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传承之钥——甲胄制作技艺的非正规教育
上文提及寻觅、发现人才须继之以创造条件,使这些有潜力的才俊能经由深造成为合格的传承人。其中最重要的,首推正规和非正规手艺教育之实施。甲胄清整、复原、制作的研习属于非正规的手艺教育。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但也有其局限性。就全局而言,我们应当全面贯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约》强调指出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以此为钥来打开传统工艺传承这把锁。
多年来,关于调整我国教育的格局,重视并大力推进技能教育,已经有了较充分的讨论,在较大程度上达成了社会共识。教育部在重视发展职业技术院校之际,近年又出台了在中小学推广实施社会实践课程的重要举措。这些决策不仅将在推进技能教育、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就业和制造业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为传统工艺正规教育的建构提供了大好契机。
据此,笔者建议由教育部与文化和旅游部共同组成手艺教育指导小组,统筹高等院校、职业技校和中小学手艺实践课程;延聘有深厚学养、有责任心、有实践经验、有担当的教育专家主持手艺教育的整体设计、工作规划、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并付诸实施;选择若干县市以三年为期进行中小学手艺课程的试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予以完善并推广到更多地区,期望二三十年内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教育格局之常态。在此期间,吸纳更多艺人、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参与此项工作,促进传统工艺保护振兴的工作模式由粗放向精准转变。
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生约有2亿之众。即便概率甚小,经由长年的正规手艺教育,引导一些学生爱上手艺并以此为业,其人数也当以年约千计,从而为手艺的传承提供种群延续所必需的工匠基数。
通常理解的手艺的非正规教育,是指家教、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在当今也可包括文化场所、博物馆、展览会的现场演示,以及短期的研习班、进修班等。
这种非正规手艺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至今仍大量存在和有重要的影响,诸如面人汤的汤子博—汤夙国,泥人张的张明山—张玉亭—景诘—张锠,古铜张及其众多传人高英、赵振茂,紫砂名家顾景舟、蒋蓉、汪寅仙、徐秀棠及其众多传人,等等。在当今社会,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市场及人际关系的变化,导致手艺传承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所改变,已出现多种传承模式。这表明,手艺的非正规教育同样须与时俱进,形成新的规范与准则,甲胄制作技艺研习班,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
综上所述,手艺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都蕴有发展潜能,都能为手艺行业输送新生力量,造就一代复一代的有更高文化水平、更高学历、更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更高的外语水平,能胜任国际交往交流的手艺人,有的还可成为学者型的手艺人或者擅长手艺的学者,从而为传统工艺传承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