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学习:社工督导志愿服务新模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学习中服务 服务中学习

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原本是一种经验教育的模式,旨在通过结构化设计课程教育和志愿服务,帮助青年学生成长为有志向、有能力的积极服务社会的公民。我们将社会工作引入服务学习,创新为社工督导志愿者开展服务的一种新型模式。

一、《服务学习》的基本观点与方法

我们秉持两个基本观点撰写《服务学习:社工督导志愿服务新模式》(简称《服务学习》):第一,学术研究需要与行动发展整合。我们倡导理论研究—服务课程—志愿行动—反思深化的整合。我首先提出 “社工带动义工共同服务社会”为服务学习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了社工督导志愿服务的行动模式以及支持理论;研究了服务学习与普通课程的特征与异同、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的特征与异同、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特征与异同,建立了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之间的学术桥梁。第二,青年志愿者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服务学习是教授青年开展终身志愿服务的重要方式。我们在中国内地首次将服务学习制度化为面向所有学生的大学课程,课程既能提高青年学子的公民意识,也能提升青年学子志愿服务社会的能力。

《服务学习》基于两个视角:第一,在青年志愿服务视角下,本书将联合国倡导青年志愿者是人类社会最宝贵资源的理念转化为制度化的行动,我们首先在中国内地大学中设立无差别选修的服务学习公共课程,通过课程教授青年志愿服务理念和技能,培养具有服务社会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第二,在儿童保护网络建设视角下,本书通过对儿童权利保护政策、性别平等政策、志愿服务政策以及相关国际社会政策框架的研究,采用小组和社区社会工作方法,设计了以建立儿童保护网络(Children Protection Union, CPU)为中心的志愿服务方案,通过服务学习推动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儿童保护网络建设。

《服务学习》中不同部分采用的研究方法有:第一,行动研究方法。包括“研究—计划—行动—反思”四个阶段,并可进阶循环。本研究将服务学习理论和社会工作方法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将青年志愿服务儿童作为计划的目标,以大学生志愿服务困境儿童为行动的内容,并在行动结束后反思行动对青年成长的意义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反思是下一步研究的前提,由反思开始新一轮研究、计划、行动。行动研究方法是贯穿全书的一条重要主线。第二,文献研究方法。本书对联合国儿童权利政策、性别平等政策与中国相应的政策进行了文献比较研究;对国际志愿服务政策与中国志愿服务政策发展进行了研究;另外对志愿服务、儿童服务、社会工作领域的文献也进行了研究。第三,前测后测比较评估方法。本书对参加服务学习的同学进行了学习前和学习服务后的行为、态度问卷评估调查,并进行了前后评估的比较研究。通过前测后测比较评估研究,本研究发现,通过服务学习大学生提高了对儿童权利保护政策的认识,学会了服务儿童的方法,提升了服务社会的能力,服务学习是对青年正面成长有突出积极意义的课程,是大学人才培养方法创新的行动路径。

二、《服务学习》的意义与影响

《服务学习》具有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学术价值:(1)本土化青年志愿服务儿童模式。本书是中国社会工作从借用外建模式迈向本土化我建模式阶段的直接体现。(2)改革创新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学习强调开展社会问题导向的志愿服务,引导青年走出教室设计服务方案并实践。(3)开放的青年志愿服务儿童模式。课程无专业限制,鼓励青年设计服务,实践服务,提升服务社会能力。(4)可复制的青年志愿服务儿童模式。它是可以推广复制的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既可作为大学的公共课程,也可以用在志愿者培训中。(5)弹性设计的青年志愿服务儿童模式。本书提供了具有弹性的服务学习课程和服务方案设计,志愿服务内容和时间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

《服务学习》具有明显的创新性:我们为培养积极服务社会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新模式,在内地首次将服务学习制度化为大学无差别选修的公共课程;我们采用多元研究方法,倡导学术研究—服务课程—志愿行动—反思深化的整合,突出行动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我们采用社会工作方法,建立了通过志愿服务有效实施儿童妇女政策的行动路径。

《服务学习》有较为广泛的学术影响:(1)服务学习作为社工带动青年志愿服务儿童的新模式被收入《社会工作蓝皮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09—2010)》(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出版)。(2)我们举办了服务学习国际研讨会,海内外60多家大学和政府部门、儿童福利机构代表参加了该会议,与会代表们高度评价了服务学习的积极意义。(3)我以“服务学习:社工督导志愿服务新模式”为题在2010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七届年会上做了大会主题发言,会后有多家大学和机构代表前来交流。(4)我受邀到多家大学举办服务学习与社会工作讲座,如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硕士中心、南京大学团委、南开大学团委、河海大学团委、苏州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中心等等,推广服务学习模式。(5)本书的核心成果《服务学习: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教育整合模式研究》(载《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4期)是近三年来青年志愿服务儿童领域中被引用和下载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

《服务学习》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1)据不完全统计,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文明网(2008年3月20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江苏文明网(2011年6月17日),公益时报网(2010年8月9日),中国教育新闻网(2008年3月23日),新华报业网(2011年4月12日),中青网(2008年3月20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网(2008年7月28日),北方网教育频道(2008年3月20日),大公网(2008年2月29日),搜狐(2011年4月12日、2008年3月20日),江苏南京建邺社区网(2011年6月17日),江苏南京建邺民政网(2011年6月21日),龙虎网新闻中心(2011年4月12日),南京高校论坛(西祠胡同)(2010年12月17日)等,发表或转载了我们带领服务学习团队开展服务活动的报道。(2)多家平面媒体如《新华日报》(2010年8月9日)、《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2008年3月20日)、《工人日报》(2008年3月27日)、《大公报(香港)》(2008年2月29日)、《扬子晚报》(2011年4月12日)等报道了服务学习实施的情况,介绍和推广了青年志愿服务儿童的服务学习模式。(3)我们建设了大学服务学习网站(http://jw.nju.edu.cn/328/menu522.html) ,供同学们互动学习(该网站由南京大学教务处支持建设)。开设了大学服务学习博客(http://blog.sina.com.cn/nkfwxx ) ,2008年9月—2011年5月,我们在博客上发表服务学习课程报告等73篇、图片287张。(4)我们的服务活动获得了多项奖励。彭华民、刘玉兰等的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服务获得江苏省妇联社会工作实务项目一等奖(2012年);服务学习同学孙睿雯获得江苏省挑战杯一等奖(2011年)、全国挑战杯三等奖(2011年),刘雅琼、高浩、戴纯青获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励(2009年)。(5)我们组织了多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来自物理、电子、计算机、生物、新闻、经济、管理、历史等20多个专业不同年级的上千位同学参加了志愿服务儿童的活动。问卷调查显示,参加服务学习的同学提高了志愿服务社会的意识,提升了志愿服务儿童的能力。

三、《服务学习》的编写过程

《服务学习》编写过程比较漫长。2006年,我参加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五个城市进行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基线调查,并为天津市和平区设计了三个儿童保护子课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项目官员小野正博先生了解到我的社会工作专业背景后对我说,中国有很多青年学子有服务社会的理想,想开展志愿服务(儿童服务),能否以大学为基地为他们开设服务学习课程,提升他们服务儿童(社会)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提出 “社工带动义工共同服务社会”为服务学习的原则,厘清了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在服务学习中的关系。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我积极推动在中国建设提供给所有青年的无差别选修的服务学习课程。2007年,我申请开设无差别服务学习公共选修课,得到南开大学教务处批准,2008年正式开设该课程。2008年我主持的“服务学习”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立项支持。南京大学沈晖副教授在参加2008年我主持的服务学习国际研讨会后,于2009年申请“社会工作专业化教育研究——基于服务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应用”项目,得到南京大学文科校级规划青年项目立项支持,2009年我申请的“服务学习”得到南京大学985新生研讨课项目立项支持。在多方支持下,我们从多个层面研究和实践了服务学习模式。

2008年,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主持召开了服务学习国际研讨会。参会者来自海内外各高校,包括台湾大学、英国利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郑州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山东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济南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河海大学等;我们邀请了政府儿童福利服务部门的管理者如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项目管理人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官员、中国儿童中心的研究人员;邀请了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未成年人处、天津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天津市和平区团委权益部负责人;邀请了来自海内外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一线社会工作者如美国伯克利大学Stiles Hall项目负责人、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天津市少年宫培训部、天津市华夏未来教育集团、爱德基金会的代表。大家济济一堂,共同研究中国儿童服务制度,研究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讨论如何通过服务学习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儿童。

《服务学习》的编写工作十分艰巨,乃因中国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工作也在探索中。摆在我面前的这本书稿已经和第一稿相差甚远。定稿之时我心生无限感慨,撰写过程中与困惑寂寞相伴,此时此刻仍然不能一挥而去。游走在学术与行动之间,面对着双重评价体系的双重挑战。这双重评价体系也严重困扰着中国内地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本书作者来自不同单位,主编工作艰巨繁重。如果我们不秉持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这项工作未必能够坚持做完。我和团队边写边实践边修改,希望反映我们在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过程中的探索。通过多次修改与补充,形成了今天的这本《服务学习》。我最想说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作者们的成果,它也是参加服务学习的全体同学的成果,是在服务学习课程中带领同学们服务的种子同学的成果,是我们服务的社区和机构的成果,它也属于我们服务对象。

四、《服务学习》的篇章结构与使用指导

《服务学习》兼有社会政策和实务发展的理论研究,又有实务分解操作的行动步骤,是一部整合性很强的社会工作实务专著。《服务学习》由具有行动逻辑递进关系结构的八篇组成,包括服务学习基础分析、志愿服务发展研究、儿童与性别平等政策解析、服务学习角色细分、服务学习督导与社会工作、服务学习课程实施框架、服务学习案例、服务学习资源。

在本书的第六篇,我们根据多年来的服务学习实务经验,给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们呈上了具有连续性的服务学习实施方案:服务学习导论、志愿服务发展研究、儿童妇女社会政策比较解析、建立大学与社区和机构的关系、认识服务的社区和机构、制订服务学习项目计划、实际进入社区与服务机构、设计具体服务方案、服务活动宣传与媒体、服务的实施、服务学习反思与庆祝。每个课程单元都包括了课程目的、课程安排、课程流程等可操作步骤。

在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老师和种子同学)的带领下,以课堂课程和志愿服务结合的形式开设服务学习课程,既可从第一篇开始学习,也可以从第六篇开始学习,同时结合学习其他篇的内容。本书设计了80个学时的服务学习课程框架,但各个学校和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社会工作者带领志愿者开展服务时,可以单独采用《服务学习》第六篇中的内容来进行培训。《服务学习》不仅仅适用于大学,也可供社会工作机构和服务部门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和活动使用。

五、《服务学习》的贡献者与致谢

我首先提出本书主要编写思路与编写框架,尔后邀请具有丰富的儿童社会工作研究和实务经验的学者参加撰写工作。《服务学习》执笔者如下:第一篇,彭华民(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中心主任);第二篇,彭华民、王梦菡(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第三篇,朱晓宇(中国儿童中心副研究员)、陈学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张雪梅(中国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罗慧兰(中华女子学院社会与法学院女性学系教授);第四篇,陈钟林(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第五篇,彭华民、杨云娟(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应用社会学系教授、主任);第六篇,于晶利(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主任),刘玉兰(常州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第七篇,张明锁(郑州大学应用社会学所教授、所长),蔺文鈞(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讲师),赵婷婷(郑州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唐斌尧(济南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副主任),另外,刘玉兰、刘凯、熊欢、赵丹妮等参加了案例编写;第八篇,彭华民、陈学锋、秦萍(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应用社会学系副教授、副主任)。刘玉兰负责案例整理和全书的校对工作。

我携本书各位作者在此感谢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我们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作者所在的大学对服务学习的支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潘宇女士的支持,让我们在2012年给大家献上了这本饱含心血的著作。同时我们也感谢骆骁、宋义平编辑的工作。希望几年后我们有机会能够再聚,修订这本书,让它的内容体系更完整,服务案例的指导性更强,适用性更广,让它在推动中国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的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彭华民

2011年9月28日初稿于南京丹凤街唱经楼

2012年4月15日修改于南京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