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与心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如果希望我们的这个课题不至于遭人嘲笑,必须承认,仅凭此前我们的热情还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有必要鼓励大家在正月人心诚谨之际,多凝视一下这些数千年来的已略显陈旧的平凡事物。日本人的个人意识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为了那些多年后回首之时只会觉得毫无价值的反抗与斗争,许多人已经是精疲力竭或是遍体鳞伤。而就结果而言,往往只是一小撮有着小聪明的人,企图借此名义开展自己一派的行动而已。我们便是如此重视团结、热爱英雄、安于追随的民族。虽然理论上如此,但承认各人的灵魂具有平等的价值,视其自由的发展为理所当然,并不是所谓接触外来文化之后一朝一夕的变化,而是在内部早有萌芽。对此追根溯源并不容易,但至少我们可以从“饼”这种简简单单的食物之中看到其发展的过程。

“家(ie)”原本是生产的单位,同时也是消费的单位。其中食物以共同消费为基本原则,直到家庭成员将食物送到各自嘴边,都处于所谓分配论的范围之外。户主独酌一杯,或是主妇开个小灶,其他成员只能眼巴巴看着这类不平等,是进入近世以后才出现的现象。而这一倾向的先驱,正是节日的“饼团子”[20]。在家中女孩儿只有一个纺线桶,孩子们除了玩具箱没有任何私有财产的时代,“饼”已经因其形态和能够保存的性质,为各人所有并由个人自由处置了。在最为严肃的“家父权制度(Patria Potestas)”之下,各人也能够正式获取属于自己的“心脏的食物”。出羽地区正月的“宇贺饼”按照家里男性的人数制作,奉献于神前,而大和[21]伊贺山村的山神祭,也同样是按人数供奉。如此看来,信州的“mitama饭”中要插入与家人同样数量的筷子,或许都是同一个起源,都是事先对个人份额的指定。如今有似乎只限于日本西部或者一些乡下,与盆节的“生御玉(iki mitama)”的风习相对应,正月时被称为“亲饼”,即孩子向老亲敬献“镜饼”的习俗。作为“铁浆亲”[22]、“名取亲”[23]、媒人、接生婆[24]等照顾了众多子辈的人,会收到很多“饼”。他们把收到的“饼”再分给孙子们,孙子们收到的饼则叫作“孙饼”。在奥州的深山处,人们事先大量制作“饼”,青年称之为“铊饼”[25],少女称之为“苧桶饼”[26],正月十九、二十日的晚上大家聚在一起烤着吃,享受一年一次的脱离家庭生活的机会。不仅如此,依然存有古风的家庭,还会有“马饼”“牛饼”,甚至连臼、锄头、铁锹,也会定一个日子,供奉“饼”。这当然是相信这些家畜及器物也有灵的古人心理的残留,但如果没有“饼”作为个人主义的标志,这些习惯恐怕很难留存至今吧。

五月的“卷饼”等,也承认家中的私有。在日本各地,小孩子将属于自己的“饼”挂在室内的一角,长期享受着内心的幸福。琉球的“鬼饼”也有同样的情况。十年前旧历十二月的一个月夜,我乘坐马车路过丰见城村[27],遇上了难得一见的情形。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我只看到了他的背影,他嘴里嘟囔着什么,追上了我们的车,当我停下车问他有什么事时,他突然将用月桃叶包裹而成的一束“鬼饼”扔到我膝上便跑开了。后来听了同行者的说明我才明白,原来这一天是亲戚众多的小孩子能得到大量“鬼饼”的日子。孩子们因为还不习惯私有,很容易便感到满足,于是想到把剩余的“饼”馈赠给他人甚至是旅行者。平日只限定于家长的款待权,在这一天幼小者也能够行使,我深深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另外还有一件事,也是在冲绳时我学到的知识。早年我撰写过《后狩词记》一书,记录日向[28]地区狩猎野猪的相关用语。猎人将共同狩猎获得的猎物(karikura)分给“势子seko”[29]时,每人的一份被称为“tamasu”,对此我一直不太理解。而这个词,在冲绳也有。根据仲宗根源和[30]君的记忆,在国头[31]地区,将食物分给少年时,每人的一份也被称作“tamashi”,如果有比较贪心的孩子吃完了自己的想去拿别人那一份时,大家就会责问他“你自己的tamashi哪去了?”“tama(玉)”这个词,在日本内地[32]不仅被用来称呼乌冬面等的一人份,而且山里树木经过采伐的一片土地,也是按一“玉”、两“玉”来计数,岩手、三河[33]都是如此,信州想必也不例外吧。另外,将小孩子称为“tama”,自古有之。如今只有鸟类的“子”被称为“玉子(tamago)”,可以说保留了其痕迹。方言中称人偶为“tamasa”“ichima”,也许也属于相同的事例。不管怎样,我感觉表示灵魂的“tamashii”,与表示个人私有概念的“tamasu”“tamashi”,今后应该能够被逐步究明本为同根同源。如果我们把“饼”当作平凡的古风,对其风俗的自然变迁不加以观察、弃之不顾,其结果将会使应该知道的事实湮灭而不可复得吧。而如果我们压制内心的疑问,只提供人们预想之中的解说,将一时的流行当作学问的课题,那么我们的乡土研究恐怕也只能终是徒劳了。

(昭和七年一月《信浓教育》)


[1] 藤井乙男(1868—1946),国文学者,俳人。《谚语大辞典》编于1910年。

[2] 此处“义理”指并非明文规定的,作为社会规范的责任。

[3] 折口信夫(1887—1953),民俗学家、国文学者、国语学者、诗人。著有《折口信夫全集》。

[4] 贝原益轩(1630—1714),江户时代的本草学者、儒学者。编有《大和事始》6卷,附录1卷,1697年。

[5] 此处“引导”指僧人通过念经等佛教仪式,引领死者进入极乐世界的葬礼方式。

[6] 柳田此处的“我们”,范围为所谓“日本本土”或“日本内地”,即本州、四国、九州。柳田认为冲绳地区的发展与日本本土不同。

[7] yaku是动词,“烤”的意思,汉字写作“烧”,yaki是其名词形式。meshi和mama汉字都写作“饭”。

[8] 将煮好的米饭放在较大的模具中压成形后,切成适当大小的方式。

[9] 将煮好的米饭放在小模具中压成形后,从模具中挤出的方式。

[10] 古国名,请参考附录二。

[11] 用以盛放食物的木制方盘,边缘较矮。

[12] 过年期间设在家中神龛前的临时供品架,数层,呈台阶状。

[13] 盆节期间设在家中佛龛前的临时供品架,数层,呈台阶状,也被称为“盆棚”。

[14] 原文是“精圣”,应是印刷错误。

[15] 日文“hotoke(佛)”也有“死者”的意思。“sama”汉字写作“样”,一种敬称。

[16] 无人供养的灵魂称为“无缘佛”。

[17] 也被称为“五节供”,一月七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等五个由中国传到日本的节日的总称。后也泛指民间岁时。

[18] 古国出羽、越后的合称,请参考附录二。

[19] 古国出羽南北一分为二时,对北部的称呼。

[20] 在日本,与“饼”相比,“团子”的材料不限于糯米,也可以是粳米或是面粉,做法是用粉和水做成圆球状,然后蒸熟或是煮熟食用。此处的“饼团子”指用糯米粉做的“团子”。

[21] 古国名,请参考附录二。

[22] 日本女性用以染齿的以五倍子或鞣酸与醋泡铁片溶液混合而成的黑浆被称为“铁浆”。“铁浆亲”指女子成年时认的义亲。

[23] 命名时认的义亲。

[24] 在日本,媒人、接生婆都被视为义亲。

[25] “铊”为柴刀、砍刀之意。

[26] “苧桶”指装树皮制出的纤维,或是纺织制成的丝线及纺线用具的圆形木盒。

[27] 今属丰见城市,位于冲绳本岛南部。

[28] 古国名,请参考附录二。

[29] 狩猎时驱赶鸟兽或阻止鸟兽逃跑的人。

[30] 仲宗根源和(1895—1978),冲绳的社会运动家、政治家。

[31] 冲绳本岛从东北到西南分为“国头”“中头”“岛尻”三部分,国头地区山地较多,中心城市是名护市。

[32] 相对历史较新的北海道、冲绳而言,是本州、四国、九州等地方的总称。

[33] 古国名,请参考附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