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探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用历史的眼光和世界的眼光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

2003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首都师范大学的齐世荣教授、南京大学的钱乘旦教授向中央领导讲述了“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并就此问题谈了他们自己的看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这是世界史学界值得自豪的一件大事,很受鼓舞。在学习会上,胡锦涛特别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在以往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历史。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胡锦涛的讲话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学习历史,用历史的眼光和世界的眼光来正确处理问题,无论是对于领导者还是对于研究者都很重要。有了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我们就能正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过去,认识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早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毛泽东就曾以这种方法歌颂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鼓舞正在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他这样说道:“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板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1]中国的悠久文明激励了无数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奋斗,而献身,同时,也赢得了许多外国学者的称颂和倾心。近代伟大的科学家、英国17世纪著名学者弗兰西斯·培根在其《新工具》一书中就曾对中国文明有过高度的评价。他指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和效能,其后果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都仿佛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2]所以,学习历史,能够增强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激发中国人民建设祖国的热情。

有了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人们就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胜利。历史学从来就有“彰往察来”的功能。克罗齐说:“历史是生活的教师。”[3]蓝达尔说:“历史的长河是源远流长的,重大的人类情感和利益都和保持(或者避免)过去的记忆分不开。无论是令人厌恶的回忆或者是令人渴望的回忆,都影响着人民的历史进程。”[4]郭沫若说:“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清楚过往社会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5]学习历史,能够使大家从中吸取闭关锁国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参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历史,能够使大家正确把握国情,主动地从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应该说,用历史的眼光和世界的眼光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不断开拓、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坚信,一个能够自觉认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自觉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她一定能够带领大家开拓进取,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622~6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英]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10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英]道格拉斯·安斯利英译,傅任敢译,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 [美]蓝达尔:《历史学家的身份》,见《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1949—1960)》,何新等译,6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5] 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