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的乡里实践: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宋元明初理学史图像

在侯外庐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一书的“绪论”把宋明理学发展分作两个时期,一是宋元时期,一是明及清初时期。宋元时期主要是10世纪中期至14世纪中期,约四百年,可分作三个阶段,由于与本文接下来所论关系较深,故简述如下。

第一阶段是北宋,理学的形成及初步发展时期,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人,重要的理学范畴、命题,在此阶段都已提出。

第二阶段是南宋,是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程朱学统治地位逐步确立的阶段,著名的理学家如朱熹、陆九渊、吕祖谦、张九成等。南宋初年,杨时传二程理学,经罗从彦、李侗而至朱熹,由朱熹集大成,建立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心学自谢良佐、王苹、张九成而至陆九渊。陆九渊自成一大家。吕祖谦的中原文献之学独树一帜。与理学相颉颃的,则有陈亮的永康之学,叶适的永嘉之学。南宋朱子学虽曾在庆元学禁中遭到打压,但此后其政治上的优越地位渐形确立。朱熹的门人,黄干、陈安卿、廖子晦等张大其学,黄干更论述了朱熹在理学中的领导地位。心学在陆九渊之后有甬上四先生之称的杨简、袁燮、舒璘、沈焕继承其学。南宋末年,真德秀、魏了翁被称为大儒,主要都是继承朱子学。

第三阶段是元朝,是程朱学北传阶段。由于元朝建立了南北统一国家,于是南宋时期在南方发展的理学得到了北传的机会,其间赵复、刘因、许衡起了很大的作用。南方则有饶鲁、吴澄等人以学术闻名。

第二个分期明朝及清初时期,约从14世纪中期至17世纪,也可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初,是程朱学在政治上的统治阶段,由于四书主朱熹《集注》,《易》、《书》、《诗》、《春秋》均主程朱学的传注,而官方功令所向主导明初学风所趋。明初著名的程朱学者有宋濂、方孝孺、曹端、薛瑄、吴与弼等人。

第二阶段是明中期,是王学崛起及传播阶段。陈献章的江门之学已先开王守仁所主张的心学之绪,陈献章弟子湛若水更与王守仁为友,二人不仅有学术往来,同时亦四方聚讲倡学。王守仁的心学风靡海内,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闽粤王门、北方王门、泰州学派一时俱起,皆以讲学为平生志业。同时亦不乏反对者,如罗钦顺严格批判王守仁心学,王、罗二人间更曾发生论辩。

第三阶段是明后期及清前期,是对理学的总结批判阶段。明末清初出现总结理学的著作,先后有周汝登的《圣学宗传》、孙奇逢的《理学宗传》,这些书都上承朱熹的《伊洛渊源录》。黄宗羲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则是同类书的代表著作。同时也开始有人对理学提出批判,如顾炎武、王夫之、陈确、颜元等。尽管仍有如李颙、陆世仪等理学家积极讲学,但学风已渐转向,进入考证学的时代。[1]

宋、元、明的理学史上,宋、明两代理学大家辈出,形成两代的学术特色,前述两个分期,共六个阶段,以第一分期的第一、二阶段,以及第二分期的第二、三阶段受到重视。元代则因国祚最短,儒学又未受独尊,理学并不如宋、明两代精彩。元代理学分作三大支,一以北方赵复、刘因、许衡等人为代表,一以金华何基、王柏、许谦、金履祥为首,三是江西一带流行的吴澄、饶鲁的学术。基本上都是承自南宋理学的遗绪。[2]

明初理学家在学术上虽无显著的创获,但在内容上已稍不同于两宋程朱学,几位明初大儒的学术内容较诸宋代程朱学更倾向心性的解说,对形而上学及格物穷理诸论题之知性方面渐乏兴趣,而对心之存养与居敬诸工夫关注较多。当代著名的儒学学者,如河南曹端、山西薛瑄等人,以及如浙江章懋、江西吴与弼、胡居仁、罗伦,与后起的罗钦顺等人,基本上都是属于程朱学的路数。至于福建地区更是程朱学的重镇,嘉靖以前如陈真晟、蔡清、周瑛等人相继而起,理学的发展亦十分鼎盛。


通过《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与《明史·儒林传》这些文献上的大名字、大人物,我们可以勾勒出宋、元、明初理学的发展图像,但这些大名字、大人物彼此间可能有地域的区隔,可能有时代的落差,如整个江西、浙江这个大范围的地区,从宋到元到明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长流中,若参考地方府志的《理学传》或《儒林传》,我们其实可以在大名字以外还看到许多小名字,这些小名字不是不被注意,就是只出现在地方性的文献中。但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整个理学世界及其发展,其实是由这些小名字、小读书人与那些大名字、大人物共同构成的,那些大人物的往来所反映出当时理学界的局面,也可从这些小名字的活动与身影看出更精细的实情,甚至可能透露出其他消息。

以江西、浙江等地为例,我所注意到的是这些地区的学术传承或渊源关系。“传承”或指师弟的学术相传,也有人或用“学脉”来形容这种学术传承关系,这类严格的定义在哲学史、学术史的讨论上有其意义,但此文既然进入到地方志的考察,有必要把界定放宽,因此文中所用“传承”主要是指彼此是否有师/生关系,或是曾经听其讲学而自以为受其学术影响。“渊源”则是指同时代的两人彼此没有正式的师弟关系,但一方私淑另一方并受其学术影响。这两个定义主要是与自我启悟式的成学方式作出区隔。

跟经学相较起来,理学有其内在的自由性,理学家虽也谈师承、渊源,但不如经学家讲究,毕竟在理学世界中,自悟才是成学的关键所在。尽管如此,许多宋、元、明理学学者的求学过程,很大部分还是必须借由师弟间的讲授传承才对理学有所悟入,尤其必须参与到整个社群的讨论圈中,熟悉许多热门的课题,以及更确切掌握这门学术的精要所在。所以尽管理学讲究自得自悟,但仍可见许多人往来各地访求明师,或听其讲学,或随其门下,而一位知名的理学学者门下弟子常常可以高达数百人或数千人以上。

自悟与师承,有如车之两轮相辅而相成,一位理学家的学术影响力,以及某一派学术势力的持续或中断,也可从其学术传承与渊源的断或续看出。因此,从理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讨论一门学术或某个学派的传承与渊源仍有其意义。

以下便以明代理学发展最盛的江西、浙江两地为主,看宋、元、明初以来这些地区的理学发展。由于徽州、宁国两府的讲学活动也非常兴盛,地缘上又与江西、浙江相近,彼此的互动也甚频繁,故亦一并列入讨论。

本章既进入到地方史的讨论,便须考虑到两宋、元、明的行政单位与区划并不相同这个问题,本来最好的方式是根据不同时代的行政区划,沿着时间轴线的变动来叙述,但如此一来不免过分烦琐,而除非行政区划的划分将很大程度影响或限制到学说的产生与传播,否则未必有必要这么做。本书重心既放在明中晚期王学学术,遂以明代府、州、县的行政单位以及行政区划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