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研究(第10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从林憾及其文学作品看20世纪20~30年代鼓浪屿文化的流动、层累与延伸

张侃[1]

摘要:本文考察林憾早年在鼓浪屿求学及其以后在鼓浪屿以《民钟日报》为基地开展文学活动的经历,以及他从医生、侨商到作家、编辑的转变过程,深入分析林憾《鼓浪屿竹枝词十首》等诗、词、散文文学作品,论述其文学对20世纪20~30年代鼓浪屿文化的流动、层累与延伸。

关键词:林憾 鼓浪屿 文学

岛屿因生态环境与陆地隔绝,“孤悬海外”成为人们常常想到的文化形态,岛屿也因此演变为“孤独”的代名词,正如经常被人引用的纪伯伦在《孤独》中说的一段话:“生活是孤独海洋中的一个岛屿……你的生活是与所有岛屿和所有地区相隔开的一个岛屿,尽管你派舟船去到别的一些海岸,尽管舰队也来到你的海岸,可你还是你,还是那个因其痛苦和欢乐而孤独,因其思想而遥远,因其秘密和隐幽而不为人知的岛屿。”在此认知之下,岛屿人群的思维方式也常被贬称为“岛民意识”。不过,从历史上的海洋网络构造看,岛屿并非真的孤立,它是海路联通的节点,也是海洋人群流动和交融的主要据点。进入近代,海岛更成为支撑海洋文明的支点。近代厦门开埠之后,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是以鼓浪屿和厦门两个岛为空间基础展开的。尤其鼓浪屿因公共租界的特殊地位,成为多元人群汇集的国际社区,形成眼花缭乱又更替飞速的文化流动、层累与延伸。如何捕捉和观赏这一幕幕精彩的历史画面,人是关键因素。潮起潮落,人来人往,鼓浪屿文化的复杂内涵依托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而得以呈现。前人对此已开展了很多工作,也由此勾勒出鼓浪屿文化的基本面貌。历史的遮蔽性是很强的,因此也遗忘了许多人。毫无疑问,林语堂是从鼓浪屿走出来的文化大师,但林语堂的三哥林憾也是民国时期的刊物编辑和新文学诗人,却少有人提及,甚至很多文学史和文学辞典以生卒、生平不详而一笔带过。相对而言,柯文溥较早注意到林憾的文学地位,对其乡土文学作品展开分析。[2]后专门撰文《林憾:一位不该忘记的编辑和作家》。[3]由于早期资料收集不够完备,柯文溥的部分论述有继续推进的余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集中对林憾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化活动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以展示鼓浪屿文化的多元形态。