次产业革命与科学的结合并不是那么明显。也有很多人因此认为,没有什么证据证明,17世纪开始的科学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技术发明两者间有联系,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与技术发明间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然而,第二次产业革命则显然不同。1870年以后,自然科学研究成为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1876年左右,美国和欧洲都开始建立专业的工业研究实验室。第二次产业革命期间,电的发明就是完全在实验室里完成的,电的发明人法拉第是完全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电也是最先在实验室里得到应用,最后才一步一步走入工业领域和千家万户的。1880年,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发电厂,但一直等到1890年之后,电动机才得以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电力在工业中的应用引起了一场革命性变革,电力的应用不仅使钢铁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引起了机器制造业的变革。列宁指出,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的技术成就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部门。而它在美国和德国这两个最先进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里最发达。
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部门就是化学工业。电力在工业上的应用使化学工业得到了巨大发展。从煤焦油中提取苯、氨的技术的发明,人造染料的发明,大量生产硫酸和苏打的方法的发明,奠定了化学工业的基础。化学工业的发展首先是通过基本的化工理论和实验室的结合才一步步走进工业,最后进入市场的。
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汤姆士炼钢法、蒸汽涡轮、内燃机、裁截机、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话、电车、无线电,以及从炼焦中成功提取氨、苯和人造燃料之方法的相继问世,有力推动了冶金、采煤、制造等原有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并且促进了一些新工业部门(例如电力、电气、化学、石油、汽车、飞机制造)的兴起,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所有这一切综合在一起,则又对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专利权数量对比情况见表4—2。
表4—2 资本主义国家专利权数量
资料来源:姜洪等:《从曼彻斯特到硅谷》,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
3.3 新兴国家的崛起
第二次产业革命导致的最重要的国际政治后果,就是造就了一批新兴国家的崛起。19世纪8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最先从美国开始,美国一跃而起,其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迅速增加到30%以上。1870年至1913年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了8.1倍,同一时期英国只增长1.3倍,美国自此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紧接着,1900年至1910年间,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深入到德国各领域,德国工业的面貌从此得到了彻底改观,从而在很短时期内超过了英国而居世界第二位。日本也紧随其后,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就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中开始出现了新的不平衡。
从1870—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铁与钢产量的比较来看,英国在1880年以前一直都保持着领先地位,但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作用,美德两国均超过了英国,世界格局也随之变化(参见表4—3)。虽然英法两国仍然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重要角色,但美国和德国明显成为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中心。
表4—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铁、钢产量比较
资料来源:姜洪等:《从曼彻斯特到硅谷》,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
德国当时是处于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领先地位,这主要是由于六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一是国家的统一与政局的稳定;二是政府政策上的积极扶持以及在财力和物力上的大力支持;三是德国企业将科学技术看成生命的源泉和发动机;四是银行提供的巨大后援作用;五是善于引进、借鉴和运用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六是良好的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通过第二次产业革命,德国不仅完全实现了自己在诸如采矿、冶金、机器制造等传统工业部门的重大技术革新,而且还迅速建立起诸如电器、化学和汽车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尤其是电气工业的建立,最终成为德国经济繁荣的强大动力。工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兴旺。制造精良、质量上乘的德国产品在欧洲各地及世界各地都打开了销路,甚至在工业发达的英国也占据了优势地位。
与德国相比而言,美国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最大受益国。自从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利用大量的移民和外资进入美国的有利条件,通过发展教育、鼓励创新,及时抓住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有利机遇,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在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出现了主要以“爱迪生现象”为代表的一系列发明创造,不仅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很快走在世界各国的前面,而且电力、石化、通信和汽车制造等新兴产业也占据明显优势。1880年,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份额上升到第一位。1850年,英国工业生产总额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39%,美国只占15%;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总额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14%,美国却占到36%,尽管此时的美国还远远算不上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的大国,但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份额已经超过英、法、德三国的总和。
站在第二次产业革命历史潮流前列的还有东亚的日本。19世纪后期,日本通过变法维新,以富国强兵的手段最终避免了被殖民地化的厄运,随后迅速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的工业化进程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特征:首先,日本的工业革命与欧美相比明显要晚得多,但这种情形后来证明对日本是非常有利的。日本工业化的起步时间正值第二次产业革命在欧美各国方兴未艾之际,日本则恰好抓住了这一机遇,从而使自己搭上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快车。当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时,日本还尚未完成第一次产业革命,事实上,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几乎是混合两次产业革命成果同时进行的,即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第二次产业革命在日本形成了交叉进行的局面,日本因而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次,日本的工业化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它极其重视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又在借鉴欧美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力争掌握主动权。日本在进口欧美技术和机械设备上十分注意有选择地引进那些水平高且适应本国实际需要的技术和设备。最后,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其国内具有浓厚军事封建色彩的统治集团为快速解决资本主义大工业对原料、市场和资金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注重发展国际贸易、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则将推进工业化与对外侵略扩张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日本在进行工业化的同时,很快便走上了侵略中国和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正是因为如此,日本工业化虽然是西方诸强中最晚开始的,却是完成速度最快的。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工业化的高速度很大程度上正是导致日本后来在发展进程中不得不依赖侵略扩张作为自己发展源泉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发展模式在世界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迄今为止只有日本靠这种方式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