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无论如何,上面的猴事至少对我们有两点启发:第一,如果要对猴皮发表意见,首先必须了解猴子的生活环境。第二,它与我们人类所经历的历程,亦略有相似之处。猴子根据自己偶得的生活经验,决定脱离群体,凭借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去独立生活。人类把这种想法,大而化之地归为个人主义。虽以“主义”称之,但完全根据这个系统去考虑人生问题的人,并不多见。与个人主义相对的……姑且以团体主义称之。不过究其实际,此类名称只是长久以来的习惯说法,其内容和法则,到现在也没搞清楚。
假如在十只、二十只猴子面前,只有一棵栗子树,并且这棵树上只有五处枝杈好坐,那么弱小的猴子只能在树下吱吱地叫着,忍饥挨饿。这种事情在猴群里司空见惯;作为补偿,它们的安全则有所保障。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些猴子虽然能勉强维生,但大都羸弱不堪。随着动物王国的领地日渐缩小,食物就更难保证。这时自然会有些有自信的猴子离群出走,独立谋生。独立谋生就意味着要忍受寂寞,而且随时要面临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危险;不过,它也有可能过上“充实的生活”,就像流行语所说的那样。尽管猴子自己不会对“充实的生活”表达谢忱,但它毕竟把自己那华丽柔软的毛皮留在了后世。古谚说:虎死皮留。毋庸置疑,毛皮的主人活出了超过猴群同伴的意义。当然在这种高贵的生活背后,恰好与近代那些个人主义艺术相同,潜藏着一言难尽的苦恼和寂寞。对人类来说,现在虽然已没有了像猴子那样在枪口之下讨生活的恐惧,但人与人共处的快乐也有所减少。另外,在团体的约束中,那些理由不明的管制日益严厉,令人生厌,使得离开旧团体的人日益增多。对这种现象,是听之任之,以不变应万变好呢,还是进行变革,用新的东西取而代之好呢?有的国家现在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但还没有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