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智之思:西方哲学的趣谈与启迪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9章 从“知识就是力量”谈起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是英国哲学家、近代唯物主义始祖。他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英文为:Knowledge and power is unity)[1]他高度赞扬科学知识改变世界的威力,认为科学技术的一切发明,是任何政权,任何教派,任何杰出人物对人类事业的影响都无法比拟的。“因为发现之利可波及整个人类,而民事之功则仅及个别地方;后者持续不过几代,而前者则永垂千秋。”[2]他以中国古代三种发明(印刷、火药和指南针)为例指出:“这三种发明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者都仿佛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3]

他高度赞扬科学知识对认识自然驾驭自然的巨大力量。认为人类要在宇宙自然界中建立自己的权力,“人类要对万物建立自己的帝国,那就全靠方术和科学了”。[4]通过科学知识认识自然发现自然规律,我们在思想上就得到真理,而在行动上就得到自由。

他高度评价科学知识对安邦治国的重要意义。他特别赞赏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出的哲学家当王的观点,认为如果国王是哲学家,或者哲学家是国王,那么人民同国家就都会幸福了。他考察历史上统治者时指出:如果君王们富有科学知识的光辉,“可以使他们免于元恶大错,而不至败国亡家”。[5]他还以英国为例,当时大不列颠虽有宗教纷争和邻国交战,但由于国王伊丽莎白有着渊深的学问和广博的知识,以及施用得当的王权,出现了国家发达繁荣达45年的好光景。

他还指出科学知识是人性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他说:“除了知识同学问而外,尘世上再没有别的权力,可以在人的心灵同灵魂内,在他们的认识内、想象内、意见内、信仰内,建立起王位来的。”[6]科学知识可以激励自己,完善自身,不断前进。“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7]

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论断,得到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的证明。18世纪70年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西欧国家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生产迅速过渡到机器大生产,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物质基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于电力的发明,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新的动力,使社会生产又一次得到迅猛发展。20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原子物理学的创立,导致电子计算机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形态的过渡,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提高。总之,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命,使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变化,也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

培根指出:要发展科学知识,首先就要批判长期以来阻碍科学发展的主要元凶,即中世纪形成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迷信和对宗教的盲目狂热”是科学知识发展的敌人。在神学和经院哲学那里,哲学和科学成为为宗教神学服务的工具。如果有人提出与宗教神学相违背的东西,就会遭到教会的迫害。经院哲学完全脱离实际,哲学家们关闭在僧院和学院内,玩弄概念,搞诡辩,进行毫无意义的争论。培根把经院哲学生动地比作古希腊神话中女神,她虽然具有一个处女的头脑,但却没有生育能力。

培根认为要促进科学发展,还必须清除认识道路上的障碍,这种障碍来自人们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和偏见,他称之为“假相”(Idols)。这种“假相”有四种:①“种族假相”,是指人类所共同的偏见,它根植于人类种族天性之中,而人类总是喜欢以自身为尺度去看待事物,结果歪曲了事物的真相。例如由于人类行动是有目的的,便以为万物都是有目的安排的,由此产生目的论的错误。②“洞穴假相”,是指个人的偏见,每个人由于所处的环境、教育、性格、爱好、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不同,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把自己习性特征渗入客观事物当中,这种假相如同个人囿于自己的“洞穴”坐井观天,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从而歪曲了事物的真相。③“市场假相”,是指在人们交往过程中滥用语言、虚构名称所造成混乱而产生的偏见。它像市场上叫卖者一样,以假冒真。④“剧场假相”,是指盲目崇拜权威、迷信传统观念所造成的偏见,它像舞台的戏剧那样根据一种不真实的布景方式来表现自己创作的世界。在培根看来,对四种“假相”的流毒一旦清除之后,人们就能走进科学王国的大门,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培根指出:人们要控制自然就必须先认识自然、服从自然、按自然规律行动,为此他开辟一条正确认识的道路和方法。在他看来,一切认识(知识)都来自感觉经验,离开了感觉经验认识(知识)就无从谈起。但又不能局限于或过分迷信感觉经验,因为感觉经验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虚妄性,我们必须以科学实验来弥补感觉的缺陷,所以在发展科学道路中要重视科学实验的作用,同时还必须做到经验与理性的“联姻”。他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发现事物的一般原因与内在规律,人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经验的认识上,必须把感觉经验同理性结合起来,只有两者结成“合法婚姻”,才能真正认识自然规律获得真正科学知识。他既反对轻视经验的理性主义,也反对轻视理性的狭隘的经验主义。为此他做了生动的比喻:狭隘的经验主义好比蚂蚁,只会收集材料,不会加工消化;理性主义好比蜘蛛,只会吐丝织网,编造人为体系;真正哲学工作者应当像蜜蜂那样,既会从花园和田野里的花中采集材料,又能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些材料酿成蜂蜜。

1623年培根写了一部乌托邦式的著作——《新大西岛》(The New Atlantis)。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以及怎样运用社会各种力量,促进科学发展的思想,都集中在这以科学主宰一切的理想社会的图景中。

《新大西岛》明确提出建立“所罗门科学之宫”。在“所罗门之宫”里建立各种设备:有相当大与深的洞穴,用来冷冻与保存各种物体等;有建在山上的高塔,用来观察气象;有很大的咸水湖和淡水湖,用以养鱼与多种水产;有人造井和温泉,称为“天堂之水”,用以增进人的健康与延年益寿;有进行科学实验和以科研为目的的多种宏伟建筑,诸如光学馆、机器馆、数学馆、幻术馆、音乐馆等。在“所罗门之宫”里,科研人员按其所担当的任务组成不同小组,各组之间分工合作。有专门从事收集国外科学研究的各种情报的,有专门收集各种书籍所记载的实验的,有专门从事新的实验的,有专门从事新的科学实验制成图表,从中总结出一般定理、公式的……有人认为培根在《新大西岛》中所描述的“所罗门科学之宫”,就是英国皇家学院的“前身”。

培根在他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忘我地投入学术研究工作,他修改和增补《论说文集》,为编纂英国“百科全书”收集多种资料等。1626年3月底一天,他为了实验雪和盐一样能起防腐作用的问题,特地到伦敦郊区一个农家买了一只鸡做实验。由于室外着凉感冒,最后因支气管炎窒息而死。

注释

[1] [英]培根:《新工具》,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 [英]培根:《新工具》,102页。

[3] [英]培根:《新工具》,103页。

[4] [英]培根:《新工具》,104页。

[5] [英]培根:《崇学论》,43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

[6] [英]培根:《崇学论》,58页。

[7] [英]培根:《培根论说文集》,18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