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成事在人——不拘一格擢人才
振兴是传统工艺保护九大环节之终极一环,其前提是首先要做好维护(maintenance,即通常所指陈的狭义的保护)和传承这两项基础性工作。
我们探索的对象是甲胄制作技艺。世界上有两类古甲胄,一类是古代欧洲以较大的板块,由铆合和销连组合的铠甲;另一类是中国古代以甲片用索绳编连的甲胄。它们的形制和制作技艺各有特点,都适应了征战时防护的需求。
众所周知,各个历史时期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都首先用于军事装备。甲胄也是如此,除作为护具外,还配以服装、饰物和武器。中国古代均称军旅为“甲兵”,诸如“戈铤金甲,耀照天地”“披甲执兵”“甲不离身”“枕戈寝甲”“坚甲利兵”“整甲缮兵”等成语不胜枚举。历代军旅动辄以数十万计,甲胄制作使用其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甲作成为庞大的制作实体。甲胄制作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与制作业的水平以及与其相关的人文万象,而且与社会经济有重要的关联。发达国家历来重视铠甲的研究和展陈,博物馆、宫廷、古堡多有铠甲的陈列。我国的甲胄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50年代起,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出土了众多甲胄实物,杨泓、钟少异率先做了精深的研究。出土甲胄的清理、复原是这一研究向深广拓展的基础,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白荣金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发表了20多篇论文,并做了相应的复原,遍及商周至明代的出土实物。1994年退休后,他仍以此为主项,并出版了《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甲胄复原卷》这一迄今中国式甲胄的唯一专著,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与此同时,一些甲胄爱好者也从不同角度做了研究和复原制作。据此,尽管甲胄研究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但杨、钟、白等先生的工作和众多甲胄爱好者的参与,为甲胄的传承、振兴夯实了基础。
事情是人做的。凡事只要是社会所需要的,只要有志者坚持投入,没有不能做成的。传承、振兴需有若干条件,而最重要的莫过于有志之人的全身心投入。如笔者在《传统工艺传承自或然臻于必然之道》一文中指出的: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量实例说明,乐之是手艺人从艺并以此为安身立命之所的主因。传承是振兴的必要前提,传承有绪的关键是要寻找、发现、培育和擢升合格的传承人。
2016年,白荣金先生已届81岁高龄。他凌晨3时即起,为清整湖北枣阳所出土的春秋皮甲(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皮甲),一直干到深夜。他自称这是他几十年来干得最辛苦的活儿,但除女儿白云燕外没有助手,因而深感后继乏人、为传承有虞而焦虑。在和笔者絮叨这些时,他提到有两位年轻人梁启靖、琥璟明也爱好这项技艺,两位都是大学生,看过他的书,曾到他家求教,还自己动手做了些甲胄。正好那年冬天我要去梁启靖所在的广西南宁市。于是,受白之托找到了梁。琥璟明专程从上海来邕,晤谈两日,我对梁、琥有了更多的了解,回到北京后,向白做了汇报,讲了我的看法。正好2017年秋,我和李晓岑先生承担了文化部的传统工艺振兴措施研究项目。经我提议,将甲胄制作技艺的传承、振兴列为其子项目,从办研习班(手艺非正规教育的一种)着手,以培育新一代的甲胄制作技艺传承人。
首届甲胄制作技艺研习班于2018年1月至2月,在中国科学院认知中心举办,为时三周。学员有方国荣(湖北省博物馆资深考古工作者,参与枣阳1号墓、86号墓甲胄遗存的发掘)、白云燕、刘彦琪(硕士,文物修复专家,时在北京大学文博学院任职)、刘杰(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梁启靖、琥璟明6名。白荣金先生作为教师,以枣阳人甲为例,结合实物展示,详尽地逐一讲解,按考古常规对成坨甲片进行剥离、测绘、摄影、记录。在此基础上,探究其类别、所在部位、缀结方式和所用材料的清理、整合全过程;再用实验考古的方法,制作纸质模型,为出土实物的复原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听课、提问、讨论和实习,学员们对出土甲胄的清整、复原有了系统、全面的认知,实践技能也有所提高,收获很大。
第二届研习班于2019年2月至3月在中国科学院认知中心举办,为时也是三周。因学校开学,刘彦琪、刘杰未能参与此次研习,但增加了李林晟和常诚两位年轻人。李长期任梁启靖的助手,多年从事古甲胄的研究和制作,他们都热爱这一事业,有一定功底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白先生以枣阳马甲为例,结合大量实物与模型之展示,详细讲解了清理、整合过程和他的初步判断。由于成坨甲胄体量庞大(最大的一坨长达2米多,宽1米多,高约20厘米),还有大量散乱的甲片,导致信息不完整,究竟有多少件马甲以及一些甲片的类别属于何部位,存在许多疑点。经白先生和各位学员反复研讨,大致有一判断并试制了其中一件马甲的纸质模型;而这些仍非定论,有待更多出土实物的印证和更深入细致的探究。通过研习,学员们的认知和动手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出于对甲胄清整、复原、制作技艺的热爱,他们研讨时积极主动,显示了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技能。据此,经考核认为这6名学员成绩优异,已具备能胜任甲胄清整、复原、制作的资质。2019年3月11日,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209会议室,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研习班结业仪式,由上级学会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李劲松副秘书长给6名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学员们一一向白荣金师傅行礼和合影。甲胄制作技艺的新一代传承人由是产生,实现了白先生传承有绪的多年期望。
龚自珍《己亥杂诗》第125首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是成就事业的第一要素,选拔人才须从德、才两方面综合衡量,须从实际出发而切不可单纯以学历为标准。6名获结业证书的学员,梁和琥具有大学学历,且在校时就钟情于甲胄制作技艺。他们读了白先生的专著,却未能通释。之后,通过实际操作才洞悉了个中奥秘。其余4名学员都没有经过科班训练,没有高学历。但长期沉浸于甲胄制作,他们由知之、好之升华到乐之,具备了较完备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同样成为合格的甲胄制作技艺传承人。不拘一格地寻觅、发现人才,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深造和得到擢升,是传统工艺得以传承有绪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