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
开放发展形成区域链接和网络,于是就需要政府参与的区域性合作。政府不仅要搞单边开放,还要推动构建开放与合作的区域机制。市场与企业之间是联系机制,企业之间是竞争关系,企业也可以合作,那是基于市场的竞争需要,而政府推动的区域合作是为了打造区域开放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因此,所谓区域合作,主要是官方参与的基于法规基础上的制度性构建。在这方面,欧洲起步最早,从20世纪50年代的煤钢联营,到后来的欧洲市场,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后来的欧洲大市场,逐步建立起以欧盟为核心的区域性制度体系。东亚走了与欧盟不同的道路。在区域构建上,东盟是先行者。东盟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从90年代初开始构建区域开放市场,一步一步走向深化,建设经济、安全、社会文化共同体。
整个东亚的区域合作起步较晚。1997年,由于发生了金融危机,东盟先是向IMF求助,得不到满足,向美国求助,得不到支持,转而要求中日韩三国与东盟对话,开展合作,应对危机,由此生成了“10+3”合作机制。1999年,由金大中提议,在“10+3”合作框架下成立东亚展望小组。这个提议得到各国领导人的支持,每个国家派两名专家,由韩国牵头,开展研究。我是代表中国的成员。展望小组工作了两年,完成了向领导人提交的报告。这份报告的题目就是建设东亚共同体,这是东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来要建设区域共同体。在设计上,东亚共同体建设考虑到东亚特色,不走欧盟的道路,主要建设三个支架:第一个是领导人会议,由“10+3”框架逐步过渡到东亚一体化框架;第二个是东亚自贸区(EAFTA),构建以“10+3”为基础的东亚自贸区;第三个是金融合作,建立区域性的金融合作框架。
2004年,东亚合作机制讨论落实展望小组报告的建议,一是成立东亚自贸区研究队伍,由13个成员的代表参加,我是专家组组长。专家组工作了两年,提出了关于建立东亚自贸区的建议报告。尽管日本代表参加了报告的讨论,但是,政府另有打算,力主推动包括澳、新和印度在内的大自贸区(10+6,EPA),在实现领导人峰会由“10+3”向东亚区域架构过渡上,日本也是坚持“10+6”。后者导致另建立了一个新的东亚峰会,而前者直到2011年才有进展,由东盟牵头启动了以“10+6”为基础的RCEP的谈判。
2004年,中国领导人提议牵头组成地区专家组,对东亚自贸区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这个提议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在区域构建上,作为上升的大国,中国开始发挥引领作用。现在来看,日本人是很难接受中国的引领作用的,所以另起炉灶,自己牵头成立了一个以“10+6”为基础的东亚紧密伙伴关系(CEPEA)研究队伍,并向东亚峰会机制提出了单独的报告。
在东亚合作的制度建设上,中日的分歧是很明显的。中国坚持以“10+3”“地缘东亚”为基础,日本则坚持以“战略东亚”为框架,一则以此来守住日本的影响力,二则对中国不断上升的影响力进行制约。对于东盟来说,主要的关切是保住东盟中心的地位,避免被中日大国排挤,但也要顾及中日的立场和利益。比如,中日之间在构建东亚自贸区上的定位与目标存在分歧,东盟只有等待。2010年,中日发表共同声明,支持东盟牵头搞东亚自贸区,应对TPP带来的挑战,于是,东盟很快推出RCEP。在金融合作上,日本在1997年金融危机期间提出了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倡议,中国没有支持,美国也强烈反对。后来,在“10+3”基础上构建了以“清迈倡议”为框架的金融互助合作机制(货币互换)。显然,东亚区域合作的机制构建经历了复杂的博弈,但总的来说,还是取得进展的。
事实上,中国的快速崛起改变了东亚的力量格局,改变了我们原先构想的东亚区域合作的模式。由于中国快速崛起,成了地区最大经济体,因此,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担心增大,对原来构想的东亚共同体建设也产生了影响。回想一下当初提出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情景,大家都很激动,很积极,构思了很多机制。马来西亚每年开一次“东亚大会”(East Asia Congress),韩国也召开了一个东亚合作会议,如今,都不见了踪影。在各方的官方文件里,似乎见不到“东亚共同体”(East Asian Community)这个词语,这是一个大的变化。其实,中国官方文件对东亚共同体提及并不多,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大国,尽管中国对发展区域合作给予支持,但可能更愿意发挥独立的作用。一些国家也担心,如果有一个区域组织,中国会在机制里一家独大,一家说了算。就像东盟,宁可把问题放在“10+1”框架下,也不情愿放在一个更大的区域框架中,因为那样会降低其中心地位的作用。就像东亚峰会,邀请了美国和俄罗斯参加,就是一个开放的论坛了。本来,建立东亚峰会是要求其支持东亚合作进程,实际上成了争论的平台,特别是美国,是来谈分歧的,而不是谈合作的,这就改变了东亚合作的共识基础。
在推动区域合作上,中国加大了自己的引领努力。比如,搞“10+1”的自贸区,就是中国率先提出和推动的,引导其他国家跟进。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也是首先基于区域合作机制构建的考虑。后来又推动了澜湄合作机制(澜沧江—湄公河地区),推动建立亚投行(AIIB)等等。这一系列的倡议和举措,就与原先设想构建一个统一的东亚合作框架和机制大不一样。当然,中国还是希望基于地缘利益推动东亚的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的,比如,中国一直积极推动以“10+3”为基础的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希望能在“10+3”框架下达成共识,并且制定行动议程。东亚经济共同体是什么样子呢?是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扩展,还是另作一个版本?如果是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扩展(不是扩大),即其他国家与东盟经济共同体对接,向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机制靠拢,这样东盟可以接受,但其他国家不一定接受,操作起来也不容易。如果是另搞一个版本,建立13个国家的经济共同体,把东盟消解掉了,东盟不会接受,因为东盟最大的担心是被消解了,这是东盟国家奋斗得来的成果,为此一再强调以东盟为中心。再说,中日韩之间分歧很大,难以在机制上达成共识。还有,如果真的是中日韩达成共识,协力推动,那东盟也担心“大权旁落”,把自己边缘化。针对新的形势,我们需要对东亚的合作方式与目标进行重新思考。依我看,主要的努力应该放在合作的“功能性机制”构建上,即把可行的领域合作坐实,出成效,出影响,对于东亚整体区域合作的机制构建继续观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