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主义而非社会主义:英国工党早期主导思想探析[1]
李华锋[2]
摘要:英国工党成立时存在劳工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思想,其中劳工主义是工党成立的思想基础。劳工主义和社会主义既有交会点,也有分界线。从英国工党早期的政治诉求、实践行动、内部争论和第二国际的认知看,劳工主义而非社会主义是其早期的主导思想。工党早期对劳工主义思想的持守既表现为自身建设的宣示,也表现为议会活动的开展。工党持守劳工主义思想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选择,是工党高层基于实际状况和追求目标,从长计议的结果。工党坚持劳工主义主导思想对其自身发展产生双重影响:既推动工党在成立初期的快速发展,又导致工党在一战之前陷入发展的停滞期。对此要全面辩证地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英国工党 早期发展 主导思想 劳工主义 社会主义
英国工党是当今西方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的主要代表。学术界普遍认为,以1918年党章和党纲发表为标志,英国工党成为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即民主社会主义成为工党的主导思想。不过对此前英国工党的主导思想,学术界虽然在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上具有共识,但在具体是什么方面莫衷一是,如有的认为是民主社会主义,有的认为是劳工主义,有的认为是混杂的、没有主导思想[3],但又在为什么上语焉不详、没有深入翔实的分析。这对于正确把握工党的发展嬗变、准确认识西方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的异同是不利的。本文通过考察工党的早期发展,认为劳工主义而非社会主义是其早期的主导思想,并就工党选择劳工主义的原因与影响做一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 劳工主义是英国工党成立的思想基础
英国工党成立于1900年,时名英国劳工代表委员会。作为由诸多工会和独立工党、费边社、社会民主联盟等社会主义团体联合建立的政党,工党内的思想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工会信奉的劳工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团体追求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想。
工会的劳工主义思想由19世纪中期的工联主义思想演变而来。工联主义具有两个方面的鲜明特质:在追求目标上,不反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与社会制度,不从事政治活动,专注于在体制内维护劳工的经济与社会权益,实现诸如缩短工时、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等诉求;在斗争策略上,主张阶级调和,不以阶级斗争为取向,不采取暴力方式与雇主对抗,不主张动辄罢工,希望通过谈判与合作方式解决劳资冲突。
进入19世纪70年代后,由于接连出现对工会不利的判决,工会认识到单纯的产业行动不足以解决劳工的问题,自身的合法地位没有得到法律的保障,于是参加议会活动,通过议会立法改革保护自身权益成为工会的选择。即在主导思想上由工联主义转为劳工主义。工会实行劳工主义的主要表现是与自由党结成“自由-劳工同盟”,双方在议会选举和政策制定上互相支持,争取使自由党能够上台执政,使劳工代表能够进入议会,使自由党政府的政策尽可能关照工会和劳工的利益。与工联主义相比,劳工主义变化的是手段,即不局限于直接谈判和罢工,打破不从事政治活动的传统,开始用政治、法律的手段保护劳工与工会的利益;不变的是目标,仍然追求经济与社会利益,并没有打破现有社会秩序与制度的考虑。
而独立工党、费边社、社会民主联盟的社会主义思想虽然存在差异与抵牾,但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存在以下共性:都是建立在对现有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基础上的社会改造理论;批判现有社会的原因是社会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使广大劳工处于十分不利的社会分工位置;解决现有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改造的基本手段是实现社会化或公有制,即使社会财富与机构处于集体控制和监督之下。
从社会主义思想的这些特质看,它与工会信奉的劳工主义思想既有交会,又有分野。两者的交会点是都立足于劳工利益,力图改变劳工的命运与遭遇;二者的分界线是劳工主义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社会痼疾的根本原因,也就没有改造社会的宏大视野与诉求,没有把实现公有制作为社会变革的基本手段,只是提出一些改善劳工经济与社会状况的具体目标;而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私有制视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既追求改变劳工的现实具体处境,更追求全面系统地改造现有社会。因此,社会主义思想实际上包含着劳工主义思想的诉求,是比劳工主义更宏大和高远的思想体系。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工会的劳工主义思想在工人运动中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工会惧怕要求巨大变革的社会主义思想破坏社会的稳定、影响自身的利益、削弱自己在广大劳工中的地位,长期对建立独立劳工政党持消极的态度。换言之,正是劳工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的差异使英国的独立劳工政党——也是社会主义政党,并没有像欧洲大陆德国、法国等国家那样,在19世纪下半叶纷纷涌现,而是显得姗姗来迟。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双方的妥协,由社会主义团体和工会合作成立的工党伴随20世纪的曙光最终成立。从劳工代表委员会通过和否决的议案看,工党的思想基础是劳工主义而非社会主义。因为会议通过的决议并没有改造社会、上台执政的目标,只是寻求“在议会中建立一个独特鲜明的工人团体,它要有自己的督导员和统一的政策”,以更好地采取“增进劳工直接利益之措施”[4]。同时会议否决了社会民主联盟提出的“在承认阶级斗争的基础上,以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社会化为最终目的”,“把劳工代表委员会变成一个社会民主党”的议案。[5]显然,工会与社会主义团体都做出了妥协,工会由反对成立独立劳工政党到同意成立独立劳工政党,社会主义团体由坚持独立劳工政党的社会主义性质到不再坚持社会主义性质。正是在建立独立劳工政党而不是社会主义政党上形成共识,才促成了工党的成立。
二 社会主义思想没有主导英国工党的早期发展
虽然工党内存在多种社会主义思想,但由于时机并不成熟,一些社会主义者并不主张快速地实现工党主导思想的变革,还有一些社会主义者变革工党主导思想的努力也未能成功,工党并没有社会主义化,在一战之前始终保持着劳工主义的主导思想。
首先,工党没有上台执政,进而改造社会的社会主义纲领和目标。从选举角度看,在一战之前的历次大选中,工党并没有提出变革所有制,实现集体管理和控制的社会主义纲领,遑论憧憬通过大选实现上台执政,改造英国社会。只是针对工党、工会和劳工的境遇提出诉求,呼吁劳工选民投票支持工党候选人,使更多的劳工代表选进议会,更好地维护劳工的利益。显然,“工党在创建之初,并未将推进社会主义理想作为首要政治目标,而更多的是从实际考虑如何找到一条提高工人阶级整体利益的最佳途径。”[6]工党的思想并没有超出劳工主义的范畴。
从党章角度看,工党也没有任何社会主义的主张和目标。1903年,劳工代表委员会制定了工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章。作为政党最权威的文件,该党章既没有出现“社会主义”一词,也没有出现体现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张,只是强调“在国会组成独立党团,有自己的领袖和自己关于劳工问题的政策……候选人均应接受本党章,服从党团的一切决议,并且只能以工人候选人的名义出现在本区选民之前”[7]。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持劳工主义思想的党章。
其次,各种使工党社会主义化的行动均以失败结束。因为各社会主义团体建立工党的目标并不是停留在独立劳工政党的层面,而是希望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政党。于是在工党成立后,来自各社会主义团体以及工会界中认可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积极分子多次试图把劳工代表委员会社会主义化。如在1901年的年会上,社会民主联盟再次提出承认阶级斗争,把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社会化作为最终目的的议案。这一议案再次遭到否决后,社会民主联盟退出工党。社会民主联盟加入工党仅一年就宣布退出,表明激进社会主义思想与英国传统政治文化格格不入,在工党内很难有立足之地,处于边缘的位置。
社会民主联盟退出后,来自独立工党和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工会代表又多次提出社会主义纲领,争取把社会主义确立为主导思想。如在1908年年会上,来自染纸工会的威廉·阿特金森(William Atkinson)指出:“名副其实的工党不应该满足于纯粹的工资制度,他们大多数人都确信社会主义是正当的主张”,工党参加议会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推翻目前资本主义竞争制度和建立生活资料公有制,来为工人阶级争得全部劳动果实”[8]。遗憾的是,这些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议案均以失败而结束。这些议案的夭折表明,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在党内获得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思想没有在党内获得主导地位不仅表现在年会议案上,也表现在工党名称的确立上。1906年大选劳工代表委员会取得显著的成绩,一举获得29个议席。为了更好地开展议会活动,在议会建立独立的议会党团,劳工代表委员会决定改名。独立工党主张改为当时欧洲流行的“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等名称,但这些名称因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遭到工会界的反对。在工会界的坚持下,最终改名为“工党”[9],以突出其是为劳工服务、代表劳工利益的政党,凸显其劳工主义主导思想。
再次,工党在加入第二国际问题上引起的分歧和争论。第二国际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广泛传播背景下,由恩格斯倡导成立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联合组织。欧洲国家的社会党与社会民主党都是第二国际的成员。虽然在恩格斯去世后,第二国际的主导思想出现革命与改良的分野与争论,但社会主义是其不变的共性。正因为此,第二国际又称为社会主义国际。在英国工党获得第二国际正式成员资格之前,其集体党员独立工党和费边社,以及其曾经的集体党员社会民主联盟都是第二国际的正式成员。它们能够获得正式成员资格的原因是它们是社会主义团体。由于第二国际对工会和政治团体的要求不同,连英国工会都是第二国际的正式成员,参加第二国际的历次会议。
从理论上讲,因为工党的各个构成部分都是第二国际的成员,其成立后加入第二国际,获得正式成员资格应该不是难事。但实际情况却是引发争论,颇费周折。1907年和1908年,面对英国工党的两次申请,第二国际内部并没有达成共识。引发分歧和争论的原因是第二国际确立的正式成员条件是“一切工会以及承认工人组织和政治运动的必要性的社会主义政党和团体”[10],而工党并不具备这一条件。虽然最终在考茨基和列宁的支持下,工党得以成为第二国际的正式成员,但这并不是说他们认为工党完全符合资格条件,而是从加强和扩大世界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团结与合作的角度考虑的。如考茨基既指出工党“没有直接承认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缺少一个社会主义纲领,又强调“工党实际上在进行这种斗争”,并且是“不依赖于资产阶级政党的独立的组织”[11]。列宁指出:让工党加入第二国际,是因为它是“英国真正的无产阶级组织走向自觉的阶级政策和社会主义工人政党的第一步。”[12]因此,从外在的社会主义国际组织的视野看,工党也不是一个社会主义政党,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处于主导地位。
最后,工党内部在英国是否参加一战和工党是否加入联合内阁问题上的分歧与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定位战争性质和是否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参与战争问题上,参加第二国际的各国社会党内部出现重大分歧。由于工党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就通过决议支持政府参与战争,在议会投票中投赞成票,一些书据此认为英国工党与蜕变的各国社会党一样,系民主社会主义政党。这是对工党的一种误读。实际上,作为工党的领袖,拉姆齐·麦克唐纳(Ramsay MacDonald)“强烈要求政府不要卷入这场战争”,“应当保持中立”,“不要以为荣誉而战作借口”。[13]但随后工党全国执委会以及执委会和议会党团联席会议通过了不反对英国参加战争的决议。也正是与这一决议的立场相左,麦克唐纳辞去工党议会党团领袖职务。翌年,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自由党政府决定组建战时联合政府,自由党领袖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Herbert Henry Asquith)邀请工党参加联合政府。在是否参加联合政府问题上,工党议会党团以微弱多数否决,但工党全国执委会同意,最终在双方联席会议上获得通过,工党参加了自由党领导的联合政府。
由工党内部在英国是否参加一战和加入联合内阁问题上的分歧与结果不难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实:一是麦克唐纳作为工党的领袖,也是社会主义者,竟无法使自己的观点转变为党的意志;二是工党议会党团与工党全国执委会立场不一,执委会在最终决策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为什么工党两大组织立场相左呢?主要是在议会党团议员中,有许多社会主义者;而在执委会人员构成中,一向坚持劳工主义的工会有着绝对的优势。因此,无论是麦克唐纳不能左右工党最终决策,还是执委会的立场最终成为党的决议,都证明工会信奉的劳工主义,而非社会主义团体追求的社会主义,才是工党早期的主导思想。
三 英国工党早期持守劳工主义思想的表现与原因
工党早期的主导思想虽然还没有提升到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但还是较好地坚持了其成立时的劳工主义思想。这一方面表现为工党自身建设的宣示。如1901年年会在否决社会民主联盟的激进社会主义议案的同时,通过了凯尔·哈迪(Keir Hardie)提出的“本大会主张在议会成立一个特殊的劳工派,这个劳工派应该有自己的领袖,并应在政策上取得一致意见”的议案[14]。这一议案很明显从内容上是对工党成立时确立的劳工主义合作基础的坚持,目的是加强有关各方的团结,避免因过早的社会主义化而导致工党的夭折。
另一方面表现为工党在议会中的活动。因为成立宗旨是使更多的劳工选进议会,影响立法,以进一步保护劳工的利益,工党议会活动是否为劳工和工会服务是检验其主流思想是不是劳工主义的重要标尺。审视工党成立议会党团后在议会的表现,虽然有些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其行为本身体现着鲜明的劳工主义思想烙印。在早期议会活动中,通过与自由党合作,工党积极推动议会通过一系列有利于维护或增加劳工利益的法案。如八小时工作制、改进劳工赔偿标准、建立劳工介绍所、修改煤炭安全条例、在艰苦行业建立劳资协议会、为贫困儿童提供免费午餐、为小学生进行免费体检等。其他一些法案表面上是规范有关各方行为,但实际上是有利于劳工及其代表工会的。如保守党和自由党的议员都是有产阶级,具有雄厚的财富基础,是否付薪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并不影响其正常生活。但是否付薪对于工党中来自底层的劳工议员就有着迥然不同的影响。《议员付薪制》的实施,使劳工议员有了基本的收入来源,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议会活动中去。再如新的《劳资关系法》和《工会法》虽然对工会开展政治活动设置了一些限制,但使工会的权利受到更多的保护,给劳工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应当说,工党开展的这些行动使广大劳工的权益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关于工党早期对劳工主义思想持守的原因,从表层看,这是劳工主义是工党成立的思想基础的自然继续,是一种正常的选择。因为如果在成立伊始就偏离这一思想基础,新组织很可能分崩离析,昙花一现。从深层看,工党持守劳工主义思想是哈迪、麦克唐纳等来自独立工党的高层虽然向往社会主义,希望工党社会主义化,但基于工党的实际现状和追求目标,从长计议的结果。这些影响变量既有工党的发展和运转离不开工会的事实,又有工会在工党权力和力量结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的背景;既有劳工代表委员会壮大力量,实现政党化等诉求,又有费边社无所作为的客观背景。
首先,工党的发展和运转离不开工会的参与和支持是工党持守劳工主义的首要原因。作为一个联盟型组织,工党维持的基本前提就是社会主义团体与工会不能分道扬镳。基于工会的实力和对劳工的影响力,避免工会退出工党是根本性的。一旦工会退出工党,除了会造成工党影响力不具有全国性、不利于争取劳工认可之外,还将使工党失去经济来源,面临不可避免的夭折命运。工会是工党经济来源的主要供给者,一战之前工党总收入的95%以上来自工会。面对工党在经济上对工会的严重依赖,没有工会的支持工党能否生存下去都是问题。因此,对新生的工党来说,顺从工会、依靠工会只能是唯一的选择,表现在政策上就是努力维护劳工的利益,在思想上就是持守工会坚持的劳工主义思想。除非工会主动转变态度,即使是社会主义者哈迪与麦克唐纳负责工党的具体事务,也不可能背离劳工主义这一思想基础。
其次,工会在工党力量与权力结构中的绝对优势决定着工党主流思想的劳工主义方向。如果说基于影响力和经济上的考虑,工党持守工会坚持的劳工主义是主动选择的话,工党内工会力量的强大,以及它对工党各个权力机构的控制则从组织上规定着工党的发展方向与思想选择。由于劳工入会率的提升和新工会加入工党,到一战结束时,工党附属工会人数已经由最初的35万激增到近300万,而附属社会主义团体的人数仅由2.2万增加到5.2万[15],工会人数在工党党员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工会力量的壮大不仅是一个影响力的问题,而且由于决策机制与人数密切相关,其对工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工党早期的主要决策机构是执委会和年会。工党全国执委会实行的是一人一票制,工会最初占有执委会12个席位中的7席。社会民主联盟退出工党后,其空缺的2个席位由工会补充,工会的优势更加明显。工党年会虽然实行加权投票制,工会会员的投票权值比社会主义团体会员的投票权值低很多,但由于工会人数众多,特别是工会实行集体投票制,即不是每一个工会会员都按照自己的意志投票,而是工会领袖代替会员投票,这使得每一个附属工会在投票态度上高度一致,实际是按照工会领袖的态度投票,于是得不到工会认可的议案,尤其是得不到超级大工会认可的议案根本不可能通过。因此,在工会坚持劳工主义思想的前提下,工党全国执委会和年会根本不可能通过社会主义议案,使工党偏离劳工主义的思想轨道。
再次,工党壮大力量和实现政党化需要坚持劳工主义思想。在肯定工会与社会主义团体合作成立工党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当时来自工会的党员仅有35.3万,仅占全国202万工会会员的17%。[16]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工会和工会会员在工党成立之时仍依附自由党,工党并不是大多数劳工的政治代表,争取更多的工会加入工党是其面临的重要任务。诸多工会不愿加入工党,一是它们认为通过与自由党合作仍然能够保障自身的利益;二是对独立工党等社会主义团体的改造社会、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开展阶级斗争等做法有着顾虑和厌恶。在这种情势下,为了争取更多的工会加入工党,哈迪和麦克唐纳等人在工党的思想路线上,自然坚持劳工主义思想,不敢贸然提出社会主义的主张。
独立工党积极创建工党的低层目标是建立全国性劳工政党,高层目标是推动工党社会主义化,进而通过工党执政对英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但在工党成立时,最低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不仅从名字来看不是一个政党,而且不具备政党的领袖、纲领、目标、地方组织等要素。从严格意义上讲,劳工代表委员会不能算是政党,只是工会和社会主义团体为了在未来大选中协调工人阶级采取联合行动、赢得更多的议席、输送更多劳工议员而成立的选举联盟。因此,完成政党化是工党成立后的重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无论是加强组织建设,还是提升大选成绩,推动在政党名字下建立议会党团,都离不开工会和劳工的支持。于是持守工会主张的劳工主义成为工党唯一的选择。
最后,费边社对工党的不重视不利于工党主流思想的社会主义化。作为参与创建工党的另一社会主义团体,费边社不仅与独立工党的社会主义观相近,而且由文化和学识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组成,从理论上可以成为独立工党推动工党社会主义化的依靠力量,但实际上由于费边社的定位,二者并没有形成合力。与独立工党积极开展政治活动、寻求在政坛有所作为不同,费边社并不想把自己“改造成为开展政治攻势的严整的部队。对于直接的政治行动,他们还是寄希望于全国性团体——各社会主义协会和各政治党派”[17],即不把自己定位为政治组织,而是把自己定位为思想库的角色,希望通过思想与政策的双重渗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一定位下,费边社“不主张实现社会民主化的实际步骤一定要由本组织或其他专门成立的社会主义组织和政党来执行”[18],即渗透对象并不专注于工党,而是多元化的,甚至由于工党的“羸弱”,工党连费边社的主要渗透对象都算不上,费边社对工党事务并不重视和热衷,其主要领导人悉尼·韦伯(Sidney Webb)夫妇热衷于地方治理的实践,尤其热衷于教育改革。他们认为通过教育改革,有助于提高民众的学识,更有利于把费边社的社会改良主义思想灌输和渗透到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费边社本是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团体,但由于以上这些情况,新成立的工党始终不是其关注的重点。社会民主联盟的退出和费边社的无所作为使独立工党在工党早期发展中显得形单影只,既失去牵制工会的借重力量,又没有推动工党社会主义化的合作力量。因此,来自独立工党的代表虽然负责工党的日常事务,但为了工党的长远发展,持守劳工主义思想,主动迎合工会,不急于改造社会,把重点放在力量增强和维护劳工利益上成为工党发展的必然路径,不切实际地追求社会主义将会使联合组建的工党分崩离析。正是基于这一情况,哈迪在1903年的劳工代表委员会年会上指出,作为独立的劳工力量,劳工代表委员会既要摆脱自由主义和托利主义的影响,又要摆脱“一切非劳工主义的主义”[19]。
四 英国工党早期持守劳工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
英国工党持守劳工主义思想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适应了工党早期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对英国劳工运动来说,还是对工党自身来说,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劳工运动方面,一系列涉及劳工利益法案的通过和政策的出台,改进了劳工的工作与生活状况,为劳工争取自身权益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在工党自身方面,适宜的思想路线和灵活的竞选策略推动了工党的快速发展,使工党在短短数年内成为英国政坛的第三大党。工党的实力虽然与自由党和保守党还相差甚远,但已经成长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作为一个群众性政党和体制内政党,工党力量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党员队伍的急剧扩张和大选议席的质的飞跃。在党员队伍上,在不到十年时间里,不仅吸引合作社加入工党,也吸引绝大多数工会加入工党。工会加入工党有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塔夫·维尔案判决后,以1902年机械工人工会和1903年纺织工人工会先后加入劳工代表委员会为标志,大多数工会都加入劳工代表委员会中来,使其会员人数激增至近百万人。从代表的广泛性来说,工党已经成为代表劳工利益的群众性政党。第二次以1909年矿工工会的加入为标志。矿工工会是当时英国人数最多、力量最强的工会,有12名劳工议员。依仗自身的实力,唯恐加入工党影响自身利益的矿工工会长期依附自由党。因此,矿工工会加入工党中来,不仅使工党的集体党员人数接近150万人,而且使工党议员队伍明显壮大,成为工党早期力量增强的标志性事件。
在议会议席方面,从1900年大选的2席,到1906年大选的29席,再到1910年两次大选的40席和42席,工党的议会力量在稳步地增长,有了质的变化。与此相一致,工党在议会中由微不足道,到建立独立的议会党团,再到成为影响政坛发展的第三力量。虽然离上台执政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已经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议会活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身的利益。一系列案例的改判和新法案的通过就是生动的写照。
在看到工党持守劳工主义思想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工党成立的前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劳工主义思想的弊端也逐渐暴露,招致社会主义者和工会主义者的双重不满,给工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危机。一是独立工党内的左翼力量出现分裂,削弱了工党的实力。独立工党在工党建立和早期发展中,为了争取工会的合作和支持,哈迪和麦克唐纳等人没有把社会主义思想强加给工党。随着工党实力的增强和独立工党左翼代表维克多·格雷森(Victor Grayson)作为“一个不为工党支持的和不受承认的社会主义者”[20]在补缺选举中获胜,人们对哈迪等人实用主义的做法愈加不满。虽然哈迪、麦克唐纳等人辞去了独立工党的领导职务,但并没有平息独立工党左翼力量斗争的步伐。1910年,独立工党执委会的4名左翼成员发表名为《让我们改革工党》的小册子,称“工党必须为社会主义和本身的利益,无所偏袒地与两个资本主义政党进行斗争”[21],明确表达了对工党不敢旗帜鲜明地举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社会主义主张,而实用主义地走与自由党联合路线的不满。
二是工会和劳工对自由党执政的政策并不很满意。虽然自由党执政后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劳工的政策,通过了一些法案,但并没有完全满足工党的要求,部分比较激进的工会认为工党并没有更好地维护劳工的利益。独立工党左翼的抗争和部分工会不满对工党的负面影响在1910年的大选中已经显现。表面上看,工党1910年两次大选分别获得40个和42个议席,比1906年的29席增加不少,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通过此前的补缺选举和矿工工会加入,工党在大选前已经达到42席。1910年大选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而是处于停滞状态。如果从选票看工党更是出现明显的退步,在1910年12月的英国大选中,工党赢得的选票数比1月大选时减少13万,与1906年大选相差无几。
1910年大选后,没有了大选的顾忌和自由党议会多数优势的减少,工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重。自身力量方面,格雷森带领部分独立工党党员退出工党,与由社会民主联盟更名而来的英国社会民主党合并成英国社会党。这一定位相似但明显激进的新政党的成立,不仅直接削弱了工党的实力,也削弱了工党在劳工中的影响力。议会政治方面,为了争取使自由党政府改变奥斯本案判决,在自由党绝对多数丧失背景下,工党“不惜一切代价支持执政的自由党”[22],在国内外事务中极力配合自由党的选择,自由党社会改革的立法也陷入停滞。劳工力量方面,随着生产的机械化和运输业的大发展,传统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分野趋于缩小,熟练工人的优越地位逐步丧失。生活状况方面,与物价以两位数上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人工资停滞不前,造成实际生活水平出现明显的下降。
在这种形势下,广大劳工不仅对自由党政府非常失望,而且对工党无所作为、只会在议会中妥协的做法非常失望,开始寻求通过其他路径维护自身的利益。于是在汤姆·曼(Tom Mann)的领导下,一场试图摆脱议会政治,实际上是脱离工党的新工会运动,即工团主义运动兴起。与原有工会运动的目标主要是争取提高工资待遇、缩短工作时间、改善工作条件等涉及劳工的具体事务不同,作为社会主义者发起和领导的劳工运动,工团主义运动不仅提出上述这些具体的微观诉求,而且提出了实现劳工真正解放的宏大社会变革的目标。
基于自由党、工党的一贯表现,汤姆·曼认为劳工解放和社会变革并不能寄希望于依靠现有的政党,通过议会立法的方式进行,必须通过远离政党政治的革命方式进行,即只能由劳工自身在经济领域直接战斗才能实现。变革的目标是改变现有的资本主义社会体制框架,建立一个工会为组织基础,工人控制生产资料、负责企业生产管理的社会秩序。变革的手段是摒弃以议会为讲台的政治斗争,通过工会外声势浩大的罢工行动迫使资方屈服,达到消灭资本主义、建立产业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显然,工团主义运动的目标与原有工会运动的目标有着显著的不同,不是对英国社会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有着不妥协的革命性诉求,不啻一场典型的社会革命。
工团主义运动的罢工斗争以1911年6月的海员与码头工人罢工为序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三年时间里,从英格兰到苏格兰,从威尔士到爱尔兰,从海员到矿工,从运输工人到铁路工人,整个英国弥漫着普遍的反抗情绪,掀起声势浩大、此起彼伏的罢工浪潮。工团主义运动对英国现有的社会秩序和体制造成严重的冲击,使英国进入大动荡的时代,其抛开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的革命性直接行动被英国政府定性为骚乱和叛乱。时任英国财政大臣,后任英国首相的劳合·乔治(Lloyd George)在一战前把工团主义运动与当时的爱尔兰危机并称为“政府必须应对的最严重的形势”[23]。工团主义运动因对工党和自由党政府不满而爆发,自然对工党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虽然韦伯所言“工党可谓已陷入奄奄一息之绝境”[24]有些过分,但由于抛弃了对工党的幻想,劳工对工党的认可度和支持率大幅度地降低,反映在政党政治中工党议席不断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在一战之前的英国补缺选举中,工党连续失利,议席数由42席下降到37席。
因此,在劳工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工党既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又导致发展陷入瓶颈,进入一个停滞期。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幸运的是,在工党处于何去何从的关键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仅带来选举停摆,给工党提供难得的反思与调整的空间,而且给工党带来全新的国内形势和社会背景,推动了工党的发展与主导思想的嬗变。
(此文原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年第1期)
[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国工党主流思想的嬗变研究”(项目编号:13BKS062)、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欧美主要国家执政党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研究”(项目编号:16JJD710009)和2016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英国工党社会主义观的嬗变研究”(项目编号:16ALJJ04)的阶段性成果。
[2] 李华锋,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世界共运研究所教授。
[3] 张志洲:《英国工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110页。
[4] Geoffrey Foote,The Labor Party’s Political Thought:A History,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7,pp.7-8.
[5] 〔德〕马克斯·比尔:《英国社会主义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59,第287~288页。
[6] 〔英〕丹尼斯·卡瓦纳:《英国政治:延续与变革》,世界知识出版社,刘凤霞、张国正译,2014,第180页。
[7] 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第85页。
[8] 〔德〕马克斯·比尔:《英国社会主义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59,第290页。
[9] Bill Simpson,Labour:The Unions and the Party,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73,p.61.
[10] 《第二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第16页。
[11] 《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第213页。
[12] 《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第213页。
[13] Henry Pelling(etc.),A Short History of the Labor Party,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6,p.32.
[14] 〔德〕马克斯·比尔:《英国社会主义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59,第288页。
[15] Henry Pelling(etc.),A Short History of the Labor Party,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6,p.197.
[16] Henry Pelling,Origins of the Labor Party(1880-1900),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pp.210-211.
[17] 〔英〕玛格丽特·柯尔:《费边社史》,商务印书馆,杜安夏等译,1984,第45页。
[18] 〔英〕玛格丽特·柯尔:《费边社史》,商务印书馆,杜安夏等译,1984,第95页。
[19] 〔德〕马克斯·比尔:《英国社会主义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59,第296页。
[20] 〔英〕莫尔顿、台德:《英国工人运动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第240页。
[21] Henry Pelling(etc.),A Short History of the Labor Party,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6,p.20.
[22] Henry Pelling(etc.),A Short History of the Labor Party,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6,p.25.
[23] 〔英〕艾伦·胡特:《英国工会运动简史》,朱立人、蔡汉敖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第53页。
[24] 〔英〕韦伯夫妇:《英国工会运动史》,陈建民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4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