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当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北师大“尊师重教、筑梦未来”的展览时,他发表了极其重要的讲话,对我们极具指导意义。
第一段讲话是,当习近平总书记听到有关人员对中学课程标准的说明时,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第二段讲话是,当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瞿林东教授主编的五卷本《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时,他拿起其中的一本看了许久,认为这部书很好。接着,他又听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刘川生书记对郑师渠等教授主编的《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书的介绍,并再次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这个民族,一个是不侵略,不扩张,我们是防御型的;第二个是我们内敛,包容,把从各方面进来的文化全都交汇融合在一起了。他强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更深刻一些”。
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两段讲话,看上去似乎针对两个具体的对象,但只要认真思考,把它们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目标下进行考察,就会发现,这两段话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都在阐述同一个道理,即民族的复兴不能抛弃中国自身的文化与历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如果把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都去掉了,那么实际上也就“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毁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这不是个小问题,而是个重要的原则问题,因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我们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距离21世纪中叶即2050年左右,还有30多年,要靠“80后”、“90后”、“00后”,要靠他们。如果这些主力军都不了解中华优秀文化,都对中华优秀文化缺乏敬意,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一句空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可谓是说到了问题的根本,对指导当下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综合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历史中蕴含着普遍的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历史,重视历史对现实的作用。他一再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次又特别指出,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更深刻一些”。这更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加深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他在这里告诉我们两个重要的思想:第一,历史视角是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维度,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对于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解决现实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应该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资源,自觉总结历史的经验,并主动地把从历史中揭示出来的经验和知识向民众与世界讲清楚,让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是宣传部门的任务,也是历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特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立足中国,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汲取养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北师大“尊师重教、筑梦未来”的展览时的重要讲话必将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史学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